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转帖]“高考准状元”保送之争
        2006-05-18 14:25:32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马昌博 吴晨光
     

     
      ■高三学生李佳被北京大学预录取为理科实验班的保送生,但她所在的中学拒绝放人;

      ■李佳的母亲认为:学校“雪藏”尖子生,是为让其争夺高考状元;

      ■而高考状元的出现,会成为中学提升美誉度、收取择校费的重要筹码;

      ■“世界是广阔的,可生活是残酷的。成功和失败,有时候并不是由你来决定。”保送曾被拒的女孩写道。

      “不要提‘状元’这个词,我不能再听了……”

      当有人提议为气氛压抑的午餐点个“状元粥”时,张利芬哭了———难道女儿学习好也是错?!

      女儿李佳是她的骄傲。3个月前,这个华北某市第一中学的高三学生参加了北京大学保送生招生考试,被北大预录取为理科实验班的保送生。

      但李佳所在的中学不同意保送,要她准备高考。同样成绩优秀,已被清华作为保送生预录取的吴强也遭受了一中的阻挠。原因被张利芬解释为“他们的成绩太好了———优秀到可能考取全省高考状元”。
      
      保送被拒

      “如果李佳考不上北大,那是她发挥失常,学校没有办法”

                           ———年级主任

      李佳被保送似乎是毫无悬念的:她是该市2003年中考状元,高中三年全校9次统考中的6次年级第一。最重要的是获得过2004年全国数学联赛省一等奖———这是教育部认可的保送重点大学的资格之一。

      2005年11月,当得知北京大学开始进行自主招生、保送生选拔时,满怀希望的张利芬找到了一中高三年级主任。

      “但主任拒绝了我们的请求。”张利芬说,“她说一中希望李佳参加高考,争状元。而学校荐她走‘自主招生’。”与保送不同,自主招生需要参加高考,然后在原成绩上加20分录取。

      在张利芬的记忆里,双方随后的对话如下:“万一考不上怎么办?”

      “那是她发挥失常,学校没有办法。”

      ……

      关于上述争论,本报记者曾先后多次联系该年级主任寻证,但主任拒绝了采访。

      张利芬致电北大招生办公室,对方的回答是:今年的“自主招生”与保送一起进行,只要有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学生通过考试后由北大来确定走哪条路。

      身为侦察系副教授的父亲权衡后决定:先不和中学“较真”,报上名再说。

      11月24日,李佳按照中学意愿,将填报了自主招生的申请表交给一中,并注明具备保送资格。一个月后,李佳进入了复试。“在复试的见面会上,招生人员讲,不管当初是按照哪一种推荐的,进入这个环节后只要具备保送资格,同样对待。”张利芬说。

      与此同时,和李佳同级的学生吴强,被一中推荐为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学生。但吴强又按照清华可以“自荐”的规定,自荐为保送生并通过了初试。

      接到保送生认定通知的一中拒绝将其交给吴强。没有通知函,这个男孩将无法参加下一轮考试。

      一番请求之后,清华最终给了照顾———先参加完考试后再说。
      
      置之死地而后生?

      “他们拖延时间是为了不让孩子转学”

                          ———张利芬

      2006年1月24日,李佳接到北大从网上发来的通过复试的成绩单,并通知说:如果具备教育部规定的资格,并希望成为保送生对象,请填写保送资格并选择志愿。

      但年级主任仍要让李佳“置之死地而后生”,双方再次不欢而散。

      张利芬找到一中主管教学的副校长。2月13日———选择志愿的最后截止日,家长意外地得到副校长的通知,“他说北大根本没让李佳保送,网上的东西是不可信的。”

      而北大招办老师王亚章对记者称,这次北大保送生招考的各种程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

      本报记者多次联系该副校长,对方一直不接电话。记者通过校长联系到他,副校长说“一会就来”,但两个多小时过后,仍未见踪影。

      2月20日,北大在网上发来预录取通知书:李佳作为保送生被预录取到北大“理科实验班”,通知要求李佳从北大招生网下载相关表格,由中学盖章后发回。

      家长把表格交给了学校,两天后,一中拒绝了这个要求。

      一中校长对本报记者说,“我们认为家长从网上下个东西来就让学校盖章,非常不严肃。当时提出的要求是北大来个公函,或者招办负责人来电话。”

      3月13日,北大招生组带着书面“预录取通知书”来到一中。一番交涉后,校长依然不同意。

      家长认为这是一中的“骗局”———高考报名是3月10日,之前学校害怕孩子转学,所以拖延到报名之后。通过复试已经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吴强,也遭受了相同的命运。
      
      高校扩权与中学失权

      “(自荐保送)就等于甲方和乙方达成了协议,让丙方来签字盖章”

                           ———一中校长

      为什么在高校已经同意接收的情况下,中学却不同意保送?

      一中校长认为,北大招生政策变动导致中学的“无法接受”。“我们已经推荐李佳为北大的自主招生,为什么大学还要把她转为保送生?”在校长看来,推荐保送还是自主招生是中学的权力。

      北大老师王亚章说,为了“顾及在选拔过程中才取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北大今年的招生政策并未要求中学在一开始推荐时就区分自主招生或者保送,因此中学所谓“已推荐为自主招生”,是没有意义的。

      除中学推荐外,北大和清华都规定了学生可以“自荐”保送———这样就不需要中学环节,但最终录取时还是需要中学在程序上盖章同意。

      “这就等于甲方和乙方达成了协议,让丙方来签字盖章。”一中校长不满地说,“大学搞招生改革扩大自主权,应该和中学达成共识。”

      但上述理由被家长认为是“表面化”原因———北大2006年给了一中3个推荐名额,在也可以保送的情况下,中学最后推荐的却全部是自主招生。“他们一开始就没想让学生保送。”

      一中校长对本报记者的解释是:“本来我们这几个学生自主招生就足够了,不用加分也能考上北大,加20分绝对没问题,为什么还要转成保送生呢?”

      但家长认为,“谁都知道,参加高考就会有风险”。
      
      “大好”和“小好”

      “一些学校不保送尖子生,就是想争这个状元”

                    ———市教育局官员

      张利芬说,年级主任的另一个表述才是学校意图,“对一中来说,李佳保送北大是‘小好’,参加高考是‘大好’”。

      对一中来说,某学生保送上名校和考进有何区别?

      首先是教育局评价上的不同。该市教育局一位主管官员说,每年高考结束,教育局都会统计出几所市管重点高中的高考前几百名,然后和中考时分入该校的中考前尖子生人数对比。比如,当年中考时,一中分到了全市前800名的40个,高考时全市前800名它占了45个,那就是正分,否则是负分。

      因为保送生不参加高考,这对把好学生都保送的中学显然不利。

      更重要的是“争光”度数:这位教育局官员说,保送上了北大也“争光”,但是度数小,不如考上北大同时又是全省状元,“学校肯定要找最高的‘亮点’。”

      从1985年开始,一中在20年中出了15个省高考状元。具体到李佳,9次统考6次第一名,今年在该市高三统考中又是全市第一,是状元的有力竞争者。

      这位教育局官员认为,一些学校不保送尖子生,就是想这个状元。而且只有“每个省的几个尖子学校才可能出现这种状况”。

      “保良不保优”就这样形成了。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2006年全国“两会”上的议案中说,少数重点中学出于升学率的考虑,将二流学生作为保送名额,而将尖子生留下准备冲刺清华、北大。这使得一些省的教育部门纷纷推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工作的规定明确要求,中学不准“推良不推优”。
      
      生源争夺的背后

      “一中与二中的恶性竞争,加重了状元的砝码”

                    ———当地教育界

      当地中学之间对生源的争夺,让状元的砝码更重了。

      1999年,该市二中成立了“高中理科实验班”。这是可在全省招生的实验班,承担该省“高中教学改革和参加全国中学生奥赛选手的培养培训任务”。2002年起,二中的保送人数一直遥遥领先,多次成为全省第一。大量优秀生源因此不断涌入,2004年,二中高中的录取线比一中超过17分,2005年又高出6分。

      “看一个学校的强弱,要看它的录取分数。”该市外国语中学一位副校长说,曾是老牌名校的一中近几年有些弱。

      吴立群还记得当年儿子中考时,两个中学的生源大战。记者得到了双方的招生专刊,很多指标都会和“某兄弟中学”或者“×中”比较,并抓住对方漏洞。

      “一中与二中的争夺,很难平息。”一位教育局官员说。争夺最后演化到了中学的校长、副校长亲自到中考尖子那里游说,直到动用物质手段———“有的中考状元说,别的中学给我2万块钱让我去他们学校,你给多少?”一中校长说。

      没有中学敢退出这场混战,因为生源质量下滑会形成恶性循环:中考生源差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而高考成绩不好又影响了当年的中考招生……一中连续两年生源比二中差,显然有些糟糕。“一中不能再输了。”张利芬说。

      然而通过竞赛保送吸引学生不是一中的长处:据二中教务主任提供的数据,今年二中共有67人被保送,其中保送清华、北大共21人;一中远远低于这个数量。

      家长认为,正因如此,可能冲击状元的李佳,才会被学校如此重视——这是最后的砝码。

      “每年都大肆宣传高考状元,但第二名谁知道?”教育局官员说。“这对学校的招生和社会声誉是个无形的资产,很微妙。”吴立群承认,是因为一中在2003年出了一个省高考状元,他才让吴强去一中读书。

      该市公办高中实行的是双轨收费制,分为公助生和择校生,按规定,该市一中、二中每个择校生收费2万元,高考状元的光环除了能吸引尖子生外,无疑也能带来充足的择校生生源和其背后的大量择校费。有报道说,最保守估计,每年进入该省的大城市学生有千人左右。

      但一中校长否认是因为竞争而拒绝李佳保送,“我们不可能用一个孩子去赌学校的名声。”他说。他同样否认了“要李佳争状元”的判断,“我曾在会上说,哪个老师要敢说这句话就处分他。”
      
      命运的戏剧性转折

      “世界是广阔的,可生活是残酷的,成功和失败,有时候不是由你来决定。”

                          ———保送被拒的高三女孩

      一方面中学为了招生和高考而不能输;另一方面,家长说,我们也同样输不起。

      张利芬还记得为了给李佳报一个学习班,夫妇俩在雨中站了一夜。为了让吴强能上名校,吴立群从小学就要他开始参加各种竞赛,上了一中之后,便完全选择了通过竞赛争取保送这条路,“90%的时间都花在竞赛上”。

      更输不起的是孩子。“听到被拒保的消息后,吴强手脚冰凉,大哭一场。”吴立群说,“他不停地问我,你说清华是不是最好的学校?他们为什么不让我走?”

      张利芬则称,李佳急得脸上开始蜕皮,嘴上起了很多泡。随后的统考中,李佳下降了15个名次——依据经验,这种成绩很难考入北大。

      “保送与否对中学是利益,对父母是责任,对孩子却是命运。”张利芬说,“但最后所有的结果和风险都要由孩子承担。”吴立群认为:大学扩大了自主权,中学强调的是保送权,“可学生的选择权呢?”

      孩子的境遇也让家长备受煎熬———张利芬开始经常整夜失眠,而吴立群两个月内瘦了10多斤。

      但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了:4月3日和4月4日,本报记者和央视记者先后就此问题采访了该市教育局,该局接受采访官员先后表达了希望问题解决的意愿。4月5日,家长赶到一中时,校长同意“放行”。目前,吴强和李佳已办完相关保送手续。

      因为担心孩子被卷入,家长始终不让记者采访他们。但本报记者曾在李佳的书桌前看到她写的一个纸条,“世界是广阔的,可生活是残酷的,成功和失败,有时候不是由你来决定。”

      这是2006年3月底写下的。5月7日,女孩刚满18岁。

      (文中孩子及家长为化名)(P1162011)

      对保送生,中学无权说“不”

      ——访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处长苟人民

      记者:目前,国家对保送生有何相关规定?

      苟人民:2001年,教育部出台专门规定,哪些学生具有保送资格,2004年做了进一步修订。(记者通过查阅,李佳所获得的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级一等奖,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保送条件)。如果学生符合相关规定,可自行向有关大学申请。能否被提前录取由高校决定。中学的责任是,审核该学生申请材料的真伪,决定是否加盖公章。

      记者:如果有中学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保送生加以限制,是否违规?

      苟人民:违规,国家保证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学生有权对此进行申诉。

      记者:您对“保优不保良”现象如何看待?

      苟人民:20世纪90年代,“保良不保优”现象曾一度存在。因为当时哪些学生可以保送,国家并无统一标准,而是学生所在的地方和中学推荐、决定的。统一标准的出台,也大幅度减少了“走后门保送”及弄虚作假现象。目前,在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上,对具有被保送资格的学生集中公示。这些措施,对消除保送中不公平的现象起到了积极作用。(P1162021)
      
      哪些学生具备保送资格

      第一类 省级优秀学生

      第二类 奥赛获奖选手

      第三类 竞赛获奖选手

      第四类 理科实验班学生

      第五类 外国语中学学生

      第六类 优秀运动员

      第七类 公安英烈子女

      (注:2006年保送生政策以教育部最新规定为准,详细信息请登陆中国招生考试之窗查询http://www.edu126.com/new/new117.html)

      ■记者手记

      匿名的选择——如果报道关乎命运
      
      首先向读者道歉,这是一篇匿名报道;但事出有因———这关系到孩子的命运。

      戏剧性的转折发生在记者采访教育局后,学校态度迅速逆转,但我们开始犯难:家长担心见报后引起中学的不满……在高考指日可待时,这对孩子是难以承受的打击。

      最终,我们选择了匿名,虽然可能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事实上,新闻真实性与道德伦理规范的博弈一直折磨着所有的记者,中外皆然。比如,1996年制定的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SPJ)职业伦理规范》中第一条规定新闻要“追求真实并加以报道”,“任何可能的时候,都要指明消息来源”;而第二条是要求记者“减小伤害”,“对那些可能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负面影响的人们表示同情”,“要认识到采集和报道信息会引起伤害和不适”。

      然而,很难具体规定在保证真实性和减少伤害的权衡中的准则。新闻学者展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新闻界没有在新闻伦理的语境下如何匿名的具体规定,但是“尽量保护被采访者中弱者一方的利益,不因报道而受到损害”

      是基本原则。就此次报道来说,我们认为,报道是必须的,作为一个记者,将关注一个有普遍因素的现象是天职;而在已经完整揭示这一现象的前提下,努力避免当事人的风险,也是记者的本分。这也是本报此前一些匿名报道的原因。

      我们甚至延迟了发稿时间,等着“李佳”办完了所有的手续。

      当然,匿名报道要建立在多方消息源而非孤证的基础上,这样,报道的信息可以得到间接证实。

      最后,我对该市教育局表示赞赏,他们是改变两个孩子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同时也对一中表示理解,他们是无奈的——对高考成绩的极度追求是复杂的高考体制问题,绝非一个中学造就的。而最终,他们还是恢复了教育者对待学生的正确态度。

      同样需要致以敬意的,还有和本报一起采访此事的同行们——相对于一篇“5个W”俱全的报道来说,促进事件的解决,或许也是记者的目标之一。虽然,我们应该是冷静的旁观者。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保送之争背后是利益争夺[/B]  
     
        时间:2006年05月21日15:15   【来源:海峡都市报】  

      北大保送生之争,是本周值得关注的标本性事件:李佳(化名)是华北某市一中(下称一中)的高三学生,参加了北大保送生考试,被预录取,然而她却遭到了一中的强烈阻挠。(5月18日《南方周末》)

      一中为何一反常态地阻挠自己的学生成为北大保送生?

      原因有些滑稽,因为李佳太优秀了,她是该市2003年中考状元,高中三年全校9次统考6次年级第一。也正因为此,一中希望她参加高考,成为高考状元。

      宁愿牺牲学生的北大梦,也要她争状元,一中的老师与领导都是铁石心肠?我觉得事情没这么简单。

      层层探究,将触及问题的症结:因为在该市教育局的评价体系中,高考状元和北大保送生给学校“贡献”的分数是不一样的,高考状元将极大确保学校在高考排名中的领先地位,并提升学校美誉度,彰显政绩———领导有升迁的更多机会,班主任与老师也能在职称、福利与奖金分配上得到更多“蛋糕”。

      这样说来,围绕北大保送生展开的争议,实质上就是一场利益争夺战,在切身利益面前,一中的领导与老师们自然不可能“成人之美”。

      这样说,并非意味着可以将所有的指责砸向一中,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受害者,因为中学评价机制太看重高考升学率了,校与校之间无情的竞赛就摆在那里,你不留住尖子生,别的学校就会后来居上,于是,“二流学生保送,一流学生争状元”成为全国性的普遍现象。

      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教育部门、中学与高校之间围绕高考展开了博弈,每一方站在各自的立场,都可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或找到不得已而为之的说辞。但无论各方怎么辩解,他们都犯了一个无法原谅的错误:忽视了李佳的意愿。

      李佳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未来有怎样的设计,是愿意成为保送生,还是继续参加高考?这种教育选择权本是每一个考生应享之权,应受到尊重。

      遗憾的是,利益各方只想着如何争取最多利益,独独忘了已18岁的李佳的所思所想,在这里,中国教育弊病之一暴露无遗———无视考生的权利与感受,把考生当作私人财产任意处置。

      在这场风波里,李佳无疑是幸运的,在媒体介入后,有关方面终于放李佳一马。我想问的是:如果没有媒体,李佳是不是还要在各方的争夺中无望地等待下去?类似李佳遭遇的考生还有多少?用什么办法保障考生的基本权益不被剥夺?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可参阅本版中《[推荐]保送生问题》专帖。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版主
    • 级别
    • 徽章
    • 财富3
    • 积分8579
    • 经验44510
    • 文章4140
    • 注册2004-11-09
    [B]保送之争再次拷问保送制度[/B]
     
        时间:2006年05月22日07:53   【来源:红网】 【作者:王希忠】

      华北某市第一中学的两名高三学生李佳和吴强,通过参加保送生考试,分别被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但所在中学就是不同意,因为中学认为他们参加高考有望争取全省状元。最终,在中央电视台和《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后,学校才同意放人,并最终办妥手续。(据《南方周末》)

      就事件本身来讲,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应支持两个学生及其家长。这是因为,当面临可以直接上名校还是考名校的选择时,由于多数人都是风险厌恶者,因此多会选择直接上。其次,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付出了太多的心血,按家长的说法就是“上一中后就光参加各种竞赛了”。而真要参加高考,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失常。所以,机会既然有了,就没有放弃的道理。

      但是,撇开事件本身,而回到制度层面,笔者认为,这件事关乎的不止是两个考生的命运,而是再次拷问了保送制度:究竟还有没有保留的必要?这是因为,通过此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一下高考保送制度已成了什么样子。

      高考保送制度的出现,也是为了给一考定终身之外,寻找一条渠道。通过选拔优秀学生直接进入高校的方式,还可以给考生形成激励作用。但人们逐步发现,这一制度在运行中与设立的初衷已渐行渐远。

      首先是“保良不保优”已成潜规则。这对学校来说自然是一举两得:即可以炫耀我们保送生多,又有成绩拔尖的学生高考中为上线率冲锋陷阵。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好更有理由被保送的学生来说明显不公,而让成绩并不是很好的学生参与保送,激励作用也难以实现。两个考生之所以遭遇阻力,就是因为违反了这一规则。

      其次,高考保送的指挥棒作用,让学生在应付高考之外,又背负了各种竞赛的压力。保送一方面是看平时成绩,而一个硬指标则是奥赛等竞赛成绩,这就令很多想走保送这条路的考生疲于奔命。像事件中心的吴强,进一中后“90%的时间都花在竞赛上”。这种竞赛的成绩究竟有多少对个人发展是有用的?恐怕没人说得清。

      保送制度最遭人诟病的,是已演变成腐败的温床。既然“保良不保优”,也就是成绩不再是硬指标,则谁能被保送,很可能就要看身份、关系、背景了。因为中学握有选择的权力,他们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学生档案分数的手段达到目的。此次事件还表现为中学和大学保送自主权之争,凸显的就是中学对这一权力的看重。

      正因此,高考保送生制度在每年的两会上,都有取消的呼声。或许是因为形成的利益关系太深,一直没有太大的进展。江西省去年起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免试保送和加分政策,算迈出了一小步,但鲜见跟进者。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这一政策继续,类似保送之争这样的事件就还会出现。
    来了就是朋友!多交流就是好朋友!!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声望+200
      • 财富1
      • 积分11098
      • 经验134616
      • 文章5621
      • 注册2005-11-21
          尖子生“转会”:一场混战,一地鸡毛
       
          2006-05-25 15:15:47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 傅剑锋 潘晓凌
       
       
         ■高考系列报道之二  

        ○一场对尖子生的争夺战,正在四川绵阳与周边地区的学校之间展开。“考上北大、清华奖10万元”、“来××学校读书,可获万元奖励”、“为好学生的父母安排工作”等条件,成为博弈的砝码

        ○由于本地优秀学生大量流失,一些校长指责绵阳“单纯追求教育GDP,破坏了教育生态的发展模式”。而绵阳教育界反驳说:“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已经形成品牌,而且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

        ○据四川媒体报道:绵阳的外来学生已达8万人,年消费近10亿元。这带动了“教育产业化”的发展

        ○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取消招收择校生,才能遏止这场混战。择校制度破坏了教育公平及教育的公益性质
        
        高考迫近,一个消息震惊了四川剑阁籍的考生———

        “回来吧!考上北大、清华奖10万元,其他重点本科奖3000元,一般本科奖1000元。”剑阁中学副校长邹化智变成了说客,试图拉回那些“转会”到四川绵阳读书的尖子生。

        剑阁中学其实很穷,为了从省级示范高中升级成“国家级示范高中”以留住生源,已负债3000万元。除了基本工资,学校连给教师承诺的300元/月的津贴都发不出来。

        “但我们不得不这样做……”邹化智坐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感叹,“几年来,剑阁的优生差不多被别人挖干净了,普通生源也以每年400多人的速度流失。没有优生,就没有好成绩,就没有生源号召力,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他最终失败了,只有一名县教育局官员的孩子愿意回来。而这个优生的回流,也是为了照顾面子。
        
        生源争夺战

        在广元市,剑阁中学最早被拖入与绵阳地区争夺生源的纠纷中———它是离绵阳最近的学校之一。

        2000年,剑阁中学发现前40名的优生中,大部分流向绵阳的南山中学与绵阳中学。“而在2001年高考前,绵阳市某国家级示范高中挖走了两名剑阁中学的高三特优生,剑阁中学又设法把学生挖了回来。”邹化智说,“没想到那个中学的老师跑到我们学校理论,双方从争吵发展成了对打。”

        剑阁县教育界披露,后来,剑阁中学每年录取的初中毕业生虽有近千人,但最后到校的常常只有60%。其中至少有200人转到了绵阳市区的几所重点中学。

        另据邹化智称,2000年至今,剑阁中学已流失了60多名骨干———包括20多名特级教师和高级教师。他们中的大部分也流向绵阳,对方开出的月薪比原单位高出至少1000元。

        “这些很有声誉与号召力的老师又被派回来挖优生,导致更多的孩子流失。”邹副校长说。广元市的旺苍中学也有不少优秀教师流失,曾窘迫到找不到解数学难题的高手的程度。“我像个辛勤的农夫,面对贫瘠的土地,好不容易播下了些种子,又被人家挖走了。”旺苍中学校长戴名说,“这样的农夫还有劳作的动力吗?”

        广元其他区、县的情况没有剑阁严重,但据广元中学校长张德宁证实,绵阳的学校已经成为他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针对广元各县前50名特优生。张提供的数字称:2001年,广元中学录取的前100名学生中,有32人主要被绵阳挖走,另有少量被成都挖走;2002年约40名,2003年约50名,2004年约40人,2005年是30多人。而据广元市教育局称,广元市每年约给绵阳提供了3000个的中小学生源,并流失了3000万—4000万左右的教育消费。

        被派到剑阁招生的绵阳教师,会像推销员一样在街头派发招生广告。2006年4月份,绵阳南山中学、万博实验学校、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把招生广告打到了广元的媒体上。广元市教育局今年4月19日给四川省教育厅写了一份《关于绵阳市几所学校在我市违规开展招生活动的报告》。与广告战配套的,是无孔不入的“信息战”———邹化智一直为此恼怒:“我们初高中各班的任何测试的结果一出来,对方就能知道。尖子生家长会接到某些学校劝孩子转学的电话,甚至登门拜访。”另一位知情教师解释了原因:“对方请‘目标班’的班主任吃饭、送红包,或定期付信息费。”

        获取优生信息后,招生者会讲解本校的教育优势,并许以经济上的鼓励。知情人士透露,绵阳的某些中学———特别是民办中学,对能考上北大、清华的优生,奖励数万元。学校甚至安排学生家长做工,并给予每月约300元的补助———为了陪读,不少家长辞去了工作。而据四川媒体批露,成都某郊县中学曾以10万元挖眉山地区优生,并预付了4万元。

        这种强势教育给了绵阳周边地区———包括德阳、遂宁等地———以强大压力,而且震动了四川。绵阳教育局有关人士透露,该地区每年能够吸纳成都3000中小学生就读。

        在绵阳,各中学之间的生源竞争同样激烈,尤其是百年老校南山中学、后起之秀绵阳中学与民办高中东辰国际中学之间。一位在绵阳某国家级示范高中做过班主任的教师称:“我在做高三班主任时,常常做噩梦,我的优生被人家挖走了。”
        
        摩擦因何产生

        但在绵中校长胡东及南山中学谢副校长看来,众多学生流向绵阳,是因为该地区的教育已经打出了品牌———2000年,南山和绵中评上了全省首批国家示范高中,“学生应该有选择权”。绵阳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霍登奇称,“如果有挖优生的情况,那也只可能是个别教师的行为。绵阳的教育成绩是不可能靠挖人挖出来的。”

        这里确实有着“传奇”式的成绩———至2005年,绵阳市高考万人上线率已连续4年居四川省第一,本科硬上线(除去保送生等不需考试的毕业生)连续5年全省第一。目前,绵阳有6所国家级示范高中,在省内仅次于成都。

        因此,即使是本报记者与霍登奇交流期间,也有各方人士来电,希望绵阳的重点中学能接收他们的子女。

        而广元中学校长张德宁认为,绵阳的中学教育发展是在利用广元等周边地区的特质生源与师资,放弃了学生素质的应试教育。由于单纯为追求教育GDP,它破坏了教育生态的发展模式。只不过,在2005年,绵阳已经初步完成了这种原始积累。霍登奇则对指责一笑置之:“不要指责别人对不对,而要先自我反省。”

        霍登奇介绍,十几年前,绵阳教育一直排在四川省后列,绵阳只有南山中学一股独大。“要百花齐放,要给南山培养竞争对手”。当时的教育局确定了这样的思路。1990年代初,绵阳市开始了四川省最早的基础教育竞争制度设计———南山中学的竞争对手就是绵阳中学。1996年,绵阳中学“爆发”了,这个后起之秀在高考成绩上第一次超过了南山。

        同年,绵阳市委发文,第一次允许两所中学在全市招生。绵阳市下属县区的优生因此大量被吸纳进这两所学校,一下子触动了绵阳各县政府的神经。关于校际竞争与校内竞争的理念开始在各县、区播散。到2001年,绵阳教育形成了从市到县的二元竞争格局。比如江油———绵阳下属县———出现了江油中学与江油一中,三台县则出现了三台中学与泸溪中学,其中泸溪中学是全省第一所农村示范高中。用该市教育局官员的话说,就是“南山、绵中的竞争把全市教育的水搅活了”。

        “为继续确保各项教育指标的第一,学校会尽可能多招优等生。”一位绵阳教育系统人士说,“而当本地资源枯竭时,就与周边地区产生了摩擦。”
        
        “教育产业化”是根本原因?

        此间,绵阳高中生大幅度增长。2000年,高中在校生39000人,2004年扩至9万余人。绵中、南山的在校生均已近万人。连绵阳的出租车司机都认为,绵阳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继长虹电器等科技产业后的第二大产业。2000年后,绵阳东辰集团、安徽万博集团、四川汉龙集团等纷纷斥巨资到绵阳办学,8亿元投入之后,绵阳外国语学校、绵阳中学英才学校、东辰实验学校、万博实验学校、南山中学双语学校等民办学校拔地而起。

        对生源的争夺,也因此更为激烈。

        2005年8月14日《四川日报》报道:“截至目前,在绵阳的外来学生已达8万人,年消费近10亿元。”本报记者对城区部分地产楼盘的调查,多个售楼处反映约有25%的房子是家长为了以后孩子求学而购置的。该市教育局估计,2006年5月2-3日,绵阳各学校在省内招生会时,来绵中与南山中学参考的外地学生约1万人。这两天,绵阳市区的宾馆全部爆满。

        学校因此又获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以绵中、南山、东辰三中学为例,除成绩特优的外地“正取生”外,其他学生需交高额择校费———每人1.5万元甚至更高。另外,绵阳各中学还有大量补习生可收取“补习费”。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杨东平认为,“绵阳现象”的症结不完全是应试教育。1980年代同样是应试教育,但并未出现这种现象。当时,重点中学的竞争是分数。而这个标准被“教育产业化”打破了,择校生政策使得“用金钱换取名额”的做法合法化、制度化,获得优质教育出现了分数和金钱的双重标准。虽然教育部规定了重点高中择校生“三限”的政策(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但在现实中难以得到遵循———中西部地方,招收自费生的比例可以高达70%以上,很多学校通过提高录取分数线,使大部分学生成为缴费生,按分数实行“阶梯式收费”。

        霍登奇对此另有看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与需要,可以像选择大学一样自由地选择高中,享受我们的优质教育资源,到底有什么不好呢?学校竞争的最终受益者,一定是学生。”
        
        受益还是受害

        那么,这种竞争对师生的利弊究竟如何?

        2004年高考前,有一个自称陈武谋的学生,拿着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找到邹化智。他自我介绍说“因为想考北大,所以不去南大,要复读,希望学校给他每月200元的补贴,并且给他租一间房子”。邹化智被生源问题逼得病急乱投医,就答应了。结果是,此人呆了两个月后失踪。剑阁中学得知,此人跑到了剑州中学,后来又跑到了苍溪城郊中学,以同样的手段骗取生活费。

        还有一个“考试专业户”找到张德宁称:“如果学校奖我2.5万元,可以保证考上北大清华。”但张德宁没有答应,他后来得知,此人曾先后考上过中科大,后又考上过清华,并从一些中学获取了高额奖金。

        “由于优等生奇货可居,一些优生根本无法教育,功利主义在其中盛行。对他们,我们也不得不低三下四。”一位教师说。另一位曾在绵阳某中学任教的物理教师回忆说,他教的一个优生与班主任吵架,吵完后“转会”到竞争对手那里。而学校批评的却是老师。“在这样功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不懂宽容,不懂感恩,充满投机意识,我觉得太可怕了……”他说。

        与尖子生享有特权相反的是,差生备受歧视。霍登奇承认,绵阳的高中每年都会劝退一些跟不上学习进度,或无法适应环境的外地人。

        旺苍中学有关人士透露,每年该县都会接收近百名从绵阳回流的学生,“他们中,多数都有心理问题。”该校一名班主任称。还有一个杨姓企业老板告诉本报记者,他把成绩优秀的孩子送到成都与绵阳去读书,前后花费25万元,结果孩子学习变差,而且迷恋上了网吧和名牌。

        广元中学高二学生梁澄(化名),是去年从绵阳某国家级示范中校回流的。他说自己不喜欢那里的教育模式,一个班上百人,上课都要用扩音器。食堂人山人海,去得迟点就没饭吃。他每天在不停地做题,而多数同学一天睡6个小时。两个月后,白发就爬上了少年的后脑。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是家长,哪怕给我金山银山,也不会把孩读子送到那种学校读书。”

        曾在绵阳某国家级示范高中做过三年班主任的一位老师说:“那时我每天就是工作,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才能睡觉,也和学生一样睡不够。我感到,整个学校变成了产业化工厂,老师变成了一个不需要灵魂的工人,他们每天都在忙碌地制造高考产品。所以,我离开了那所学校。”

        对此问题,南山中学的校长邹荣华已经有所意识。2006年11月,他在四川省中学校长联谊会上慷慨陈词:“我们那些夸张的热血冲动,模糊了社会观察、了解教育的视线……学校、学生、教师被歪曲,被妖魔化,被强加了许多非教育的要求,使学校不但尴尬,而且悲壮……拔苗助长、砍尾巴,扼杀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种种教育行为,还被称为‘创造教育神话’,‘演绎教育传奇’……在驯化教育之下,教学目标功利化,学生教师工具化,学生性格共生化,学生心灵沙漠化,学生技能单一化……”所以,“只有反对浮躁,敬畏教育,反对驯化,以人为本,反对盲从,立中校本,和谐学校才会淋浴着神圣的教育阳光”。

        但这种美好的愿望可能很难实现,因为,外地的中学已经开始“反击”……
        
        “掐尖”现象遍及中国

        “绵阳地区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杨东平说。媒体的报道印证了这一点———尖子生争夺战在其他省市同样硝烟四起。

        新华网称:2000年,黑龙江省穆棱市出现了该市第一个被挖走的初中生。2003年,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穆棱一中被某名校一次性挖走了50名多学生。“这对基层教育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穆棱一中有关负责人说。2006年2月,湖南邵东县振华学校以每名学生5万元的“天价”,从其他学校挖走数名高考尖子生。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银川市,重点中学对优秀生源的争夺已经产生了连锁反应:市里抢夺县城的生源,县城则去抢夺乡镇的优秀生源。该市一名教师感慨,对基层而言,教育公平是一句空话。

        为求生存,与四川的情况相同,陷入困境的学校展开艰难“保卫战”。除了“供奉”优等生之外,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政策。2006年,湖南省教育厅发布紧急通知,严禁各中学买卖生源。2005年8月,银川市永宁县教育局对中考上线的学生,只公布姓名,不公布成绩。银川贺兰县有意推迟批阅中考试卷,等银川市重点高中录取工作接近尾声才公布。

        “但这些都不能治本,”杨东平认为,“只有取消招收择校生,才能遏止这场混战。”他同时称,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提出取消择校生的建议,但改革可行性不大——许多学校贷巨资打造品牌,如果中断招择校生,财源被掐断,会导致其破产,给地方造成棘手的教育债务。“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择校制度必须要取消,它破坏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质。”这位教育专家说。也有教育界人士指示,迫使基础教育走上赚钱之路,是与中国对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相关。如果这一状况不改变,取消了择校费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看帖是学习,
         
          回帖是礼貌!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