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回应每个学生独特的“逻辑世界”
    [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回应每个学生独特的“逻辑世界”[/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2pt][COLOR=#2222dd]——《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5[/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Calibri][SIZE=12pt]           [/SIZE][/FACE][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王晓春[/SIZE][/COLOR][/FACE][/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那是数年前,在广岛县小学三年级教室里观摩语文教学的事。教材内容是“冬青树”——深夜里,突然响起了熊叫一般的声音,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人名)顿时被惊醒了。尽管他是个夜晚连撒尿都不敢去的胆小的人,却一下子冲出小屋去给大叔请医生去了。在教科书上画了一幅豆太闭着眼睛跑下山的插图,教师就此以提问展开教学:“豆太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在跑啊?”我当时正在想“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怎么会问这么没水平的问题”时,坐在教室边的一个男孩——手不停地在比划,此前的课他都没来上过——大声地发言了:“豆太他在叫头疼啊!”这个突如其来没头没脑的回答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反驳:“叫疼的不是豆太,是大叔!”“而且大叔不是头疼,是肚子疼!”可是男孩却坚决不让步:“豆太就是在叫头疼!”[/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教师也被这个“异常”的回答弄得不知所措,于是问:“你这个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从哪儿来的?”这一问法真是好极了。组织“交响乐团”的教师正是通过把学生与教科书连接起来并把学生与学生连接起来展开教学的。“连接性询问”就有可能在教室里生成出什么来。针对教师的提问,那个男孩回答说:“因为书上写着‘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那一瞬间全教室安静了一下,接着就爆发出“真是不简单啊”的叫好声和一片欢笑声。其他学生把那个男孩描绘的情景再真实地扩展——夜漆黑漆黑的,豆太和大叔又很穷,住的屋子很小很小。一听到大叔叫肚子疼,豆太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要不快点去叫医生就不行了,所以,他肯定是迷迷糊糊地朝门边猛跑。豆太是“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的,所以头就碰到门上了。这就是那个男孩描绘的结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一阵阵欢笑声之后,教师让那个男生再次注意书上“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这句话的意思,并引导学生相互交谈书上描绘的情景,使教学极有魅力地进行下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佐藤先生依据垘原资明的理论把交往分成四类: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王晓春注)的话语就能使教学中的交往丰富而深刻地展开,这一教学实例成为了一个可见的典型,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发言或行动,都他自身的“逻辑世界”。相互交谈之后也好,教学进行之后也好,那个男孩还是说“豆太就是在叫头疼”,反复地说着自己的看法,边说还边比画着缠着绷带的右手。原来这手是在前几天被树的刺扎伤的,所以从自己的体验出发,他总说豆太也是急匆匆去开门时被碰伤了,这样讲也无不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异向交往”,被拒绝阻挡的“反向交往”和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的话语中,如果把探究那个学生自身的“逻辑世界”作为一个课题的话,教室里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够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SIZE][/FACE]年11月第一版  37—39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其实每个人说话做事都有他自己的逻辑,都合乎他自己的“道理”。极端点说,即使是胡言乱语,也必有其“胡言乱语的逻辑”,也有一定的规律。一个人在那里说话,其他人听到了,如果拒绝深入说话者的逻辑,则无论其他人做怎样的回应,或者不回应,他们与说话者都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没有什么实质上的联系。我们称这一类对话叫“无沟通对话”。这种情况极为常见。不信你去观察几个人聊天。仔细听一会儿,你会发现,其实他们多半是在“各说各话”,顶多是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或话茬。网上这种情况也很常见,很多发言都是表态性质的,赞成也好,反对也好,都没有深入倾听和思考别人的发言。他们与其说是参与讨论,不如说是借某个话茬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教师上课与学生的对话,也常见此种情况。比如上述案例中的小男孩,教师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其“逻辑世界”的愿望,很容易将他的发言看做是“胡说八道”,甚而至于看做“成心捣乱”。这样一来,师生对话就成了“分别自言自语”,似乎在对话,其实没有任何交流。这位日本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尊重学生个性,而且有一种了解其个性的愿望,所以他问:“你这个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这是个开放式的问题,探究式的问题,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证明教师不自以为是,不迷信标准答案,他想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不是只关心完成教学任务。换句话说,他是把学生看做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与之对话,而不是只把他看成一个装知识的容器,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的道具。这就是所谓“以人为本”。能不能尊重一个个学生的“逻辑世界”,有没有探究这些形形色色的“逻辑”世界的愿望,是传统教书匠与现代教师的一个重要差别。我们并不是要求教师彻底搞清每个学生的逻辑世界,那是很困难的,甚至不可能的,问题在于你有没有此种愿望。事实上我们的多数老师并没有此种愿望,他们和学生对话,要求的是“你说的话最好正是我想听到”,至于你的真实想法,你的个人逻辑,我不感兴趣。佐藤先生说这种态度是对学生的个人逻辑“不敏感”,其实何止不敏感,这种老师根本就不想知道答案之外的东西。[/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试想你是一个学生,你和老师打交道的经验告诉你,老师对你的想法并不感兴趣,他只关心你是否记住了他说的话,是否照他的要求做了,你还有和他对话的兴趣吗?于是课堂气氛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沉闷,一种虚假的、没有真实沟通的演戏式的“热闹”。所以,佐藤先生说“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够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这种课堂本质上只是知识在传递,不是人与人在沟通交流。反过来,教师若关心学生的“逻辑世界”,情况就另一样了。你看,本案例中的男孩说出自己的逻辑之后,整个课堂就活跃起来了。为什么?难道所有同学都赞成男孩的观点吗?不是。之所以活跃起来,是因为这种对话很真实,大家很容易感受到这是活生生的人(观点不一样的活人)在交谈,学生会有一种“忘记了是在上课”的感觉。这种交谈和交往,或许与教材的联系不那么紧密,但是从教育整体的角度看,更有深度,更有立体感,更有生活气息。[/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不过还有两个问题我要说一说,我的“逻辑世界”提醒我关注这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问题。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不是非正式场合的闲聊,教师是有教学任务的,完不成任务领导要追究的,所以教师必须兼顾“完成教学任务”和“走进每个学生的逻辑世界”这两个任务,而这两个任务有时是不协调的。学生课上的个性化发言,有时会离题,有时会出圈,教师跟着走,有可能耽误进度,教师不跟着走,又违反了“走进学生的逻辑世界”的原则,这时候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相机处置就很必要了。这个问题空说不行,要有很多案例,才能摸索出活的的经验。第二个问题是,“尊重学生的逻辑世界”如果把握不好,有没有可能助长学生的自我中心?像上面日本的这个案例,这个小男孩个性化的逻辑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尊重,甚至赞赏,这很好,既鼓励了他个人,又激活了同学们的情感和思维,但是请问:[/SIZE][/FACE]这个男孩本人的思维能力,经过这一番对话,有所提高吗?佐藤先生介绍道:“相互交谈之后也好,教学进行之后也好,那个男孩还是说‘豆太就是在叫头疼’,反复地说着自己的看法,边说还边比画着缠着绷带的右手。原来这手是在前几天被树的刺扎伤的,所以从自己的体验出发,他总说豆太也是急匆匆去开门时被碰伤了,这样讲也无不可。”我觉得这个男孩在思维方面没什么收获,他的观点从头到尾都是自我中心的。这当然没什么不可以(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事实是,老师和同学从他的发言中受到了启发,他却没有受到大家的启发,他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只是在那里张扬自己的观点。所以我若是这个男孩的老师,我会告诉他,大家尊重您的想法,建议你也像同学们一样,仔细想想不同的意见是否有些道理。因为我是教育者,我有指导学生的责任。我理解,真正的对话是互相影响,单方面的影响,总是有些欠缺。教师单方面影响学生固然不好,学生单方面影响教师,也未必好。[/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教育真是“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事业。[/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6[/SIZE][/COLOR][/FACE],21[/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是啊,认真地回应学生就是真正尊重学生的表现。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 [/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读了王老师的笔记,[/SIZE][/FACE]很多地方在考虑教学任务和教学进步.我想:佐藤学先生可能就是在研究的时候,发现一线教师总是死盯着自己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才要求教师在倾听的时候要注意学的本质.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个工具,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对工具关注太多,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我初步理解:佐藤学先生这本书要唤起教师对教育本质的关注.所以对"学习"和"学"的对比,对"主体"的重新剖析,对"理解"用了两个不同的英文understanding和appreciation来对比。从这些内容来看,佐藤学先生呼唤的就是教育回归到“人”的层面。[/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的理解:佐藤学先生并不是不考虑教学任务和进步,而是根据一边倒的实际情况提出注意事项。不只我的理解是否合理?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3333cc]王晓春:[/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我赞成夸克老师的意见。[/SIZE][/FACE][/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2015[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6[/SIZE][/COLOR][/FACE],30[/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078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