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早期记忆与主题梦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早期记忆与主题梦[/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叙事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是以为自己老爱做噩梦,只想追寻一下梦的来源,我的阴影就是所有人都讨厌我,身心缺爱,在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虽然都在,不过那时候计划生育闹得很,我是第一个小女孩才六岁,然后我妈生了二妹还有三妹,都算多生了,我妈要躲计划生育,我爸爸要干苦力挣钱养家,我们家住在山里,我常常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去学校上学前班,下午放学了要走两小时回家,人小腿短,比我大的邻家男孩女孩大哥哥大姐姐都喜欢欺负我,一个人又打不过他们,回到家,门是锁着的,家里没有人,完了,我还要找妈妈,还要走三个小时的山路去大姨妈家,回来第二天还要去学校上学前班,那时候根本就没人管我理解我照顾我,也许吧,[b]常坐噩梦,在梦里才会把那种坏心思表达出来,那样既不犯法也不会伤害他人,只是在梦里把那种扭曲的情绪折射出来。[/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现在忽然想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主题梦会一直出现,[b]因为主题梦和早期记忆都是相关的,[/b]而早期记忆很多是创伤记忆,也有一些是温暖的记忆,创伤记忆的出现就像一个高压锅,梦出现一次,就把创伤里的蓄积的负面能量疏导一次,如果加上释梦师的对梦的分析,就等于在意识层面也清楚自己的创伤,就让自己蓄积的负面的能量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开始流动起来了。如果是温暖的记忆,那么,就等于让自己回到小时候的场景中去疗伤,重新获得出发的力量。[/SIZE][/FACE][/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4pt]只不过早期记忆在生活里不断指挥着我们的行动,但我们没有觉察到,也就是说早期记忆像梦那样不断地被分析,[/SIZE][/FACE][/b][FACE=楷体][SIZE=14pt]不断地揭示和现实行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种治疗,精神分析就是走这样的路子,一样会起到治疗作用,而不单单是分析说:根据你的早期记忆分析,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是应该不断分析说你的行为和你早期记忆有什么关系。[/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如果这个假设能够成立,我们做学生的工作的时候,[b]只要通过不断分析学生的早期记忆和他们的行为之间关系,就可以让学生“察觉”到自己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也从而让早期记忆不再成为被动的分析材料,我相信早期记忆多次的分析,会有所改变,因为在实践中我是遇到不少这样的案例。[/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老师和各位网友觉得这个假设怎么样?[/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老师的这个说法走的精神分析的路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精神分析就是呈现,将来访者的潜意识呈现到意识层面,然后处理行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们分析学生的时候,了解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助于教师制定措施转化学生。也就是说,早期记忆主要是教师内部分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而海蓝蓝老师提出把早期记忆呈现给学生,这样做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在于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有可能促进学生发展。然而,也有可能造成给学生贴标签,固化学生的行为。学生有可能心想:我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也改不了。我们在早期记忆分析的时候,不能保证百分百正确。我们的思路是:我们分析早期记忆后,根据分析制定措施。如果措施有效,说明分析是正确的。如果措施无效,那就要重新进行分析,重新诊疗。也就是说,如果拿一个带假设性质的分析直接和学生摊牌,不一定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早期记忆分析后不要忙于和学生交流,先观察一段时间,等自己对分析结果有一定的验证度之后,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和学生摊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有的学生和家长不喜欢心理分析,觉得在刺探隐私。我上届一个学生,我班科任老师研究心理学,老是追问家长的具体行为,家长和我反映说老师问她还想警察审问小偷似的,然后说老师还要催眠她小孩,家长说这个老师神经病,到底要干嘛呢?此其一。[/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其二:对于高段学生,对研究自己有兴趣的,人有比较大度的,可以考虑摊牌。而小学生,则说了估计也没有什么作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其三:要预防贴标签造成学生的自我放弃。我记得看过一些资料,说是八大智能的测评结果出来之后,有些学生就彻底放松了:认为反正我的数学智能不好,学也学不会,数学我就不学了。但是按照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理论,有时候弱势造成的自卑反而会激发超越心理,所以有口吃的人口含是否,面向大海天天练习演讲,最后成了一个很厉害的演讲家。[/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教育的事情,确实是很难把握度。只能多一份小心,多几个心眼。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王晓春读后:[/SIZE][/FACE][/COLOR][/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海蓝蓝老师的意思,我怎么看明白。[/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我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样:早期记忆与主题梦(或称大梦,即反复出现的梦境)虽有联系,但性质有别。早期记忆是“事实”,而梦是“虚构”,是“创作”,主题梦可以说是以早期记忆为“素材”的创作,但终归不是“事实”。[/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早期记忆既然是事实,那就不存在修改不修改的问题,就是说,早期记忆是不可修改的,海蓝蓝老师的意思可能是说“淡忘”早期记忆,或者用“新创作的记忆”来“覆盖”早期记忆。愚以为这不必要。早期记忆无所谓好坏,它只是一个“事实”,从这个事实,既可以引向好的结果,也可以引向坏的结果,教师主要在这方面发挥作用。我们只能因材施教,不能抱“重塑人格”的幻想。[/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3333cc]夸克老师关于贴标签的说法很重要。早期记忆诊断告知本人,确实有可能固化他对自己的看法,如果诊断错误,害处会更大。所以我们分析学生的早期记忆,结论一般不要轻易告诉学生,不得不说的时候,要注意留有余地,不可说死,尤其不可对早期记忆做单向的负面分析。比如很多孩子的早期记忆都有受伤的内容,这不一定是坏事,有这种心态的孩子,长大了行为会比较谨慎,不莽撞,这其实对生存是有利的。[/COLOR][/SIZE][/FACE][/P][COLOR=#3333cc][SIZE=3][/SIZE][/COLOR][P][COLOR=#3333cc][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7[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9[/SIZE][/COLOR][/FACE],6[/COLOR][/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P][COLOR=#3333cc]修改:[/COLOR][/P][P][COLOR=#3333cc]没怎么看明白[/COLOR][/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的理解:海蓝蓝老师的意思是:以往分析早期记忆,都是了解学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们现在不但了解学生是什么样的人,还让学生明白:这是因为你是这样的一个人,你才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让学生明白他自己的行为和他本人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或因果性。学生一旦领悟到这一点,就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我在写《中国人缺什么》一书的读后感中,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要了解自己,不但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还要反思父母的言行,甚至整个家族的言行。如果有必要,看一些对整个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研究,会对自己了解的更深一些。比如陈锡老师看了《中国人思维批判》一书,觉得说的就是自己。而《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我觉得时代烙印太重,说的是我爷爷或父母那一代,到我们这一代,已经很少有作者讲的那些问题了。我看过这方面的书除了以上两本,还有有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又名《中国人》,还有《万历十五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闲话中国人》,《换个方法读内经》。还有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也可以。[/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认为:[b]对于成人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因为成人相对来说比较理智,如果他觉得你自己讲得有道理,他自然会调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真的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一是要保证诊疗的准确性,二是要保证学生不抗拒,三是这个学生还要是个明白人。所以,小范围的用用是可以的。 [/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如果错误地贴了标签能够固化,也似乎可以推测如果方法恰当也会软化。不过,我做的一些学生案例,目前还没见到固化,不过,案例就几个,有待做更多的案例来观察。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参与尝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分析梦会出现“软化”,这样的案例我倒是做得比较多。目前我对一个同性恋者的梦进行连续的分析,修通了一些,基本上可以感觉到每次都有所进步。这个同性恋者是早期在家庭关系中受了比较大的创伤,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家了。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现在主要先考虑在理论上是不是有可行的迹象,因为我确实也做过一些修复是可行的,但也许是其他因素引发的,比如沟通过程中老师对他们特别的亲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学生的一些创伤。[/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理论上可性的,在事实中未必可行,因为操作者,如果我们把操作者限定为一般的老师,当然是有很大的难度了,甚至短时间培训的老师可行性也未必很大。[/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所以操作者这个因素暂时也先不考虑。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觉得早期记忆里的材料和梦的材料构成虽然不大一样,但不会有质的差别,[b]早期记忆的材料也不是客观事实,梦当然更不是,二者都是构成心理事实的材料(我记得是朱建军提到这个论点)。 [/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早期记忆和梦的不同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早期记忆是一个人能够回忆起的最早的事件。既然是这样,早期记忆就是指具体的事件,一般来说,[b]早期记忆是真实发生的客观事实,因此,一般来说,这些早期记忆是案主亲身经历的事件。所以说“早期记忆的材料不是客观事实”这个说法应该是不正确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案主的早期记忆是不存在的事实,但那绝对是极少数的,而且不是案主刻意而为之。[/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梦的形成有很多原因。目前心理界有五种成因说法:一是潜意识的泄露,指案主由于道德规范等压抑,不能满足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于是通过梦来实现。如一些春梦之类的。二是补偿,指案主由于某些原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于是通过梦来补偿,如梦见自己升官发财。三是宣泄:比如最近心情不好,焦虑,通过做梦的方式,在梦中骂人释放自己白天不能的情绪。四是白天刺激的延伸:比如白天太喜悦或者太焦虑,到了晚上大脑还在活动没有停下来,就会做与白天刺激有关的梦境。五是生理上的刺激:比如尿胀就梦见找厕所,很多小孩子因此尿床。踢掉被子冷而梦见在雪地上等。[/SIZE][/FACE][/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4pt]由以上梦的五种原因可以看出,除了第五种,前四种都带有掩饰性。荣格曾经说过:“在梦的分析当中,我们是走在布满陷阱的地面上,除了不确定性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确定的。”,而早期记忆相对来说没有这么强的掩饰性,早期记忆会透露出明显的倾向性,而梦由于伪装性比较强,所以解梦比解读早期记忆困难得多。[/SIZE][/FACE][/b][/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即使朱建军说的“早期记忆和梦都是构成心理事实的材料”这句话是对的,那也不能得出“早期记忆不是客观事实”的这个说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请海蓝蓝老师参考。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4pt]我说的“不是客观事实”,并不是说引发早期事件并不存在,确实有一些早期记忆可能在幼年时通过想象或者其他方式被植入。我说的主观性指的是是当事人关注的内容不一样,从繁多的事情中或者一个大的事件里专注于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这带有很强烈的个人选择的色彩,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SIZE][/FACE][/b][/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b][b][FACE=楷体][SIZE=14pt]而梦的材料也是如此,[/SIZE][/FACE][/b][FACE=楷体][SIZE=14pt]这些事件选择和使用都被注入了当事人的情感色彩在里边了。[b]早期记忆和梦之所以发挥作用恐怕不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是附着在事件上的情感色彩以及对事件看法(认知模式),而不是说纯客观的事件本身。[/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有时候我们需要当事人写出感受,这一般指的是提取当事人的情感,而有些当事人没写出感受,我们也能分析差不多,就是因为我们看出他的认知模式。[b]单纯的事件的客观性,对我们分析似乎没有特别大的意义,能进入分析的事件都已经是主观事件了。[/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告诉学生自己的早期记忆的结论(自认为能比较大程度确诊)我认为不是最关键的地方,我引一个网友的小总结:从理论中的人行为源动力上看,弗洛伊德的理论出发点侧重于客观性,能够让人们从客观事实出发,让人尊重现实,但不太利于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阿德勒的观点侧重主观性,能够激发人的意识来发挥能动性,但是容易造成过分夸大后天意识,而不重视潜意识,如果两者能够协调的考虑,或许会大有裨益。[/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也就是说,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怎么对待材料,[b]如果我们过于强调早期记忆是不可改变,不可淡化,那么社会的力量化的意义又在何处呢?很容易走向宿命论。这对我们教育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如果我们无视早期记忆在潜意识里操纵我们的人生,那是无知者的无畏。[/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关键的是在于我们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去使用这些材料。如果能偏向于积极地使用,即使局部有问题我觉得也比消极使用好一些。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比如很多孩子的早期记忆都有受伤的内容,这不一定是坏事,有这种心态的孩子,长大了行为会比较谨慎,不莽撞,这其实对生存是有利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王老师这方面提醒是对的,之所以有一些负面(暂时随俗用这个词语吧)长期在心理层面存在,正是因为它在生存上有其存在价值,我们说的“问题的,负面的记忆”应该说会严重影响生活的一些认知模式,我当时估计一个学生她的“我是受害者”的认知模式会对自己生活造成极大影响,现在这个学生也成家立业,确确实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对她的微信统计了一个月的资料,大概有十分之七的材料都是骂别人害了她,除了骂人还骂手机骂椅子游戏),我甚至还估计过去,她以后很可能会离婚,因为早期记忆里她的一个主题就是“逃跑”。这样负面的记忆一旦泛化,伤害力超出我当时的估计。[/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们很难站在教师角度来看到这个问题在以后日子里的的严重性,因为人的因缘际会很难说,如果她遇上一个有点儿受虐,很需要别人不断的唠叨他,指责他的妻子,说不定问题就没那么严重,但他的丈夫似乎没这个自虐倾向,而是很多次都甩她几个巴掌(她自己有统计登记挨打的掌数,这样的人是会不断地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不过,我们可以对这个学生指出,她生活里的许多所谓的别人欺负她,其实不是欺负,是没有保护她,但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保护她,如果这个观念深入到这个学生的心里,那么,她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还有机会觉悟,[b]如果不向这个学生点名,很可能这个学生一辈子都把自己当做一个“受害者”,哪怕自己很明显是一个施害者。[/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今天看到一个家长的微信名字叫做“别骗我”,看到她的孩子的早期记忆里就有被家长误会“欺骗”而被殴打的事件,这个低安全感的家长,对心智尚浅骗人能力不高的孩子尚且如此惊惧,更不用说身边其他人,如此惊惧程度,怕是早期记忆里有被父母或者其他身边人欺骗或恐吓要抛弃的经历,这样的把人分成“会骗我”“不会骗我”简单类别的认知模式如果不改变,固然她以后被别人骗的机会确实是大大减少,可谁又会羡慕关在单人牢房里连一个骗子都接触不到的犯人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实践中因势利导的难度实在是太大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像这两个多疑的那样的人总不能都派去国安局吧,如果国安局依据疑心程度来招聘雇员,我看录取率比印度考公务员的录取率还低吧。大部分人总得改行去做其他的事情,也许这个时候阿德勒就该出场了——阿德勒告诉他,我知道你有这些创伤,但你改行做其他行业其实也不会有大问题了,因为社会会告诉你该怎么办。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说的“不是客观事实”,并不是说引发早期事件并不存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这句话有歧义,我认为不是能这样描述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虽然我看懂了你的解释,但是我认为这样人为复杂化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事实上大部分早期记忆是客观事实,很多早期记忆都得到了父母的证实,你说“不是客观事实”,然后又来解释是因为学生选择带有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是带有主观色彩。这个说法,没有错,但是人为复杂化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请海蓝蓝老师换个说法重新发帖。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我认为早期记忆的分析就像医生分析病症一样,也不能说一定对错,你只能根据你的疗效来验证分析是否正确,比如一个病人拉肚子,可能是吃错东西,也可能是肠胃型感冒,也可能是水土不服。医生开药之后,要根据病人的服药疗效情况来判断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确。[b]而海蓝蓝老师现在是还没有确诊,根据分析就直接介入调整学生行为,有一定风险。[/b][/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所以我的建议是先确诊,有一定把握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看学生是否接受,是不是明白人)来和学生分析。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不是客观事实就是因为当事人带有主观色彩评判引发的啊。即使是父母认为客观存在,也未必是客观,那是在父母主观里认为这是客观,但这属于也已经着了父母主观的颜色,客观的事件在心理层面存在吗?本来就是不存在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SIZE][/FACE]如果没有审美感受的初始化阶段,自然万物始终还是原始状态的自然现象和景观,与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没有任何的联系,因而也就不存在反映和再现现实的“艺术”问题,更谈不上进入创作过程。因此,只有在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通过情感的主观感受,即主观上对社会人生的一种直感、直觉,当然这其中自然地凝聚了人们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实践经验,才能催动创作进入艺术构思的阶段,促进并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这两段说的是审美问题但也是涉及主客观问题。[/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海蓝蓝6384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一些确诊是需要通过试误形式来确定,医生误诊率尚且达到百分之三四十,何况诊断更为复杂的人的想法。[/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允许通过试误方式来确定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这种试误方式又不至于像医生那样,一开刀,就是大事,不那么容易回头,教育诊断要适度容忍不确定性。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王晓春读后: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人类的所谓“客观事实”总会带有人的主观色彩,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无论怎么主观,都不能否定客观事实的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个“主观色彩”其实是附在“皮”上的“毛”。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错,但前提是有这么一个文学形象哈姆雷特存在,对不对?如果强调主观色彩过了分,就会导致否定客观事实本身,“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就是这样来的。贝克莱大主教有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也是这个思路。朱建军先生的大作我没有拜读过,如果海蓝蓝老师的转述准确,则把早期记忆和梦一律看成“构成心理事实的材料”,思路也类似,就是用“心理事实”这样一个含混的概念把真实和虚构混为一谈了,于是就把客观事实“淡化”了,甚至抹杀了。我无法认同这种思路,我认为这正是人类思维“脱实向虚”的毛病,走得太远了。[/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海蓝蓝老师主张对早期记忆“软化”、“修复”,我想,能“软化”、“修复”的只能是人的观念、情绪,“事实”是无法“软化”和“修复”的。人们可以对事实有不同角度的观察,但事实在那里,还是客观存在。[/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FACE][/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COLOR=#2b2bd5][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7[FACE=宋体][SIZE=14pt],9[/SIZE][/FACE],7[/COLOR][/P][COLOR=#2b2bd5][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2b2bd5] [/COLOR][/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1a1ae6]王晓春读后:[/COLOR][/SIZE][/COLOR][/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1a1ae6]承认早期记忆的不可更改性,会不会导致宿命论?未必。因为决定人的命运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完全由早期记忆控制。某人早期记忆显示他很自卑,未必此人就没出息,事实上有很多成功者骨子里都是自卑的,说不定那自卑反而刺激了他的奋斗。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决定命运,这些话都不是绝对的。一个人依据早期记忆分析获得了自知之明,在多数情况下他会扬长避短,对未来的发展是有利的。当然,也可能有人获得自知之明以后,得出结论是消极的:“我也就这样了。”我们作为早期记忆的分析者,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着意强化其早期记忆的积极方面,加以激励。这正是我们要做的。[/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1a1ae6]我们是要“修改”学生对早期记忆的消极看法,而不是“修改”早期记忆本身。[/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1a1ae6]                  [/COLOR][/SIZE][/FACE][/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COLOR=#1a1ae6][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2017[FACE=宋体][SIZE=14pt],9[/SIZE][/FACE],7[/COLOR][/P][COLOR=#1a1ae6][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声望+7
            • 积分8636
            • 经验561900
            • 文章8530
            • 注册2012-12-05
            [SIZE=4]学习![/SIZE][P][SIZE=4]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充分发挥早期记忆的正方向能量确是教育的一个好点子[/SIZE][/P]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322
              • 经验137281
              • 文章6134
              • 注册2015-01-28
              教师节将至,最近自己又足够懈怠,真的不好意思问王老师好了,但习惯如此痴心一片,还是像原来一样,写首诗吧。[P]                           祝王晓春老师教师节短句[/P][P]                                           王书朋[/P][P]                              从您细学教育经,[/P][P]                              执着梦想探前程。[/P][P]                              至此教育佳节日,[/P][P]                              祝福快乐杏坛行,[/P][P]                              [/P]
              在教育中,我刚刚开始,请多指教,谢谢!我只想写下去,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杜撰一个教育故事,写成一个教育传奇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20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