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关于教育体系[/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中国教育体系的严重缺乏常识,表现在以下方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恶性循环的逆淘汰机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基本常识是:任何一个体系,维持和稳定的条件是:它必须把这个体系中至少是中等以上的“成功者”选拔出来,用来培训入门者。[/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体系优胜和卓越的条件是:用这个体系中最杰出的人来培养入门者,才能不断完善提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最违背常识的表现就是:把被本体系中被淘汰掉的不合格者,用来培养教育该体系的新手。这样的结果,自然就是恶性循环机制,就是逆淘汰。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池塘中只输入污水,拒绝引进清水。刚开始的时候,好像还可以勉强维持正常运转,但是由于污水越来越多,最后即使进去的是清水,也会被迫变成污水后才能出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比如,一个工厂里有一批总是出不合格品的笨蛋工人,老板很烦,就让他们退居二线,扣发工作,只给廉价的生活费,利用他们的剩余价值,专门让他们来带新员工做入职培训。结果老板会发现:怎么工人素越来越差了?就像顾问钱学森问温家宝总经理一样:你的工厂里怎么几十年都出不了人才?看他们也满努力的样子啊?[/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再比如:一支军队,想要拥有最多的神枪手,最好的做法是:把部队里最优秀的神枪手选拔来当教练,并提升教练的军衔和荣誉,让神枪手们都很乐意做教官。这样虽然还是会有不少新兵无论怎么训练都当不上神枪手,但是整体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神枪手越来越多。这就是良性循环,清水机制;这个训练体系就是正常的,符合常识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不合常识的体系是:部队中很不容易出现了神枪手,领导很高兴,赶快提升重用,并到处去演说,给领导争面子。其它练了多年的老兵,虽然很刻苦用功,但可能大脑不够用的原因,非常勤奋但依然打不中靶心。但只要勉强能打上靶子的老兵,领导看在他们态度还不错的情况下就让他们去做神枪手因为嫌待遇低,又没有地位和荣誉,也缺乏发展空间而不愿去做的苦工----[/SIZE][/FACE]训练新兵。把另外一批完全脱靶,而且学习态度不好,不肯好好训练的老兵们罚去做民工。教官的工资待遇与民工差不多。不过民工实行计件工资,干活优秀的还可以比教官的待遇好很多,还有机会开店开工厂,最后当上“财富英雄”。而教官基本上不可能有出人头地之日,活不好也死不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所以,总体说来,教官的待遇和荣誉比体系的其他优胜者们要明显低很多,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除了新兵蛋子们“怕”他们,有时候还可以不要脸皮去敲敲“新兵爸妈”的竹杠外,收点“拜师礼”,“考试补习费”之外,基本就没有其他任何“权力”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别以为这个体系就不会有成绩:新兵们依然会不断有人成为新的神枪手。特别是在“大力发展优秀枪手”的国策下,一个潜规则就是:无论你干什么都要拿一个枪手证才准就业。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年轻人申请进入新兵中心培训,所以每年都有不少打靶成绩还不错,甚至远远超过教官水平的年轻人毕业。这也成了教官们认为新兵培训中心“存在合理性”的理由:看,我们还是很有本事的,训练出来了这么多人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个结果也成为领导们继续把新兵中打不中靶子的人“低成本选拔”来当教练的理由。因为领导认为:现在经费紧张,每年光公款吃喝,出国旅游,买豪华车都要花不少钱(七千亿)。新兵培训中心没有必要投入太多,让教官们艰苦点也没事,反正他们到外面去也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就算走了几个有经验的老兵,补充几个新教官也特别容易:神枪手难找,枪法不好但又想吃这碗饭的人多的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能够当上新的神枪手的兵,实际上并不是老兵们教出来的:由于神枪手待遇高,新兵们都很积极的练习,有些天资聪明的人,自己摸到了学习的规律,所以成功了。另外还有一些成功的新兵,可能自己的父母原来是神枪手,专门对他们个别辅导,所以从“家庭教育”中得到了窍门,也成功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还有一些新兵,家长自己不是神枪手,但是有点脑子,也有经济条件。知道在这样的“新兵中心”里学不会真本事,所以额外花钱让孩子上校外的“神枪手培训班和补习中心”,结果也提高了成绩。但是由于新兵的神枪手考试都是在部队的新兵中心考核并发给证书的,所以大家都认为自己“毕业于”新兵中心。其他“体制外”的培训工作,没有人来评估效果,长官们为了保证部队的“权威性”不受挑战,也宣布其他培训机构都是“非法”的。培训机构只要有钱赚,也不在乎到底是谁的功劳,于是这个新兵中心就一直这样混下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结果就是:在少数人艰辛地通过12[/SIZE][/FACE]年惨无人道训练,通过“枪手资格考试”的同时,有很多本来可以成为神枪手的苗子,都被误了终身。而且这种拿到资格证的“新兵中心”培养出来的枪手,只会以固定的姿势,往固定的方向射击,敌人出现在其他地方就傻眼,严重缺乏真实的战斗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更惨的是:最有头脑和潜力成为神枪手的一批人,由于思想活,点子多,结果与这批笨蛋老兵们发生严重的价值观冲突,结果最先被淘汰,只好去当民工。有些民工干得好的就成为后来的“财富英雄”,让他们觉得不上学也可以赚大钱。在自家公司里高薪聘用几个有资格证的枪手帮他们做宣传,撑面子。还有更多老实的新兵勉强忍受老兵的“教学法”,靠碰运气混出几个来。其余的人,在老兵弱智的教学训练下,普遍得了“学习恐惧症”。据调查90%[/SIZE][/FACE]以上的新兵厌学,只有极少部分“天才”能够享受这种本来人人都可以很愉快的打靶训练。[/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另外,这个体系大大增加了家长和社会的负担,并且滋生种种弊端,最终培训出来的神枪手越来越少,受伤害的新兵越来越多。最后连部队的各级长官,都不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新兵中心去培训了,有点办法的就把孩子们送到外军去留学,实在没有路子的就在家里辅导,还有很多退学的。结果,导致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样一个缺乏基本常识的,用打不中靶子的老兵来培养新兵的“教育中心”,就是中国的教育体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小学教育的师资构成原理:打不中靶子的枪手带新兵导致毁灭性的教育结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现在运行的这个中国式特色的“枪手教育体系”的价值观和人才配置是这样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等射手:出国赚美元,国内就当官(天才级,享受射击,打靶基本十环的神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等射手:外资和国营大企业(用心,负责的学习者,也是基本十环的神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三等射手:内资和效益良好的中小企业(勤奋学习,智力良好,能打八九环的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四等射手:大学教师(勤奋学习,智力正常,学习能力较强,能打六七环的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五等射手:高中教师(勤奋努力,智力一般,学习能力中等,能打五六环的射手):高中教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六等射手,初中教师(勤奋练习,智力和学习能力很一般,能打中三四环的射手):初中教师[/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七等射手:小学教师(愿意练习射击,智力不佳,方法不当,刻苦练习后偶尔能打中靶,但从小学毕业后就基本上无法正中靶心的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八等射手:幼儿教师(愿意吃射击这碗饭,也算是刻苦练习,但几乎从来打不中靶的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九等射手:打工仔(不喜欢玩枪,讨厌射击,也打不中靶的射手,但不小心就可以赚到大钱)。[/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样的教育人才配置有什么问题?大家觉得“好像也满正常的啊?”,国内就是这样嘛。还是复习一下教育学常识吧!各位不懂很正常,但是我们国家吃教育饭的人不懂就不正常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人生教育时期的重要性排列:[/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等重要:7[/SIZE][/FACE]岁以前,这是发展最快,教育效果最佳的时期。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的基本倾向,在此阶段形成。这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基本上可以说是“终身影响”,他们几乎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思想。家长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老师说什么学生基本上通通信奉,即使是明显错了。他们反对家长的话经常就是“老师说的”。可以看出:此阶段教师的好坏,是孩子一生教育成败的关键期。可实际上,我们选拔来教育这些孩子的人才,却是八等射手,她们几乎不知道真正的“学习”是怎么回事![/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等重要:7-13[/SIZE][/FACE]岁,这是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时期,也是学习能力的形成时期,同时也是大脑最后完成的时期。13岁大脑发育完成,新语言能力基本封闭。这个时候,教师的作用也很大,孩子们也非常需要教师。可是他们只能得到除了“刻苦学习”之外别无良策的“七等射手”的笨蛋“帮助”。[/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三等重要:13-18[/SIZE][/FACE]岁。反抗期:开始质疑和思考。教师的地位变为辅助性,如果过于强制教育,反而带来厌学的反效果。这个时期的教师只能采取引导性质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效果不能寄以根本希望,只能设法引导,教学效果好坏关键是学生的自主决策。这时期的教师,最好是心理专家,才能针对性地引导教学,绝对不能强行压制和灌输知识。如果自己愿意学,根本不需要老师就可以学好,成绩突飞猛进很容易。我认识一个成绩平平的男孩,因为14岁时喜欢上一个成绩好的女孩,觉得要配得上她,结果一年不到,结果成为全校的学习标兵。这充分说明:这阶段的老师还没有一个小女孩更有“教育水平”。可中国家长和教师都普遍不懂这一点,所以该阶段出现大量的“问题学生”。[/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四等重要:18[/SIZE][/FACE]岁以后。独立和自我教育期。自我教育的概念,不是不需要老师,而是老师处于完全辅助的地位,应该是被学生自主选择,服从于解决学生自主教育的目标。这个时候,老师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发现老师不好,或者老师很好但学生不喜欢,他们会采取自己的方法来应付,不会因此而受老师的不良控制和影响。他们会自主决定换老师,换学校,换专业,包括自学来解决学习的问题。只要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和环境,他们就可以出来。但是前面三个阶段就不行,特别是第一个阶段,老师几乎就是“教育主宰”,“教育之神”,学生根本就不能离开老师。错过这一阶段的教育,一辈子都补不过来。[/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好了:我们发现,中国教育把被教育者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交给了这个体系教育出来的最差的毕业生来教:很多跟我同龄的小学和幼儿教师,当年连大学的门都摸不着,连师范专科学校都上不了。所以我说他们是连靶子都打不上的射手。他们只能上坏高中,或者读个中专,如中师,幼师,他们甚至不是很能适应社会的人,有个国家的权威调查表明,小学老师的心理健康障碍检出率是54%[/SIZE][/FACE],好像是心理障碍最高的一个群体。他们选择当教师的目的,也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教育理想。因为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根本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也不高,只相当于普通的打工仔,甚至还低一些。因此他们几乎都是迫于无奈,为了谋个饭碗而把当老师作为一个过日子的手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作为人,他们应该都是值得尊重的,我这里没有贬低他们的意思。不过作为学习者来说,他们实在不是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在校期间学习虽然也算努力刻苦,但由于学习方法问题,或者脑子不开窍,总是得不到好成绩。因此他们一贯把学习认为是很“辛苦”的,因为他们只擅于用最笨的方法来学习。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把容易的事情变困难,把说得清楚的事情变得说不清楚,就是这种人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学得那么苦?学得那么笨?老师教的。谁让我们特别选择这些连大学都考不上的毕业生来“培养人才”?[/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今日学堂的学生被报社当作“神童”多次报道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老师还算“正常”而已,都是武大等高校的优等生,教这些孩子自然轻松自如。只是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正常”的概念是什么了,所以我们居然变得“超常”了。可知这社会是多么的变态。[/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举两个真人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当年高中时,我父亲有一个得意门生,学习异常刻苦努力,对我父亲说:张健柏上课不专心,下课也不努力,晚上也不加班学习,老看课外书,从来没看见我“勤奋学习”过,平时成绩也不如他。我偏偏就是大考的时候运气很不错,考分比她高多了,觉得有点奇怪和不服气。这个学生考大学的时候勉强上线,只能读一个师范专科学校,而我(不专心学习)却高出当年录取线100[/SIZE][/FACE]分(总分五百二十),从这里看可知差距如何。她毕业后教高中生去了,现在还是学校的优秀教师和主力骨干,倍受重视。好像收入比武大给我的还要高一倍,这很好,应该的,她比我辛苦多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另外我初中班的一个班长,学习刻苦异常,“平时成绩”也不错,可是靠死记硬背的她,却无法应付真正的大考,连高中也没考取,让我们大感意外。这种毕业生教小学绝对够格的。而且相信他们做老师一定兢兢业业,比我教学要用功得多。而且他们当然也会要求学生像她们一样“刻苦学习”,绝对不会,也不懂得怎样教学生像我一样轻松学习,又心情愉快,学得又多,考试又好。反而我这种“不老实,不用功,不好好做作业”的学生,假如今天进了他们的班上,一定是问题学生,会被这些老同学整死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这里抽空看看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运作原理。他们政策规定: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教书,起点薪资比到企业和当公务员高10%[/SIZE][/FACE]。以后提级的速度也快一些。在相对平均主义的日本,高10%是一个很优厚的条件,而且别人这个社会上也很尊重教师。日本为什么比我们强?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什么比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更富裕?这就是“秘密”,公开的秘密。日本的教育比中国领先90年,原因就是:甲午战争的赔款,他们全部用于建设国家现代教育体系,从此领先中国和世界。我们嘴里叫重视教育,其实教育投入比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很多,发达国家有7-14%,国际标准是4-5%,我国是3.6%左右,列世界各国的尾巴上,被教科文组织批评。可边叫缺钱,有点钱还往水里扔。2004年公款吃喝统计数字3700亿元,公款出国旅游2000亿,公车消费2000亿,居然还好意思叫“没钱投资教育”,“穷国办大教育”。骨子里就是不重视教育,怪不得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愤不已,批评中国的教育政策,还不如穷国乌干达对教育的投入高。这种消息,国内中央电视台怎么不好好报道?[/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现在我们好像还有不少“人才”可用的原因,这些不错的学生是教育体系的功劳还是自己长出来的,明眼人都知道。中国现在是享受“人口红利”的时期,我们的“经济起飞”实际上是在吃下一代人的粮食。中国马上进入人口萎缩期和老龄化社会,所谓的“未富先老”,真正的危机马上就要开始了。这个危机不处理好,足可以在20[/SIZE][/FACE]年内葬送未来中国和民族的国运,连百姓吃肉都关心的英明领袖们难道连这都看不清吗?[/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以上是清一新文集的部分内容,因为我感觉有漏洞,所以撰文反驳,反驳文章发在下面,想请各位老师尤其是王老师先审核,等到大家都觉得很严密的时候我在发出去正式辩论。恳请大家多指教![/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驳张清一:中国教育体系的严重缺乏常识之第一、二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张清一先生在博文中对中国教育体系进行了批判,其中提出两点很有意思:一:恶性循环的逆淘汰机制。意思是现在中小学教师都是当年在求学过程中淘汰下来的劣质产品,张清一先生的原话摘录部分如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六等射手,初中教师(勤奋练习,智力和学习能力很一般,能打中三四环的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七等射手:小学教师(愿意练习射击,智力不佳,方法不当,刻苦练习后偶尔能打中靶,但从小学毕业后就基本上无法正中靶心的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不知道张清一先生这个观点的抛出调查了多少地方,取得了多少数据,但是从清一文集中看出来的是根据自己和圈内朋友的一些经验得出来的。无独有偶,我在听一个叫做郑委的人讲座,也说过这样一个观点,说明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也有这样的人持这样的观点。不过,既然清一先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加以批判,我也可以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相反的结论加以反驳。[/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1.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清一先生从自己的实践提出“逆淘汰现象”,但是我的实践是:我周围的很多同事,追究起原来求学和成长过程中的排位,并没有像清一先生所说的排到六等射手和七等射手。很多同事当年在班级是佼佼者,不论是成绩还是其他能力,在班级和年级的排位大概是二三等,其中不乏一等的学生。清一先生可以在全国做一个调查,就是现在当教师的当年在求学的过程中,在班级和年级的排位情况,至少我的经验是这样的:大部分在班级和年级属于前列,按照清一先生设的九个等级,把中小学教师排到第六七等,相当于倒数3[/SIZE][/FACE]名之内,这样的排名在我的成长经历中闻所未闻,我的同事谈论当年自己求学过程中,优异成绩和表现的居多。[/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清一先生从理论上提出:优秀的学生不会来当教师,当教师的都是不优秀的。据我的经验和观察,以上理论是片面的,盖因清一先生不了解个别地区的实际情况。当年有一大批优秀生报考师范师院去当教师,不为别的,就因为有几年招考中只有师范和师院承诺包分配工作。包括近几年,有些地区出台政策定向招部分学生免费培养包工作分配,前提是要到山区小学工作,同样吸引了部分家贫而优秀的学生。我周围的很多同事当年很优秀,之所以报考师范师院,也是纯粹看到了免学费还包生活费包分配工作。清一先生的理论从逻辑上来讲是富人理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小学教育的师资构成原理:打不中靶子的枪手带新兵导致毁灭性的教育结果。意思是只有神枪手才能带出神枪手,迁移到教育界就是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教出最优秀的学生。[/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清一先生的这个结论估计是自己大学教授历程得出来的,这个结论,放在大学都有可商榷之处,放在中小学就更站不住脚了。有以下几点可以商榷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1.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教育外来看,清一先生之列举了射击的一个例子,按照清一先生的逻辑,游泳世界冠军的教练就一定要是世界冠军,游泳水平中等的就不能教出游泳冠军。从实际来看,事实无情的粉碎了这个结论(还有笑话说游泳教练不会游泳)。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在NBA[/SIZE][/FACE]中,著名的教练如禅师,莱利等自己当球员都不咋的,训练出来的球员和球队却战绩显著。飞人乔丹如此厉害,也没有听说教出了哪个著名的球员。[/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2.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教育内来看,姑且不说魏书生老师是淘汰下去到车间当工人后“回炉”当的老师,很多名师如李镇西,万玮这些人,工作业绩非常好,但是按照清一先生的逻辑,这些当年被逆淘汰的六七等射手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呢?美国最优秀的教师如雷夫和克拉克等人,也没有谁考证他们当年成长的时候到底是几等射手。反过来看,我们的优秀射手如陈景润,数学天才,在中学教个数学连讲台都站不下去了。马云够优秀吧,让他来教中小学,他就不敢保证教的有声有色。为何?盖因教学除了教育者本身的学养素质之外,还有很多因素包括爱心,沟通能力,表达艺术等。我们的很多问题教师恰恰是因为当年太优秀,拿自己当年优秀的一面来参考自己学生,体会不到差生求学的障碍和痛苦,对一些差生的问题感觉不可思议,不可理解,才会出现教学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原来求学中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当然也不是清一先生提的六七等射手),现在当了老师之后,反而会对那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多一份理解和宽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3.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实际效果来看,清一先生列举了前三名的射手,分别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一等射手:出国赚美元,国内就当官(天才级,享受射击,打靶基本十环的神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二等射手:外资和国营大企业(用心,负责的学习者,也是基本十环的神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三等射手:内资和效益良好的中小企业(勤奋学习,智力良好,能打八九环的射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些前三名的射手,自己的小孩也没有看见教育出多么优秀,如果优秀射手一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龙生龙),为何又有“富不过三代”之说?我们所教的学生中,很多问题学生家长都很优秀,清一先生可能会说是体制教育摧残的结果,难道那些末等射手的小孩到体制内没有收到摧残,但是末等射手的小孩也有很优秀的(我们现在社会的成功人士的父母就没有全部都是清一先生列举的前三等射手,清一先生自己的父母也不在前三列)。就跳出体制教育而言,也有些不在家自己上学的例子,但目前除了郑渊洁培养了一个郑亚旗,还没有听到过其他优秀的人才(而且郑渊洁后来居然又亲手把自己的小女儿送进了体制内学校)。清一先生培养的张钟瑞和刘静慧,以后成就尚存疑待考。即使有所成就,相比不在家上学的学生和各种学堂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清一先生之所以得出“优秀学生一定要更优秀的老师教出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所致。据我对中西方文化的粗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是一代不如一代的,道家老子最牛,到庄子往后,一代不如一代。儒家孔孟还行,到程朱理学后,也是一代不如一代;反观西方,是一代强如一代的。苏格拉底很牛,感觉柏拉图在努力突破,到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出现“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名言。托勒密的地心学统治1400[/SIZE][/FACE]多年后,被“日心学”替代;牛顿力学才400多年,爱因斯坦推翻他。[/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所以清一先生的以上两个观点,我认为虽有部分合理性,但是不能作为一个普遍规律拿出来批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我觉得这位张先生的话基本上属于空论。比如人才问题,一个国家,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问题成堆,周边险象环生,不可能让一流人才大量去做幼儿园老师和中小学老师,因为还有很多更紧迫的任务,经济,国防,公安,处处需要一流人才。再说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党叫干啥就干啥”,你要人家来教书,只能靠吸引。你能把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提高到社会一流吗?美国也做不到(也缺乏常识!)。再说,一流人才也未必都适合做中小学教师,很多人才进入教育界说不定还属于资源浪费。我的这些话,是不是也属于“常识”?我国中小学教育界缺乏高素质人才是事实,补救的办法,除了“领导重视”之外,我觉得大学教师到中小学代代课也是可行的。我相信这些人走上中小学讲台之后,有点亲身体验,说空话的现象也会减少。[/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好像近期在教育界,“常识”二字有点走红,比如有人就提出了“回归常识的教育”,挺热闹。问题在于“常识”一词不是严谨的科学概念,谁都可以把自己的说法(只要不太离奇)说成是“常识”(张清一先生在上面的文字中就是这样做的),然后就可以把不同的意见说成“违背常识”。“常识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我想,是否“常识”,可能还要多数普通人认可才行。况且,你若承认教育是科学,那么就得承认,科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经常挑战或超越“常识”,否则还要科学干什么?教育若需要科学,若真想进步,就不能盲目崇拜“常识”。用“常识”对抗伪科学,当然是个办法,但不可因噎废食,好像教育只要“常识”就够了,无须深入的科学研究。[/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SIZE][/FACE]2015[/COLOR][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6[/SIZE][/COLOR][/FACE],[/COLOR][COLOR=#2b2bd5]26[/COLOR] [/P][SIZE=3][/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