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钱颖一:为什么中国的“杰出人才”少?
    [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1a1ae6]王晓春按:[/COLOR][/SIZE][/COLOR][/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SIZE=12pt][FACE=Calibri][COLOR=#1a1ae6] [/COLOR][/FACE][/SIZ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COLOR=#1a1ae6][SIZE=12pt][FACE=Calibri]     [/COLOR][/SIZE][FACE=Calibri][SIZE=12pt]这是我在“爱思想”网站上见到的一篇文章,很有见地。[/SIZE][/FAC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SIZE=12pt][FACE=Calibri][COLOR=#1a1ae6] [/COLOR][/FACE][/SIZ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COLOR=#1a1ae6][SIZE=12pt][FACE=Calibri]                     [/SIZE]2014[/COLOR][FACE=Calibri][SIZE=12pt],[/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12[/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22[/FACE][/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COLOR][/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钱颖一:为什么中国的“杰出人才”少?[/SIZE][/FACE][/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我对教育问题有极大的兴趣,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求学经历[/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清华、哥伦比亚、耶鲁、哈佛[/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二是我的执教经历[/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斯坦福、马里兰、伯克利加州、清华[/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三是我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至今八年多的经历。由于我并没有受过教育学系统训练,所以不熟悉教育学的方法和分析框架。我是一名教育实践者,所以我就从直观的观察开始。我今天讲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三个观察。[/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中国教育的成绩。因为中国过去[/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35[/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年经济高速增长,如果教育完全失败,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肯定成绩是容易的,但是肯定到点子上并不容易。我的第一个观察是,[b]中国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用统计学的语言,叫做“均值”较高,意思是“平均水平”较高。[/b]我是指在同一年龄段,在同一学习阶段横向比较而言,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的。这从“国际学生测评项目”中上海学生的表现,在三个科目[/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阅读、数学、自然科学[/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中都名列前茅,可以看出一斑。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平均水平,但是在这个测评中,农民工子女比美国中产阶级子女,艺术院校学生的数学比美国学生平均水平,都要强。这更说明了问题。[/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 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政府和民间对教育的投入,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视,中国学生在学业上花的时间多,都是原因。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通常的度量是教师是否准时上课,学生是否有课本等十分初级的要求。虽然中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教师的敬业程度还是令人钦佩的。即使是高等教育,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面,按平均水平来看,都是可圈可点的。[/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 这种教育优势对推动中国经济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增长非常重要,因为它适合“模仿和改进”的“追赶”作用,特别是在与开放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开放让我们看到了先进,加上我们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模仿能力强,挣钱动机更强,员工队伍整齐,就有了很强的执行力,就追赶上来了。这在制造业非常明显。即使是服务业也一样。在引进先进的[/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IT[/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技术和管理流程,超级市场的收银员、银行的柜台服务、医院的挂号和收费、出入关的检查等重复性的、规律性的大规模操作,中国服务人员的速度和精准程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我们每个人都有体验。[/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我的第二个观察是,与“均值”高同时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b]“方差”小[/b]。“方差”也是统计学的概念。“均值”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的平均数,而“方差”则是衡量一个随机变量偏离平均数的累加起来的程度。[b]简单地说,“方差”小就是两端的人少,出众的人少,“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b]。[/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我们都知道,杰出人才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说“天赋”的分布在不同人种之间没有太大差别的话,那么出现杰出天赋的概率就应该与人口正相关。中国有[/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13[/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亿多人口,但是至今没有中国学者在中国大陆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表明了一种问题。还有其他证据说明问题。我们不用去同发达国家比,与印度的比较更有说服力,因为两国的人口基数差不多,而且印度的人均收入比中国还低。[b]印度教育的平均水平肯定不如中国,但是它在出现突出人物方面比中国显著。[/b]从我自己平常接触到的例子看:全球著名商学院中,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商学院、康奈尔商学院、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的现任院长都是印度裔[/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全球著名大跨国公司中,微软、百事、德意志银行、万事达卡的现任[/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CEO[/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也都是印度裔。但是目前还没有中国人担任这类商学院和跨国公司的[/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CEO[/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 我们不否认中国人才中缺乏创造力,缺乏领导力,缺乏影响力。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我的直觉是,恐怕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b]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b][/SIZE][/FACE][b][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b][b][FACE=Calibri][SIZE=12pt]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SIZE][/FACE][/b][FACE=Calibri][SIZE=12pt]这里有深层次的原因。我在[/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2010[/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年[/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8[/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月清华大学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和在[/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2011[/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年[/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2[/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月黑龙江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都强调了中国学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这个讲话被广泛传播,这个观点受到广泛认同。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来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这样,但是后天会把它们磨灭。[b]完全有可能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变得越少。由此来看,正是我们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扼杀”了。再加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不到培养,那学生怎么可能有创造性呢[/b][/SIZE][/FACE][b][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b][b][FACE=Calibri][SIZE=12pt]因此,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学校“扼杀”潜在的杰出人才的问题。[/SIZE][/FACE][/b][FACE=Calibri][SIZE=12pt]在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杀,在个性发展受压抑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减少了。结论是,我们培养出的人的“方差”小,不是因为中国人先天“方差”小,而是后天被人为地压缩小的。[/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b][FACE=Calibri][SIZE=12pt]方差”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发展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靠模仿和改进,人才“方差”小无关大局,甚至还是长处,只要“均值”不低。但进入中等收入后,当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时,“方差”小的后果就严重了,因为这影响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这样,我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第一个和第二个观察,即人才的“均值”高和“方差”小的特点,既能解释中国过去[/SIZE][/FACE][/b][b][SIZE=12pt][FACE=Calibri]30[/FACE][/SIZE][/b][b][FACE=Calibri][SIZE=12pt]多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又能预示在未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SIZE][/FACE][/b][b][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b][/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如果说在知识和能力上是高“均值”、低“方差”的话,那么我的第三个观察是,[b]在人的素养、价值等方面,我们的问题就是低“均值”、高“方差”了。低“均值”是指人们经常批评的人的素养的平均水平低。而人的素养的“方差”大,是指太差的人不在少数。这在反腐中暴露出来的案件规模、程度中可领略,多么让人触目惊心,不可思议。这其中很多都是那些高智商、低人格的人做的。知识水平高,做人很差的,就是钱理群讲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教育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没有人格底线的人。[/b][/SIZE][/FACE][b][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b][/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 这就要来审视我们的“人才”观了。正因为我们对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紧迫感,所以就特别重视“才”。这种急功近利的结果呢[/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不但“杰出人才”的培养仍是问题,而且轻视对“人”的素养的培养造成更严重的问题,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讲人的素养,是一个真正的“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做人准则,是人格底线。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学校的目标应该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对她的长子威廉说,“你在成为王子之前,先要成为一个人”。他们讲的都是先做人,再成才。我在[/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2014[/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年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开学典礼致辞中的主题,就是“人”重于“才”,这是因为人不仅是工具,更是目的。因此在我看来,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还不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是如何培养真正的“人”的问题。[/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以上是我对当前中国教育问题和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三个观察,可以用“均值”和“方差”来概括:一是我们的优势是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均值”较高,这对过去[/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30[/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多年中国经济增长起了推动作用。二是我们的劣势是基础知识特别是能力的“方差”太小,杰出人物太少。这就导致创新不足,对未来中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非常不利。三是教育除了为发展经济服务的功利作用之外,教育对人的素养培养和人的价值塑造以及对文明社会建设更为重要,而人的素养的“均值”低却“方差”大,是中国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掣肘。[/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  [/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本文系作者[/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12[/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月[/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14[/FACE][/SIZE][FACE=Calibri][SIZE=12pt]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的演讲,原标题为“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三个观察:‘均值’与‘方差’”。[/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FACE][/SIZE][/P][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12pt] [/SIZE][/FACE][SIZE=12pt][FACE=Calibri](http://www.aisixiang.com/data/81532.html)[/FACE][/SIZ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SIZE=4]读着这篇文章,触动很多,有机会还想和学生分享下。谢谢王老师的精彩分享。[/SIZE]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