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空心病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空心病[/COLOR][/SIZE][/COLOR][/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心影自拍(92)[/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FACE=宋体][SIZE=14pt]王晓春[/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一[/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精神科主治医师,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发明了一个新词,叫做“空心病”。据他说“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SIZE][/FACE]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见附录)。他说患这种病的人都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我觉得这个名词很有意思,很生动,不过我认为这与其说是一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不如说是一种思想疾病,它的社会属性比生理属性更明显。谈到一种疾病,总要先搞清病因。空心病的病因是什么?徐先生没有集中明确的论述,但其讲演中提到了一些原因。[/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徐先生似乎认为应试主义,单纯追求升学,是空心病的一个原因,因为上北大的都是学霸,应试高手,北大的新生有40%[/SIZE][/FACE]的认为人生没有意义,这不是应试主义搞的又是什么?但这种观点愚以为说服力不够。要论应试狂,孔乙己是佼佼者了,可是孔乙己就不像空心病患者,他到死也没有失去生命的追求,只是没追到而已。孔乙己是应试的失败者,成功者又如何?历代应试的成功者以状元为代表,可是没听说有几个状元得了空心病的,他们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再说,作者也披露,“数据显示:美国人比我们更抑郁,他们的抑郁症发病率是9.5%。我为什么要谈到美国,因为好像过去30年我们受美国特别大的影响”,可是众所周知,美国学生的应试压力远远不如中国学生,这就可见,用应试主义来解释空心病的病原,至少是很片面的。[/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徐先生还说:“我用了一个焦虑经济学的词。我确实觉得能够让人去花钱,去盲目花钱的方式会把人搞焦虑,搞崩溃,搞恐惧,这大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作者似乎是在说,北大新生的空心病与盲目花钱的社会风气有关。这个在逻辑上也有点翁提。盲目花钱,过度消费会败坏社会风气,造成人们的很多心理问题。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中小学生,大学生,并不是社会盲目花钱的主体和先锋,大款和土豪们肯定更善于炫富。如果盲目花钱会导致空心病,那么,大款土豪们应该空心病患者,厌世自杀者更多,比例更大,可是目前没见到有关资料和数据。所以,拿花钱问题作为空心病的病原,恐怕也是没抓住根本。[/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再一个,徐先生提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徐先生说:“当教育商品化以后,北大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描述和论断我觉得非常准确,叫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制的利己主义者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家长和老师,也许自己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而孩子,是向我们学习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是空心病的病因吗?作者没有直接这么说,但他说这造成了学生心理问题。我认为这样讨论空心病问题,也不大说得通。举目四顾,我们周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太多了,司空见惯,然而甭说空心病,就连其他较重的心理问题,也不是每人都有,大部分利己主义者活得好好的,在追求者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不是赞成利己主义,我只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SIZE][/FACE],与利己利他并没有必然联系。[/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总而言之,作者尖锐地提出了空心病的问题,切中时弊,很有意义,但是作者对于空心病的归因,难以服人,没说清楚。[/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FACE=宋体][SIZE=14pt]二[/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4pt]那么,空心病的病因到底是什么呢?[/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SIZE=14pt]空心病的本质特点是严重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其中“无意义感”又是最根本的。人怎么会有“无意义感”(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它是怎么产生的?是他从来没有过意义感,还是从来没有意识到意义感这个问题,还是原来有意义感后来丧失了?[/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这就得先说说人类的意义感了。人类是一种很特殊的动物,其他动物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也就死了,无所谓意义不意义,也无须意义。人类不行。不管人活着这件事本身有没有意义(此事有不同看法,我们且不论),每个人却都必须赋予自己的人生某种意义,否则他就无法生存。人类是一种“意义动物”,人类的存在感必须靠意义支撑。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无论属于什么阶层,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他都要有个“奔头”,有个“想头”,或者说得文雅一点,得有个“理想”,有个“愿景”,他才有生存的动力。这个东西一旦失去,人就好像成了一个“空壳”,也就是得了空心病,他就和其他动物没什么差别了。按说这也没什么不好,你像其他动物一样浑浑噩噩活下去不就行了吗?不行。其他动物是傻有傻福,它们不知活着需要有意义,也就没有空心病的苦恼,它们本来就是空心的,空心对于它们属于正常状态,不是病。人类不幸吃了“智慧果”,想傻傻不成了。人若失去生存的意义,绝做不到心安理得,他会觉得这样活着不像个人样,而且整个社会风气会给他极大压力。他知道他无论如何必须给自己找到一个人生意义,可他偏又找不到,这种煎熬到了极点,以致活着的痛苦超过了他的忍受极限,他就可能选择放弃生命——我不活了,意义不意义就和我没关系了,我就不受这份折磨了——他自杀了,解脱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FACE=宋体][SIZE=14pt]三[/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为什么人们都能找到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雅或俗的人生意义,而空心病患者竟然找不到,或者得而复失呢?这就得研究一下人生意义的本质了。我们从哪里获得人生的意义?这是关键问题。[/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古今中外,最有意义的人生都是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开创人类思维的新局面,科学家改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支配能力,发明家搞出很多机器和产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君主、政治家改变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的面貌,总之,他们的人生意义实际上都在于“对别人做了什么”,意义的标尺不是他们自身,而是社会。[/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凡人其实也是这样。有大批的家长实际上是为子孙活着,望子成龙,尽心尽力,搞得自己竟不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有许多人为光宗耀祖活着;有些人为报仇而活着;也有人为了朋友活着;有人为爱人活着;有的人为发大财娶美女活着,很多人为了某个理想活着……总之你会发现,他们生活的意义都不在自身,而存在于“和他人的关系”之中。[/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有人要问:隐士们不是只为自己活着吗?他们的人生意义难道也存在于“和他人的关系”中?其实隐士中的大多数都是虚晃一枪,他们做个隐居的姿态是为了等人三顾茅庐来请他。真心不打算出山的隐士,也有不少身在山中、心在社会的,陶渊明即是一例。他们的人生意义,都不是光为自己。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想完全摆脱社会,独自修行的,他们似乎只和自己打交道,其实不然,他们都会和某个神仙上帝进行心灵沟通,他们实际上是把生活的意义建立在与神灵的联系上,这个神灵则是人间社会的虚幻的影子。网瘾极深的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不感兴趣,但他们会强化与虚拟世界中的人物的联系,在这个联系中寻找和实现自身生命的意义,这和信奉宗教有相似之处。[/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有人有要问,人生意义就是吃喝玩乐,持这种人生观的俗人不少,这岂不是只顾自己吗?我吃喝玩乐我高兴,与他人有何关系?事情恐怕不是这样简单。你去看看网上的吃货,有几个闷头吃的?都要成群结伙,都要向他人炫耀。细看以吃喝玩乐为人生目标者,你会发现他们本质上都是“吃给别人看,喝给别人看,玩给别人看,乐给别人看”的,与其说是为自己,不如说是为别人。于是你就明白微信微博为什么大行其道了,人这种动物,太需要“他人”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人活着,其实是活给别人看的,他人是意义之镜,我们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是从镜子中知道的,他人是我们生命的指挥棒。所以历史上不但大贤大德,即使是大奸大恶,衡量标准也都不是他们自己,而是社会。希特勒、秦桧这类人,他们生命的意义是最负面的,那是因为他们给人类和国家带来的灾难最多。他们的镜子也是社会,他们自身不能成为衡量自身的标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单独的一滴水是感受不到自己有什么意义的,但它只要融入大海,就会发现自己的存在很有意义。古往今来人们获得意义感的途径只是两个,一个是接地,一个是接天。所谓接地,指的是把自己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生存的意义;所谓接天,指的是信奉某种宗教,把自己融入“教徒的群体”,把自己的灵魂奉献给神灵,以此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接天本质上还是接地,因为所有的神灵都是以人类为模特塑造的,神仙者,人影在天也。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映。[/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于是你就明白空心病究竟是怎么回事了。空心病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障碍,空心患者无法真正建立与社会与他人的联系,他成了脱离大海的孤独的一滴水,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了。“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徐凯文先生所说的那位高考状元的感觉,生动地描述了这种社会化障碍。马克思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感觉自己与社会无法对接,他自然就失去了人的本质,他甚至感觉不出自己属于人类一份子了。这就是空心病。[/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四[/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SIZE][/FACE]     [/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下面我们该回答几个更具体的问题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为什么空心病多发生在青年学生身上?[/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为什么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名牌大学的学生,反而容易得空心病?[/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第三,为什么教师的孩子,容易得空心病?[/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第四,为什么近些年空心病呈高发趋势,此前就没这么严重?[/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为什么空心病多发生在青年学生身上?其实空心病并非青年学生的专利,成年人也有很多活得糊里糊涂,问他活着有什么意义,他也不知道,在如今社会转型的浮躁时期,这种人更多。可以说这些成年人都是空心病的“带菌者”,或者轻微患者。为什么他们不发作?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融入社会,有自己的职业责任和家庭责任,无论如何总得“过日子”。天天忙忙碌碌,也就把生命意义这个问题给淡化了,甚至消解了,他们觉得这个问题没必要去想。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浅薄,但浅人有浅福,他避免了对自身的形而上的折磨。青年学生就不同了,他们生活面窄,缺乏社会经验,思维方式容易走极端,行为也容易冲动。他们除了考试得分,几乎没有什么社会责任,他们生存的意义主要更多地在于未来,要想从他们眼前的生活中找出意义来,比较难。可是青年人又特别喜欢刨根问底,喜欢较真,马上就要答案,马上就要标准答案,终极答案,然而人生意义并无标准答案和终极答案。于是他们就迷茫了,失落了,空虚了,成年人可以用过日子冲淡这种空虚感,青年学生不能,于是那些特别爱钻牛角尖的青年人,就会得空心病。半空心的人就更多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为什么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名牌大学的学生,反而容易得空心病?[/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空心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精英病”。普通百姓傻傻喝喝,得不了这种病的。空心病患者都是一些“玩深沉”的人,他们不愿做一个浅薄的人,想要搞清人生之真谛,宇宙之奥秘。应试教育的成功者,考试状元们,名牌大学的学生们,正好符合这个条件。他们寻找人生的意义,本不是坏事,可惜他们操之过急,而且太死心眼,还有一件麻烦是,他们的得到的信息是互相矛盾甚至完全对立的,而他们尚不具备那么高的判断力。比如听了大学教授对“个人”的大肆吹捧和无限拔高,就会觉得以前“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其实事情并非如此。他们兀自在那里想啊想啊,想破了脑袋也想不通,于是“中了邪”了。也就是说,他们玩深沉把自己玩进去了,出不来了。别玩了行不行?要是普通的大学生,也就算了,娶个老婆,找个男人,生个孩子,好好过日子,得了。何必想那么多?可是我们这些精英学生不行,他们从小就被举得高高的,已经习惯了“高大上”了,无法放下架子做普通人了。语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同样道理,人的心态,由普通到精英虽也不易,而由精英回到普通则更难。你会发现空心病患者往往是自视甚高的那种人,他们不屑于做普通人,玩深沉宁可玩到死。空心病对于他们,就像孔乙己那件破长衫,为了保持自己的“身份”,死也不肯脱下来。我做为普通人,真的很同情他们。[/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为什么教师的孩子,容易得空心病?我想这与教师的生活方式有关。和其他行业的人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是比较封闭的,从家门到校门,横向联系少,社会化程度较差,这种家庭生活氛围对孩子社会化不利。教师处于应试教育体系的前沿,又不善于走其他的路子开拓孩子的前途,只有靠升学,所以抓孩子学习都是挺狠的,甚至疯狂的,教师的生活节奏、家庭氛围和知识结构对孩子学习有利,所以教师的孩子一般学习成绩都不错,但同时也受尽了应试教育的压抑,埋藏了心理问题,到了青春期就有可能逆反。中小学教师的思维方式,大多是比较死板的。中小学教师对孩子人生意义的教育,多是刻板的说教,很“正统”,等他上了大学,发现大学教授讲的完全是另一套,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冲击。所有这一切条件,使得教师的孩子上大学之后,原来的想法容易崩塌,造成心理危机。空心病就是心理危机之一种。[/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第四,为什么近些年空心病呈高发趋势,此前就没这么严重?我认为这与我国高校的意识形态大有关系。近些年,我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呈急剧膨胀之势,而且迅速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从当年的贬义词摇身一变成了褒义词,而集体主义则变成了贬义词。实则二者都应是中性词。个人被吹上了天,集体被贬入了地。很多教授把“颗粒性个人”作为理论假设来论述问题,其实这种个人根本不存在。结果他们就说国家是虚幻的,个人才是真实的。还有人以单独的个人冒充全体个人。比如他说国家是为个人服务的,由此马上推论出国家是为“我”服务的。更有许多人过分夸大个人与个人的差异,说什么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言下之意我正是独一无二的(其实他这样的人一抓一大把),于是就飘飘然飞起来了。马克思说过“自由人的联合体”,有人对此大做文章,但他们只强调“自由人”,不谈联合体,把马克思“研究”成了个人主义者。这和港独分子对一国两制只谈“两制”,不谈“一国”,台独分子对一中各表只谈“各表”不谈“一国”,手法是一样的。总而言之,教授们只谈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不谈国家和民族对个人的保护和培育,只谈个人权利,不谈应尽义务,只谈个人的自由、权利、尊严,不谈国家民族的自由、权利、尊严([/SIZE][/FACE]“我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的尊严”是这种思路的标志性表达)。总之他们把国家民族社会与个人矛盾对立的一面(确实有这么一个方面)夸张到了极致(与当年主流舆论过分夸大集体与个人利益一致的一面成两个极端),于是造就了一大批忘乎所以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当这种极端个人主义者陶醉在自我膨胀的快感之中时,空心病的病毒就悄悄袭来了,因为极端个人主义意味着与社会、国家、民族严重削弱联系甚至割断联系,而一旦与社会割断联系,人生的意义立刻就成问题了,人的本质就会被掏空。寻找人生的意义就是寻找人与他人的联系,割断了联系就抹杀了意义。[/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我不得不指出,这个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潮,是从西方引进的,欧美留学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思潮开始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纠正了集体主义的偏颇(过分强调集体主义,最大的问题,一个是容易被那些“代表集体”的人用来擅权谋私利,一个是压抑个性,压抑个人进取心和创造性),但是后来这种思潮无节制地推向极端,越来越荒谬了,没有底线了,而且明显地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发生了冲突。可是在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这种价值观已经成了主流,甚至形成了压倒性优势,俘虏了大批涉世未深而又自以为是的青年才俊。教授们在讲台上鼓吹完端个人主义,实际行动上仍然可以很世故,很“集体主义”,很善于拉关系,青年学生有的可就较起真来了,他们怎么想怎么觉得“他人是地狱”(存在主义的名言),一天天缩进自己的蜗牛壳里面,终于抑郁了,空心病了。我认为,出现此种情况,有关教授们是有责任的,误人子弟。[/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FACE=宋体][SIZE=14pt]五[/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话说到这里,如何诊疗和预防空心病,我想就不必细说了吧。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需要综合治理,治理的基本思路就是克服社会化障碍,防止极端个人主义。要宣传民主的集体主义和健康的个人主义,既要看到集体与个人相互支撑的一面,也要看到集体与个人矛盾的一面,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SIZE][/FACE][/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我早就说过,好学生的问题未必少于差生,所以我关于问题生的分类里,专门有一类“好学生型的问题生”。教育这类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要做人生指导者,价值观的指导者。徐凯文先生这篇文章,不管披露的事实有多大程度的代表性,不管结论是否正确,“尖子生的人生观教育”已经赫然横在我们面前了,迫在眉睫,我们不能不正视它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6[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11[/SIZE][/COLOR][/FACE],25[/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P][COLOR=#0000ff][SIZE=4]   细读王老师这篇文章,受益匪浅啊。再次让我明白凡事都要注意避免走极端,否则都容易出现大问题,就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例子,王老师说得非常对,它们应该都是中性词。[/COLOR][/SIZE][/P][P][COLOR=#0000ff][SIZE=4]   “尖子生的人生观教育”的确是现在教育的一个极大的隐患。依我所见,现在的一些名牌中学或者中学中的重点班,那些学生的人生意义就是考取高分,考上重点大学,每一次的月考、统考,他们都极度关注自己的分数、排名。在中学阶段他们的人生意义非常明确,就是考取高分,于是其他心理问题也就被掩盖了。当考上大学后,突然发现周围都是学霸,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荡然无存,考取高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而且大学对分数也不再像中学那么重视了,于是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在这方面的追求。但是其它的追求呢?由于从小到大都没有想过,也没有体验过,于是就很容易在大学所鼓吹的个人主义中迷失方向,进而患上了空心病。[/COLOR][/SIZE][/P][P][COLOR=#0000ff][SIZE=4]   我们每一个都需要活着的意义,无论是普通的还是高尚的,普通人有他们追求的普通的人生意义,他们不是不想追求高尚的人生意义,而是由于自身或者客观的种种原因的限制而只能如此,只要这种追求是健康且不损人的,我们都应该尊重。但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宣传高尚的人生意义,我觉得这是我们家长、教师需要重视且有义务去实行的。[/COLOR][/SIZE][/P][P][COLOR=#0000ff][SIZE=4]   王老师一直坚持对当今的教育、社会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且提出自己中肯合理的看法并书写出来让我们从中得到领悟。我觉得王老师这种人生的追求就是一种非常高尚的人生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COLOR][/SIZE][/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P]读有所思:[/P][P]    空心病,也许和人的单一性不无关系吧,当手机把一个人能的只剩手机了,当学习成了成长中的一切,生命的丰富性便不复存在,越是学习好的学生生活便越单一,我想如果让他们走进社会多些阅读尝试运动亲近自然,强化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心灵,空心病将会不攻自破。[/P][P]    把自己放入社会确实是一剂良药,多和他人产生关系,把自己的责任和生活担当起来,不要无限地缩小自我的空间,让自己陷入一种虚无的追求,一旦有些支撑散尽,空心病也会接踵而至,这和西方的社会病如出一辙。[/P][P]    再次叹服于王老师的分析能力,从空心病无意义的现象说起,到和他人关系的论述,再到空心病的四种情况分析,最后回到了尖子生教育,这让我们再一次感觉到尖子生诊断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只是一个空心病就足以让我们努力一把了。[/P][P]    [/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