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应对学生的教学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应对学生的教学[/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2[/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2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2pt]王晓春[/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2b2bd5]佐藤先生提出了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1[/SIZE][/COLOR][/FACE]、应对学生的教学,2、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这三个原则很重要,我先全文录入,然后谈感想。[/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改革第一年校内教研活动的中心目的绝不是“上出精彩的课”,而是相反,授课技术拙劣一点无所谓,失败多次也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在教室里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能安心上课、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缘于此,观摩课和校内研讨的中心应该是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态度问题。然而,现在一般的教学研究都是围绕教材的研究、授课过程的研究以及提问、指导的研究而展开的。其实,应该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态度作为讨论的中心问题。对于教材内容和授课结构的研究应该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对应两者间的联系出发来讨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要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对应作为中心对象的话,需要从改变观摩课的参观方法、研讨时的讨论方法等做起。过去参观上课,通常都是参观者在教室后面站成一排进行观察的。也就是说,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为观察中心的。因此,参观位置应该向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对应为中心的位置转移。即要在教室的两侧而且是尽量靠前的两侧。在那样的位置上观察,才能够感受到每个学生细微的言行、表情和对待这些“信号”的教师的微妙对应之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教学研讨会上,还有必要把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的对应作为话题中心。在改革的第一年,比起教师的提问、教材注解的研究来,更应该围绕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教师的对应来进行讨论。比如对于学生上课时的窃窃私语或困惑,教师是否能够领会;教师有没有在无意识中,以不恰当的对应遏制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苗头;对于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反应,教师有没有采取灵活、耐心的态度;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有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等等。通过对这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为创造这样的教室打下基础,既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要进行以学生的学习实况和教师的对应为中心的研讨,最重要的是,在教室里进行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这在第一年的教学改革中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是否得到了尊重,只需在教室里听听他们的声音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在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受到鼓励、产生了相互学习氛围的教室里,学生的身体都很放松,大家都能温和地、诚恳地进行交谈。一般说来,教师上课时总要求学生大声地、活泼地发言,而其实,在学生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谈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育自立、合作的学习者。因为在感到放心、安全氛围中进行有意义的交谈时,人们(当然包括学生)通常都是在思考的同时把自己的心声慢慢地讲出来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在扯着嗓门喊叫的教室里,在自我中心盛行的教室里,在仅仅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发言的教室里,在有若干学生几乎从不发言的教室里,在声音中都感到带刺的教室里,学生笼罩在自由放任或自暴自弃的气氛里,要进行自立合作的学习是根本不可能的。造成这种教师气氛的根源在于教师的对应。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以教师对应为中心话题中心的教学研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作为改革第一年的课题,是要把学校里大多数的教室变成能让学生情绪稳定,相互间能够诚恳、亲热地发言和倾听的教室。反过来即是说,如果能让教室的空气远离浮躁,让学生自然平静的声音回到教室,并且教师能够通过对每个学生言行的恰当回应而创造出平和气息的教室来,那么,无论是使用什么样的教材,都能实现与其内容相应的自立的学习、合作的学习。[/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SIZE][/FACE]年11月第一版  56—59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COLOR=#3333cc]改革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改变课堂气氛(学习气氛),让个学生都能安心地、放松地思考、发言、参与讨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尊重、鼓励和因人而异的态度应对每个学生的活动和发言。教师怎样的应对,就创造出怎样的课堂。[/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我理解这就是上文的基本含义。[/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传统的课堂也强调应对,但主要是学生应对教师。你要注意听老师讲课,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等等。这样的形成的课堂气氛对教师传授知识是有利的,但是很容易造成教师的自我中心,教师必然根据学生是否符合教师的要求来看待学生,很容易忽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需求。这种课堂,对于教师,或许很爽,但是学生的感觉很可能是另一样。有人可能会恐惧(特别是那些达不到教师要求的学生),有人可能会焦虑(比如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不被教师关注和理解),有人可能会烦躁(学不会或者早就会了),如此等等。总之师生缺乏人与人的交流,课堂上多的是单向的知识流动。这种课堂很难有生气,即使表面热闹,学生的真实发展也很可疑。佐藤先生认为应该把事情颠倒过来,应该首先强调教师应对学生,而不是学生应对教师,也就是说,要把“学生看教师脸色行事”转变成“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察言观色”,以此安排自己的教学。佐藤先生的想法其实这就是向“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发起挑战,确实是革命性的,切中时弊,是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不过我觉得,佐藤先生的具体论述,有些还是需要探讨的。[/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读佐藤先生的上述文字,你会感到其中有些隐含的假设。[/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第一,假设学生都是想学习,想思考的,他们受到的学习挫折,完全是或者主要是教师的不良应对造成的。[/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第二,在教室里,不被尊重和鼓励的只是学生,教师不存在这些问题。[/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第三,教师有条件、有精力、有能力恰当地应对每个学生。(有因材施教的味道)[/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日本的情况我不清楚,但是在中国,愚以为这三种假设都是有问题的,太理想化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佐藤先生说:“对于学生上课时的窃窃私语或困惑,教师是否能够领会;教师有没有在无意识中,以不恰当的对应遏制了学生学习发展的苗头;对于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学生的反应,教师有没有采取灵活、耐心的态度;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有没有给予恰当的帮助,等等”。这里对学生的叙述全是正面的,果真是这样,教师确实是只要用尊重的态度细心关注和面对,效果就会很好。然而真实的课堂上,学生的“窃窃私语”未必与学习有关,学生“没有预料到的反应”很可能是违反课堂纪律,似乎“需要帮助”的学生,可能需要的首先是制止他影响他人学习的行为。在上述情况下,教师当然也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恰当地回应学生,但这与佐藤先生所说的应对就差别很大了。而老师们的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负面行为的回应要占不小的比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也就使佐藤先生的理想课堂大打折扣了。[/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佐藤先生只谈到了教师对学生尊重不够、细致应对不够的问题,没有谈到学生不尊重教师的问题,没有谈到学生自行其事、完全不理睬教师的情形。其实这类情形也很常见,而且有日益增加的趋势,而且这类问题未必都是教师工作失误造成的。这样,如果片面强调教师尊重学生,将增加教师的困惑。如果一间教室里本来就缺乏尊重教师的气氛,我看教师再提高自己的应对水平,佐藤先生的理想课堂也是难以出现的。我注意到佐藤先生谈论教改的时候,回避了管理问题、纪律问题、课堂规则问题,好像这些问题不存在或者早已解决了,没有乱班,也没有问题生。或许学者论述问题的时候可以专谈一个侧面,但生活是立体的,真实的教师接触的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走进了一个乱哄哄的教室,你会发现佐藤先生的理论完全用不上,更谈不上实现佐藤先生“回应学生的教学”了。[/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退一步说,即使学生真的都想学习,他们的细微言行都是正面的,都与学习有关,教室里没有纪律问题,教师完全无须在管理上费神,在如此惬意的教学状态下,教师就能做到“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吗?恐怕这也只是一种理想。我不清楚日本学校的班额有多大,我国学校多是班级都在40[/SIZE][/FACE]人左右,这么多人,教师怎么能做到细致地回应每个学生的特殊行为和心理呢?要知道真实的学生一个个带着什么样的心态走进教室,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绝不是任课教师所能完全左右的。教师有这个精力吗?有这个能力吗?再说,教室里那么多人,教师如果刻意回应某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就算这个需要完全合理),那也常常就等于忽视了大多数同学的需要,甚至侵犯了大多数学生的权利,这会使教师非常难办。所以,教师讲课和组织活动一般都是“面向大多数”,这确实很粗糙,有时显得很不“人文”,但有其合理性,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我希望读者不要误会。我并不反对佐藤先生的教改方向,虽然我感觉佐藤先生的理论有“态度决定一切”、“师生关系,一抓就灵”的倾向。我只是说,既然佐藤先生主张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着想,那么同样道理,作为教育科研人员,也就应该为每一位一线教师着想,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立脚点,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教育改革,这样效果才会更好[/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2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2pt]2015[/SIZE][/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7[/SIZE][/COLOR][/FACE],27。[/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看了《静悄悄的革命》和王老师的读后感,恰好看到了这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阅读一下:[/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这恰恰是你需要了解的常态课[/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2pt]吴非[/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有位教授抱怨,说到中学去调研,有个老师的课上得一塌糊涂:45[/SIZE][/FACE]分钟似乎一直不在状态,该展开细讲的内容,她竟然一带而过;一个问题,提问四五个人,没一个学生能回答出来;应当一课时的任务,直到下课,还有两点没来得及讲;老师上课的语言比较拖沓,导入新课用的时间多了;板演题目,接连上去两个学生都做得莫名其妙……教授说:“浪费了时间,目的没达到;很想听一节成熟一些的课,学校应当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上调研课,而不是这样随意找一个。”[/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我劝教授:你在高校任教,应当有些上课的经验;你听的这节课,或许是常态课,符合你“调研”的目的,你不该有特别的期望。什么才是“成熟一些的课”呢?也许那个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那样的,也许那位老师本来就没打算讲完“五个环节”,她了解自己的学生,很清楚不可能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不认为那位老师是在应付你,而是她的课上有些情况你根本不知道,她一直这样上课,——而且,学生不一定认为她教得不好。[/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我问,你是坐在教室后面的吧?教授说,当然坐在后面啊。我说,那你不可能看到学生的表情。这一天他们很正常,他们平时上课也是这样的状态,他们适应那位老师,他们甚至很喜欢那位老师。当然,也许这节课他们有些情绪。“什么情绪?”教授不解。“你听的是第几节课?”“第三节。”——好,第三节,学生可能累了,因为第一二节物理测验的,或是第二节课是体育课,又加上课间操,有点“操场情结”,一时没恢复过来;也许第二节政治课或是地理课上发生了什么事,也许课间班主任到教室批评了什么事,也许昨天的课上大家太兴奋了,也许今天下午有一门课要测验……这些,你不可能知道,但那位把课“上得一塌糊涂的”的老师心知肚明,她一直有应对各种情况的精神准备,她不指望因为有专家来听课,学生会异乎寻常地抖擞精神,再说,她教这个年段,有个人经验,未必要按“教参”上的“教学建议”。[/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教授疑惑地问:“你怎么想得那么复杂?有那么复杂吗?再说,和这节课有什么关系呢?”[/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我告诉他:你——或者你们,没有经历过,感到奇怪的,我每天都在经历,所有的中小学老师每天都经历;我刚才说的这种情况算不上什么复杂,我还能把全班五十多名学生上课时的不同习惯和神态说一遍给你听,因为我站在讲台这边,我面对他们,每天面对他们。[/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你们难得到中小学听一次课,兴师动众的,有目的,打招呼,有人陪,而那些学生从早到晚坐在教室听课;你在高校,学生不过就那么七八个人,可中小学一个班就四五十人,多数老师教两个班,部分学科甚至要教三四个班;你认为那位老师上课应当神采飞扬,你每周只上一次课,可她每周有20[/SIZE][/FACE]节课;她是教师,不是梅兰芳,即使她是梅兰芳,这样强度的演出,肯定要倒嗓子;你以为课堂应当是什么样的,那是你在书里做的梦,现在的课堂不是你们学术论文中猜想的那样。——其实,大学的课堂也够戗,你不至于否认吧?教授叹息:“上大课时的确一塌糊涂,成双成对的,干什么的都有,师范院校最不重视的恰恰是教学法。”[/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那么,你们的教学又是怎么搞到这个地步的?[/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为什么对中小学教师要求那么苛刻?你去中小学“考察”“调研”,往往只为论文或课题中的某个判断找些依据或“案例”,想让教师用你的设想去上课,为理论找点支撑。可是,如果专家们都想在中小学课堂上看到自己的那套理论“生根开花结果”,那么,中小学的课堂实践岂不是成了私家园地?[/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后面有一段在网上被“和谐”掉了,怎么也搜不到,我只有将那个原文打字记录出来:[/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有中学老师诉说委屈:他们主动选择和某教授合作,参加他的课题实验,但是在中期汇报时,教授严厉批评他们“为什么私自改变课型?“”这节课为什么要加入其他学习材料?“”讲好了只能这样上,为什么要做变动?这种结果能有什么价值?“,作为中学教师,自己的课堂自己不做主,拱手交给大学教授去操控,违背了教学原则,丧失了职业自尊,很荒唐,不值得同情。可是,教授们这样的”研究“完全忽略了课堂,忽略了课程,最不应当的,是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利益。学生需要什么,课堂会出现什么情况,教师怎么能够视而不见?教师为什么不能因地制宜做一点变通?[/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在某地,一些教师和大学教授合作做课题,刚刚进行了半个学期,发现教授的主张不仅和教科书要求严重冲突,也不符合课程标准,委婉地向教授提出,教授表示,只有“强行推进,拿到数据,否则前功尽弃”----[/SIZE][/FACE]教授宁可牺牲学生的学习利益,宁可要一个错误的过程,也不让实验中止。说轻点,是不尊重教学规律的盲干,说重些,是没有教育良知。 [/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31
        • 经验228920
        • 文章12345
        • 注册2012-12-04
        [P][COLOR=#3333cc][SIZE=3]“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教育改革,这样效果才会更好”[/SIZE][/COLOR][/P][P][COLOR=#3333cc][SIZE=3]是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例如,我们这里的班级一般都是60人一班,学生太多;而且学生基础掺差不齐,很多学生都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要考虑这些实际情况。[/SIZE][/COLOR][/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ALIGN=left][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2pt]应对学生的教学([/SIZE][/COLOR][/FACE]续2)[/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星辰1553 (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读这篇帖子我有以下考虑[/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们现在将教学与德育分开研究是不是得当?像我是在一所初中做德育工作的,从部门上,我们与教学部门分开,据我了解,多数搞德育工作的人,一般不太关注教学,更多的是同教学部门抢时间,争地盘,少讲如何协作,很多“德育人”底气不足,不争抢,讲协作,就跟着教学走了。[/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佐藤先生的教学改革方法,其中之原理,用在德育工作上我想也是合适的。学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场所,这里的学习是“大学习”,不只是文化课知识,成绩。[/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以为王老师是主张情境教学的,与佐藤先生的教学改革第一步相近。我觉得就是建立关系,做心理咨询的人很注重和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这不仅是西方理论,这是一般逻辑。这还与雷夫老师在56[/SIZE][/FACE]号教室中创设“没有恐惧的课堂”异曲同工。真正的校园,真正为了学生的学习,关系始终要摆在前边的。[/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3[/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没看王老师说明前,我也想到班级人数问题,因为在之前论坛中讨论过,一个班级40[/SIZE][/FACE]多人,一堂课40分钟,想达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照顾到每一个人,不现实。那么结合王老师提到的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真正的教学改革,只能因地制宜。一个办法,放到四海都通用,说不通。[/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4[/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君子和而不同,王老师的有些观点我也不理解,或暂时不能接受,但我喜欢这种讨论问题的探究精神,把问题摆在前边,直到弄清楚为止的科学思路。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夸克7292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应该是什么”与“实际是什么”[/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看了王老师的第一则读书笔记之后,我就买了一本《静悄悄的革命》,广告介绍:十年来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育著作之一,国际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的代表作,以日本7000[/SIZE][/FACE]间教室,美国1000间教室的实际研究为基础。[/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浏览了一遍,根据第一印象对这些广告有了质疑:[/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1.[/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本书真是“十年来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的教育著作之一?”,根据我的初步印象,这本书的理论性比较强,适合对教学教育有一定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的老师。这本书,搞教研的相关领导和一些理论水平层次高,有一定经验的教师阅读尚可,部分一线老师(估计过半),我敢肯定,阅读不下去,即使浏览完毕,估计也没有什么收获。[/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本书,以“以日本7000[/SIZE][/FACE]间教室,美国1000间教室的实际研究为基础?“,这句话估计是真的,但是这些教室的层次,背景到底怎样,书中是说了”他每周去各地的学校访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养护学校等等,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在各个教室观摩,近20年来一直如此“,但是他在教室内观摩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学校的层次怎样,学生的层次怎样,没有交代。[/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浏览了一遍,给我的印象是”应该怎么样?“,也就是佐藤学先生提的都是他理想中的设想,这是典型的东方儒家思想,王老师的读数笔记中数次对这种思想进行了质疑,如前面的”倾听要不要考虑自己的教学进度?“,如本篇中”读佐藤先生的上述文字,你会感到其中有些隐含的假设。[/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一,假设学生都是想学习,想思考的,他们受到的学习挫折,完全是或者主要是教师的不良应对造成的。[/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二,在教室里,不被尊重和鼓励的只是学生,教师不存在这些问题。[/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第三,教师有条件、有精力、有能力恰当地应对每个学生。(有因材施教的味道)“[/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这些都反应了佐藤学教授的价值观可能是”理想中的应该是什么“,而王老师在阅读的时候有时候会考虑”实际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我们的教学理论工作者很少提出”实际是什么“而只从自己的理论出发提出”应该是什么“,这恰恰是一线老师比较排斥教学理论的真正原因,因为一线老师永远也达不到那个理论者提出的那个境界。[/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暑假我校搞新教师培训,我看了培训计划,旁观了一天,上午是一个领导讲”教育的本质“,下午是一个优秀教师讲”让课堂绽放生命的色彩“,我中途很想发言,但是觉得不适合。不过现在我可以将我当时的想法交流一下:我觉得新教师培训,这些内容听听也可以,可以当作一个参考,但是不要当作一个参照,新教师,第一步能够站稳课堂就不错了,整明白”课堂实际是什么“,初步能够安顿好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要朝着”应该是什么“的方向去搞,要让自己的课堂绽放生命的色彩,恐怕最后站不稳讲台。前一段时间有个年轻教师,不停地看教育理论,自己不去听课,不琢磨课堂,结果在学校没有呆住。[/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前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说要搞课程重构,组织中层讨论学习,结果有部分教师就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搞课程重构,要不要参加市教育局的统一考试?要不要参加市里的教研活动?[/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我也曾经自己搞过教改,尝试在课程上做出一些改变,问题是学校每个月组织一次月考,教改的过程中班级成绩如果你连续倒退,你还有勇气继续下去吗?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当你准备减负,少布置作业,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其余科老师并没有和你一样,学生热衷于完成其他老师的作业,你的自主学习时间可能被其他科目的作业占用,你认为学生课后应该看你的微课件,微视频,可是学生实际把这些时间用来写其他科作业,你怎么办?当我提出这个困惑的时候,遭到了校长的无情讽刺,认为你”总是不敢放手,总是担心其他科老师抢你的时间“,让我竟无言以对。[/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教学理论若是多考虑”实际是什么“,估计更受一线老师的欢迎。比如本节提出的”过去参观上课,通常都是参观者在教室后面站成一排进行观察的。也就是说,是以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为观察中心的。因此,参观位置应该向以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对应为中心的位置转移。即要在教室的两侧而且是尽量靠前的两侧。在那样的位置上观察,才能够感受到每个学生细微的言行、表情和对待这些“信号”的教师的微妙对应之处。“就比较实在,和我上篇转发吴非老师的文章内提出的是一样的,听课老师老是坐在最后,没有面对学生,看不到学生的表情,确实是目前听课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晨曦中的陈锡([/SIZE][/FACE]班主任之友 )[/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2pt]“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教育改革,这样效果才会更好”[/SIZE][/FACE][/ALIGN][/P][SIZE=3][/SIZE][P][ALIGN=left][FACE=楷体][SIZE=12pt]是啊,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例如,我们这里的班级一般都是60[/SIZE][/FACE]人一班,学生太多;而且学生基础掺差不齐,很多学生都是被家长逼着来学习,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要考虑这些实际情况。[/ALIGN][/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