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科学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4)
    [SIZE=3][/SIZE][P][b][FACE=Calibri][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科学思维在教育中的体现(4[/SIZE][/COLOR][/FACE])[/COLOR][/b][/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Calibri][SIZE=14pt]4[/SIZE][/FACE][FACE=Calibri][SIZE=14pt]、确认因果关系要严谨[/SIZE][/FACE][/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333cc]如果你打算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你首先要相信,凡事必有原因,而这个原因是可以找到的,世界是可知的,所谓不可思议,只是你还没搞清楚。于是你遇到问题,首先就会去调查其原因在何处,或者你根据以往的经验,猜测一下可能会是什么原因(提出假设或假说),然后你还是得去调查,或进行实验,来证实或否定自己的想法。事实上科学家都是这么想事的。我们说要采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可以说就是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333cc]请看下面的案例:[/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090909][FACE=楷体][SIZE=14pt]yanghaijian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k12[/SIZE][/FACE]班风小论坛)[/COLOR][/P][COLOR=#090909][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090909]上学期,我班一位男同学小鹏有一段时间上课打瞌睡,站着都能睡着,我打电话通知了他妈妈,让她查一下原因,是不是晚上在家玩手机或电脑。小鹏妈妈说,她看着小鹏睡觉后他才睡的,休息得很好。于是我就到学生中间打听,原来他妈妈睡觉后他才起来看电视,看到11[/SIZE][/FACE]点多,小鹏也承认确实如此。[/COLOR][/P][COLOR=#090909][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090909]小鹏晚上偷看电视的毛病改正了,可过了一段时间,他上课瞌睡老毛病又犯了。我又通知他妈妈查查原因,一直查不出来,持续了一个多月,我甚至把他上课瞌睡的视频发给他妈妈,他妈妈也很纳闷,但总是查不出原因,甚至怀疑他是不是有病了,要到医院做检查。我分析说,他白天不是一直瞌睡,而是上课睡一觉之后就不瞌睡了,下课也挺欢的。如果他有生理疾病,应该一直瞌睡,不分时间段,所以我怀疑他没有生理疾病,而是晚上没有休息好。我建议他妈妈查查是不是晚上在被窝里偷看手机。于是他妈妈在他的卧室进行了大排查,查出一部旧手机,此后小鹏的瞌睡大为减少。我能够查出原因离不开质疑、反驳和调查。[/COLOR][/SIZE][/FACE][/P][COLOR=#090909][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333cc]您看,yanghaijian[/SIZE][/FACE]老师应对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科学家研究问题、医生诊治疾病、刑警队员破案思维方式是一样的:相信有果必有因,然后不断地假设,不断地调查,分析推理,最后找到真相。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它的模式其实是很简单的。[/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333cc]这里要强调的是,有很多事情,原因不像小鹏上课打瞌睡这么简单,其结果由多种原因共同造成,这时候归因就一定要慎重了。尤其要注意,很多时候,某种现象后面会紧跟着另一种现象,这时候千万不要轻率地把前者看成后者的原因,这地方论证和质疑就很要紧了。简单化的、轻率的归因是最常见的思维陷阱,稍不小心就会掉进去。[/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111111]魔术是产生认知错觉的源泉,也许能帮助科学家分辨负责认知功能的神经回路。最近,神经科学家就借用魔术技巧使受试者对两个事件推断出错误的因果联系,同时用脑成像技术记录他们的脑部活动。当事件A[/SIZE][/FACE]发生在事件B之前时,我们常常会做出A导致B的结论,而不去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老练的魔术师会利用这种倾向性,刻意让事件A(比如说往一个球上浇水)总是发生在事件B(那球消失了)之前。实际上A仅仅是发生在B之前,并不是造成B的原因,魔术师却借此使A看起来就像是B的原因。认知心理学家把这种效应称作错觉关联。[/COLOR][/P][COLOR=#111111][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111111](《环球科学》杂志社编《大脑与认知》  [/SIZE][/FACE]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年8月版43页)[/COLOR][/P][COLOR=#111111][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迷信大多是这类错觉关联。早晨出门,我听见一声乌鸦叫,心里想,不好,我今天要倒霉。一边走一边心神不宁,不小心滑了一跤,我就更加认定造成这个倒霉结果的原因是乌鸦叫。其实这二者根本没有关系,只是因为我滑一跤发生在听见乌鸦叫之后,我就把它们错误地关联在一起了。可怜的乌鸦被冤枉了。请注意:迷信和科学一样,都想知道事物的因果关系,以便趋利避害,它们的区别只在于,迷信的做法不是探寻和研究,而是简单联想,其归因是错误的,经不起追问的,而科学的做法是研究和实验,归因是符合实际的,经得起质疑和检验的。[/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认知错觉、错误的归因在生活中多极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因与后果完全无关,一种是前因与后果有点关系,但不完全匹配,归因过于简单化了。在教育实践中,这两类错误归因也是常见的。比如说我们班昨天开了一个励志班会,今天我就发现某个问题生进步了,我于是认定这是班会在他身上起作用了。然而可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的变化可能与班会并无关系,甚至他这种变化到底是不是真进步,都是问题。过了几天,我发现他又是老样子了,于是我就感叹道,他出现了反复。其实这也未必符合实际。因为问题生的表现,一般都是波浪式的,有可能这种曲折是他的“内在规律”,或者是另有原因造成的,我作为班主任,一厢情愿地都算在某些工作的账上,很不科学。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有变化,进步了或退步了,与教师的工作有关,但不是完全匹配的关系,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教师这时候如果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学生变化的唯一原因、全部原因,也属于错误归因。还有些老师有了成绩就归功于自己,工作不见成效就归罪于家长不配合、教育体制糟糕、考试制度不好、社会风气太差等等。这些都不是毫无道理,但都属于“不完全归因”,令人难以信服,也不利于改进工作。[/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认知错觉,说穿了就是无意的、甚至有意的自我欺骗,把自己给忽悠了,得到了暂时的心理平衡。然而问题并没有解决,到头来还得面对,吃亏的还是自己。教师遇到因果关系不清可怎么办呢?我的体会是,不要急于下结论,去调查一下。比如某学生近日很有进步,我先不忙沾沾自喜,去问问他本人和他的朋友“最近他为什么有进步?”如果确实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或者有一部分的关系,那是宝贵的成功经验,如果无关,可以使自己头脑清醒。总之是永远不要欺骗自己。这样工作,才能学到真本领,才称得上具备科学态度,比较专业了。[/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Calibri][SIZE=14pt][COLOR=#3333cc]近些年流行一些文学作品,人们称之为“鸡汤文”,都是励志的、劝勉的、安慰的意思。据我看这类文字大部分都有片面归因的问题,从科学角度看,经不起推敲。我们来看一篇小学三年级孩子写的鸡汤文,是由他的老师作为“全课程”(一种小学课程,不分学科)的成果推出的,刊登在某教育杂志(不是文学杂志)上:[/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090909]亲爱的小Q[/SIZE][/FACE],我送你一个词语——自信。那天体育课,常老师带我们接力跑,男生第一个是小严,他跑得太快了,女生们都没有勇气和他一起跑。这时候,只有你毫不犹豫地说:“我来!”小音怀疑地说:“你行吗?”你自信地回答:“我可以!”就这样,比赛开始了。你刚迈出第一步时,我的心怦怦直跳,生怕输了,谁知你和小严跑得一样快,我们女生都击掌欢呼。这就是自信,只要你有自信,就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3333cc] [/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3333cc]此文最后一句,是典型的鸡汤语言,片面归因。其实这句话只对那些确有实力唯独缺乏自信的人有效,拿它来鼓舞一切人,就是忽悠。孩子们从小学写这种忽悠文学,如果他们只是这样说说,并不真信,他们长大就会变成滑头,若居然真信了,就会变成傻子。总之有害。[/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08
      • 经验228504
      • 文章12317
      • 注册2012-12-04
      [P][COLOR=rgb(51, 51, 204)][SIZE=8]“[/SIZE][/COLOR][COLOR=rgb(51, 51, 204)][SIZE=8]近些年流行一些文学作品,人们称之为“[/SIZE][/COLOR]鸡汤文”,都是励志的、劝勉的、安慰的意思。据我看这类文字大部分都有片面归因的问题,从科学角度看,经不起推敲。”[/P][P][COLOR=rgb(51, 51, 204)][SIZE=8]王老师的这段话非常值得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高度重视,作为专业的教育者,我们应该尽量少犯片面归因、盲目鼓吹的毛病。[/SIZE][/COLOR][/P]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读有所思:[P]    学会归因,我们可以有科学的探究意识;科学归因,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清问题,而原因和结果的复杂性和不唯一性,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真正的科学思维的最高层次考验,这是无需置疑的最为科学的度,把一切的事实都放在一个不读询问的思路之下。[/P][P]    在教育里更应该如此,每一个孩子都是复杂的,他们的丰富性造成了一些现象的复杂性,不可以妄下断语,像王老师所举的那几个例子,都使我想起了这样的一个道理,一件事情如果是向好的方向发了,我们就习惯于回到自己的努力,如果是走向了反面,我们优惠至关注那个孩子,而忘记了自我思。[/P][P]    科学的就必须使自己的不断寻找和调研,沉入的充分的材料中,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依据习惯或者是传统,就给一些事情下个定语,是自己的思想僵化,处理问题是手段也比较单一,还容易走向偏激,就像那些简单归因的心灵鸡汤文。[/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