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rgb(17, 17, 238)]中国缺乏创新能力,原因何在?[/FACE][/COLOR][/SIZE][/COLOR][/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FACE][/COLOR][/SIZE][/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 [FACE=楷体][SIZE=12pt]中国为何缺乏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性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中国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特点为什么会造成中国缺乏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请看林语堂的《中国人》(部分节选)[/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如果我们回头看一下中华民族,并试着描绘其民族性,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如下特点:(1 [/FACE][/SIZE])稳健,(2 )单纯,(3 )酷爱自然,(4 )忍耐,(5 )消极避世,(6 )超脱老猾,(7 )多生多育,(8 )勤劳,(9 )节俭,(10)热爱家庭生活,(11)和平主义,(12)知足常乐,(13)幽默滑稽,(14)因循守旧,(15)耽于声色。总的来讲,这些都是能让任何国家都增色不少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所有这些品质又可归纳为一个词“老成温厚”。这些品质都有消极性,意味着镇静和抗御的力量,而不是年轻人的活力和浪漫。这些品质是以某种力量和毅力为目标而不是以进步和征服为目标的文明社会的品质。这是一种能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获得宁静的文明。如果一个人安贫乐道,他就不可能理解那种富于青春活力的要求进步、要求改革的热情。这是一种古老民族的古老文明,这个民族知道生活的意义,不奢求不可企及的东西。[/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老成温厚以某种方式自然生长于中国的环境中,有如一种特殊的梨产于其自然的土壤一样。有些生在美国的中国人,在另一个环境中长大,绝无一般中国人的特质。他们可以用粗鲁的重鼻音和直率有力、不事雕琢的演讲搅乱一个教职员会议,他们缺乏炎黄子孙那种压倒一切、独一无二的老成温厚。另外,中国大学中的青年们也被认为是比同龄的美国学生成熟得多,就是在美国大学就读的一年级的中国学生也无法对足球、汽车之类产生兴趣。他们有另外更具成年人特点的兴趣,他们很可能已经结婚。他们要考虑妻子、家庭,挂念自己的父母,或许还要资助堂表兄妹上学。责任感使人冷静下来。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有助于他们明智地思考生活,这是早于他们生理上自然发展的进程的。[/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已经被提前征收了今后30[/FACE][/SIZE]年的赋税,但是他们除了私下在家里发出几声别人似能听见又听不见的咒骂外,再无任何有力一些的反抗。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世界各国的旅行家们蛮可以带一些中国人的这种忍耐回去,像景泰蓝一般赏玩,因为真正的个性是无法模仿的,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 [FACE=楷体][SIZE=12pt]如果说在遇事忍耐上中国人是举世无双的,那么在消极避世上中国人的名声就更大了。这一点我认为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在一本英文经典小说《汤姆•布朗的学生时代》中,布朗的母亲在他临行时嘱咐他要“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母亲与儿子分别时通常的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这恐怕是再明显不过的对比了。这种不同是因为在一个人权得不到法律保障的社会中,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政策,它有一定的吸引力,有西方人很难理解的吸引力。。。。[/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以上这些描叙,如果不对中西方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对比,如果不能跳出民族的视野回过头来审视民族,是无法写出这么有深度的文学作品的。林先生将这些原因归根于中国语言的单音节和音义分离上(之前我已经引述,现在就不重复了),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但是我知道,[b]缺乏创新绝不单是教育造成的。说浅一点:与家庭教育,社会风气有关。说深一点,与民族性格,民族基因,民族的集体潜意识都有关。光从学校教育下手,恐怕成效不是很大。[/b][/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SIZE][/FACE][/P][SIZE=3][/SIZE][P][SIZE=12pt][FACE=Calibri]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中国为何缺乏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2)[/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前面从中国人的性格方面来论述中国为何缺乏创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中国人从小开始,家庭就嘱咐: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成长过程中反复接受的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是遇事忍耐,消极避世。所以要创新确实很难,除非你不在这个环境长大。[/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最近读书,又看到另外一论述,从地理方面论述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现摘录如下:[/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咱们回头拿一个中国地图,你会看,就是中国的北面是蒙古戈壁滩,你难以超越,然后东面和南面是最大的太平洋,然后西南又是什么?青藏高原,又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所以中国就是他就是形成了他的文化的内涵就是第一他不向外扩张,他没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他这块儿地方够了。他也出不去,对呀,太累了,你说你出去,出去干吗?这块儿地方挺好的,地大物博四个字。就是它的整个的区域形成了它的文化内涵是向内求,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别重要的特点。所以在中国文化本身,它自身就是它第一,它被围;第一它有一个长城文化,自动隔绝。就说的你也别招我,我也别招你,咱们就盖起长城就是一直围下去了。本身它自己还封闭,还隔绝。[/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以上描述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所以口语化比较重。但是我们可以看出,缺乏创新并不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能决定的。把缺乏创新简单归因为学校教育不力,是不科学的。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邓稼先还把他成才还把原因归结为中国文化的熏陶呢。中国拿得起说话的四大发明到底和地域有多大的关系呢?我还没看到这样的相关性的说法。[/FACE][/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FACE][/COLOR][/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太平洋横亘在东部确实是一个事实,可是,这个事实和中国人的创造力大小是否有相关性呢?何况我们中国人又不一定要横穿太平洋,绕着太平洋走不就行了?郑和下西洋不也是吗?我们本地人很早就到东南亚一带谋生,现在更多。可我也看不出我们本地人创造性怎么高,除了胆子比较大,比较敢闯——这点可能是有相关性的,许多科学家还一辈子呆在实验室里呢,可科学家却是创造力相当高人群。[/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饮食男女,本来饮食是一个很生物性的事情,但是,有许多所谓的学者就是要从中研究出文化来,说各地人的行为和饮食有着很紧密的关系,按照这样的逻辑,西方国家也不必像想方设法输入西方的价值观来同化中国,只要不断地把中国人拉上是肯德基麦当劳的桌前不就ok[/FACE][/SIZE]了?或者把中国的食品不断地输出到西方,中国人的价值观不就成了普世价值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所以,我认为这些虽然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是很小很小的,[b]真正是否有创造力不是在于历史或者文化而是现实。如果我们身陷险境,不出去的话就要死,那么,我相信我们创造力会发挥到极点,如果我们身在顺境,创造的动力就下降了[/b],现实是我们考虑人的行为原因最先的因素,人是要在现实中生存。赵汀阳说得很是实话:为什么我们不抢劫呢?那是因为别人不让我们抢劫。这些行为行不通很多时候不是文化,而是现实的不可行。[/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前几天我想一个问题,我们看到我们一些的学生身上有这些那些的缺点,对于这些缺点老师们无可奈何,我们常常认为像这样的一类学生到社会上混不到饭吃,但事实上,老师的担心常常是多余,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是有饭吃,因为社会会告诉他,你应该用什么方式才可以生存,而我们学校有办法告诉学生,你不这样做的话你就生存不下去。没办法,相反,学生很鄙夷地告诉你:我做作业不做作业,我遵纪守法和不遵纪守法和我是否有饭吃没有一毛的关系,我回家去爹妈还怕我不吃饭呢。[/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老师们经常悲叹社会对我么教育的负面影响,我认为社会对教育固然有负面影响,但是社会不是没有正面影响,如果没有社会的正面影响,我们教的很多弟子基本上就是废人一个,这话可能许多老师不爱听。[/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把一个人的创造力大小理解成中国语言的单音节和音义分离更让我难以信服,这样一说,哑巴身上显然是没有任何创造力可言了,自闭症的孩子也没有创造力可言,实际上,哑巴未必缺乏创造力,自闭症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天赋。[/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所以,我们考虑这类问题要先从人生存的环境来考虑这个问题——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但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FACE][/SIZ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FACE][/COLOR][/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老师说:太平洋横亘在东部确实是一个事实,可是,这个事实和中国人的创造力大小是否有相关性呢?何况我们中国人又不一定要横穿太平洋,绕着太平洋走不就行了?郑和下西洋不也是吗?我们本地人很早就到东南亚一带谋生,现在更多。可我也看不出我们本地人创造性怎么高,除了胆子比较大,比较敢闯——这点可能是有相关性的,许多科学家还一辈子呆在实验室里呢,可科学家却是创造力相当高人群。[/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我觉得海蓝蓝老师可能没有完全理解地域与创造力的关系。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处于一个四面被围的地域,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出去的成本比较高,大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挺好的,所以缺乏创新的动力。这是从历史的长河和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的,而不是从短时段或某一少部分个案来看的。而这个习性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遗传下来,造成中国人整个民族创造力不高。此其一。(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作出了一些反省和调整,那是后话)[/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其二:根据地域和生活方式,也有些人把文化归结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相对保守,游牧文化相对激进。从这个点来看,不是说天天在外面的人就一定有创造力,天天呆在实验室内的人创造力就低。我觉得关键点还在于思维。农民可能天天出去干活,可是他面对的都是一些旧的东西,不需要什么创造力。游牧民族经常需要换环境,所以脑筋动得多。科学家整天呆在实验室,可是他脑筋在动,要解决自己的学术问题。[/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所以如果经常面对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实质性要解决的,创造力相对会高的。如果用过去的经验可以简单解决的,创造力会相对降低。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老师说:饮食男女,本来饮食是一个很生物性的事情,但是,有许多所谓的学者就是要从中研究出文化来,说各地人的行为和饮食有着很紧密的关系,按照这样的逻辑,西方国家也不必像想方设法输入西方的价值观来同化中国,只要不断地把中国人拉上是肯德基麦当劳的桌前不就ok[/FACE][/SIZE]了?或者把中国的食品不断地输出到西方,中国人的价值观不就成了普世价值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我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我觉得海蓝蓝老师把饮食看得太简单了。各地人的行为和饮食确实有很紧密的联系。我是湖南人,吃辣椒,广东人不吃辣椒。这是原来的饮食习惯。我到广东多年以后,发现广东人也有很多能吃辣椒的,可是他不常吃。我现在也不常吃辣椒。原因是广东的气候与湖南不一样,辣椒吃多了上火。有广东人到湖南去,回来和我交流说:我在湖南吃辣椒也不上火,因为那边的水不一样。我估计跟气候有关。为何四川人是花椒,麻辣。按他们的说法,可以去湿气。为何重庆人夏天也吃火锅,据说也是去湿气。广东人为何热衷于煲汤。这些饮食习惯和气候有关,而这些饮食确实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广东人,食物口味淡,性格确实温和,尤其是广东女人,脾气相对较好。湖南人,食物口味重,脾气相对暴躁,湖南女人也却确实要彪悍。所以你即使从湖南把辣椒拉过来,给广东人吃。能不能长时间吃是个问题,吃了之后能不能影响价值观也是个问题。海蓝蓝老师的逻辑与学者研究行为与饮食的逻辑不在一个层面,也不能这样由此类推。[/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写的感悟。一家之言,欢迎讨论。[/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老师说:把一个人的创造力大小理解成中国语言的单音节和音义分离更让我难以信服,这样一说,哑巴身上显然是没有任何创造力可言了,自闭症的孩子也没有创造力可言,实际上,哑巴未必缺乏创造力,自闭症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有天赋。[/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我转载那段文字其实是想说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我之前从没有想到过一个人的思维和他的语言有什么联系,看了林先生写的文章,才知道这里面还有玄机。说实话,看完后我觉得学一门外语是真有好处,我们把外语当交流工具,其实还有其他用途。杜威曾经讲过语言的3[/FACE][/SIZE]个功能:1.表达2.沟通3.澄清细想。现在看来,还跟思维有关系。因为林先生通晓几个国家的语言,不但能说,还能够从语音,语义,语法来比较,得出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我的理解是:因为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又分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所以应该是有关系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为了方便大家讨论,我再转载部分。(讨论之前请大家再回忆之前曾经讨论过的《问题域之外的问题》,多跳出自己的”问题域)。[/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语言与思维[/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中国文学的媒介(亦即汉语)的特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学发展的特殊性。把汉语与欧洲语言作一比较,人们就会发现中国人的思维与文学的特性,在多么大的程度上是源自汉语的单音节性。汉语中像“jing[/FACE][/SIZE]”、“chong ”、“zhal1g”①这样的音节,语音效果惊人地相似。[b]单音节性决定了汉语写作的特性,汉语写作的特性又导致了文学遗产继承的连续性,因而甚至多少促成了中国人思维的保守性。进而言之,它甚至韦助于书面语与口语的进一步分化。这又反过来使书面语变得难以学习,使之成为上层阶级的特权。最后,单音节性也直接影响了某些中国文学作品的风格特性。[/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每一个民族都发展了一种最适合于本民族语言特性的写作系统。欧洲不会在象形原则上发展其写作系统,因为印欧语系语音结构具有大量的辅音和无限的不定组合关系,需要分析型的字母,图画文字则远远不足以代表所有的单词。由于没有一个表意系统可以单独使用,汉语就用象形原则并通过语言规则来加以补充,然后才有较大的发展。这些基本的形符于是就只因其语音上的价值而存在。事实上,汉语辞典里四万余字,有十分之九是通过语音组合的原则构造起来的,有大约1300[/FACE][/SIZE]个作为语音符号的表意文字。像汉语这样的单音节语,只要有大约400 个音节组台也就足够了(声调不计在内),比如:“jing”、“chon8 ”、“zhang”。然而在日耳曼语言,要为每一个新的语音组合发明一个新的象形符号显然不可能,比如德语的“schlacht”和“kraft ”,或者英语的“scratched ”、“scraped ”、‘’splash“、‘’scalpel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汉语没有发展一种西方意义上的语音文字,因为意符作为音节使用已经足够。如果中国人是用如同德语的“ schlacht [/FACE][/SIZE]”和“ kraft”或者英语的“scratched”和“sca”这样的词语来说话,那么这种需要本身就早已使他们发明了一种表音文字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汉语中单音节的发音与书面文字间的适当调整,是显而易见的。音节形式的极端缺乏,是汉语的特点,其结果是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字。比如“bao [/FACE][/SIZE]”包括超过一打的意思:“包”、“抱”、“饱”等等。由于形象原则运用到具体的事物或行为的时候受到限制,而且它也比较复杂,原来的“包”字就纯粹作为一种语音的符号被借去指示其他的同音字。于是就发生了一场很大的混乱,直到汉代书写体多少确定下来之前,我们有不少这样的借以指示其他词语的假借字。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需要,迫使中国人不得不给“包”字加上一个符号(称“部首”)来表示各种不同意义的“包”。[/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①这里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下同。[/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音符的使用不是很确定的。于是就产生了以下这些字,它们的发音都是“bao[/FACE][/SIZE]”或“pao”,在现代汉语里声调不同,每个字都含有“包”,然而各自加上了不同的部首:抱、跑、袍、饱、泡、炮、鲍、胞、炮、咆、刨、苞、雹,这样,“包”加上“手”表示“围抱”,加上“足”表示“奔跑”,加上“衣”表示“长袍”,加上“食”表示“吃饱”,加上“水”表示“水泡”,加上“火”表示“鞭炮”,加上“鱼”表示一种“鱼”的名称,加上“肉”表示“子宫”,加上“石”表示“大跑”,加上“口”表示“吼叫”,加上“刀”表示“切削”,加上“草”表示“花蕾”,加上“雨”表示“冰雹”。这就是为解决同音字问题所进行的调整[/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假如问题不在于同音字,假如汉语里有像英语“scraped[/FACE][/SIZE]”“scratched ”和“scap1 ”这样的词语,假如中国人造字之初就发明了“sc—a —P ”,这些音素的基本符号,他们也同样会被迫区分“cape”与“scape ”、“scape”与“scrape”、“scrape “与”scraped “,以及”scrap “与”scrated“的发音的话,其结果就必然需要有符号字母来指示”s 、r`ed(t )、p 、ch“等等。要是中国人做到这点,他们就会有字母,他们中有文字能力的人也就更加普遍。[/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然而,汉语的单音节性决定了它使用象形原则的必然性。这个事实本身就深刻改变了中国人学习的特性与地位。由于中国文字本身的特点,其字形在口语中同样反映不出来。一个语符在各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发音,就像基督教里的十字架在英语里念作“crOss [/FACE][/SIZE]”,在法语里读成“croix ”一样。这与老大帝国统一的文化有紧密关系。[b]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汉字的使用,人们在时光流逝了一千多年之后尚能阅读儒家经典。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有趣的假设:孔学的经典如果在公元六世纪时就不为人们读懂,那么孔学的崇高地位又将发生何许变化呢?[/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确实,中国文字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经受了一场巨大的变革,如今连孔门学者部分为两大阵营:一派相信古文经学,研究孔宅壁缝里免遭劫难留存下来的书籍,另一派则相信今文经学,研究那些年老学者凭记忆记录下来的经典,这些老人在短命的秦朝幸免于难。然而始自公元前213 [/FACE][/SIZE]年,持续出现了不少儒学著作,其形式相对来讲有一些不太重要的改革。这些著作要为儒家经典作用于中国人心灵的催眠力负大部分的责任。[/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只要符合孔学早期著作,也就合乎整个文学传统,汉代以后尤为如此,一个中国学生只要能读懂一百年前的著作,也就能使自己读懂13[/FACE][/SIZE]世纪、10世纪乃至2世纪的作品,这种方便程度如同一个现代艺术家能够像欣赏罗丹的作品那样欣赏维纳斯。[b]人们会纳闷,如果过去对于我们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那未古代传统的力量还会如此之盛吗?中国人的心灵还会这样保守,这样囿于过去吗?[/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然而另一方面,这种文字的使用也有助于形成一种稳固的文学语言,称文言,它与口语全然不同,因而也远非凡夫俗子所能掌握。对口头语言的记录自然要随活的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言由于不太受语音变化的影响,在习语和语法上有更大的自由。它不受到任何口语规则的束缚,并逐渐地有了自己的结构规律和大量的习语,这些都在历代文人墨客的著作中积累下来。[b]于是书面语就获得了一种独立的存在,不过多多少少也随着不同文学样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文学语言与活的语言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直到今天,照心理上的难度而言,学习古文与学习外文已相差无几。[/b]文言与口语两者的句子结构规律也大相径庭,因而仅仅把现代汉语的词句换成文言的同句,还远不足以称为文言文。比如“三两银子”,就必须在句法上能换为“银三两”,又如现代汉语中“我从未见过”,就必须写成“余未之见也”,宾语通常放在否定动词的前面。现今的中小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常易犯习惯用法上的错误,正如初学法语的英国学生会说“je vois vous[/FACE][/SIZE]”一样。如同学习外语需要大量接触才能真正掌握其习惯用法,同样,文言写作也需要把名篇佳作反复背诵多年(至少十年),然后才能写出像样的文章,也正像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掌握一门外语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极少数中国学者能够写出真正符合语法习惯的文言文。事实上,现在只有三四个中国人能写出符合周代语言习惯的文言。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忍受那种连外国人也很容易就能掌握的充满书卷气的语言,这种语言已经失却了母语的真味。[/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中国式文字的使用使得这种发展成为可能。而且,文字与语音的脱节又加强了文字的单音节性。事实上,口语中的双音节词在文章里是可以用单音节字来表现的,因为字体结构本身已经使意义十分明确了。于是,我们在口语中需要讲“老虎”,以区别于其他超过一打的发音相同的字眼儿,但在书面语中一个“虎”字也就足够了。[b]文言中的单音节字明显多于口语,因为其背景是阅读而非口头发音。[/b][/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b][FACE=楷体][SIZE=12pt]这种极端的单音节性造就了极为凝炼的风格,在口语中很难模仿,因为那要冒不被理解的危险,但它却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美。[/FACE][/SIZE][/b][FACE=楷体][SIZE=12pt]于是我们有了每行七个音节的标准诗律,每一行即可包括英语白韵诗两行的内容,这种效果在英语或任何一种口语中都是绝难想象的。无论是在诗歌里还是散文中,这种词语的凝炼造就了一种特别的风格,其中每个字、每个音节都经过反复斟酌,体现了最微妙的语音价值,且意味无穷。如同那些一丝不苟的诗人,中国的散文作家对每一个音节也都谨慎小心。这种洗炼风格的娴熟运用意味着词语选择上的炉火纯青。先是在文学传统上青睐文绉绉的词语,而后成为一种社会传统,最后变成中国人的心理习惯。[/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这些文学技巧造就的困难,使得中国识字的人极其有限,这一点无需详述。识字人的有限又反过来改变了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和整个中国的文化气质。人们有时会想,假如改用拼音文字,改用屈折语,那未中国人对他们的上级还会如此温顺和谦恭吗?[b]我时常感到,如果中国人能够在其语言中多保留一些词首或词尾的辅音,那未他们不仅能够动摇孔子权威的基础,并且很可能早就打破其政治结构,让知识得到广泛传播,出现长期的承平气象,并在其他方面得以稳步前进,发明更多诸如印刷术、火箭之类的东西来影响这个行星上人类文明的历史。 [/b][/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说了半天,似乎觉得可以推导出以下结论:[/FACE][/SIZE]英语老师应该更不把领导放在眼里,鲁迅及其弟子更容易向领导磕头,极权不大可能出现在德国,西方平等意识和权力几乎是天生而不是争取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FACE][/SIZ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广东人,食物口味淡,性格确实温和,尤其是广东女人,脾气相对较好。湖南人,食物口味重,脾气相对暴躁,湖南女人也却确实要彪悍。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根据地域和生活方式,也有些人把文化归结为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相对保守,游牧文化相对激进。从这个点来看,不是说天天在外面的人就一定有创造力,天天呆在实验室内的人创造力就低。我觉得关键点还在于思维。农民可能天天出去干活,可是他面对的都是一些旧的东西,不需要什么创造力。游牧民族经常需要换环境,所以脑筋动得多。科学家整天呆在实验室,可是他脑筋在动,要解决自己的学术问题。[/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地域不地域不是一个大问题,而是这个地域里的某个团体,当然包括国家在内,是否为这些具有创造性的人提供了一个需要创造的环境才是最重要。[/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那些游牧民族的创造力是否高还是一个疑问,虽然他们经常迁移,他们用他们的脑子创造了什么重大的文明吗?我觉得看不到,而他们利用他们快速移动倒是破坏了南方许多文明却倒是事实,他们的胜利不是文化上的胜利而是野蛮的胜利——历史并不都是文明败于更文明,有时候就是野蛮战胜了文明。[/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这里说的“食物口味淡”和“性格确实温和”这是两种现象,但它们之间到底是不是有关系,我不是说这一定需要逻辑上的推理,至少说有统计上的一定的相关系吧。有一个作家写到他晚上在小区里听到值班的大爷一边巡逻一边吆喝:“萨达姆死了,注意小偷。”这两个事件是不相关,放在一起似乎让人觉得萨达姆生前专门抓小偷,人,会自动寻找原因原因,一旦觉得原因和结果叙事起来很妥当脑袋里就会自然而然认定这是因果关系。实际上萨达姆和小偷是没有关系。[/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那么一个人是否彪悍,取决于什么,我学校的一个保安曾经在德国好像是住了八年,他说,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没见到一次打架。难道德国人忽然不吃辣椒了吗?原因没什么奇怪,他们环境不需要他们打架,有事情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找警察,相信警察会处理好,而一旦打架,动手的人很是吃亏,乱世才会出英雄。这就是不彪悍的理由。那么,广东的女人为什么不彪悍,因为彪悍没什么好处。男人掌握了家里的经济大权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我们本地的一些男人也不彪悍,因为虽然男人能赚钱,但钱是由女人来管理,而女人虽然能管理,但赚钱她们不行,所以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地位还算是比较平等。至于湖南的女人比较彪悍,我不知道具体的情况,但我相信,这是彼此制约的一种关系而不是吃辣的缘故。[/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比如在k12[/FACE][/SIZE]论坛里我就很难猜出来各位是哪里人,更没办法据此猜出你们当地的饮食的偏好。我们学校有很多的外地的学生。他们总体上特点是成绩不怎么好,如果我据此做出一个判断,这些学生成绩之所以不怎么好,是因为他们吃辣的。大家当然不相信。那些来到我们这里读书的并没有表现出很明显的地域特色,如果不问的话,有的甚至都分不清他们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评价中国创新能力程度的一个事实统计依据[/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看到大家讨论创新能力问题,精辟见解颇多。不再赘述。但是,其中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总有一个似乎可以不被讨论的假设——中国创新能力不足,然后尽力寻找各类因素作为原因分析。[/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中国创新能力到底如何,请大家参看下列网址文章《朱天:全球比较看中国创造能力》。http://www.guancha.cn/ZhuTian/2014_12_23_304138.shtml[/FACE][/SIZE],也许对大家会另有启发。事实是可以胜于雄辩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就是说,社会实践的创新需要是一个社会富有创新活力的根源性动力之一。我想,这应该是超越其他影响因素的更为根本的关键因素。[/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尽管如此,我想,首先,还是先真正搞清楚中国目前的创新能力状况,对我们的话题而言,也许是更为根本的前提性的第一位的问题。[/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谢谢关注体验老师转来了这个材料,这个材料确实是立论的前提,这份材料最让我感兴趣的论证的过程。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朱天:全球比较看中国创新能力[/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数据部分复制不了,请需要阅读数据的网友到http://www.guancha.cn/ZhuTian/2014_12_23_304138_s.shtml[/FACE][/SIZE]阅读原文。[/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继《中国GDP[/FACE][/SIZE]数据的几个认识误区》和《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之后,被观察者网读者封为“数据帝”的经济学家朱天,再次赐稿观察者网,用十分详实的数据,从多个角度,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分析,中国的创新能力水平到底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关于中国创新能力水平,中国舆论妄自菲薄的居多,文章对这些流行观点也做了有说服力的回应。文章可不短,全文有8000多字,但耐着性子读完,定会发现干货满满。】[/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中国的创新不足一直以来被作为既成的事实而为人诟病,让很多中国人为之痛心疾首,也让某些西方政客和评论家沾沾自喜。在网上随便搜索一下“创新不足”四个字,就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文章或发言,批评中国创新不足的现状,痛陈中国创新不足的种种原因——无外乎是体制的弊病或者文化的缺陷,警告创新不足将拖累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确实,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用品都可以说最先都是西方发明的。很多高科技产品和设备虽然是中国制造,但是核心技术却是发达国家的。我们用的苹果手机虽是中国生产的,但中国的附加值只是整个手机价值的零头。中国有数十万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但年年的诺贝尔科学奖都与中国无缘;而瑞士这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却产生过二十多个诺贝尔科学奖。[/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创新不足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确实不足,相当地不足!但是,这样的比较可以用到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身上——不只是中国创新不足,巴西、墨西哥、土耳其这些人均收入一直高于我们的发展中大国的创新其实还要差,更不用说其他更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了。[/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事实上,不只是中国本土没有产生过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可以说所有发展中国家本土都没有产生过诺贝尔科学奖成果。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之下的创新不足不是中国所特有,而是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特征。这样的创新不足显然不是简单的体制问题或者文化问题,毕竟世界上约140[/FACE][/SIZE]个发展中国家的体制和文化林林总总、各不相同。[/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拿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简单地相比意义不大。根本不用比,一定差距很大。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上的落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否则倒奇怪了。没有听说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科技水平却是世界领先的。[/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那些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如果要质问为什么中国(或者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不足,就等于质问中国(或者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没有成为发达国家。既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差距在不断缩小,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科技还相对落后的状况,如果非要怪谁的话,就只能怪改革开放前一百多年的内乱和外患让中国错过了,十八世纪从西欧驶出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列车。[/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的问题不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而是这个差距有没有在缩小,缩小的速度快不快,创新体系的效率高不高。本文通过用数据来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的水平、能力和效率上的差别与变化,期望能够回答这些问题。[/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学术界在比较各国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时常用的定量指标有,专利申请数、科技论文的数量、研发的投入及科研人员的数量等。不只是看总量,更重要的是看相对于人口或者经济规模的创新指标,还要看这些指标的变化。[/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中国发明专利的增长全球第一,创新水平超过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表一比较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发明专利数。本文所说的专利只限于发明专利(inventions[/FACE][/SIZE]),不包括更容易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utility models)。中国专利申请总数在2012年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见表1第3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就在2002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总数还不到2012年的10%,世界排名第七。[/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专利申请总数第一当然不说明中国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其实还差得很远。因为中国也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按人口平均以后的专利申请数中国就比发达国家落后多了。从表1[/FACE][/SIZE]第2列可以看出,中国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大约只有韩国和日本的10%,不到美国的30%,也显著低于英法德等其他主要发达国家。[/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已经超过、甚至大大超过了多年来发展水平一直高于我们的国家,包括曾经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东欧大国波兰以及中上等收入的发展中大国土耳其、巴西和墨西哥。中国的人均专利数更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的所有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比较各国创新活动时,学界一般采用专利申请数而不是专利授权数作为主要的指标,这是因为专利申请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才会得到批准,所以专利授权数不如专利申请数更快更准确地反应当期的创新活动。另外,专利申请最终获得授权的比例是比较稳定的,所以无论用申请数还是授权数作为比较各国创新活动的指标,最终的结果应该差别不大。确实,从表1[/FACE][/SIZE]第4列“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得出的比较结果与采用“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也许有人会说中国申请的专利虽然数量很多,但质量可能不高,尤其是在国内申请的专利,比不上发达国家。不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虽然各个国家的专利法不尽相同,但所有国家授予的发明专利都必须满足相似的标准,即必须是新颖的、非显而易见的,及有工业应用性的。尽管如此,中国专利的质量平均说来还是可能低于发达国家,但是应该不会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中国在国际上申请的专利质量是由外国的专利机构审核的,所以也许国际专利的申请在质量上更有可比性。各国企业、科研机构和个人申请国际专利的一个主要的途径是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管理的专利合作协议即PCT[/FACE][/SIZE](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这个平台。表1第5列给出了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口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可以看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但是仍然超过比中国更发达的俄国、波兰和土耳其,更是大大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通过对世界各国专利申请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虽然中国的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与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管是比中国富裕比,还是落后的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水平都遥遥领先。[/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下面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否在缩小,缩小的速度有多快。表2[/FACE][/SIZE]给出了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在最近十几年里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无论用哪一个指标,中国的发明专利年复合增长率都接近甚至超过30%,是全世界最快的,不只是远远快过发达国家,也同样快过其他发展中国家。[/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正在快速的缩短。这一点在图1[/FACE][/SIZE]中尤其明显:在1992年的时候,中国的专利申请数与印度和拉美加勒比地区(指该地区全部国家申请数之和)相比是处于同一个数量级的。但到了2012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超过了欧洲(全部欧洲国家申请数之和)、美国和日本,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专利申请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没有明显地缩小。[/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从图1[/FACE][/SIZE]中还可以看到,中国专利申请数在2002-2012十年间的增长速度要大大快于1992-2002的十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向创新型经济的迅速转型。[/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从下一个图(图2[/FACE][/SIZE])显示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的变化看,我们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在2004-2013的九年间,中国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增长了10倍以上,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大大缩短。事实上,中国的中兴和华为两家公司已经是PCT国际专利申请数名列前茅的公司,进入了世界前三名的行列,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思议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中国的研发能力和效率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专利数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动的产出,研发支出和研发人员则是创新活动的投入,也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指标。由表3[/FACE][/SIZE]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研发支出占GDP的比例是最高的,研发人员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中国的研发支出占比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日韩相比)还有一些距离,但已经比较接近,而且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研发人员占比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3,但也明显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中国的研发支出占GDP[/FACE][/SIZE]的比重自1996年以来不断上升,速度超过所有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由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给定中国GDP这十多年快速的增长,2011年的GDP在去除通货膨胀因素后是1996年的4倍,而我们的研发支出则由1996年占当时较低的GDP不到0.6%的水平增长到2011年的1.8%。也就是说,中国的研发支出在15年间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12倍![/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当然,研发支出的大幅增加并不必然是好事,如果我们的创新体系效率很低,研发支出的增加不一定会带来相应的创新产出的增长。那么,中国创新体系的效率到底高不高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了一个指标来衡量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就是每百万美元研发支出所带来的发明专利的申请数。[/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图4[/FACE][/SIZE]比较了中国与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和两个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和墨西哥在1997-2011年间该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中国每百万美元所获得的专利申请数由1997年的2个上升到2011年的约3.5个,与效率最高的韩国非常接近,所以按这个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创新效率其实在不断上升,超过了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中国的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发表量全球增长最快[/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技术创新离不开基础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潜力和后劲。那么,中国在基础的科学研究上的水平究竟如何呢?进步有多快呢?科学论文发表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水平的主要指标。[/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这方面最权威的数据来源就是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FACE][/SIZE])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或SCI)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 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集了国际上各学科和专业领域主要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信息,这些期刊95%以上是英文的,也包括少数中国国内的一流学术期刊(大多也是英文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表4[/FACE][/SIZE]的原始数据就来自这个数据库。从该表第3列看,中国已经成为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不过该表第2列则告诉我们,按人均论文数量,中国只有不到英国和美国的10%。(由于该数据库中绝大多数是英语期刊,英美两国的科研水平很可能被高估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按人均论文数衡量的科研水平,超过中国的都是远比中国更发达的国家。中国的科研水平可以说超过了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包括人均收入高于中国的拉美国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更加值得注意的指标是第4[/FACE][/SIZE]列的论文增长率。发达国家发表的科学论文总量在2001-2011十年间没有太大变化,而中国论文的年增长率则超过了15%,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科学论文发表数量增长态势上的巨大差别从图5看得尤为清楚。[/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有人可能会说,光数量多没有用,也许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质量更低呢。这个可能性当然存在,但是首先,上面图表中的论文都发表在质量相对较高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其次,论文的数量其实是质量的基础。学术界的人都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机构乃至学者个人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其实是高度正相关的,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学者通常(当然不一定)也是论文数量更多的学者;同样,一个论文数量少的国家也不可能是论文质量最高的国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从表4[/FACE][/SIZE]也可以看到,人均论文数量多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论文质量平均说来当然也更好。中国的人均论文数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估计平均质量也要低一些;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人均论文数又显著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质量绝对不会比它们更低。[/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引用率是衡量科学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发表高引用率论文多的学者就是专业内最有影响的学术领头人。表4[/FACE][/SIZE]第5列给出了这一类学者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分布情况。数据来自汤森路透最新的研究报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学头脑:2014》(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Scientific Minds: 2014)。[/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该报告公布了在2002-2012[/FACE][/SIZE]年间全世界在SCI和SSCI期刊上发表高引用率论文(指同一领域和同一发表年份的论文中引用率在前1%的文章)数量最多的约3000名作者的名单。[/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可以看到,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有112[/FACE][/SIZE]位这样的作者,数量上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超过了日本和法国,更是把俄国远远甩在后面。不过从每千万人口中高引用率作者的数量(表4第6列)来看,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巨大;但另一方面,中国又遥遥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其实,最前沿的基础研究从来都是发达国家的游戏,令人惊讶的不是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没有多少世界领先的科学成果,而是为什么作为一个人均收入还处于世界中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拥有相当数量的世界级学者。[/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 [FACE=楷体][SIZE=12pt]权威国际机构看好中国的创新能力[/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虽然很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评价很低,但是由权威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美国康奈尔大学和欧洲管理学院(INSEAD[/FACE][/SIZE])共同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或GII)却没有低估中国的创新能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在其最新的2014[/FACE][/SIZE]年143个国家创新指数的排行榜上(见表5),中国位居第29名,排到了意大利和葡萄牙等欧洲发达国家的前面,而排在中国前面的全部都是远比中国发达的高收入国家。显然,根据这三家机构的评价标准,中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最强的,超过很多人均GDP高于中国的中上收入国家,更是将其他发展中国家远远抛在后面。[/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们从全球比较的角度、通过采用各类跨国数据对中国的创新水平、能力和效率进行了多个维度的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很长的路要追赶,所以还是要虚心学习,没有资格妄自尊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因为中国的创新水平已经大大超过了所有收入水平与我们相当或高于我们的发展中国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与此同时,中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也是世界上最快的,不只是远远快过发达国家,也远远快过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许是三十年后,中国的科技创新水平应该会全面赶上发达国家。[/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流行观点犯了简单类比的错误[/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所有关于中国创新不足的流行观点大概都犯了简单类比的错误,即只是将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或者将现实与某种理想状况相比。其实不需要看数据、做研究也都能感到中国的科技水平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但这样的简单类比无助于我们理解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简单的类比通常让人得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体制所造成的结论。可是,中国过去十年里在政治、经济和科教体制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却在基础科研和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虽然中国的各种体制有太多的不尽人意之处,但显然没有影响到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崛起。即使可以将发达国家的制度立即照搬到中国,也很难设想,我们的科技进步还能更快。[/FACE][/SIZE][/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b][b][FACE=楷体][SIZE=12pt]如果以为只要有一个“好的”体制,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就可以迅速赶上发达国家,那就把科技进步想得太简单了。若真的只是体制问题,我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全世界一百多个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通过体制变革而成为领先的创新型国家。事实上,中国已经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创新水平最高、也是全世界创新能力增长最快的国家,难道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佳的创新体制吗?这大概不会是体制决定论的信仰者所希望得到的结论。[/FACE][/SIZ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简单类比的方法也容易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归结为文化上的差别,好像中国文化天然不利于创新。殊不知这种差距非中国所特有,而是文化各异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一直比中国富裕的中上收入国家)的特征。如果中国文化真的不利于创新,怎么解释二十年来中国创新水平举世无双的进步速度呢?[/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对于研究技术创新的学者来说,真正有意思的问题不是为什么中国创新还很不足,而是为什么中国的创新力在过去二十年的增长远远快过世界上所有国家,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那些探讨中国创新不足的制度和文化原因的“研究”和“分析”其实都是无的放矢、空穴来风。[/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铜板的两个方面: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既增加了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也提供了技术创新的条件,而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成长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创新能力增长之谜与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不过是同一个谜底的两个谜面。[/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ZhuTian/2014_12_23_304138_s.shtml[/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写完了那些文字之后我忽然隐隐约约想到一个问题,夸克兄提到的:[/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出去的成本比较高,大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子过得挺好的,所以缺乏创新的动力。这是从历史的长河和人类的发展历程来看的,而不是从短时段或某一少部分个案来看的。而这个习性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遗传下来,造成中国人整个民族创造力不高。[/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好像是有道理的,这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但为什么和现实不相符呢?我一直有些困惑。[/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后来我忽然想到,和人类漫长的历史相比,区区不过几千年的农耕历史未必能形成民族性格遗传下来,就算真的形成了民族无意识,但也未必能抵挡得住现实生活的需要,就如我们怕蛇怕黑,但照样有捕蛇人,夜行客,毕竟大家不敢干的多是收入巨大机会。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FACE][/SIZE]夸克老师红字部分从我国总体历史发展角度的论述是正确的,你说的民族无意识未必能挡得住现实生活的需要,我认为也是真知灼见。 发表于 前天 21:50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关注体验: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对创新能力讨论的一些看法[/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今天转贴朱天教授《全球比较看中国创新能力》的文章,意在提醒大家一个问题:就是面对流行观点时候,作为专题思考的我们最好能保持一种穷究根底、弄明真相的清醒与冷静。起码,要寻找下与流行观点相对立的观点有什么,从而再做出自己的鉴别和论断。它的好处是不容易受骗;它的坏处是案头工作有点繁琐与麻烦。[/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读了朱天教授的文章,我们内心里的确应该高兴一下。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创新能力就没有问题了。没有这个意思。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继续追问和辨析乃至想方设法控制好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对于我们国家能够实现更快的未来发展,还是很有必要的,并非是无用功。[/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只是我们这里的讨论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将不同层级的影响因素问题取消中间环节而想做出直接影响的判断,这是有偏颇的。我在上大学时对此类现象有过教训。[/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比如,生产工具水平决定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水平,生产关系水平决定经济基础的总体水平,经济基础的总体水平决定上层建筑水平(政治、文化、观念等等)。这是基本常识。如果将之纳入社会历史研究领域,在八十年代,有人就曾经做出过生产工具的特征与水平决定一个国家政治和文化水平的论断。其错误恰恰是取消中间环节的耦合作用而导致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汲取而不能轻易忘记。[/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再比如,我们上述讨论影响创新的一些因素,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语言特征,这些因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性格的确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远古时期往往是直接的,但是,作为已经发展到现代社会程度中的各个民族而言,这些因素早已经远远退居到了历史影响后台的角落里去了。而对民族文化性格这一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恰恰是其近期和当下的经济基础运行的需要和社会总体运行的需要,一句话,恰恰是其近期和当下社会实践的需要。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清醒。[/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话说到这里,不由得我想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三条里的话:“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且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反观我们的讨论,再次证明这句语录表述的经典性和长久适用的生命性。[/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当然,实践的需要,要想变成现实形态的物质成果,还是需要一连串的中间环节的。而就在这些中间环节因素中,往往又大多具有其运转的相对独立性。这就增加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类偶然性和复杂性。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著名论断和格言。[/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因此,我们对于我国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一般地,从总体上说,一是要保持民族自信心,我们不会输于任何人种和文化;二是我们要认真反省和思考各类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除了不可改变的因素之外,我们要尽力控制和优化其作用,以尽力减少曲折,走得更为顺当一点,就足够了。[/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如果因为有曲折或看到了一些似乎难以克服的因素而丧失信心,那么,那就是鼠目寸光者的悲哀;或者,如果因为相信前途总是光明的而一味寄希望于他人后人,从而无所作为,那么,那就是夜郎自大者的愚蠢。[/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好在我们论坛里的网友们,都很善于思考,也都在很清醒地在辨析各类因素的作用,这对于我国创新能力的未来发展,真是善莫大焉。[/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上述意见,敬请批评指正。[/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阵风990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科技创新论文读后感[/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注:本人负责学校科技创新辅导工作,这是前段时间学校组织的科技创新月中学生写的科技创新论文读后感,本不打算发在这里,因为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但它涉及到一所2000[/FACE][/SIZE]多学生的学校学生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问题,结果让人担忧,我不清楚发达国家是否也是这样,但自己的学生表现不能让我满意的印象是很深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作为评委我认真阅读了初一年级的约150[/FACE][/SIZE]篇左右的有关奇思妙想,科学实践及科技创新小论文。也从论文阅读中对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能力、水平和对科学的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为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学校推行了科技创新月活动,意在将科技创新意识根植于学生的成长之中。本次活动包括科实验比赛(水火箭),机器人表演,航模表演,请师大教授为学生作科技创新报告,科技画比赛,观看科技电影,阅读科普书籍,科技小制作,制作flash[/FACE][/SIZE]动画,撰写科技创新论文也是学校科技创新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从科技画和科技小制作展出情况看,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热情还算是高的。从整体情况来看与其它学校所差无几。与我们曾经参观过的即墨二十八中所展出的作品可有一比。应当说科技创新论文是最能体现一个学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的标尺。从这方面来考量,单从数量看仍然体现着学生很高的参与热情,但从质量看就显得不尽如人意,我校学生的创新表现大致也是中国人目前的创新表现。科技创新的关键词是创新,以目前学生的实际能力看要从理论上突破是不可能的,但从生活入手着眼实际仍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许多方面可以有所创新。学生首先以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或研究方向,然后真正思考其中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或能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即便不能提出解决办法或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的思考也算是有价值的思考。即使你要设想未来人类的生活,也应该提出有理有据的想法而不是完全天马行空的想法,科学绝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科学恰好不是想怎么想就怎么想,而是依照一定规律的想和做,遵行科学规律的研究才能取得科学上的突破和成就。这也是我评判学生作品的主要依据。[/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从整个初一年级交上来的约150[/FACE][/SIZE]篇文章来看,[b]创新的内容还是很少,幻想的比例相当高,幻想的最主要特征是心想事成,没有过程没有道理没有原理,幻想者也不关注过程或原理,只幻想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和欲望,幻想[/b],胡思乱想与奇思妙想的界限不是特别明确,因此,学生在想象领域写了最多的文章,真正有价值的却不多。其它两个年级作品数量少,质量也不高。从学生科技论文水平大致可管窥目前我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及能力。基本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他们的文章中体现着他们对科学和技术缺乏了解,对科学知识本身也不了解,但他们对科技产品能满足生活需要,科技能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点认识还是很清楚的,这应该主要归功与科技产品普及和应用,也归功于我们的教育。[/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是:一、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无论你要写一篇什么样的科技小论文,你都需要认真思考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思考它与你生活的关系,即使你完全写不出来,你也能体会到自己对科学缺乏了解,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样的活动对成长中的青少年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学生的作品表现在各个方面,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科学实验,航天探索,学生的研究兴趣几乎覆盖了科学所能涉及的一切领域。我们不能确定那些学生将来会走上科学研究之路,如果有这样的人,他一定不会忘记自己曾经参与了这样一次科学探究的尝试活动。二、为从学生中挖掘科技创新人才找到了出路。因为学校的科技创新一直寸步难行,从本次活动我们似乎可以找出几个培养目标,将来可参加兰州市科技创新比赛。三、为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了一定经验。[/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从科技创新论文这方面看,也明显存在组织活动上考虑不周的问题。如:初一学生尚不会写议论文,也不懂科技论文的一般格式,有个别学生交文章进连自己的姓名和班级都没写。尤其是不知道如何思考,从哪里入手,在组织时应该把培训放在交论文之前,先简单培训再来写作,先学习再研究。在杜绝抄袭上提醒不够,有相当的文章是从网络上抄下来的,检查排除很费时费力,学生把正常引用和抄袭分不清。班主任对这一活动的重视态度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家庭不重视的,孩子也比较马虎。在应试大环境下搞科技创新,这是功在千秋的长远大事。[/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FACE=楷体][SIZE=12pt]也许,学校以后应该加强科技创新的培训和宣传,以提高学生整体的科学素养,这是从民族大业来谈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现在缺乏这样的灵魂。我们只能从教育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植下这样一颗创新意识的种子。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FACE][/SIZE][/P][SIZE=3][/SIZE][SIZE=3][/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