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我对《陀螺》一课中“事件”的看法(续3)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我对《陀螺》一课中“事件”的看法([/SIZE][/COLOR][/FACE]续3)[/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佐藤学教改思想学习笔记(30[/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第四道裂痕说的是石井老师的自我认同。这个“事件”使石井老师原有的角色意识动摇了。“石井老师体验了活在制度中的身体(教师),与活在自己人生的身体(老师自己)的分裂,并深刻认知教师的工作生存于这两种身体的间隙中,如果不能在制度中活出自己,便无法与孩子产生连接。”我理解,石井老师原来似乎只觉得自己是一个“教书的人”,类似教书机器,没有活出自我来,没有展现出个性来,这叫做“制度中的身体”。《陀螺》一课的事件,把石井老师个性和个人经历激活了,石井老师重新“发现”了自我,原来自己和学生M[/SIZE][/FACE]一样,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这是“自己人生的身体”,另一个我,更真实的我。石井老师感受到了“自我”的解放,因而欣喜不已,而且认为,只有教师展示了真实的自我,才能与学生真正做到心灵沟通。这就把个人的心理变化延展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了。[/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我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在学生面前需要有意识地摆出一副教师的架势,在课堂上表现个性是不被鼓励的,怕的是学生认识到“原本来老师和我们一样啊”,影响其威信,学生就不怕你了。如此端着架子做老师如同演戏,是很累的,而且确实难以和学生真正沟通,师生关系容易“任务化”。教师在课堂上“活出自我”的口号,从这个角度说,是很好的。[/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不过事情还有另一面。教师毕竟是一种职业,职业有职业的规范。可以说教师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职业的自我,一个是作为个人的自我。这两个自我都是真实的,然而它们有时候会有矛盾(心理学称之为“角色冲突”),教师需要在两个自我之间找到平衡。比如我某一天遇到了一件非常倒霉的事情,心情极差,恨不得跟谁打一架发泄发泄才好。我在这种心境中走上讲台,若找个茬就把学生大骂一顿,那倒真是“活出了自我”。我能这么做吗?不能。因为我是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不允许我这么做。于是我就只好忍耐,还要面带微笑。这是虚伪吗?很难说。对于“身体的自我”,这可以说是虚伪;但对于“职业的自我”,就是诚实。这就可见,张扬自我,也是有条件、有限度的。[/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我们现在可以把“四道裂痕”综合起来做个结论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石井老师受到M[/SIZE][/FACE]同学《陀螺》一课读后感的震撼,动摇了自己的一系列固有观念,这无论对于他自己的人生还是教学工作,都有积极意义,虽然他说“对于文学,对于教育,对于学生,自己竟然什么都不懂”有点过头了。[/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佐藤先生则是另一种情况。我觉得佐藤先生作教育为理论工作者,对这个“事件”是做了“过度解读”,在几个问题上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或者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细看佐藤先生对这个案例的叙述和分析,字里行间都是“自我,自我,自我”。我认为,“自我”的觉醒是很好的,自我膨胀就不好了。佐藤先生似乎致力于打通课堂和日常生活,这也很好,但若“通”过火了,以致抹杀了课堂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就不对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SIZE=14pt],3[/SIZE][/FACE],17[/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自我认知是很艰难的事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讨论几千年的东西,在教育中同样让人我所是从,坐而论道容易,清楚明白困难,不是丢掉了师者的职业性,就是忘记了自己的独立性,找一个好的指点,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重要追求。[/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确认自己,无论是职业上的,还是人格上的,都应该是在借鉴和阅读中来实现的,像我在阅读王老师的一系列分析性文章的时候,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慢慢地认识到在坚持中行走,像王老师这样在专业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建构,成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自己,过幸福的职业生活。[/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