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夸克:当文学的感性遇上科学的理性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SIZE][/FACE]当文学的感性遇上科学的理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河南实验中学的顾老师红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短短两句话的辞职信,瞬间引爆网络,横扫千军如席卷,被誉为史上最浪漫的辞职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之所以引起大家的热捧,是因为抒发了大家的不满,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如此潇洒的辞职激发了大家潜意识的欲望,就像一个人看武侠小说会把自己置换在主角上进行淋漓精致的战斗,一个人打游戏的时候把自己置换在游戏角色中发泄,这封信激起了大家的内心共鸣。[/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感性的人认为,该辞职信文字恰到好处,思想我行我素,价值观深入人心。[/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然在一篇叫好声中,又有理性的声音发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1.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辞职,世界就变大了,不辞职,眼界就会狭小,这在逻辑上站得住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开阔眼界一定要辞职吗?虚无感靠扔掉麻将,扔掉工作,靠看看世界就能解决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感性的人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徐霞客不行万里路,没有著名的游记。达尔文不行万里路,没有著名的进化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理性的人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不像孔子周游列国,其5000[/SIZE][/FACE]字《道德经》无人能及。康德一生没有出过小镇,其思想对欧洲产生巨大影响,引发了法国大革命。[/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文学的感性遇上科学的理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我们陶醉在“东方文明必将大行于天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无穷时,理性的李零却说“亚洲只是东方的一部分,东亚只是亚洲的一部分,中国只是东亚的一部分,说中国即东方,是大言不惭”。[/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我们打出陶行知的“爱满天下”,认为师爱无敌的时候,理性的王晓春却搬出高尔基的话“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 ,[/SIZE][/FACE]”提出“爱就是一个箩筐,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我们在号召“五彩缤纷的课堂”、“诗意的课堂”时,理性的温斯坦却提出“中学课堂环境:拥挤,复杂,险象环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我们在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口号时,理性的美国最优秀教师雷夫老师却说:“有些学生就是教不好的,我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会成功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我们大谈师生和谐友爱的时候,理性的万玮却提出“教师和学生永远是两个不同的阵营”,理性的洛登老师也指出“教师不可能取悦所有的学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感性的人提出“语言和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非常有限非常狭窄”,提倡“不立文字,直至人心”;理性的人提出语言的三大作用“沟通,表达,澄清思维”(杜威语)。[/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OMGD[FACE=楷体][SIZE=12pt],当文学的感性遇上科学的理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夸克老师谈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其实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在《立论》一文中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按理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因为国人十分缺乏理性思维方式的训练,古代科举又“以文取仕”,故而我们周围文学式的思维特别发达,以致泛滥成灾,淹没了理性思维。比如教育界,虽然大家似乎都承认教育是科学,然而实际上说话办事几乎文学化了,我们的教育口号都类似诗歌,满身文人气的语文教师,则几乎成了教育界的“发言人”。我印象里名师的主力也是语文教师。你去看教育杂志,那里面教师写的文章也都很感性,似乎努力要做出文学家的样子,有不大像,结果就成了一种教师特有的“记叙文”文体(教育八股文)。我想,这种思维方式的偏颇是应该纠正的,提倡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式实属当务之急。说话不能一味采用好听的宣传语言,在讨论专业问题的时候,很有必要说一些扫兴之语,只要它确是事实。这才是科学态度。[/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4[/SIZE][/FACE],26[/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COLOR=#2b2bd5][SIZE=3]“说话不能一味采用好听的宣传语言,在讨论专业问题的时候,很有必要说一些扫兴之语,只要它确是事实。这才是科学态度。”[/SIZE][/COLOR][/P][P][COLOR=#2b2bd5][SIZE=3]是啊,科学的态度,应该时时牢记。[/SIZE][/COLOR][/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当科学的理性遇上玄学的灵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作为一个物理教师,我一直接受并信奉这样的认识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通,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马克思主义提倡: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我们理科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长久以来,形成惯性认识,也从未思考过有什么不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然而在学习NLP[/SIZE][/FACE]有关知识的时候,授课老师对理性的批判让我极度不适应,授课老师提出:任何感觉,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出来,便已变味。更多的感觉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和文字是苍白无力的,并提出所谓的“所听障,所看障,所知障”,让我在不舒服的同时却也在思考。[/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后来看了很多书,才发现理性也不是绝对的正确,其中玄学,神秘主义的诸多现象,诸多理论,也不是用理性可以解释和解决的。“科学不是万能的”,以前认为只是面对浩瀚的宇宙提出这个口号,现在发现,不止是未知的宇宙有很多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实中人的心理,人的认识等也有很多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科学的理性遇上玄学的灵性,结局会怎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科学仪器越来越精密的时候,灵性的海森堡却提出了测不准原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理性的弗洛伊德提出个人无意识并对感性的梦进行解析时,灵性的荣格在心理学中加入宗教等学派的神秘主义,创造出集体无意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佛教徒在诵读经书的时候,灵性的六祖却说“不立文字,直指人心”。[/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大家都在面面相觑的时候,灵性的迦叶尊者却“拈花一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科学在不断强调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时候,灵性的佛学却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当科学的理性遇上玄学的灵性,你还会认为理性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标准或最高标准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感性理性灵性不可混而为一[/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了解感性和理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当文学的感性遇上科学的理性》,目的是想表达科学的理性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不能够凭感性意气用事;后来又写了一篇文章《当科学的理性遇上玄学的灵性》,目的是想表达科学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教育问题既是科学也是艺术。现在,我想把感性理性和灵性放在一起阐述,以梳理自己的思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在我看来,感性是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是属于初级的感应思维,从初步的感性出发研究问题,会产生很多想当然的联想,空洞的口号,正确的废话,进而会作出很多的无用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且让我们看看陈嘉映老师对这种初级感应思维的描述:[/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远古人类把世上的事物理解为互相感应的东西,本书把这种理解方式直称为感应思维或感应认知,相当于有些人类学家所称的“巫术同一律”或“互渗率”。死人和活人互相感应,星辰和生死兴衰荣辱感应,木星主福而火星主祸,梦让女人怀孕,女人梦见了神人,或者跑到山里踩了一个脚印,就怀孕了。到庙里球观音菩萨送子也属此类。初民社会中大行其道的巫术就建立在感应思维之上,是控制感应的技术。人们施用魔魇,让敌人、对手得病甚至死掉,初民之间的战争包括了大量仪式性的东西,去掉对方的阳气,增加自己的阳气,都依赖于对感应的信赖。祈雨、祈福、占星术、降灵术、招魂,这些都是我们多少有些了解的感应方式。[/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陈嘉映:《哲学 科学 常识》东方出版社2007[/SIZE][/FACE]年2月第一版 21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总的说来,感应思维依赖于现象的种种感性联系。尤其是,相互感应的事物有某种相似之处。苋菜是红的,血也是红的,苋菜应有补血的功效。核桃和脑子的形状颇有几分相像,应有补脑的功效。当然,这种说法难免有点模糊,因为什么和什么都有点相像。不过,有一种相像对认知特别具有诱惑力。人参有人形,同时有滋补益寿的疗效。这里,形象上的相像和事实上的因果作用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诱人把前者当作对后者的说明。(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东方出版社2007[/SIZE][/FACE]年2月第一版 25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通过陈嘉映老师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类简单地把感性联系上升成为感应思维是低层次的思维,很容易形成简单归因或想象归因,也很容易形成感性口号和盲目跟风浪潮。当今教育界对“爱”的简单推崇,对赏识教育的盲目夸大,对杜郎口和衡水中学的盲目跟风,对信息技术的简单全面化,对翻转课堂的盲目引进,都是感性思维在起作用。从来不考证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老师,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家长,自己的教学环节的优势和劣势,而是简单引进,莫不是这种感性思维在起作用。我前一个单位有段时间引进讲学稿,我曾经和领导委婉提出:是否设置两个相同层次的班对比,一个用讲学稿,一个不用讲学稿,控制其他因素基本一致,再比较效果。领导一句话把我噎回去了:别人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也做得很成功了。别人做了很长时间且做得很成功,我引进来就肯定成功。这就属于初级的感应思维在起作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接下来我们看看从感性到理性如何进行分析,先看看教育哲学的相关观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事实上,常常有人说,我们可以确定的所有关系都是相关关系,但我们无法得出因果性结论。但是,在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之间,我们能做而且也必须做出区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表述因果关系,使因果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相关关系。假如在条件C[/SIZE][/FACE]下的任何时候,只要事件X发生,事件Y就会发生,加上假如X没有发生,那么Y也不会发生,或者假如Y没有发生,那么X也没有发生。那么就可以说X是Y的原因。因此,事件之间不仅有强的相互关系,也有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关系。给定条件C,那么X是Y发生的充分条件,Y是X发生的必要条件。[/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教育研究的哲学》(英)理查德•普林  [/SIZE][/FACE]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第一版  62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从科学角度看,把相关关系误认为因果关系,或者用相关关系冒充因果关系,这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真是“司空见惯”。比如我上面所举的例子:讲学稿,别人做了很长时间并且很成功,所以我引进来也会成功,这就省略了论证过程,用相关关系冒充因果关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如只要勤奋,学习成绩就会提高。学海无涯苦作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如只要爱学生,夸学生,学生就会进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如只要悦纳自己,工作就会搞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教育界存在太多这样的相关关系了,如果我们不用理性的态度去分析,则口号震天响,感性满天飞,最后做不了实事,解决不了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然而理性太强也有问题,盖因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一味追求科学量化,也会出现问题。例如一所知名大学打算给学生人格量化打分,引起网友热议并质问校长“您自己人格几分”,我们再来看看对理性的批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理性主义立场的本质在于把逻辑思维提升到至高地位,而逻辑思维不过是人与外部世界相联系的一种工具。这样,理性主义就把人类的注意力引向外部世界,把人类生存的意义归结为依靠逻辑工具掌握和支配外部世界。在理性主义的统治下,人们迷信科学万能,热衷与追求知识,从事外在的物质活动,忽视了人的内心活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理性主义逻辑公开或隐蔽地假定世界具有一种逻辑本性,由于这种逻辑本性,世界一方面能被人类思维所把握,另一方面其发展的进程也保证了人类目的的实现。倘若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理性主义者就把它视为虚假的现实世界,而断定其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本体世界。这种归式的本体论是哲学的最大迷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3.[/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理性主义哲学把人视为受逻辑支配的理性动物,它既不去探究逻辑思维本身的非逻辑起源,也完全无视潜藏在理性思维下面真正支配人的意愿和行为无意识领域。因此,它对人及其认识是表面化和简单化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著,译林出版社,第156[/SIZE][/FACE]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家研究到一定高度之后,发现了很多科学不能解释也解决的问题,所以玄学与神秘主义弥补了这个空间,牛顿晚年信奉神学,可能是感觉到了科学的瓶颈。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比理性更高层次的灵性。主要体现在宗教,心理等方面。例如佛学经典中的迦叶尊者拈花一笑,六祖慧能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心理学荣格的集体潜意识,海灵格的系统排列等。[/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之所以提出感性理性灵性三个概念并加以分析,是为了帮助我们研究问题。我们很多人把感性当灵性,明明是初级的感应思维,却臆想成高级的灵性,说出一些云雾笼罩,自己也不清不楚的话,殊不知大部分人没有经过理性分析这一环节,是很难跳到灵性的层面。当年荣格为了研究集体潜意识,到东方云游了很久,对道家的经书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感悟,荣格研究民族图腾的时候,曾经用一年半的时间每天画一个曼陀罗。高僧之间的“直指人心”,其实需要很长时间的厚积方能做到薄发。在教育界,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感悟,凭着自己听了几个讲座,读了些许文字,动不动谈灵性层面,实在是西施效颦。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看: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短短几个字,每一个人都会说,都会要求别人,但是要做到,不是感性层面可以解决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汉字的简洁与形象,国人历来缺乏逻辑,并由于我国历来缺乏理性思维的训练, 在教育科研这一块,国人历来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至于灵性,没有经过禅修等专业修炼的人更不可妄谈,可以说“灵”就“灵”的。愚以为:在具体的情况中,如果谈文学等人文问题,可以感性大于理性;如果谈自然科学,谈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则应该理性分析;如果谈宗教,心理,玄学,神秘主义,可以灵性对待。切不可在谈所有问题上,一概对待。感性理性灵性三者不可混而为一。[/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夸克老师的思考很重要。科学确实不是万能的,理性的作用是有边界的,但是,一个已经长于理性思维的人说这种话和一个根本就缺乏理性思维习惯的人说这种话,性质完全不同,而我发现我国张扬非理性思维的人多是后一种人。一个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人说窝头好吃,另一个吃穿不愁的人也说窝头好吃,表面上观点相同,其实含义大差其远,不可同日而语的。此事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在我国,在我们的文化基础上,要想实实在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数人现在急需的并非什么“灵性”,而是理性的、逻辑的思维。然而却有不少人用高唱非理性之歌来掩盖自身科学思维方式之欠缺,用装神弄鬼来抗拒科学。思想明明停留在前现代,却满嘴后现代的名词。这是很可悲的,这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阿Q[/SIZE][/FACE]精神。[/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SIZE=12pt],5[/SIZE][/FACE],2[/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P][COLOR=#2222dd][SIZE=3]“思想明明停留在前现代,却满嘴后现代的名词。这是很可悲的,这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说的阿Q[/SIZE][/COLOR]精神。”[/P][P]是啊,王老师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刻反省。[/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