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征稿

楼主
专题讨论征稿
[SIZE=3]      编者按:善良作为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在当今社会是不是褪去了美丽的光环?善良是智慧﹑纯真﹑博爱﹑包容﹑正义的同义语,亦或是迁就﹑顺从﹑软弱﹑退让﹑迂腐的代名词?善良是一种境界和品质,培养学生善良的品性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作为班主任,我们是倡导智慧的善良,呵护心灵的纯真,彰显学生的个性,还是教学生唯唯诺诺,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亦或是两者的融合?以下两篇文章也许能激活我们思维的火花,引领大家的思考走向更深更远……[/SIZE]
[SIZE=3][/SIZE]
[SIZE=3][/SIZE][ALIGN=center][SIZE=3]宁玮:当善良遭遇邪恶……[/SIZE][/ALIGN][ALIGN=right][SIZE=3]四川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 李镇西[/SIZE][/ALIGN]
[SIZE=3][/SIZE]
[SIZE=3]    宁玮,李镇西老师90届学生,《爱心与教育》中的一个主人公,她善良,纯真,正直。高考落榜后,宁玮进入社会打拼,但屡屡碰壁,李镇西老师对宁玮倾注了许许多多的关爱,《爱心与教育》出版后,宁玮的故事让很多读者流下眼泪。[/SIZE]
[SIZE=3][/SIZE]
[SIZE=3]    今天下午,接到宁玮的电话。一向温和的宁玮,今天在电话里却表现出激愤,甚至带着哭腔:“我本不想麻烦李老师的,知道你很忙,但我实在没办法了!”[/SIZE]
[SIZE=3]    我心里一紧:宁玮怎么了?尽管我当时正忙着,但还是问:“发生什么事了?”[/SIZE]
[SIZE=3]    宁玮说:“我的餐馆出事了……”然后她简要地说了一下,“前段时间,一个地痞流氓经常来我的小餐馆,要收我的保护费,就是敲诈我的钱。开始我不给,但他老来,为了息事宁人,有一次我给了他两千元,花钱买平***嘛!但几天前的一个晚上,他又来了,态度非常凶狠,到我店里来滋事骚扰,我当时吓坏了。店里的小工和他争执,叫他出去,但他依然很嚣张,小工忍无可忍,就给了他一刀,将他刺成重伤。公***局已经把小工拘留了。”[/SIZE]
[SIZE=3]   “啊?”我大吃一惊,“你现在的餐馆怎么办?”[/SIZE]
[SIZE=3]   她说:“已经转让,我不开餐馆了。事情弄成这样,我哪还敢开餐馆?那人的同伙以后肯定要来报复的,我只好把餐馆低价转让。回老家了!”[/SIZE]
[SIZE=3]   “回老家?”我知道宁玮家在眉山农村。“那你爱人同意吗?”[/SIZE]
[SIZE=3]    宁玮说:“哦,有一件事我没跟李老师说,我和我爱人去年就离婚了。孩子判给他爸。我现在是一个人。”[/SIZE]
[SIZE=3]    啊?我再次吃惊。我本来想问什么原因,但马上想到这是人家的隐私,不应该追问。只是我觉得,宁玮这么善良,现在家没了,店也没了!可怜啊![/SIZE]
[SIZE=3]    因为当时我的确很忙,还有许多事情需要马上处理,所以没能和她多聊。我说:“你跟田丰联系一下,他是律师,你可以向他咨询有关法律问题,看他能够怎样帮助你。我再想想,我可以怎么帮你。”[/SIZE]
[SIZE=3]    “好的。啊呀,就是,我怎么把田丰忘了呢?”宁玮说。田丰当年是宁玮的同班同学,现在在成都一家律师事务所。[/SIZE]
[SIZE=3]     放下电话,我马上跟田丰联系,我简要说了宁玮的遭遇,说:“宁玮那么善良,却如此遭遇,老天真是不公。你一定要尽你的能力帮宁玮!”[/SIZE]
[SIZE=3]     田丰说:“那是当然。宁玮是我的同学,应该的。李老师你放心!”[/SIZE]
[SIZE=3]晚上九点后,我再次拨通宁玮的电话,她说她正和田丰在一起。她说:“田丰说,从法律上说,我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也会有些牵连,毕竟是我店里的小工把人家给伤了。”我让宁玮把电话给田丰,我和他通话。田丰对我说,宁玮会有一些附带民事责任。我说,宁玮现在担心小工的命运。田丰说,小工肯定要判刑的,但是,考虑到事出有因,他属于义愤伤人,量刑会从轻的。我再次嘱咐田丰一定要多帮宁玮,包括帮她分析,给她出主意。[/SIZE]
[SIZE=3]     夜已经很深。我的睡眠一直不好,今天晚上我更睡不着了。躺在床上,眼前老浮现出宁玮善良而无助的神情。[/SIZE]
[SIZE=3]     我在《爱心与教育》中写到了宁玮,她虽然没有考上大学,我却是把她当作优秀学生来写的,因为她善良。书出版后,无数读者因宁玮的善良而流泪,给我写信或打电话问她后来的情况。宁玮90年高考落榜后,到北京打工,后来回到成都自己开小餐馆,专门给民工们做饭。因为她的善良——冬天,宁玮甚至经常义务给民工们烧洗脚水,让劳累了一天的民工们能够烫烫脚。民工朋友对她都非常尊敬。每年过年后,老顾客们都会给宁玮带些年货来,表示感谢。[/SIZE]
[SIZE=3]     从1990年到2009年,我的学生宁玮,作为农村妹外出打工,后来结婚生子,还有了自己的小餐馆。而现在,她一切都没有了!都说“好人好报”,可为什么宁玮最后会这么不幸呢?[/SIZE]
[SIZE=3]     想到19年前,宁玮从老家走向城市的时候,除了她的善良,一无所有。经过多年打拼,她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份“产业”,至少在经济上足以自立自存,可现在,因为一个地痞流氓的出现,她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没有了。她回老家了。依然一无所有。[/SIZE]
[SIZE=3]     当无辜遭遇强暴的时候,无辜者往往无助;当善良遭遇邪恶的时候,善良有可能也变成“邪恶”。当然,宁玮的善良依然善良,可是,她现在无助……[/SIZE]
[SIZE=3]     对于社会发展,我谈不上什么大道理,也没有那么深刻的思考,但我有一个朴素的判断: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善待,反而生存都很艰难,有时候为了生存甚至不得不“以暴制暴”,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任何和谐可言![/SIZE]
[SIZE=3]     (摘自李镇西博客:“李镇西新家:与青春同行”,网址:[/SIZE][URL=http://lzx.eduol.cn/archives/2009/785506.html][SIZE=3]http://lzx.eduol.cn/archives/2009/785506.html[/SIZE][/URL][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     以前我们不少教育论者谈到教育,总是把学生当作空荡荡的容器,而所谓“教育”就是教师往这些“容器”里面装“高尚的思想”,装“美好的道德”……但我从教多年,在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倒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也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使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SIZE]
[SIZE=3]     那么,教育者真的就没有什么事做了吗?不,在有些时候,面对有些学生,教育的灌输也是必须的;但面对多数学生,特别是像宁玮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扶持与引导: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生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SIZE][ALIGN=right][SIZE=3]     (摘自《爱心与教育》增补版,漓江出版社,2007年1月)[/SIZE][/ALIGN]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SIZE][ALIGN=center][SIZE=3]英子班的遭遇[/SIZE][/ALIGN][ALIGN=right][SIZE=3]河南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 李 迪[/SIZE][/ALIGN]
[SIZE=3][/SIZE]
[SIZE=3]     这是全校教职工一年一度的大会餐日子,酒店的大厅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无论曲终人散后,人们的内心多么失落、空虚,现在表现出来的是歌舞升平、琴瑟和谐的繁荣景象。小小一方舞台上,老师们正自娱自乐表演着节目,多数人欢天喜地、笑逐颜开。[/SIZE]
[SIZE=3]     只有英子落落寡欢。[/SIZE]
[SIZE=3]     只有我发现了英子的落落寡欢。[/SIZE]
[SIZE=3]     英子是我们办公室的老师,正直、善良、热情、能干、肯吃苦。见英子的第一面,就马上能确信她是个“班主任味儿”十足的女教师。她很严肃,也很要强,她和学生说话的语气总是斩钉截铁。她很聪明,也很刻苦,常常为工作奔忙到深夜。她是真的热爱自己的职业。她的敬业,她的正直,实在让周围的人对她无可挑剔。[/SIZE]
[SIZE=3]     但是,她却常常被伤害。想写她的心,早就有了。但她总是胆小,怕得罪人,反复强调着:“不准写!”[/SIZE]
[SIZE=3]     英子是二年级幼儿教育专业的班主任。我一直都相信,每个班主任带班都有自己的风格,教出来的学生也和自己有相似的一面。以英子的要强认真,她的班级在学校的各项考评中,自然名列前茅,她的学生对任课老师也非常尊敬。[/SIZE]
[SIZE=3]     英子这次的不愉快,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也就是平***夜。那天,我们学校附近一个非常高级的娱乐场所,邀请所处的都市村庄村民吃自助餐(酒店占用的就是都市村庄的地皮),服务员人手不够,找我们学校的领导商量,能否让一部分女孩子到酒店帮忙。于是,英子全班学生,和二年级三班二十个同学,穿上了酒店的统一服装,为村民们服务。这本是一件好事,我们的学生将来本就是“蓝领”阶层,体会一下劳动的辛劳绝对应该。她们又来自农村,见识一下大场面很有必要,体会一下助人为乐尤其值得。不料酒店的老员工和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态度极为恶劣,眉梢眼角透露出自己的傲慢。有一小会儿时间,酒店里村民较少,同学们聚在一起等候,领班看见后恶狠狠地说:“聚到一起做什么?吓人呐!”[/SIZE]
[SIZE=3]     同学们从下午四点半一直忙到深夜十一点,个个饥肠辘辘(中午吃的饭早就没影了),却不停收拾着村民们吃剩下的糕点菜肴,还要忍受领班和其他服务人员防贼一般的目光,甚至被吆喝说:“这里有鸡腿啊!我看哪个嘴贱的会来偷吃。”学生憋着一肚子气,却不敢发作……这些景象,我都能想像到。[/SIZE]
[SIZE=3]     矛盾的激化是为小小的“筷子托儿”。平时,我们到酒店吃饭,常常看见桌子上有月牙儿一样的、放筷子用的磁质的餐具,我们姑且叫它“筷子托儿”。深夜十点多,酒店的领班忽然说丢失了好多筷子托儿,一口咬定是同学们收拾桌子的时候,把它扔进了垃圾桶,于是,恶狠狠地将两个异常庞大的垃圾桶向地上一倒,横眉怒目吆喝:“在垃圾里找!今天不找到,就别想吃饭,也别想回去!!……”[/SIZE]
[SIZE=3]     英子班的学生倒没说什么话,三班的几个女孩子却受不了了,对着那个领班恼怒地质问:“让我们劳动、打扫卫生、收盘子都可以。但是,你们凭什么这样对我们?”领班一看竟有人反抗,恼羞成怒,吆喝着简直要打到她们脸上。英子班的女孩子急忙拉架,并及时趴下来扒拉垃圾,才没有发生更大的冲突。但是,三班的学生吵完架,越想越生气,说:“谁稀罕吃你们的破饭?”趁人不注意,偷跑到大街上,买了饼干吃,吃过就回寝室睡觉去了。英子班的学生却忍着气,趴在地上用手一点点扒拉着泔水、骨头、剩饭、剩菜,有的学生又累又饿,禁不住泪水长流。垃圾桶最后翻了一个遍,也没找到一个“筷子托儿”,只找到一个残缺的小勺子。[/SIZE]
[SIZE=3]     夜里十一点,英子班的学生才吃上了晚餐——水煮白菜和馒头。[/SIZE]
[SIZE=3]     那天晚上,英子并没有和自己班的学生在一起,接到学生的电话,不禁又惊又气又心疼。急忙打电话给负责***排实习的领导。领导却说:“两个班的学生都去参加义务劳动,怎么就你们班的学生有意见?”——领导哪里知道,三班的学生和领班吵完架就回到了寝室,她们心头的恶气既然已经宣泄,压根就没有找自己的班主任反映,班主任当然不会去理论。英子替学生委屈,最后生气说:“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我们班决不会参与了。”领导没有和学生交往,只听了酒店的一面之辞,反过来埋怨英子说:“你可不能总是和学生站在一个立场上,看看人家三班的班主任都没说什么……”[/SIZE]
[SIZE=3]     其实,这件事情的原委我并不是从英子那里知道的。英子为人要强,对学生要求严格,但和同事相处时,总担心人多嘴杂,不肯轻易诉苦。那天,我听自己班的学生说二年级三班学生火气很大,因为几句话,差点儿和我们班发生纠纷,我就利用课间休息去了解情况,才得知二年级孩子们受的气和英子的委屈。[/SIZE]
[SIZE=3]     英子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强,是全校师生公认的。相比之下,三班的班主任经验就欠缺了一些,她对学生太过温柔,班风一直不是很稳定。但在这一件事情上,我从内心深处认为三班学生的表现远远超过了一班。[/SIZE]
[SIZE=3]     我得知英子的委屈后,偷偷***慰她。英子对着我流泪:“我们班的学生真是和我一样,太老实、太听话了!她们一心想维护班级形象、学校名誉,竟一直忍受着……”[/SIZE]
[SIZE=3]     英子不肯诉说自己的委屈,英子的学生自始至终不敢表达自己,不敢要求自己的利益,而班风相对较差的三班的学生,却奋起反抗了。[/SIZE]
[SIZE=3]英子的学生确实是太听话了,这应当是英子平日里严格要求的结果吧![/SIZE]
[SIZE=3]英子也确实太软弱了,兢兢业业,忍气吞声,只怕得罪了领导,为什么不能去找领导好好沟通一下呢?[/SIZE]
[SIZE=3]     英子比三班的班主任能力强,为什么这次事件里,三班学生的表现反而超过了英子的学生?[/SIZE][ALIGN=right][SIZE=3](以上两篇文章均刊登在2009年《班主任之友》中学版第十期)[/SIZE][/ALIGN]
[SIZE=3][/SIZE]
[COLOR=#0033ff][SIZE=3][B]     读了以上两篇文章,您在思考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展开思考,可分析点评,可写教育真经,可提出建设性意见……请把您的思考变成文字,快快向我们投稿吧,我们将从来稿中择优刊发在我刊第12期上。截稿日期:2009年11月10日,投稿邮箱:[/B][/COLOR][/SIZE][EMAIL=bzrzy@263.net][COLOR=#0033ff][SIZE=3][B]bzrzy@263.net[/B][/COLOR][/SIZE][/EMAIL][SIZE=3][COLOR=#0033ff][B](请注明“专题投稿”字样)。[/B][/SIZE]
[/COLOR]
[SIZE=3][/SIZE]
1楼
看了这个帖子,我确实感到有话可说。在我们现在的学校中,整齐划一的要求不断的消磨着学生的个性,无论是校规还是班规都一致要求学生不准干这个不准做那个,却从来不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师、家长张口是学习闭口还是学习,有谁关心过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强大的分数面前,学生变的唯唯诺诺,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老师留多少作业要完成多少作业,老师罚抄十遍,绝不敢抄九遍,老师让放学留下那绝不敢走掉。学生进办公室大都低着头,毕恭毕敬,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任教师怎么批评,不敢有半点的反驳,要不然,就以顶撞老师罪论处,或者给家长请来,双方夹击,直到学生道歉、检讨、保证写好才算罢休。上课,忍不住说了一句话,当即被说成,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有时,我故意给学生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大部分学生都会默默接受,成绩越好的接受的越快,这时,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够反驳,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可是没有。
《英子班的遭遇》中的校长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领导要的就是唯命是从的教师,然后培养出一批听话的学生,他们认为不出事的班级就是好班级,这样可以给他省去很多麻烦。领导唯分是从,只见分数不见人,从上级到下级都是这样,他们评论一个班级的唯一尺码就是分数,拿着成绩单说话,还说,眼前你就搞不好,还将来呢?一个班级只要成绩好了什么就好,反之,就什么也不好。所以,我们就不断的按着领导的旨意做工作,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所谓的好学生。英子的遭遇我也遇到过,当时就想流泪,很委屈的,但是我忍住了,我还是据理力争,给校长吵了一架,从此,估计领导是不会看好我了,但是,人得有尊严的活着,得活得对得起自己不弯的脊梁!不好意思,在这里发牢骚了。
2楼
看完贴子,心中的确久久不能平静,无语。
3楼
1、个性要解放!
2、生存能力特别是人际技能要提高!
4楼
善良是如何被模糊解读的
                     [SIZE=3]善良是如何被模糊解读的 [/SIZE]
[SIZE=3]                                 ——关于善有善报的思考之一
    人心向善,善有善报。可在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普遍浮躁的今天,“善良”这一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却被冷落,“好心没好报”、“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等不良价值观念有盛传之势。善良是指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心地好。这是善良的应有之意。可由于种种的原因,人们对善良进行了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理解。
    把软弱和无能当做善良,而看不到强者的善良。生活中,面对一个比自己柔弱的人,我们在同情他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自我***全感,这种自我***全感是潜意识的、不知不觉的。在这种***全的环境中,我们会对感知对象产生积极和美好的判断,不知不觉中,眼前的弱者就被认为是善良的人。其实,他只是柔弱,未必就是善良。相反,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的人,敬佩他的同时,我们的潜意识中会产生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使我们忽视了强者的善良。其实,他未必不善良。
    柔弱者生存能力差,成*****机会就少。强者生存能力强,成*****机会就多。我们人为的把软弱者当成善良者,而把强者当做不善良者。这样,就是善良的人成*****机会少,而不善良者成*****机会多。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机制还不完善,给了强者一些掠夺财富的机会,而弱者常常成了吃亏方。当前人们价值观中,把赚钱多少当做幸福与否的标志。由于前面对弱者和强者不正确的认识,我们感觉不善良者过得很幸福,而善良者日子过不好。
    人们都希望自己眼中是善良者(其实是弱者)过上好日子,而不善良者(其实是强者)受到生活的嘲弄。这种愿望常常与现实相反的结果,放大了人们的错觉,促使人们怀疑“善有善报”的古训,而轻信了“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的谬论。
    善良未必柔弱,柔弱也未必善良。强者也未必幸福,幸福来自于心灵的宁静。善良的人容易获得心灵的宁静。[/SIZE]
5楼
班主任的能力与学生的能力并不成正比,尽管英子的能力是比三班的班主任能力强,可教出来的学生的能力就一定会三班强吗?退一步讲就算比三班能力强,难道会事事都强吗?我认为李迪老师最后的一段语言值得深思。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