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也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
    [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222dd]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也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2pt][COLOR=#2222dd]——《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7[/SIZE][/FACE])[/COLOR][/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2pt][COLOR=#2222dd] [/COLOR][/SIZE][/FACE][/P][COLOR=#2222dd][SIZE=3][/SIZE][/COLOR][P][COLOR=#2222dd][FACE=Calibri][SIZE=12pt]           [/SIZE][/FACE][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王晓春[/SIZE][/COLOR][/FACE][/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迄今为止,我从事访问学校参观教室的活动已经快20[/SIZE][/FACE]年了。若按每周访问2至3所学校、参观10个教室计算,那么我至今已访问过1000所以上的学校,参观过7000多间教室了。而且就在这10年里,我还参观了美国大约200所学校的近千间教室。回头想想,这其中既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也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无论哪所学校、哪个教室,其存在的问题都各不相同,因此,要想列举出一个相同的问题来进行讨论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都是好的学校,也并非都好在同一个地方,所有好的教师也并非是同一类型的人。[/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SIZE][/FACE]年11月第一版  47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佐藤先生这段话告诉我们,对事物的差异、事物的特点是否敏感,[/SIZE][/COLOR][/FACE]此事很重要。据我看这种敏感按其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有些人对事物的差异很不敏感,在他们看来学校和学校、班级与班级都差不多,顶多分成好坏两个类别。他们是官僚主义者(如某些校长),或者是脱离实际的理论工作者(如某些夸夸其谈的教授),或者头脑简单的教师。这是最低的层次。这种思维方式必然导致一刀切主义和标准答案主义,既然大家都得一样的病,吃同一种药也就行了。这很合乎逻辑。第二个层次的人,他能感觉到事物的差异,但是说不清楚,只是一种模糊的印象。有不少老师都对我说,他走进某个教室,就感觉这个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跟别的班级不一样,但是你问他怎么不一样,他又说不出。这种人属于对事物的差异没有丧失敏感,但比较感性,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比这种人更高明的人属于第三个层次,这种人不但能敏锐地感受到差异,而且能理性地分析其差异之所在,然后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予以回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2pt][COLOR=#2b2bd5]研究任何事情,最怕一概而论,笼统而谈。然而一概而论最省脑筋,最易逃避责任,最方便滥竽充数,所以不少人钟爱此法,乐此不疲。网上这类文章很多。如果有卖药的宣称他的药包治百病,你几乎就可以肯定它什么病也治不了,或者其实只能治某一两种病。同样道理,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的办法什么学校都能办成名校,什么老师都能培训成名师,什么学生都能教育好,那他就是个骗子。即使他本人是真的相信自己说的话,也是个真诚的骗子,他首先把自己给骗了。这种欺骗性决定于他的思维方式,而不决定于他的人品。说得再清楚一点:人只要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能力,你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有意无意的骗子。[/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2pt][COLOR=#2b2bd5]事物是有差异的,差异几乎是无限的,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可是,这样一来就没法研究了,人生有限,你哪有那么多精力?于是我们就得注意到事情的另一面了。事物固然有差异,然而也有共性,因此事物是可以进行总体研究和分类研究的。找出其“公约数”,就可以进行分类研究。分类研究脱离了一个个具体例子,但比起笼统概括来,毕竟细了一点,距实情更近了一点。再具体点一点就是个案研究了。我为什么偏爱个案研究?因为它最不易脱离实际,最不容说空话,最能看出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能力。当然,个案研究者如果缺乏高瞻远瞩的境界,也有可能走向细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要小心的。[/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Calibri][SIZE=12pt]                        [/SIZE][/FACE]     2015[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6[/SIZE][/COLOR][/FACE],30[/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91
      • 经验230026
      • 文章12402
      • 注册2012-12-04
      [LINE-HEIGHT=32px][FACE=arial][COLOR=rgb(43, 43, 213)][BGCOLOR=rgb(255, 255, 255)][SIZE=16px]“个案研究者如果缺乏高瞻远瞩的境界,也有可能走向细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要小心的。”[/SIZE][/BGCOLOR][/COLOR][/FACE][/LINE-HEIGHT][P][FACE=arial][COLOR=#2b2bd5][LINE-HEIGHT=32px]王老师这句话对我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谢谢![/LINE-HEIGHT][/COLOR][/FACE][/P]
      欢迎关注拙著《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及《做一个幽默的老师:让学生在欢笑中成长》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