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科学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3)
    [SIZE=3][/SIZE][P][b][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科学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3[/SIZE][/COLOR][/FACE])[/COLOR][/b][/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Calibri][SIZE=14pt]3[/SIZE][/FACE][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要有一种讨论的态度、质疑的态度,首先自我质疑[/SIZE][/COLOR][/FACE][/COLOR][/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COLOR=#111111]人类容易轻信,并容易受到一系列心理偏见的左右,这就是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设置了内在的自我纠错机制。科研需要严格的双盲设计,无论是实验对象还是实验者,都对数据收集期间的种种条件不得而知。与同事的合作也至关重要。研究结论要在科学会议和同行评议的期刊上经受检验;研究要在其他实验室里得到重复。对结论不利的证据,对数据的矛盾解释,都要在分析中有所涉及。毕竟,就算你不主动提出对你的理论不利的数据和论证,别人也会提出,他们通常还会兴高采烈地在公开场合向你发难。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研究必须具备怀疑精神,有了它,我们才能避免大脑设下的陷阱,摆脱依赖信念的实在论。[/COLOR][/SIZE][/FACE][/P][COLOR=#111111][SIZE=3][/SIZE][/COLOR][P][SIZE=14pt][FACE=Calibri][COLOR=#111111] [/COLOR][/FACE][/SIZE][/P][COLOR=#111111][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111111](《环球科学》2011[/SIZE][/FACE]年8期  21页。文题:《有偏见的大脑》。作者:迈克尔·舍默)[/COLOR][/P][SIZE=3][/SIZE][P][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FACE=Calibri] [/FACE][/SIZE][/COLOR][/P][SIZE=3][/SIZE][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c3cc4]《现代汉语词典》对“信念”一词的解释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也就是说,所谓信念,就是“反正我这么看”,并不涉及这种看法的正确性,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COLOR][/SIZE][/COLOR][/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c3cc4]如果从信念角度观察我们的教育界,你会发现,教育整个就是一个大筐,里面装得满满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信念,教师的发言、文章,几乎全都是这种东西。你也不知道他的种种信念来自何方,反正他就信,然后就照着做。[/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c3cc4]有信念也未必一定是坏事,问题在于,这些信念有“内在的自我纠错机制”吗?没有。老师们写的总结和论文,领导(甚至一些“专家”)关于教育的讲话,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回避不同意见,对自己的信念不利的证据和数据,一概不提,好像它们根本就不存在一样。所以我们的文章几乎都是“宣传性”的,而不是“研究性”的,我们从来不自己反驳自己,我们没有这种习惯。如果外部提出异议,我们就生气;要是我们的信念在实践中碰了钉子,我们就怨天尤人。[/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COLOR=#3c3cc4][FACE=Calibri][SIZE=14pt]我们且举一个我刚刚看到的例子,登在最新一期([/SIZE][/FACE][SIZE=14pt][FACE=Calibri]17[/COLOR][/SIZE][FACE=Calibri][SIZE=14pt]年[/SIZE][/FACE][SIZE=14pt][FACE=Calibri]5[/FACE][/SIZE][FACE=Calibri][SIZE=14pt]月号)的某教育杂志上。作者是一位高中老师,李老师。李老师班上有个学生,一个月之内就把班规犯了一个遍。李老师决定用“记账”的办法对付他。于是李老师就详细地记录了他每次犯错的时间、地点、情况、程度。一个月之后,已经记录了早晚自习迟到[/SIZE][/FACE][SIZE=14pt][FACE=Calibri]16[/FACE][/SIZE][FACE=Calibri][SIZE=14pt]次,无理顶撞老师[/SIZE][/FACE][SIZE=14pt][FACE=Calibri]3[/FACE][/SIZE][FACE=Calibri][SIZE=14pt]次,逃课[/SIZE][/FACE][SIZE=14pt][FACE=Calibri]5[/FACE][/SIZE][FACE=Calibri][SIZE=14pt]次,抽烟[/SIZE][/FACE][SIZE=14pt][FACE=Calibri]2[/FACE][/SIZE][FACE=Calibri][SIZE=14pt]次,等等。李老师把这个学生找来“结账”,学生当即表示愿意改正错误,从此就真的“变乖了”,后来他还考上了一所高职学校。[/SIZE][/FAC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c3cc4]我不知道李老师这个招数是学来的还是自己想出来的,但是我敢说,这样的成功经验很难推广,因为许多问题生根本不吃这一套。李老师本人今后若重复这个做法,换一个学生,也未必行。为什么这一招用在这个学生身上就灵光,用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就不灵呢?在才是问题已的关键,这才是教师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可惜,李老师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所以这样的文章就只是一篇记叙文,散文,不能算专业文章。文章只有叙述,没有讨论,只有肯定,没有质疑,也就只有文学性,没有科学性了。[/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c3cc4]这种文章多极了。如果我们周围磕头碰脑都是这种文章,我们习惯于这种的“把信念当真理”的思维方式,教育只能离科学越来越远,因为相信科学的人根本不是这种态度。[/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c3cc4]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每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都有它或多或少的合理之处,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所以,对任何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分析,看看它用在这个地方这个时候这个情境是否合适,是否真有道理。一个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教育者,他的批判思维的矛头,首先指向自己,他会经常反思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写文章说话之前,不等别人来反驳,他会自己首先从各个角度把自己反驳一遍。而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教师的文字中,很少见到。[/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c3cc4]当然,人在生活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来不及也不必要事事质疑,轻信是个好东西,可以节约很多精力。一般我们只在专业领域保持着批判思维就行了。说得再实在一点,即使在专业领域,经常保持讨论和质疑的姿态也是多数人做不到的,我的希望只是,你在严肃的业务讨论中,在真心反思自己工作的时候,在写文章的时候,要多点质疑和讨论,不要一副如入无人之境的样子。[/COLOR][/SIZE][/FACE][/P][COLOR=#3c3cc4][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7
      • 积分8632
      • 经验561895
      • 文章8526
      • 注册2012-12-05
      [SIZE=4]经常反思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写文章,从各个角度把自己先反驳一遍[/SIZE][P][SIZE=4]令人深思!努力让自己进行科学的思维[/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读有所思:[P]    人应该看清自己,然后再看清世界,自己都很模糊,遇到问题就只看表面,写到文章也总是自以为是,好像一副天下无敌的样子,其实也就是自己在把自己当回事,谬误百出的教育思考,毫无根据的教育推断,不是回到了每一个具体的教育事实,而是有太多的偶然和想象。[/P][P]    这是叙事性质的,不可能回到研究和思考层面,很多感情性的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他们的片面和单一造就了其煽动性,而教育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寻找规律,就应该多一些询问,把这一个现象当作个案,多设想一些可能遇到的其他情况。[/P][P]    科学就是尽可能的认识问题,每一个现象都有其合理性,当然也就同时具备了偶然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在对人的培养上,在教育的细节和把握上,一定要深入进去,再深入进去,利用我们所遇到的教育事实,更好的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这是我的追求。[/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