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海蓝蓝、夸克两位老师的学习体会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海蓝蓝、夸克两位老师的学习体会[/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  下同)[/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函数是学生最头疼的知识点之一,大部分学生看到函数都是闻风丧胆,但我儿子还没学到函数却居然要要家里借数学书来看看函数是怎么一回事,原因是他表哥介绍说函数很好玩。[/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儿子的表哥今年读初三年,他自小就喜欢研究一些东西,比如他很喜欢昆虫,有时候也养殖一些昆虫,喜欢拆装各种东西,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老师没做,他自己就会想办法去做。和我儿子一样,因为看的书比较多,老师有时候上课都觉得有些不耐烦,他们总是会问一些超出课本甚至超出老师知识范围的问题。他最近一两年有一个很特殊的爱好:研究计算器。按我儿子的说法,这个表哥在贴吧上算是一个“红人”,是贴吧里的骨干力量,他主要的任务是破解计算器的编程(我不知道我理解有没问题——我不熟悉),然后把计算器漏洞公布在贴吧里,他主要破解是卡西欧各代计算器,有时直接对计算器进行升级,而卡西欧公司则利用这些资料不断完善计算器的设计,不断地升级。我儿子也喜欢玩计算器,他们俩在一起的时候经常琢磨计算器,而他的表哥告诉他,要深入研究计算器则需要用到函数有关的知识,于是他对函数也就感兴趣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和张x[/SIZE][/FACE]女生相比,他们两个对学习的动机显然是来自对知识的探索,但张x想学习显然不是出于对知识的兴趣,知识只是起一个桥梁作用,她关注的可能是某种社会评价,一旦社会性目标丧失,或者遇到的困难过大,她的学习的劲头恐怕大减,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目前都没法子得知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这个女生有改头换面想法(女生自己也不知道),也就是说我根本无法帮助这个女生进行目标维护。[/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边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最近一段时间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今天上的是《变态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知识》,从早上五点多开始赶了几十公里路到学校一直上到晚上快十点,虽然累,觉得很有收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前两年,有一个老师转介了一个女生到我这儿,我隐隐感觉,这个女生存在问题不是我能搞定的——超出了我的能力,我就退出去了,但是这个转介老师还不明就里,还把这个女生当做道德问题而在那儿做道德矫正工作。当然是没什么效果,前一段时间,那位老师说,那个女生问题越来越严重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今天上了课我才明白我遇到的是什么学生:一个精神有障碍的学生,她的问题有点像是思维障碍中的思维奔逸早期症状,属于躁狂症状态或心境障碍躁狂,这是应该进精神病医院的,这个学生已经毕业了,她家里人也没把她送去治疗,再过一段时间恢复的可能性很小,她家里人还以为这个学生人品有问题很鄙视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还有一个学生我也是做了很多工作,觉得没办法做好,这个学生的特点就是迷信暴力,包括家庭中的暴力,前一段时间,我看到他在QQ[/SIZE][/FACE]上说:他日若有权,杀尽天下狗。显然,这是个威权人格,我当时两难的问题是这个如果对这个学生多关心,他会视老师关心为弱者的行为而鄙视老师,从而更加破坏班级纪律,老师如果使用暴力,这个学生将视老师为“老大”而心服,我对他的结论是这个学生持的是丛林法则,但问题是用暴力来制止暴力偏离了教育的目的,因为我需要的消除这个学生使用暴力,而不是增加他对暴力的迷信。所以到毕业为止,这个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今天学习了变态心理学,我就更明白了,这个学生的问题在于人格障碍,属于八个人格障碍中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他这个障碍来自后天不良的环境因素造成的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持久性的固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偏离了社会文化背景,并给个体自身带来痛苦,或贻害周围,更要命是人格障碍是一种终生的问题,怪不得我对这个学生束手无策。[/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前次我发现那位自残的学生,看起来有点像是思维贫乏,但从后来看应该不是。如果是思维贫乏,那么接下去发展的应该是精神分裂症或者是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症状,如果是思维贫乏,症状在前几年或者最近一段时间已经开始发作了,所以这个学生属于我可以搞定的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另外我想起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在班会课上,一个同学说他很担心有人要暗杀他,当时班主任和我们的水平也差不多,只是劝慰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今天看来他其实是一个妄想中的被害妄想,属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障碍,也属于精神医师们管的范围。[/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学习至少有一个好处,知道什么事情自己可以做,什么事情自己不能做,无知者不能无畏,会耽误了别人的病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前一段时间和一个很久没联系的熟人聊天,有时到她的qq[/SIZE][/FACE]群和微信群里看她写的文字,看多了材料,我看出了一些问题,我劝告这位熟人,她可能存在人际交往问题——这个其实说的是社会适应性存在问题,但这位同学否认她存在这些问题,但从后来越来越多的文字来看,我基本上可以判断她确实是存在问题,而且她的文字也很明白地透露出她以前生活的遭遇,比如喜欢某个同学遭到羞辱等,从而迁怒,甚至在许多文章里说男人都是好色之类的话。我一气之下,不想再做深的交流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今天听课时听到心理不健康的分类,我对照一下,我发现我的判断算是正确,这个同学属于心理不健康的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有四个条件:第一,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是常形的,在不同的刺激下,当事人会体验到不同的痛苦的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从她的文字表露出来的情绪来看,吻合度是比较高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二,从产生痛苦的情绪开始,痛苦的情绪间断或者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这个熟人持续的时间显然不止这么一点,是以年为单位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三,遭受到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在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和“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对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点基本上也吻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四点对象的泛化。这一点很重要,是重要的指标,她开始迁怒于男性,认为男人都是好色的之类,或者人都是自私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后来我说不想看她的文字,因为她的文字大多数是别人的各种不好以及她的不幸,我说我看了她的文字感到很不舒服,她感到非常的难过,不过难过过后,她的文字开始出现一些亮色,我想,这个熟人可能意识到我说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从目前来看她自己似乎在克服这些问题,说明她对自我掌控能力还是不错,但我不乐观。[/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件事我最大的错误在于人家并没有要求我诊断什么,而我说了出来,别人并没有主动来咨询,你自作主张提供所谓的“帮助”其实对解决事情一点好处都没有。有一次我问一个心理咨询的老师,为什么你做的判断和我的判断差不多,病人能听你,而我的学生则不肯听我的呢?心理咨询老师说,因为我收费,一个小时伍佰元,他们不可能让这些钱白白浪费掉,而且,你是主动去帮助学生,而我是患者自己来找我,这些都决定心理咨询师对象乐于和心理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关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学然后知不足。[/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在学习《发展心理学》的时候,老师讲了一句话我觉得挺有道理:青春期性教育,对男生来说主要是指导控制力培养的问题,对女生来说是指导底线问题。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教师培训之我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很佩服海蓝蓝老师,[/SIZE][/FACE]自己修为已经很高了还能够参加培训,而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反思.[/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也参加了很多培训,[/SIZE][/FACE]仔细观察,参加培训的教师分为以下几大类:[/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迫于学校压力参加的:[/SIZE][/FACE]该类教师参加培训的表现以刷手机,聊天,睡觉为主,不注意台上讲了什么,也不在乎台上讲了什么.[/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想去混个证的:该类老师参加培训的表现中规中矩,一般会用手机拍照讲座专家的PPT[/SIZE][/FACE]内容。[/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3.[/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确实想学习的:该类老师参加培训的表现为会认真听讲,记笔记,记录专家讲座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有提问机会会提问,有时候想拷贝专家的PPT[/SIZE][/FACE]回去参考。[/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本学期也参加了一类培训,自己还是有感触。在一线教书多年的特级教师还是有很多“干货”,底下听讲的老师哪一类收获最大呢?我自己的体会是平时经常思考一些问题的老师去听讲收获最大。像海蓝蓝老师这种,我自己也属于这种。王老师以前提过:通过一个教师的提问可以看出他是否经常思考问题,我深有体会。带着问题去听讲的人肯定是收获大,因为有些专家的讲座很引起你的共鸣;有些专家的讲座会解决你的问题;有些专家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是能够提供一些线索很思路;有些专家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但是可以让你知道你所思考的是别人没有触及到的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我上次参加培训,专家说,要想有足够进步,思考下列3[/SIZE][/FACE]个问题:[/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你有没有在近3[/SIZE][/FACE]年一直思考一个问题?[/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思考这个问题有什么收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3.[/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取得了哪些物化的成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专家的说法我觉得很好。我有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尤其是第3[/SIZE][/FACE]个问题。我一个同事说:很多问题,只有用键盘敲打出来的时候,才会有实质性的提高,我深表赞同。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对海蓝蓝老师培训的建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海蓝蓝老师利用培训所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案例,我觉得很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提出几个建议:[/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谨防心理学中概念暗示:凡是科学,一般会讲究分类。像4[/SIZE][/FACE]大气质,8大智能,9型人格等,有道理但不一定全,也不一定准。要谨防学习心理学后这些概念给我们带来的暗示,谨防我们用概念贴标签。所以有人说:心理医生越多,心理病人也越多。这句话不无道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如何知道我们的解释是否正确?陈嘉映老师曾经就科学和哲学进行过论述,其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解释,往往找不到什么确定的标准来判断哪种解释为真,或较优。我们看到日月周章,你可以用托勒密体系也可以用哥白尼体系也可以用盖天说来解释,甚至可以用阿波罗驾着马车载着太阳在天上周游来解释。但是引进预测就不同了。设想同一些资料得到两种不同的解释,不分轩轾;既然它们是不同的解释,就总会有点儿不同,如果它们对解释既有资料同样有效,那么我们就只有指望它们提出的预测不同了。一旦某种预测得到证实而另一种预测被证伪,这两种解释谁对谁错就判然分明了。Trivers[/SIZE][/FACE]的亲子冲突理论〔Theory of parent-offspringconflict〕像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一样都对经验到的亲子冲突现象提出了解释,但从两种理论可以引出某些不同的预测。发展心理学家据此设计了一些特定角度的资料测试。据信,测试结果倾向于支持Trivers的亲子冲突理论,证伪了弗洛伊德理论。[/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解释学生行为,并从这些不同的角度预测,最终验证哪个解释是正确的。这个做法我也没有实验过,不过我相信,我提出来之后,我们这个集体的老师能够有所感悟,再反过来教会我具体实操。又或许,王老师会给我们一些指点。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1a1ae6]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以上是海蓝蓝老师和夸克老师的学习体会,我觉得有深度,推荐给各位网友。陈嘉映的观点特别值得注意。解释是重要的,预测和检验更重要。为什么我喜欢案例跟踪?因为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得看结果——全面的结果,长远的结果。比如近年出现的大批贪官,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德育,虽然我知道此事基础教育应负的责任有限。当然,解释是前提,如果你对教育现象连诊断式解释都拿不出来,则即使你把事情办得很漂亮,也是蒙上的。我看很多劳模型的优秀教师就是如此,工作有成绩,却不知其所以然。[/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COLOR=#1a1ae6][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2[/SIZE][/COLOR][/FACE],15[/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31
      • 经验228920
      • 文章12345
      • 注册2012-12-04
      继续来学习。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
        • 经验1264
        • 文章3
        • 注册2015-01-04
        边学习边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反思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声望+7
          • 积分3275
          • 经验182501
          • 文章3970
          • 注册2014-01-23
          心理学是非常有用的科学。学习了。谢谢王老师的分享!
          我相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我更相信没有严格要求就没有好习惯。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