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2621
    • 经验285663
    • 文章1579
    • 注册2013-05-23
    对“最近发展区”的思考
    [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夸克7292 [/SIZE][/FACE](k12班风小论坛)[/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对“最近发展区”的思考[/SIZE][/FACE][/P][SIZE=3][/SIZE][P][b][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b][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教育界中,一个谈得多概念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来自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传入我国国内之后,被一些教育界人士经常引用从而“热”起来,有关最近发展区的论文铺天盖地,也经常被一些行走江湖的专家做报告中引用。[/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然而,经常挂在嘴边的概念可能我们并不真正理解它。以下我列举两例:[/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某日,一青年教师在办公室说刚刚领导在给他们做培训的时候,说课堂效果不好的责任一定是老师没有把授课内容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我就回了一句:哪有那么简单的定论?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一样,30[/SIZE][/FACE]多个学生,30多个最近发展区,授课教师要把授课内容放在哪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青年教师一愣,说:是哦![/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某日,一和魏书生老师齐名的专家来我校讲座,又提到了最近发展区,强调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一样,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只是这个专家他后来说的话又让我迷惑,他举例说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80[/SIZE][/FACE]分,而另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90分,这两个学生的教学方式就应该不一样。他这句话的理念是没有错,承接前面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观点。[/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只是,最近发展区能够用分数来表示吗?这是我的疑惑。[/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到网上查了一下资料,基本都是一些照本宣科,引用摘录的内容,看来,只好到维果茨基的原著中去找了。[/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里面有一段这样的话[/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和教学问题相联的心理研究常常局限于确定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但是仅借助于智力发展水平不足以确定儿童的发展状况。智力发展水平通常是如何确定的呢?儿童独立地解答的习题是确定这种水平的手段。靠它们的帮助我们知道了儿童今天会什么,知道什么,因为只注意了儿童独立解答的问题:用这个方法我们显然只能确定今天在儿童身上成熟的是什么。我们只确定他的现实发展水平。但是发展状况从来也不是只由其成熟部分确定的。像希望确定自己花园状态的园丁那样,如果他只是根据成熟的、结果实的苹果树来判断它,那他就错了,他应该也考虑正在成熟的一些树,心理学也一样,他在评价发展状态时不可避免地不仅考虑成熟了的,而且应该考虑最近发展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在确定现实发展水平时使用要求独立解决的问题,只在已经成熟功能方面才是典型的和有意义的。但我们想试试使用新的方法。我们假设已经确定了两个8[/SIZE][/FACE]岁儿童的智力年龄。如果不就此停止,而试图弄明白这两个孩子是怎样解答为以后的年龄准备的、目前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习题,如果用示范、启发性问题,开个头等办法帮助他们,结果两个孩子中有一个人在成人的帮助、合作、指导下解答了12岁儿童的习题,而另一个解答了9岁儿童的习题。用独立解答习题的办法确定的这个智力年龄或者现实发展水平和儿童在不是独立,而是在合作中解题时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在我们的例子里一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用数字4表达,另一个则是1。我们可否认为这两个儿童处在同一个智力发展水平上,他们的发展状态是一致的?显然不能这样认为。正如研究表明的那样,在学校里的这些儿童之间由最近发展区的差异所决定的区别大于他们现实发展相同水平产生的类同。这首先反映在教学进程中他们的智力发展动态中和他们的相对的成绩中。实验表明,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绩的动态比他们的现实发展水平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SIZE][/FACE]年1月第二版243——244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上文中透露出来的主要意思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要看学生可能学会什么。维果茨基用了一个类比“像希望确定自己花园状态的园丁那样,如果他只是根据成熟的、结果实的苹果树来判断它,那他就错了,他应该也考虑正在成熟的一些树”,翻译成另外一句话就是:不仅要看到学生的显能,也要看到学生的潜能。[/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最近发展区,那就是教学的落脚点如果恰好在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发展是最有利的。教得太容易了,学生不必发展,太难了,学生不能发展。从这一点来说,教育者的共识就是教学的落脚点应该尽量在最近发展区,这是没有错的。然而,具体到一堂课来讲,你就没有办法要求教师必须把教学落脚点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不能把课堂效果不好的责任归咎于教师没有把教学落脚点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根据我的理解,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应该是针对个体而言,课堂是一个群体行为,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不相同,你没有办法说将教学的落脚点置于某一个具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说将教学的落脚点置于某一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说得过去,就像我们的老师平时在上课的时候只能迁就中等的大部分学生,其余学生就靠课后培优辅差了。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平时划分尖子生、中等生和落后生是针对考试分数而言的,最近发展区表达的是一个可能性(学生可能达到的高度),如何划定最近发展区是一个最麻烦的事情,创始人维果茨基没有明确提出,后人也没有有效的研究,因为这个“可能达到”确实不好量化检测和确认。所以,说“在课堂上将教学的落脚点置于某一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只能是说说而已,不好落实。它不像考试分数那样明显:多少分以上就属于尖子生,多少分以下的属于落后生。也许高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不如低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所以我认为,针对集体状态的课堂行为,提“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将授课内容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恰当的,说课堂效果不好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授课内容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更是不妥当的,不仅体现了提这个说法的人没有理解“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更有可能误导了授课教师的方向和注意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们再来谈一下“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80[/SIZE][/FACE]分,而另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90分”这个说法是否妥当。[/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维果茨基是怎么描述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们假设已经确定了两个8[/SIZE][/FACE]岁儿童的智力年龄。如果不就此停止,而试图弄明白这两个孩子是怎样解答为以后的年龄准备的、目前他们不能独立完成的习题,如果用示范、启发性问题,开个头等办法帮助他们,结果两个孩子中有一个人在成人的帮助、合作、指导下解答了12岁儿童的习题,而另一个解答了9岁儿童的习题。用独立解答习题的办法确定的这个智力年龄或者现实发展水平和儿童在不是独立,而是在合作中解题时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在我们的例子里一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用数字4表达,另一个则是1。[/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余震球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SIZE][/FACE]年1月第二版243页)[/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我的理解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能用分数来进行表示的。因为在上文中,有明确的文字提出“用独立解答习题的办法确定的这个智力年龄或者现实发展水平和儿童在不是独立,而是在合作中解题时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按照我国教育界的惯例,考试肯定是采取独立的笔试答题的方法,而维果茨基讲的是用“示范、启发性问题,开个头等办法帮助他们”,让孩子“在成人的帮助、合作、指导下”来进行答题的方式进行的。这与我们独立笔试的方法完全相反,即使是开卷考试的方法也不可能用“示范、启发性问题,开个头等办法帮助他们”,也不可能“在成人的帮助、合作、指导下”进行。[/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维果茨基在前文还有一段话:智力发展水平通常是如何确定的呢?儿童独立地解答的习题是确定这种水平的手段。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考试分数只能确定智力发展水平,而不能体现出最近发展区。由此可知,最近发展区用考试分数的方法来衡量,确实违背了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的初衷。“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80[/SIZE][/FACE]分,而另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90分”这个说法是不妥当的。[/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那么,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我们教育者到底有哪些启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一、最近发展区提醒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学生已经学会了什么,还要看学生可能学会什么,已经学会了什么不能代表这个学生优秀与否,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个学生可能达到的高度,换句话说,那些考试分数低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可能比考试分数高的学生要大一些,这就告诫教育者不能用分数一刀切地去衡量学生,不能唯分数论,鼓励教育者去发掘学生的潜能。而这些,不是简单的考试可以搞定的,也不是提出几句口号,下达几个文件,召开几次会议,发展几场运动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深入地研究、持续地思考、不断地论证才有可能达成。[/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二、维果茨基说的是:用独立解答习题的办法确定的这个智力年龄或者现实发展水平和儿童在不是独立,而是在合作中解题时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决定了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强调的是合作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水平,这对于我们现在的教学形式和评价方式提出了一个挑战,我们不得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1.[FACE=楷体][SIZE=14pt]在笔试确定儿童的智力水平之后,如何考察儿童在合作中所能达到的水平?用什么样的方式考察?用什么样的结果表示?[/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2.[/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既然最近发展区强调的是合作中所达到的水平,我们如何顺应这个思路,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出合作环节?当前的小组“合作”与维果茨基讲的“合作”有什么异同点?[/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三、维果茨基所提的“在合作中解题的水平”,鉴于维果茨基所处的时代并联系其文中的内容,其所描叙的“解题”应该单指解答习题,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这个“解题”是否应该扩大到包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果可以扩大,那最近发展区如何在学校的主题融合教学中体现与考评?最近发展区如何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与考评?[/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四、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基于学生“可能学到什么程度”,那么,是否可以迁移到学生的职业生涯中来考虑这个问题,即学生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评出他们在哪些领域的“最近发展区”大。我们模仿维果茨基前面所列举的例子,两个同样是8[/SIZE][/FACE]岁智力水平的儿童,其中第一个语言水平达到9岁水准,而第二个儿童语言水平达到10岁水准,是否可以认为第二个儿童在语言发展这一块比第一个儿童具有优势,其将来的职业倾向也可以往这方面考虑。[/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第五、按照维果茨基的距离,最近发展区可用数字表示,如:[/SIZE][/FACE][/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在我们的例子里一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可用数字4[/SIZE][/FACE]表达(8岁儿童达到12岁的水准),另一个则是1(8岁儿童达到9岁的水准)。[/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FACE=楷体][SIZE=14pt]维果茨基所列举的例子都是超越现有阶段,那么,如果8[/SIZE][/FACE]岁儿童只有7岁的水准,岂不是只能用-1表示,那么,这个-1还能叫最近发展区吗?即使我们借鉴“负增长”的模式来说是属于“负发展”,但是和“最近”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总感觉有点别扭。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分析和叙述呢?[/P][SIZE=3][/SIZE][P][FACE=楷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王晓春读后:[/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愚以为最近发展区至今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我还没有发现谁能拿出一套具体的办法测定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办法也只不过是启发点拨帮助,而这种启发会因为启发者素质不同有很大差异。至于对于整个班级,最近发展区就更说不清了。所以我倾向于只在理论探讨时使用这个概念,最好不要在讨论具体的教学问题时轻易贴最近发展区的标签,因为这会越说越糊涂。[/SIZE][/COLOR][/FACE][/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2017[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10[/SIZE][/COLOR][/FACE],25[/P][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 [/SIZE][/COLOR][/FACE][/P][SIZE=3][/SIZE]
    班主任之友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晨曦中的陈锡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声望+1
      • 积分12519
      • 经验228672
      • 文章12331
      • 注册2012-12-04
      [FACE=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宋体][COLOR=rgb(47, 47, 47)][BGCOLOR=rgb(229, 237, 242)][SIZE=16px]我也是觉得这个“最近发展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真的很难弄得清楚。“最近发展区”倒是成为了很多领导和某些“专家”批评老师的工具。王老师的说法我非常认同。[/SIZE][/BGCOLOR][/COLOR][/FACE]
      本人新书《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由源创图书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源创图书公众号及京东、当当、淘宝等网店均可网购。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