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庸医的启示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庸医的启示[/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    [FACE=楷体][SIZE=14pt]看病过程对教育诊疗的启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儿子这两天有点不舒服,去医院看病,我仔细研究了医生的诊疗过程,并结合以前看病的情景,发现了以下问题:医疗仪器的普及僵化了西医治病的思路。[/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发现现在西医治病有一个套路:病人叙述病症----[/SIZE][/FACE]医生要求先仪器检查(或验血或拍片等等)----医生根据仪器检查结果开药。按理说这个流程没有问题,但是医生在操作的时候我就发现问题,基本上拿同一格式的处方在上面稍作改动。比如发烧的先验血,然后根据验血结果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然后从药库里调出对应的药,打印出来完事。我发现,这个流程我只需跟岗一个星期甚至更短就可以了。我跟岗主要学习以下内容:一是什么症状应该让病人去哪里用仪器检查,二是看得懂检查结果,其实这个检查结果也很检查,后面有参考值,偏高或偏低都有往上或往下的箭头作为提示,至于哪个指标偏高用什么样的药好像电脑系统有自动对应功能。你只要点出那个指标偏高,系统就自动切换到对应的药库,根据患者年龄可以筛选药物。吃了一个星期不见效果那就推荐你往高一级医院去看。我一想,这样用仪器和电脑系统配合看病我也会,并没有体现出专业性。[/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那中医呢?也有看得好的和可以像上面这样混的。如果随便混的话,就死记住几个中医药方,什么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之类的,多记住几个药方,病人得病总有几大类,根据得病类型开药方就行了。而高明的中医据说开药方里面的中药剂量都是根据不同的人来进行调整的,没有死记住药方里面那个药多少克。我见一些资料上面显示高明中药医生培训学生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昏暗油灯光下从一串细彩线中挑出老师需要的颜色彩线,这样培养学生看病人气色的能力。至于把脉等望闻问切都有一套严密的训练方法。这样看来,中医本身其实是很科学的一门学问,中医的衰落并不在于中医本身不科学不合理。中医的衰落,应该是被一些死记单方的庸医或故弄玄虚的庸医(如给鲁迅先生父亲治病的中医)搞坏了名声,另外,药材质量的下降也是一个重要方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所以说中医西医本身没有问题,都各有优缺点,单纯否定哪个都属于有失偏颇。由此对教育诊疗的启示是:教育诊疗是一个灵活多变的从诊到疗的过程,一些教师认为买了几本书阅读一下,死记住一些方法(如早期记忆可以从看场景,看人物等几个方面分析)就可以进行教育诊疗,那么未免把教育诊疗看得太简单了。诚然,这些诊疗技术是必需要的,然而最关键的是能够培养自己的感觉,能够从一堆资料中找出自己想要的信息并确定其中的逻辑关系,这个过程,自我感觉很重要,而这种感觉的培养,是建立在大量案例的跟踪和反复的练习,其中甚至还包括你对人性的了解洞悉,甚至你要对原生家庭等心理学知识有所掌握。这一些,要靠教师自己去钻研和反思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老师写了很多书,其中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卖得最好,加印了10[/SIZE][/FACE]几次。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如此受欢迎,是因为类似工具书,很多类型的问题学生如何对付,书里面写得清清楚楚,教师拿来就可以上手。这是学校领导和教师最欢迎的,最近一些机构和我们联系,想要我们培训他们的教师,也是强调拿来就能用。基于“拿来就能用”的思想作为指导,《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卖得很火,然而王老师自己却说自己写《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是迫不得已,他说自己的《问题学生诊疗手册》主要是想提供思路,但是却可能被僵化。例如早恋的原因王老师列举了14种,然而实际原因可能不止这14种,可能有第15种,16种,如果一线教师只拿着书按图索骥,发现自己手上的问题学生并没有在这14中早恋之内,岂不是骂王老师骗人?《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在方便一线教师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懒惰思维和教条主义,这是王老师最不愿意见到的场面。[/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育诊疗是一门很好的学问,然而一旦没公式化,格式化,套路化那就会像帮我儿子看病的那个医生一样,只会按程序行事。我当年与外面一个医生交流,他就对我们的校医嗤之以鼻,认为只要在学校当校医三年,这个人就废了,因为当校医几乎不要动脑筋,学生来就拿几类药意思一下,治不好就让学生去大医院看病,这样下来几年就没有办法看病了。这个医生说给他当几个月学徒比当几年校医效果好多了,我深表赞同。从我这几年去医院的经历来看,医院大部分医生正在陷入这个陷阱,在被仪器和电脑省事的同时也弱化了自己的思维。所以,有教师提出在教育诊疗中要开发一些量表方便我们诊疗学生,这些量表只要学生一填就可以判断出学生的情况,我见过用过一些这样的量表,我也提供了一些思路鼓励这些教师去开发这些量表,但是我在鼓励他们的同时也保持了一颗谨慎和警惕之心。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同意夸克老师的看法,敏感这种东西,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案例(包括生活种经历的案例)是不行的(敏感和经历的丰富是有关系的,甚至是在不同学校教学的老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敏感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和人的特质也有一些关系。前次看到一则材料里说,当一名法官只要高中生就可以了,我还感到非常诧异,因为这些人断我们生死的人(医生也是)专业程度居然是这么低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这里不从医学角度讨论中医西医问题,只谈思维问题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任何理论,任何观点,只要接受的人有点规模,就会发生变形,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中医西医都有庸医,他们把医术死板化了。科学的本质是不断的自我质疑和自我超越,而西医的庸医们恰好违背了这个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中医要求辩证施治,我理解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中医的庸医们也把它死板化了。总之,无论什么观点,只要变成机械的标准答案,它就必然被抹黑——其实,孔子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么躺枪的。[/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我的书,最受欢迎的当属《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我对此有些惊惧。我个人的理念,早就超越《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的分类诊疗,变成个案诊疗了。个案诊疗是什么意思?就是要一个一个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分类诊断。可是我发现,很多老师对分类诊疗很迷恋,因为那里有现成的答案,似乎可以照搬。真的很难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分类诊疗总比不诊不疗强,但比起个案诊疗来,它是太粗糙了,很容易僵化。[/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分类诊疗有可能造就庸医型教师,果真如此,我是“罪责难逃”,所以我现在竭力提倡个案诊疗。我想,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只要有极少数老师懂得个案诊疗而且积极宣传之,老师们的思想就不至于完全僵化吧?[/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2017[FACE=宋体][SIZE=14pt],7[/SIZE][/FACE],29[/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楷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24
      • 经验228915
      • 文章12339
      • 注册2012-12-04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一个人。例如,同样是心理型的两个问题生,他们的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等等就可能差别很大,面对他们,教师必须根据这一个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处理,对症下药才行。所以,王老师提出的个案诊疗意义重大,如此,才是真正的育人。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看病过程对教育诊疗的启示2[/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昨天去的社区医院给儿子看病,发现效果不大,今天去人民医院再看病,发现流程差不多,还是要先用仪器检查,拍片,输入拍片结果会自动调出药库,用鼠标点出药就完成治病过程。如果说人民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区别那主要在于设备高级一些,当然,这个说法不全面,因为我知道有些专家医生也确实可以看到点子上,我所讲的都是常规医生的操作。[/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今天引发我思考的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家长。我看到一个年轻妈妈满眶泪水从医院门诊走出来,我想起当年我女儿被确定为肺炎时我夫人当场痛哭流涕,我再联想到我看到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虽然没有痛哭流涕,但是面对自己小孩在学校的种种恶劣表现,其内心痛苦应该是一致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然而与医院的家长相比,有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可能更不知所措。因为小孩得了病,至少医院可以明确地告知小孩得的是什么病,医院如果没有把握还会推荐家长带小孩去上一级医院去治疗,或者还有朋友会提供信息说有某个地方的某个名医治疗这一类型的并很有一套。相比之下,我们那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的小孩出现了种种问题,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病”,大部分老师只是列举其种种恶劣表现并宣布处罚决定,而且这些家长也不知道应该把小孩送到哪里去转化,也没有听说有名师能够像名医那样对症下药转化好自己的小孩。当年王老师呼吁问题学生要三级处理,班级处理不了的交给校园专家,校园专家处理不了的移交给专业机构。到现在过去这么多年,这个呼吁不但没有实现,反而有些学校或老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劝退学生或劝转学生的研究上。[/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在想:如果我是那个问题学生的家长,学校把我叫过去列举我小孩的种种问题,并宣布再不整改就要如何处分,我的内心就痛苦又茫然。每一个家长肯定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小孩,小孩如果不整改那么就一路处分最后被劝退,面临失学的危险。退一步来讲,即使还呆在学校,小孩的状态也是家长不能接受的,这是一种痛苦。家长同时也茫然,因为家长并非教育的专业人士,现在一个教育的专业人士代表告诉自己说小孩不改正就如何如何,可是家长并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连专业人士都宣布无能为力,家长又怎么会有能力扭转这个局面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育诊疗的出现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段时间和我们学习个案诊疗的教师,一个个都在反映收集资料的时候发现学生的太多在学校教育表层不能发现的问题,他们在讨论之后我做了一个总结。我提示他们:不要只向外看,你们没有发现你们现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注意力主要放在收集资料和研究学生上面了?你们用在情绪上和责任划分上的时间少了好多。我列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想说明教育诊疗的这个优势,以往问题学生的问题出现之后,学校和家长往往在责任划分上纠缠不清,学校责备家长,家长抱怨学校,然后学校强势的就店大欺客,让学生转走,家长强势的就投诉上告,最后孩子就留下来。然而鲜有人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学生的严重程度,学校和家长各自可以有哪些作为,这个学生可以转化到哪一步,有没有可以求助的机构。然而教育诊疗就不是这个思路,而是承认问题学生的问题的客观存在,然后老老实实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诊),并制定转化措施(疗),如果效果不明显,还要重新诊断,更换措施。这个过程,有的只是对学生帮助和教师本身的提高,没有责任划分和情绪的介入。这种态度,是一种科学态度,这种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这样做,教育的面貌也许会大变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抛开文学思维层面的道德谴责,抛开行政思维层面的责任划分,沉下心来,用科学思维冷静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教育诊疗要坚持的方向,也是教育诊疗的指导思想。(17,7,30)[/SIZE][/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234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