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班主任之友中学版10期目录

楼主
2013年班主任之友中学版10期目录
[P][FACE=宋体][SIZE=3]卷首语[/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SIZE][FACE=宋体]  做心灵高贵的班主任 /[/FACE] 张万祥[/FACE][/P][P][FACE=宋体][SIZE=3]专题研讨[/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  从虚拟到现实——那些迷恋网络的孩子[/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4[/SIZE][FACE=宋体]  不要轻易说孩子有网瘾[/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孩子为什么会“迷恋网络” /[/FACE] 金显安[/SIZE][/P][P][SIZE=3][FACE=宋体]5[/SIZE][FACE=宋体]  关注警告信号[/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不要随意说孩子是“网瘾”[/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6[/SIZE][FACE=宋体]  孩子网瘾的6[/FACE]个真相[/FACE][/P][P][SIZE=3][FACE=宋体]7[/SIZE][FACE=宋体]  不要简单地把孩子当病人[/FACE][/FACE][/P][P][SIZE=3][FACE=宋体]8[/SIZE][FACE=宋体]  面对网瘾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常见误区[/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9[/SIZE][FACE=宋体]  班主任可以做些什么[/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相似接纳法[/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   与沉迷于网络世界学生的交谈 /[/FACE] 乔廷全[/SIZE][/P][P][SIZE=3][FACE=宋体]10   [/SIZE][FACE=宋体]我和学生一起打游戏 /[/FACE] 张 岩[/FACE][/P][P][SIZE=3][FACE=宋体]12   [/SIZE][FACE=宋体]危害认识法[/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手机没收后 /[/FACE] 周国强 余显信[/SIZE][/P][P][SIZE=3][FACE=宋体]13   [/SIZE][FACE=宋体]递减控制法[/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慢慢改变他 /[/FACE] 董建华[/SIZE][/P][P][SIZE=3][FACE=宋体]14   [/SIZE][FACE=宋体]唤醒困龙 /[/FACE] 程 涛 王新国[/FACE][/P][P][SIZE=3][FACE=宋体]15   [/SIZE][FACE=宋体]需求替代法[/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网迷知返四妙招 /[/FACE] 徐 静[/SIZE][/P][P][SIZE=3][FACE=宋体]17   [/SIZE][FACE=宋体]我的“嫡传”弟子 /[/FACE] 冯利平[/FACE][/P][P][SIZE=3][FACE=宋体]19   [/SIZE][FACE=宋体]改变环境法[/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离开父母生活的少年 /[/FACE] 陈 娟[/SIZE][/P][P][SIZE=3][FACE=宋体]20   [/SIZE][FACE=宋体]请妈妈也当一回班主任 /[/FACE] 王良胜[/FACE][/P][P][SIZE=3][FACE=宋体]21   [/SIZE][FACE=宋体]父亲的付出 /[/FACE] 李春兰[/FACE][/P][P][SIZE=3][FACE=宋体]22   [/SIZE][FACE=宋体]这样和家长谈[/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FACE] 尹建莉[/SIZE][/P][P][SIZE=3][FACE=宋体]25   [/SIZE][FACE=宋体]家庭——远离“网瘾”的第一站 /[/FACE] 刘良华[/FACE][/P][P][FACE=宋体][SIZE=3]李镇西专栏[/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7[/SIZE][FACE=宋体] 百问简答(四)[/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封面人物[/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0[/SIZE][FACE=宋体] 班主任“心”实务[/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例说NLP[/FACE]与班主任实务整合 / 项恩炜[/SIZE][/P][P][FACE=宋体][SIZE=3]治班锦囊[/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6[/SIZE][FACE=宋体] 可以和家长这样聊 /[/FACE] 马 丽[/FACE][/P][P][SIZE=3][FACE=宋体]40[/SIZE][FACE=宋体] 班主任如何种好“自留地” /[/FACE] 陈如华[/FACE][/P][P][SIZE=3][FACE=宋体]42[/SIZE][FACE=宋体] 勿让“故事”酿成“事故” /[/FACE] 王德明[/FACE][/P][P][FACE=宋体][SIZE=3]主题活动[/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44[/SIZE][FACE=宋体] 克服拖拉也不难 /[/FACE] 蒋玉燕[/FACE][/P][P][FACE=宋体][SIZE=3]心理导航[/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47[/SIZE][FACE=宋体] 开启学生的心扉[/FACE][/FACE][/P][P][FACE=宋体][SIZE=3]  ——谈同理心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 /[/FACE] 何一鸾[/SIZE][/P][P][FACE=宋体][SIZE=3]教育之镜[/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50[/SIZE][FACE=宋体] 莫让表扬变伤害 /[/FACE] 吴宝席[/FACE][/P][P][SIZE=3][FACE=宋体]51[/SIZE][FACE=宋体] 让孩子享受当下的快乐 /[/FACE] 高能英[/FACE][/P][P][FACE=宋体][SIZE=3]言为心声[/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52[/SIZE][FACE=宋体] 理解友情 /[/FACE] 张雪艳[/FACE][/P][P][FACE=宋体][SIZE=3]诗化教育[/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53[/SIZE][FACE=宋体] 师生间的“吃醋” /[/FACE] 王丽霞[/FACE][/P][P][FACE=宋体][SIZE=3]   排位的启示 /[/FACE] 陈 效[/SIZE][/P][P][SIZE=3][FACE=宋体]54[/SIZE][FACE=宋体] 有点春风化雨的感觉 /[/FACE] 伍 姗[/FACE][/P][P][SIZE=3][FACE=宋体]55[/SIZE][FACE=宋体] 让调皮成为一种人生财富 /[/FACE] 赖建斌[/FACE][/P][P][FACE=宋体][SIZE=3]案例评析[/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56[/SIZE][FACE=宋体] 不要将孩子之间的矛盾成人化 /[/FACE] 董建华[/FACE][/P][P][SIZE=3][FACE=宋体]57[/SIZE][FACE=宋体] 智慧化解家长的不合理要求 /[/FACE] 李进成[/FACE][/P][P][SIZE=3][FACE=宋体]58[/SIZE][FACE=宋体] 班主任做扁鹊更要做扁鸿 /[/FACE] 钟 杰[/FACE][/P][P][SIZE=3][FACE=宋体]59[/SIZE][FACE=宋体] 防患未然,游刃有余 /[/FACE] 黄琼华[/FACE][/P][P][FACE=宋体][SIZE=3]   依法说理 舆论导向 /[/FACE] 徐天海 汪兴梅[/SIZE][/P][P][SIZE=3][FACE=宋体]60[/SIZE][FACE=宋体] 用孩子的方式解决矛盾 /[/FACE] 陈 涛[/FACE][/P][P][FACE=宋体][SIZE=3]教育人生[/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60[/SIZE][FACE=宋体] 嬉笑怒骂皆因爱 /[/FACE] 刘孝敬[/FACE][/P][P][FACE=宋体][SIZE=3]杂谈琐议[/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62[/SIZE][FACE=宋体] 五行治班,多点努力 /[/FACE] 李庆富[/FACE][/P][P][upload=5193,0]201310mid.jpg[/upload][FACE=宋体][SIZE=3][/FACE][/SIZE][/P]
1楼
[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3]班主任“心”实务[/FACE][/SIZE][/ALIGN][/P][P][ALIGN=right][FACE=宋体][SIZE=3]——例说NLP[/FACE]与班主任实务整合[/SIZE][/ALIGN][/P][P][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3]项恩炜[/FACE][/SIZE][/ALIGN][/P][P][FACE=宋体][SIZE=3] [/SIZE][/FACE][/P][P][FACE=宋体][SIZE=3]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之一,如果能够将心理学理论以一个简单快捷的方式加以阐释,并实现与班主任实务的整合,岂不很妙?而作为心理学一派的NLP[/FACE](神经语言程序学),恰是在这一方面有可作为的空间。什么是NLP?《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13年第六期,《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一文中,对此问已有解释,此处不再赘述。[/SIZE][/P][P][FACE=宋体][SIZE=3]本文试图结合班主任工作实际,用举例的方式从“是怎样”和“怎么做”两个层面谈NLP[/FACE]如何与班主任实务整合。[/SIZE][/P][P][SIZE=3][FACE=宋体]NLP[/FACE][FACE=宋体]与班主任实务整合是怎样的?我认为:是在一件事情的三个层面发生的,即工具层面、方法层面、心法层面。[/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NLP[/FACE][FACE=宋体]与班主任实务整合该怎样做?我以为:教师是遵循“启动思想情感——确定过程体验方向——寻找开发工具与方法”这一流程工作的。与此同时,学生正体验着与教师工作相匹配的如下过程:“运用工具方法——全身心体验过程——升华思想情感”。[/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下面,笔者分上下两篇来具体阐述这两个问题。[/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上篇:是怎样[/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日常工作中,看起来浑然一体的一个现象,一起事件,可从“工具”、“方法”和“心法”三个层面做描述。下文将结合案例,具体阐述这三层。[/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一、工具[/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一支笔,一张纸,一堵墙,或者一把椅子,一枚硬币,一道风景……都可以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工具。简述三例。[/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一)一支笔[/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班干部工作受阻,过来倾诉:同学们为什么不配合,如果大家都听我的,事情不是做得很漂亮了吗?我的计划是很完美的啊……我在想,做干部的,怎么思维停留在抱怨问题中而非分析问题上,怎么控制欲这么强?该如何帮她从抱怨走向理性分析,帮她明白人的互动是在“一个人无法控制另一个人”的基础上展开的呢?[/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拿起办公桌上的一支笔,把笔放在桌面上,我随手转了几圈,然后请她再玩:“做个游戏,你会玩转笔游戏吗?”“会的。”她玩了几下,很溜!我问:“简单吗?”“简单!”“请你下一次转笔,让笔停下的时候,笔尖对准门口。”她有些好奇,玩了几把,都没有成功。“再试试?调整下方法再试试?”她嘟囔着调整了对策,但依旧没能成功使笔尖对准大门所在的方向。我试着提供了些建议,比如:力气用小些?少转一圈?捏笔的位置挪到一端?……一试再试,终究归于失败。我问她:“你发现什么?”她说:“这笔很难控制啊!”“是啊,连一支笔都这么难控制,为什么你想要控制其他人呢?……”[/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她沉思了会儿:“那我该怎么办呢?”她的思维终于从“抱怨”转入“建设”了,并发现,这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用“一支笔”类比,做一次思维破框的体验,胜过千言万语。[/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二)一张纸[/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学生因为自己在学校受挫,想换班级而不得,责怪父母不力,拒绝上学。怎样才能帮他调整认知呢?[/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拿出两张纸,平均分成八份。请孩子逐一写上对于自己在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孩子用了三份,空了五份:“同学”“老师”“班级”。在教师提示下,他加上了修饰语“和善用功的同学”“教学效率很高的老师”“氛围很好的班级”。请他对这三份纸头排序,他排成了一条线,从左到右分别是“氛围很好的班级”“教学效率很高的老师”“和善用功的同学”。这时,再给他一份空白纸,提醒他:谁给你钱上学?谁给你地儿住宿?他明白了,在新的空白纸上写上了“父母”,加了修饰语“健康快乐的父母”。再请孩子给这些纸头排序,孩子反复调整,最终依旧排成直线,只是“父母”出现在了最前面。[/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再请孩子逐一拿掉纸片,把相对更重要的纸片先留下。他先后拿走了“同学”“老师”“班级”,最后只留下父母。请孩子解释,他说:宁可同学不用功,也要老师效率高;宁可老师差一点,也要班级氛围好一点;宁可班级氛围不好,也要父母健康快乐一点。因为父母是根本。[/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过程中,有意识地追问,“我要做些什么”才能有“健康快乐的父母”……最终,孩子和刚回家的父亲拥抱在一起。[/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一张纸”上排序,就是一次价值排序的体验,在体验中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三)一堵墙[/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学生大学毕业,带着女朋友来看老师,我请他们吃晚饭。餐毕,兴尽,生欲走,忽问:老师,出了大学到社会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吗?[/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我把窗帘拉上,把电视关掉,再把所有的灯全部熄灭,说:请你就这样走出大门吧。出了门,我再送你们一程。于是,两人出,环境不熟,黑灯瞎火,七磕八碰,一惊一乍,如履薄冰……[/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出了大门,我开灯出门,送他们,问:“刚才什么发现?和开灯走有什么不同?”[/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学生说:“看不清楚了。容易受伤,被磕碰到了,有点痛……整体有点熟悉但忽然会觉得陌生,有点紧张但总体还是觉得安全。”[/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我问:“安全感哪里来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学生说:“女朋友在啊,你在啊,还有我知道只要一直沿着墙壁走,就不会有大问题。”[/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我问:“如果进入社会就是这样,那这意味着什么呢?”[/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学生说:“要小心谨慎,要多观察,要珍惜身边的人,要……”[/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末了,他忽然问:“那这堵墙是什么意思?我主要是靠摸着这堵墙出来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你觉得墙是怎样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厚重,安全,沉默……但我不知道墙意味着什么。”[/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今年暑假,说要结婚了,和未婚妻又是夜访。工作两年了,经历了些人事上的故事。提到那堵墙,他说:“我现在觉得,那堵墙就是良心。”[/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用“一堵墙”做一次隐喻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用一种新的视角观察、思考。[/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以上三例,只是尝鼎一脔。工具是可以自己开发和使用的。如果能围绕工具,展开研修,探讨不同工具的适用场合与针对问题,探讨不同工具的使用常规与变式,收集不同工具使用的真实效果与相关要素,是一件非常有趣有益且操作性极强的事,确实有助于班主任工作的展开,为班主任专业化之旅提供新的可能。[/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二、方法[/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工具的妙处在于实实在在,可看见,可触摸,可使用。然而,除了工具本身有解决问题的潜在可能外,方法的适当与否,熟练与否,也是影响效果的关键。[/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以上文提及的工具为例,简要梳理其方法。[/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一)“‘一支笔’类比破框”方法三部曲[/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FACE][FACE=宋体].玩:学生玩这个游戏。[/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FACE][FACE=宋体].试:学生围绕目标反复地试。[/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FACE][FACE=宋体].问:问学生发现什么。[/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过程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拿捏:[/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学生玩:得确保学生知道怎么玩,有能力玩,越自然越好。教师示范优于为学生讲解。[/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学生试:反复尝试的次数一定得过量,教师通过自己参与,来推动学生体验达到极限的感觉。[/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教师问:问时,确保使用开放性问题,如“你发现什么?”确保一定有开放性逼迫式提问,如“还有呢”,以帮助学生体验思维达到极限的感觉。到达极限后,教师可以适当用一句类比关系的提问点破:“连……为什么……”[/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注意:无需学生解释。[/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二)“‘一张纸’价值排序”方法三部曲[/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FACE][FACE=宋体].写:在纸片上写明对象与其核心价值。[/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FACE][FACE=宋体].排:为纸片进行排序。[/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FACE][FACE=宋体].问:问学生发现什么。[/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过程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拿捏:[/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FACE][FACE=宋体].学生写纸片时,得在学生写好对象后,帮助学生确认有无遗漏,如问:要不要还写一张?同时,确保学生思考其核心价值,如给对象进行修饰。[/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FACE][FACE=宋体].学生排列纸片时,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在排列时的“犹豫处”与“调整处”,可默记或现场好奇询问;同时,尽可能鼓励学生有更多排列方法的尝试体验,如可以用增加一张纸片打破平衡,或征得当事人同意挪动其中一张纸片位置后请当事人谈体验……[/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FACE][FACE=宋体].问学生的时候,确保使用开放性问题,如“你发现什么”;确保一定有开放性逼迫式提问,如“还有呢”。帮助学生体验思维达到极限的感觉。[/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三)“‘一堵墙’隐喻体验”方法三部曲[/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FACE][FACE=宋体].体验:充分体验。[/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FACE][FACE=宋体].描述:描述体验中的关键感受。[/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FACE][FACE=宋体].对应:找出体验中关键感受的来源在现实问题中的对应物。[/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过程中,有几个地方需要拿捏:[/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FACE][FACE=宋体].体验一定是非常规的、全身心的。[/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FACE][FACE=宋体].描述时,一定得追问当事人对所描述对象特征的理解,因为同一物象对不同人的象征意义区别极大,甚至做出截然相反的解读。如“墙”,有人理解成“压抑”“阻挡”,有人则理解成“厚重”“安全”。[/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FACE][FACE=宋体].对应时,教师要有耐心,只负责引导学生试着与生活对应即可,千万不要帮助学生下结论或引导学生下结论。[/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以上,主要是结合工具三例,描述介绍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使用方法的正确与否、熟练与否会影响到工具使用产生的效果。[/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三、心法[/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合适的工具,合理的方法,可以保证有令人满意的效果吗?我以为还不行。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还需加上心法。[/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有两层意思:[/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第一,心法的引领,可以弥补工具与方法自身存在的缺陷。因为,工具本身没有价值判断,而指向效果本身的方法也缺少伦理判断。以榔头为例,坚不可摧的铁榔头,加上无比熟练的敲击方法,未必能保证榔头的使用者,是把榔头敲在做凳子用的钉子上,而不是敲在某些人的脑瓜上。因此,榔头这一工具,和使用榔头的方法,用在哪,怎么用,是需要有心灵层面的判断与引领。这是心法必须存在的第一原因。[/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第二,心法的强调,利于最终完成工具与方法所追求的目标。工具与方法,是为了做好事情,服务于人。人是最终的目标,而心法恰恰是更强调人的内在主动参与,更直接作用于对人的影响。最直接的,经常调用心法的人,会有更为自觉的“觉察”能力,生命的体验感也更强烈。[/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那么,心法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其一,NLP[/FACE]的心法就是前提假设。比如: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SIZE][/P][P][FACE=宋体][SIZE=3]其二,心法就是在操作过程中,内心对于方法要点的关注,如在“隐喻体验法”的第二步时,可以在内心提醒自己:得问当事人对所描述对象特征的理解。[/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最后,谈谈心法的表现形式。在我看来,做事情的时候是否启动心法,判断标准只有一个:“我是否知道”。比如,在“一张纸”信念排序法时,我是不是知道我在做什么,我是不是知道这一步的要点……所谓“启动心法”,换一个表达,就是“心存一念”——“念”这个词语的妙处还在于,可以把心中所知念出来,犹如武侠片中,大侠练功之时口中念着口诀一般。[/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下篇:怎样做[/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教师如何运用NLP[/FACE]开展实际工作(即怎么做),我以为是区分成教师与学生两条线索展开:教师遵循“启动思想情感——确定过程体验方向——寻找开发工具与方法”,同时学生正体验着“运用工具——过程全身心体验——思想情感升华”。[/SIZE][/P][P][FACE=宋体][SIZE=3]我简述一个“‘转眼球’调情绪”的案例,试着加以阐述。[/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曾经在凌晨做过一次家访,原因是晚上九点多,一位单亲妈妈致电过来,说因为孩子玩游戏,她请了舅舅来揍他,打得确实狠了些,结果舅舅走了,孩子恶狠狠地威胁她说今晚要她好看。这位妈妈很害怕,因为她知道儿子从小没有父亲管教,性格中确实有很暴戾的一面。我一面确认孩子有独立在家安全过夜的经历,一面劝说这位母亲先去亲戚家住一晚,同时我打车去孩子家做紧急家访,直面学生。[/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家门打开,母亲已撤,独留孩子垂头闷坐于床。他被打得满脸浮肿,额头发青,眼角溢血,右边的耳朵到脸颊一道长长的指甲印非常刺眼。看到我,他拒绝开口说话,把头埋得更深。看来情绪大得厉害!我得想法缓解他的愤怒情绪,回到理智对话。[/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怎么办呢?我想到了NLP[/FACE]的眼球理论:眼球向下表示陷入情绪,眼球平转表示启动倾听模式,眼球向上表示进入画面想象模式。看他现在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这样眼球肯定向下,陷入了消极的情绪。我得想办法让他把眼球转起来,转平转上,都可以。这样就可以帮助他从情绪里走出来。于是,我向他提议:“走,太压抑了,出去走走!”我边说,边强行拉起他。他倒也不抗拒,跟着出来了。[/SIZE][/P][P][FACE=宋体][SIZE=3]记得当时外面很冷,北风直吹。我指着前面的路灯问:穿过这路灯,可以到哪里啊?他抬头望望,回答了一声——这是他第一次眼球这么明显地上抬。虽然泪眼朦胧,但一下子感觉学校中的精神气儿瞬间流露了。“好,我们到那里去走走吧。”他没异议。一路走,“哇,你们这楼在这一片算高的了?有几层啊?”我边问边抬头。果然,他也跟着抬头:“哦,18[/FACE]楼啊。是最高的,那里的楼比我们这里的高!”“哦,哪里啊?”我故意逗他。果然,他抬手为我指点了一下。真令人高兴,他手臂开始也动了。更多身体器官的复苏,会帮助他走出刚才的状态的。穿过红绿灯,正好看到挂在人行道旁栏杆上的横幅被风吹散了一端绳结,在北风中狂扭。“哈,就让我们一起做全身运动吧。”如果把这个横幅系好,那就得蹲下站起爬树,眼球肯定运动得咕噜咕噜转,绝不可能停留在下方情绪处啊。他倒也没意见,两个人开始干了起来。我很惊讶他的动手能力,很快把被扯断的绳子解开并重新系好。他有点开心:“我初中老师一直说我动手能力强的。我体育也很好。”说着,“噌”地爬上了树,开始把绳子系到树丫上去。等他跳下,我表示对他初中的故事很感兴趣,缠着他多说说——希望他进入到回忆美好画面的状态啊。果然,随着故事细节的丰富,我们呢,情不自禁地都抬起了头……趁热打铁,我继续不断引导,一路上基本没给他什么机会让眼球长时间停留在下面,快走回家的时候,感觉他已经完全从情绪中走出来了。[/SIZE][/P][P][FACE=宋体][SIZE=3]于是,和他商量起接下来做的事情。他也承认自己玩游戏是太过分了。愿意把家里收拾好,把妈妈请回来,明天想先躲在家里休息下,等脸上伤肿消退了再来学校上课……他当场打了电话给妈妈,说了打算,并请她回来。这一夜的危机,算是顺利地渡过了。[/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回顾这次干预,让我们来看看教师是如何“启动思想情感——确定过程体验方向——寻找开发工具与方法”的,并稍作分析。[/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一、启动思想情感[/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接纳学生与家长。如:理解孩子母亲难处,考虑各方人身安全,作出临时家访决定。只有理解孩子母亲的为难,才会有爱心与包容心,宽容这次电话带给自己生活的影响;只有确保各方的人身安全,心理化解的工作才有展开的基础;只有做出临时家访的决定,才能在这场涉事各方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情况下,以教师身份在其中穿针引线,加以疏通。而随后的家访现场,在确认孩子安全的同时,对孩子又有情感共鸣,而能够理解孩子被巨大的情绪所压抑并理智地寻找对策,这是后来发生转机的关键。[/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因此,从这个个案中,我们可以发现,启动思想情感,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一)以保护生命为基本的思想要求[/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无论如何,尽量降低人身安全的危险指数,提高安全的可能。无论是孩子的还是父母的,亦或是教师自身,无不如此。[/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如果基于这样的考虑,遇到以下情境,我们会如何思考呢?[/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FACE][FACE=宋体].已经上课了,学生还没出现——该如何致电询问?[/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FACE][FACE=宋体].上课的时候,学生趴下不动——该如何观察学生?[/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FACE][FACE=宋体].放假的时候,学生组队活动——该如何组织策划?[/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对于情境1[/FACE],我们是习惯性觉得生气不满——怎么迟到了?尤其对于之前出现过迟到行为的学生,或许会更加生气:怎么又迟到了?如果学生和家长迟迟不请假,就愈发生气——怎么连个假都不请了?一定要打个电话批评下……[/SIZE][/P][P][FACE=宋体][SIZE=3]当然,面对情境1[/FACE],我们也可以是在内心产生好奇与担心——发生了什么事情?希望在家里不要生病,但愿不是在路上出了车祸!家长也没有电话,是不是家里真的出了什么事情,但愿没事吧,赶紧打个电话问问看……即使是习惯性迟到的学生,我们也必须站在生命的高度放弃侥幸,及时关爱。[/SIZE][/P][P][FACE=宋体][SIZE=3]只有理解学生,接受学生,后续的对话才可能产生效应——哪怕是批评。[/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至于情境2[/FACE],也有实例:一名平时调皮的学生,上课时趴在桌子上,老师提醒也不理睬,学生小声议论是装睡,但作为教师,该怎么办呢?笔者身边的同事就遇到这样一个情境。她处理得非常果断:再次大声呼唤,确认学生无法被叫醒,马上打120,同时通知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并及时上报学校领导。直到救护人员到来将学生用担架抬出教室,教师才继续上课……我们已经无法判断学生是否真的晕厥过去,但是让我震惊的是,不久之后,高三年级一名因为头痛发烧而请假在家休息的孩子,因为父母大意没有带其就医,结果脑炎发作,猝死家中。当时,我们唏嘘不已:作为长者,我们如果能从生命的高度,不存侥幸,该多好?[/SIZE][/P][P][FACE=宋体][SIZE=3]因此,但凡涉及到生命安全的情境,安全成了最高的唯一的要求,以此为基础理解学生、家长并开展相应的行为。那么,对于情境3[/FACE],甚至更多的情境,我们该如何启动思考,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吧?[/SIZE][/P][P][FACE=宋体][SIZE=3](二)以同情生命为基本的情感要求[/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对于真实的生命状态,以尊重并理解的姿态去面对。相信“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因此另一个人出现如此状况是正常的,对方需要的是被尊重与被理解。[/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如果基于这样的考虑,遇到以下情境,我们会如何思考呢?[/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FACE][FACE=宋体].学生上课一直睡眼惺忪,哈欠连天,无论走读住宿皆是如此。[/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FACE][FACE=宋体].学生理了个头发,非常短,并修剪出“LOVE[/FACE]”字样的发型。[/SIZE][/P][P][SIZE=3][FACE=宋体]3[/FACE][FACE=宋体].教师按学校要求收手机,学生网络发帖点名调侃此事与教师。[/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对于情境1[/FACE],教师会不会内心觉得不舒服,进而善意提醒,甚至严厉批评?亦或是开始表示关心,但日子一久,学生照常,就忍不住抱怨,失望……然而,如果当我们知道这与孩子被噩梦纠缠的痛苦经历有关,当我们知道孩子幼年的创伤时,知道身体的缺陷带来的持久精神紧张时,又会如何看待自己当初的批评或者所谓善意的关心呢?要了解这些,没有对生命独特性、复杂性的充分尊重与好奇,是很难办到的。[/SIZE][/P][P][FACE=宋体][SIZE=3]对于情境2[/FACE],教师会不会觉得惊讶、愤怒、心生排斥——这肯定是个“刺头儿”,然后软硬兼施,试图改造学生的发型,却屡屡受挫,学生顽抗到底,于是陷入了痛苦不堪的“持久战”……然而,如果通过家访发现,原来孩子是单亲,无法阻拦父母的情感破裂,眼睁睁看着双亲离异,最后只能跟着父亲生活,而与亲生母亲的唯一交流方式就是过几个月由母亲修剪头发,在其头发上“刻下”的深深愧疚与爱意——“LOVE”……若非看到了母亲当面流下的泪水,你怎会相信,这竟然是班主任工作中真实遇到的个案呢?[/SIZE][/P][P][FACE=宋体][SIZE=3]也许您会说,这些案例太特殊,如果是平常的状况又当如何呢?问题是,当这些案例中的学生出现这样的表现时,我们都很容易习惯性觉得这没什么特殊的,不就是上课睡觉问题,不就是延时迟到问题,不就是仪容仪表问题吗?——而恰恰是这个先入为主的,经验性的想法,阻挡了对学生个体生命那种独特性的发现……[/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动力,不要轻易动用行政的解读,切记谨慎挥舞道德的大棒,如此,教育的魅力,生命的丰富,才会逐渐向我们展示。如果您认同这一点,那么,对于情境3[/FACE],您会如何处理呢?[/SIZE][/P][P][FACE=宋体][SIZE=3]二、确定了过程体验的方向,明确问题与目标[/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个案中,教师确定了过程体验的方向是“帮助孩子释放情绪”。这不仅是因为当时孩子情绪积压严重,还因为一旦情绪未经处理,一切介入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说,清理情绪,是在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干预介入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最快的时间内,判断出接下来工作的目标,是极其关键的。而绝大部分的问题,是情绪的问题,然后才是情绪背后的能力、价值、身份、信念问题。[/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如果基于这样的考虑,遇到以下情境,我们会如何思考呢?[/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1[/FACE][FACE=宋体].学生考场作弊被抓,你是班主任,怎么和学生谈话?[/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2[/FACE][FACE=宋体].学生到办公室重默公式,大叫:老师,我死活背不出啊……[/FACE][/SIZE][/P][P][SIZE=3][FACE=宋体]3[/FACE][FACE=宋体].下课铃声响了,学生开始理书,你还有内容没上完,怎么办?[/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当情境1[/FACE]发生的时候,作为班主任,是失望沮丧,还是幸灾乐祸,亦或是努力理解?我想,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启动原则一:“启动思想情感,接纳学生与家长”,这些问题都不会是问题。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和学生谈话,要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失望,感受到做错事的恐惧?还是弄清楚作弊的动机,搞明白作弊的过程,介绍作弊的后果?我个人的主张是,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为第一目标!比如,学生A说:“很难过,现在在想妈妈知道了会怎样,现在想把下面几场考试做好……”学生B说:“没感觉,现在就想学校会什么时候处分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帮助学生体会到此时此刻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自己在想些什么,自己准备做点什么……而将所有理智的探讨,放到第二第三次交流或者这一谈话的第二第三阶段处理。而这第一次谈话,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为下一次(或下一阶段)谈话的方向与方法做资料的准备。[/SIZE][/P][P][FACE=宋体][SIZE=3]当情境2[/FACE]发生的时候,作为教师,是呵斥学生说:“为什么其他同学能背出来,就你不行呢?”还是会判断出,这是情绪问题,估计是和我作对?还是方法问题,能力问题,进而聚焦在学生背诵方法、记忆能力的层面和学生探讨,当场切磋示范……可见问题定性的不同,直接导致后续对话方向的变化,方法的差异,当然,最终会导致对话效果的迥异。[/SIZE][/P][P][FACE=宋体][SIZE=3]情境3[/FACE]中,拖堂无疑是对学生权利的无视,亦有害于学生身心,应该一票否决。但现实生活中,却屡见不鲜。当然,如果面对学生的不满情绪,我们能够先处理情绪,或许对学生的伤害会降低。[/SIZE][/P][P][FACE=宋体][SIZE=3]三、搜索知识和经验,明确工具和方法[/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在半夜家访的个案中,为了处理学生情绪,我是有意识在各个知识模型中,选择了NLP[/FACE]的“眼动”理论。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设计了外出逛街,引导他东张西望,并在脑海中回忆畅想的方法。当然,起初他并不愿意外出,只是坐着,是靠我用身体力量强拉起来。[/SIZE][/P][P][FACE=宋体][SIZE=3]这里,我们会发现几个要点:[/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一)要有可选的问题处理模型[/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比如,如何确定学生问题,就需要一定的知识与模型,否则,连学生问题在哪里都搞不清楚,何谈对策的有效与否?如何判断学生问题的类型,我以为NLP[/FACE]中的“人脑理解层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笔者也将此转化为实践与记录,大致可以将学生问题从原因要素归类的角度分为:环境问题、行为问题、能力问题、价值信念问题、身份问题、系统问题。一个行为的产生,不会是单一层面的问题,但是总有较为重要的原因,或者易于快速解答的原因。如,面对孩子“不写字”的现象,启动这一思维模型,可做这样的解读(见表1),并实施相应对策。[/SIZE][/P][P][FACE=宋体][SIZE=3]处理不同层面的问题,会有不同的工具与方法,而同一种工具或方法,稍加变式,也可以助力于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二)要有结合当下环境的方法选择[/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最灵活的部分往往是最易影响大局的部分。以问题判断为例,即便是同一现象可以做出各个层面的解释,但是在具体的情境下面,落实对策的可行性,却是有灵活机动的排序。仍以学生“不写字”的个案为例,可以根据当下环境中的可行性做出这样的排序(见表2[/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三)一旦确定工具方法,果断执行[/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经由上面一系列的内心过程,一旦确定了工作目标,一旦寻找到了工具方法与执行先后,行动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行动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发生彼此交互,才有影响的可能。因此,倘若没有行动,学生和教师,在这一问题前就会失去一次成长的契机。毕竟,前面的所有判断,才有得到反馈并加以调节的可能。在NLP[/FACE]看来,没有失败,只有反馈。[/SIZE][/P][P][FACE=宋体][SIZE=3]结语[/FACE][/SIZE][/P][P][FACE=宋体][SIZE=3]或许,有朋友会问:心理学的方法,像NLP[/FACE]之类听起来挺重要,运用到教育实践,感觉也有效,但似乎又觉得玄,如果我有兴趣,那该如何系统学习呢?笔者的理解是,许多老师即便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学过NLP,但是并不阻碍他们有非常有效的成功做法,而这些做法,经过提炼,就与心理学中某些理论工具相匹配,或者直接填补、丰富了各种方法,如NLP的内容。如NLP在保持开放的同时,相信: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SIZE][/P][P][FACE=宋体][SIZE=3]我以为,NLP[/FACE]的追求是将日常的经历,经过有意识地抽象提炼,成为相对稳定的模型结构,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此处,“有意识”“提炼模型”“实践”“反思”成为了最核心的词语。我想,心中有此四词,大概也就是NLP了……[/SIZE][/P][P][FACE=宋体][SIZE=3](作者单位: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FACE][/SIZE][/P]
2楼
衷心感谢班刊各位编辑老师!您们辛苦了!2年后又见到了我的名字。祝贺各位上榜的老师!
3楼
祝贺各位兄弟姐妹!祝福班刊!
4楼
祝福张老师!精心拜读您的大作在《做心灵高贵的班主任》
5楼
祝贺与羡慕!自己积极努力,争取……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