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评析之只求问心无愧其实远远不够

楼主
案例评析之只求问心无愧其实远远不够
[ALIGN=center]只求问心无愧 其实远远不够[/ALIGN][ALIGN=right]
  重庆市綦江中学  赵红
[/ALIGN]
[B]案例呈现:[/B]
    新学年开始的时候,丁磊来到我班上报到,那孩子来自离异家庭,家里没有人管,坏习惯一大堆,他的“历史”我早有耳闻。
    同事私下委婉地跟我说,这样的学生要是留下来,不仅影响一个班的纪律,还会影响班上所有任课老师的教学考核……
    可是我留下了他。
    丁磊果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好在班上其他学生的心思都在高考上,而我又跟得紧,所以他对我整个班的影响还不算不大。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一个月,他也算是闹够了,在没有找到新的事情做之前,他开始趴在教室的桌子上睡觉。
    我找他谈过,但是谈话似乎对他意义不大。
   “找个借口,逼他走。”先前劝过我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还是坚持留下他。
    而就在这时,因为和他爸爸斗气,他竟主动要求离开了。
    孩子站在教学楼的走道上,在等他爸爸来接他。
   “让他走吧,强留下来也没有意思。”这次劝我的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虽然他在班上没有闹出什么名堂,可是,又有谁会喜欢一个不学习的孩子,更何况还是在重点中学高三的教室里的这样一个学生。
    楼道上,不知情的他还在得意着。
    只是在看到我出现的那一瞬间,他显得有点慌,不过很快他就镇定下来了。
    “你真的想走吗?”我走向他。
    “我……”他把脸侧向了一边。
    我懂了,他说要走,其实只为吓吓他的爸爸。
    “把书放在教室吧,先学着,等你爸爸来了再说好了,再或者,要以后真不愿意读书了,说走也不迟的。”我说。
    我回到办公室,给他爸爸打了电话,把我看到的情况告诉了他爸爸。
    “老师,学校那边就全交给你了。”他的父亲感激着,他答应我不来了,“这孩子,从小跟着我,没有妈妈在身边,惯坏了,现在我拿他也没有办法。”做父亲的这样对我说。
    “你这样做不会后悔吗?”有老师好心地提醒我。 现在有哪位家长不看学校的升学率呢?又有哪个学校不抓升学率而愿意把精力放在一个明明就不学还要捣蛋的孩子身上去呢?
    那孩子留下来了,但他并没有因为我给了他台阶下而感激我,虽然他很聪明,但他仍然不爱学习。只是,细心观察之下,我发现,留下来的他对我的态度似乎有些改变了。
    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开始了,他告诉我他要去参军,但是他爸爸不准。
    “您让他去吧,不要否定他的自信。”我在电话里这样对他爸爸说。
    他去了,很快又回来了,因为,人家不收城镇户口却没有高中毕业证的孩子。
    他回来其实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
    招飞的消息来了。
    他告诉我他要去报考空军,他要报名体检,但他爸爸叫他别去,因为空军要求的条件高,他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能考上。而且他爸爸认为,即使他的儿子体检没有问题,成绩也是过不了,所以他爸爸非常不支持他体检报名。
    他告诉我他爸爸说的这些话的时候,有些不服气。
    “他凭什么这样看我呢?”他对我说。
    “您让他去吧,不要否定他的自信。我相信他。”
    他站在我身边,面无表情地听着我在电话里这样对他的爸爸说。
    他回来了,在体检最后一个关的时候,他被淘汰了。
    “我哪也不去了,我要高考。”他对我,一脸坚定。
    他这次回来变了很多。在对我说完这句话后,他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我发现,我和他其实是有交流的,虽然我们没有坐下来慢慢地谈,可是,他已经接受了我和我的要求。
    高考到了,看着他走进考场的瞬间,我笑了。
    那个夏天,一个让老师从来没有想到会考上大学的孩子竟考上了大学!
    填志愿的时候,他爸爸带着他来到了我的办公室。
    “老师,还是请你看看孩子的志愿填得怎么样。这孩子,相信你的话。”做父亲的人眼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悦,而他却带着羞涩躲在做父亲的人的身后,不敢看我。
    “今天怎么和以前不一样了?”我笑。
    “老师,孩子觉得对不住你呢。给你添了那么多麻烦。”
     ……
    天空一片晴朗,阳光下,父子俩愉快地离开了学校。
 
[B]对比案例:
[/B]   那是一年秋天,刚开学不久,一个孩子经常打架、赌博、偷东西……已经没有班主任想要他了,校长毅然做出决定,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刚分配到这所学校的我,由我这个新班主任负责管他。
对小宇,我是真的尽力了,我把我仅有的、虽然不多的余粮给过他,不止一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他,有好几次还为了他甚至忘记了吃晚饭……
    好几次他交给我保证书,但老毛病总是一犯再犯。
    按照规定,学校决定把他开除了。
    三天后,孩子的父亲从山上下来,接走了他。
    我觉得,对小宇,我已经做到了问心无愧了,毕竟,该为那孩子争取的我都已经为他争取过了,该对那孩子苦口婆心说的话,我都不止一次对他说过了,作为一个新老师,新班主任,我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可多年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知道了小宇的近况:他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却因为一事无成连家也***不上;他本打算出去找事情做的,可是因为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他还是那么瘦小,家庭的贫穷让他和高大健壮永远无缘……
    我想起了那个下着小雨的下午,想起了小宇的父亲打着赤脚来接他离开的情形:
    办公室里,德育主任在对小宇的父亲简单地介绍着情况,而我在悄悄观察着这个不称职的家长,从小宇到学校来读书到现在,他就没有来学校看过小宇一次。现在他终于来了,却已经是小宇被学校宣布了处分决定后的第三天下午了。
    “你今天就把孩子带回去吧。”学校的德育主任终于把那句话说了出来。
    小宇的父亲抽着旱烟,脸通红着。他看向一旁低着头的小宇,良久,他站起身来。我原以为他会在众人的面前大闹一场,但是没有。
    事情似乎进行得比我们想象的要顺利许多。就在那时,做父亲的对着我们深深地一鞠躬,接着就拉起他的儿子,走出了办公室的大门。
    那瞬间,试图追出去,毕竟是我的学生,我觉得不忍心。
    门卫室,小宇的父亲正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放在那里的烂草席背在了肩上,那床烂草席我认得,是小宇住校用的。看来,在知道儿子所做的一切的时候,做父亲的就已经有了带走儿子的心理准备了。难怪刚才在德体处的办公室里一切都进行得那样顺利。
    天上还在下着小雨。
    “走吧。”做父亲板着脸在对儿子说,我看见小宇怯怯地在他父亲的注视下提起了放在草席旁边的简陋的行李。
    就在那瞬间,小宇的父亲在无意间的一转身里看到了我。
    我张了口,却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了。
    孩子对着我深深地一鞠躬。我知道,他是真心在感激我曾经对他的好。可是此刻,他这样对我行礼,却让我有些尴尬。
    站在那里, 我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有一瞬间,我好想叫住他们,可是,我知道,既然学校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也帮不了他们。再说,即使小宇真的可以回来,谁又能保证他就能改好了呢?
    “走了。” 他回头对他的儿子说,“老师,我们走了。” 他再次回过头来,对我说。
    父子俩的身影消失在学校的大门外,等我拿着伞追出校门的时候,早已经不见他们的身影。
    雨越下越大了,校门外已经看不到任何人了。我想,我已经做到问心无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现在找事做,没有文化成吗?那孩子,连初中也没有毕业呢……”
    “再说,那孩子也真的是太不争气了,听说他在学校的时候就不学好……”
    “他爸爸供他读书也真不容易的,你说那样的地方,找一分钱都是不容易的。”来往的人还在絮絮叨叨着。
    我的眼前晃动着小宇父亲脚上那双草鞋。
    此时此刻,只有当自己已为人母,是老老师的时候,我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了怎样的错,是的,当年那孩子,我确实已经做到了问心无愧了,可是,我本来还可以为他做更多的,现在想想,当年那位父亲,该是在怎样的痛苦与无奈中到学校把自己不听话的儿子领回家去的……
    “他爸爸没有出去找事做?”我希望可以换个话题。
    “找什么事呢?也得有人指条路不是,再说他家里还有老人,就是想出去也没有办法走出去啊。”
    “那,他当时,每周能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呢?”
    “听说是5毛。”
    “5毛?”这是我完全想不到的。虽然那个时候我班上有不少的困难学生,我多次把自己的供应粮给过他们,可是,我竟不知道这其中竟还有这样的一个孩子,这孩子是我最不喜欢的孩子中的一个,也是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深爱他,要尽量去帮助他的孩子!
    “他爸爸,也……我记得小宇在学校的时候,他爸爸一次也没有来看过他。”
    “他爸爸对他已经不错了,吃的饭是自己家种的粮食,剩下的钱可以每天再买一份菜。”和我闲聊的人继续对我说,“你怪他爸爸不来,他能来吗?家里那么多的事,再说,从那地方下山来一趟学校,要天不亮就起身呢。”
    “没有车吗?”
    “有是有,不过不能直接到那里,半路就没有到那里的了,也要走好久的路呢,再说就是有,谁愿意坐呢,能省一个钱是一个嘛。”
    我曾经还怪过这个做父亲的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曾经以为这个做父亲的下午才到学校是故意的,多年以后,我终于明白,我们都错怪了他。眼前,再次出现的,是当年父子俩在雨中离开的一幕,我不知道那一天他们是什么时候回到家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回到自己家里的时候,天早已经黑了,想到这里,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
    要是那天那孩子可以留下来多读一点书的话,他现在会不会有另外一种人生呢?
    不是这位家长的出现,我永远不会知道,年轻时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而现在,我已经不可能为那孩子做些什么了,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对我现在的学生好一点,再好一点,不仅做到问心无愧,还要做到即使真的是已经问心无愧了,我还要为他们尽我的全力付出。
1楼
读了以上两个案例,我觉得两位老师都非常有爱心与责任心,这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先决条件。但是教育光有爱心与责任心还远远不够。案例一中的男孩父母离异、不爱学习,调皮捣蛋,做出了令许多老师无法容忍的事情,但A(案例一中的老师暂时用A代替)却用常人难有的宽容与耐心,最终激发了男孩前进的原动力,使他在高考中一举中榜。案例二的青年老师(以下用B代替)非常有爱心,对于这个集打架、赌博、偷窃与一身的可怜学生应该说是付出了爱心。但是这个学生仍然没有转化过来,最终被开除。对此,我们不能说是B的责任。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他自己的事情,谁都无法替代,教师最多只是起一些激励、指导及唤醒的作用。作为老师,我想我们要思考该如何激励、指导、唤醒学生成长很重要。给学生最好的激励,最科学的指导,是一个教师的应有职责。这里就需要爱心、耐心,但更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用科学的方法去爱。但是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文化多元相互激荡、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成长的作用比家长和社会期望的要小得多。当我们为学生尽自己的能力,付出了爱心、责任、耐心,但仍然有一些学生没有得到很好转化也完全没有必要自责;这时,我们完全可以“问心无愧”。
2楼
                                 问心无愧
 
                                  ——教育的一种境界

    这两个案例,对我们一线老师来说很熟悉,就在今天,我们同事们还在讨论着,如何才能想出办法不动声色的逼退学生。
    如果一个老师这样做,那么是问题,如果一大堆老师都这样做,那么这就成为了一种教育坏习惯。
虽然我们隔着千山万水,可是我们却是如此的熟悉。为什么?
    思考一、“‘找个借口,逼他走。’先前劝过我的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什么直到如今 我们的老师还是想不着痕迹的“找个借口”逼走学生呢?
    我认为这是教育的不合理评价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全中国的老师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的班级成绩更好。即使不是初三,即使不考虑升学率,学校月月都要考试,月月都要排名次,其他班级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一个个都被转化走了,就是自己的班里还有,所有的任课老师都跟着受罪!加上这些学困生一旦学习困难,更是加倍的调皮捣蛋,常常给班级刮入一阵阵歪风邪气。老师们也是没有办法。如果班级人数减少后,学校并不因为学生辍学而批评老师,反而认为这个班级的学生少,来了新生的时候,就要往这个班级里放。所以在很多学校的一些班里,反而出现了这样一种怪现状,哪个老师越是能不动声色的把学生逼走,给班级换换血,哪个老师就越常常被评为优秀老师。学校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局里对学校也要进行考评啊,一个学校后进生多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自然就加大了。
    思考二、“‘老师,还是请你看看孩子的志愿填得怎么样。这孩子,相信你的话。’”教师什么时候感到非常的有成就感?
    家长的肯定、领导的认可和优越的教学成绩。
    其实,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我刚才所说的三条应该是倒过来说的:只有有了优越的教学成绩,我们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而唯有教育好了学生,才会得到家长的肯定。必定,对我们来说,后两样更为重要,也更为好做。
    通常一个优秀的学生常常并不是因为老师优秀才优秀的,把一个原本优秀的学生,培育成才,没什么了不起。
    就我们的教学而言,能够真正的转化一个后进生更让老师感到有成就感,然而要想转化一个后进生所需要我们投入的精力,我们可能能够让3个中上等的学生考上学。
    校方或教育局常常是只要结果的。我们身不由己啊!
    思考三、“  那是一年秋天,刚开学不久,一个孩子经常打架、赌博、偷东西……已经没有班主任想要他了,校长毅然做出决定,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交给了刚分配到这所学校的我,由我这个新班主任负责管他。”为什么新班主任能够接受管理差生的任务呢?为什么不让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调教这些差生呢?
    多数班主任干的时间越长,便越精明,难管的学生通常都不接,所以学校常常越是烫手的山芋,便越让新手来接。并不是新办主任愿意管差生,而是因为新班主任一班都不知道这类学生的难管之处,对班级的影响。加上新班主任刚参加工作,有时候说天真也好,说干劲儿冲天也好,一般新班主任都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一工作就大鹏展翅恨天低,感觉自己一定能管得了学生,结果毕竟是经验不足,方法有限,碰两次钉子之后,也就老道了,于是再有这些学生来到,要么抓号入班,要么只能被拒之学校门外。
    教师爱学学生首先要爱自己,这千千万万个理由,只是为了使自己业绩更好一些,让自己的人生更畅通一些,有时候我们不能直接的指出我们这样做错在了哪里。一些老师会因为年轻的时候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悔,而尚有一部分老师因为自己的这项特殊技能而沾沾自喜。
    思考四、“有一瞬间,我好想叫住他们,可是,我知道,既然学校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也帮不了他们。再说,即使小宇真的可以回来,谁又能保证他就能改好了呢? ”感受到了这个老师的矛盾了吗?教师的育人工作艰难复杂,反复性极强。
    其实,文中所给的两个案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们反应的是同一个教育现象。只不过赵老师的第一个案例是成*****的,而第二个案例是失败的。
    赵老师勇敢的接下了丁磊这个难管的学生,并最终取得了成*****,如果没有成*****呢?
为什么赵老师能够一直把丁磊教育到底呢?主要是因为在教育丁磊的时候,丁磊有了改变,没有给班级带来不良的影响。然后他的每一个做法,都有了成效。每一次都有,学生的改变,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种鼓舞。
    在我们的教育中,这种教育成*****的例子并不少见,可是还是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很多时候,教育学生并不是我们单方面说了算的,我们的千方百计,必须能够感化学生,起码不能让学生在班中兴风作浪。我们面对班中那些极端恶劣的学生的时候,要知道这也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也应该竭尽所能去教育,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推到大街上,问题是教育是万能的吗?

    这两个案例引发了我的思考,勾起了我的回忆。
    到现在,我早已不把教育一个社会流浪儿当做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可是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却不愿意看到适龄学生在外面做流浪汉。
    我曾经说服过好多名学生回到校园中,可是这些学生常常都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我们现有体制决定的,学校对他们就像修道院一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点儿生气也没有。
    学生在初中流失是最大的,这时候的他们所向往的生活和我们所能给与他们的生活之间矛盾太大了。而他们的思想既不成熟,又不稳定,同时自制力还很差,这时候我感觉他们内心更渴望的是成长,而不是教育。
    作为老师,其实挺矛盾。作为老师,我从来不有心的使用任何方法逼学生,我教了一届学生还要再教一届学生。在我的这个小小的领域里,我的成绩未必非得用学生的成绩加以证明,在更大的领域里,学生的一点点成绩又为我证明不了什么。
     因为我从来没有逼过学生,我的内心从未因此而有过不***。也就是说我起码做到了问心无愧。
    至于说问心无愧还远远不够,我认为教育不能唱高调,对我们,尽最大努力,问心无愧,就已经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只求“问心无愧”,似乎又有点刻意,我说的是问心无愧不是只求问心无愧。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鹿泉市上庄镇中   戎攀英
3楼
王晓春老师精彩点评:
    这类文章我见过不少,内容大同小异,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则相同:不管什么样的问题生,继续上学肯定比退学好,留下来肯定比回家好,让他离开就是放弃,教师如果有伟大的师德,就应该不顾一切地爱他,教育他,而最后,又总能创造奇迹。
    可惜的是,这种观点虽然能找到例证(任何观点都能找到个别例证,这不新鲜),但是这些作者从来没有告诉我们,您的案例所反映的成*****,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他们更没有告诉我们,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究竟有多大比例的老师认可和实行了这种策略。所以我说,这种观点不科学,没有统计学的证据,不应作为正确的专业思想来推介。
    某病人到县医院看病,县医院检查之后告诉病人:“我们这里的条件治不了您的病,请到大医院去。”这是不负责任吗?这是放弃吗?这是缺乏医德吗?都不是。这不但是科学态度,而且正是负责任的表现。学校也一样。教师素质不同,学生问题程度不同,有些学生确实严重到了学校无法教育的程度(一般是重度问题生,中学居多),教师即使拼老命去教育,大家焦头烂额,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种案例显然比例更大一些。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转学,上特殊学校,休学,退学,甚至开除,难道不对吗?这根本不是问心有愧无愧的道德问题,而是个科学问题,实事求是问题。
    再说,问题生不是孤立的个人,他生活在集体中,他的问题如果确实非常严重,会扰乱全班甚至学校的。你对那些无缘无故被扰乱的学生负责不负责?好学生,老实巴交的孩子,凭什么要做问题生严重破坏纪律的牺牲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首先要对全班负责,其次才是对每个问题生负责。当局部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如果想尽办法仍无法兼顾,他只好选择先照顾集体。国家允许学校制定停课、休学、纪律处分乃至开除等法规,就有这样的考虑。上述第二个案例的学生是被开除的,作者没有说明是初中还是高中,我也不知具体情况,不敢说这个处分决定是对是错,但是,仅从这个学生被开除后境遇不好就证明不该开除他,是不够的,至少还应该问问他离开学校对他们班集体,对学校是否有好处。不能只讲一面理。非典流行时,有关人员是要隔离的。被隔离者的处境难道不值得同情吗?他们被剥夺了若干自由,多不人道呀!但谁都知道,这是必要的。按本文作者的逻辑,国家根本就不该允许教育部门开除学生。作者大概相信“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然而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励志口号,并非科学结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人们在文章中大唱高调,不放弃不放弃永不放弃,另一方面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却变本加厉地把“差生”挤走,把高分生尽可能捞到自己的锅里来。二者相映成趣。事实上前者已经变成了后者的遮羞布。“永不放弃”、“只有问心无愧远远不够”这类高调,掩盖着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少数人死心眼的拼老命与差生较劲的做法,掩盖了更多教师对差生的“挤走”政策。想如此用一个极端的做法平衡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是不行的,用极左抵抗右倾,注定会失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实事求是。要诊断,要有真正内行的专业人员对个别学生的情况进行论证和评估。该留下的,不可挤走;该请走的,也不可拼命挽留,死要面子活受罪。需要的是科学。不要逼着教师做他们事实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则他们就会被压成心理病人,而教师成了心理病人,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这两个案例像故事,听起来都很动人。这类文章很多,与其说是专业讨论,不如说是文学作品,煽情之文。这种文风已经盛行多年了,成了顽症,令人忧虑。如果继续让这类作品充斥教坛(注意这里是教坛,不是文坛),则我们的教育只能与科学渐行渐远,只能与教育实践日渐脱离,而教育者所写的文章,就只是好看的宣传品了,没有多少学术价值,或者干脆就是学术垃圾。而教师阅读这样的文章,听这类的报告,虽然一次次地被感动,却无法真实地提高专业能力,等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领导无法指望教师的专业能力,只好靠调门越来越高的师德鼓吹和越来越死板繁琐的检查评比手段来推动工作,形成恶性循环。多年来我们周围的情形,不是大抵如此吗?走出这个怪圈,我寄希望于科学,寄希望于实事求是的专业研究。
 
 
4楼
赵红老师(案例作者)的回信1
    我已经认真看了王老的点评。首先我要感谢编辑同志对投稿者的认真负责态度,一篇拙文,还特意打电话来联系投稿者征求意见,让我很感动;同时我也非常感谢王老真诚而直率的点评。
    王老的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我的文字在表达上存在问题,让王老有了误会,我要特别说的是,我是非常赞同王老所说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只不过是励志口号,并非科学结论。事实上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存在着对“鹅卵石永远不可能孵出鸡蛋”的无奈.
    可是,我还想说的是,如果那个孩子,那个“坏”孩子他是你的孩子呢?你是不是就从此放弃?即使你已经问心无愧了?你真的可以说我放弃吗?我是老师,更是家长,我想,我做不到.可是我们对别人的孩子,就能吗?
    教育的无奈与责任有很多本是全社会的,是家庭和学校三者都有份的,可是,现实社生活中,责任的最后的承担者却只落在了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家长身上,这是我们为师者的无奈,也是我们做家长的人的痛苦所在,可是,我们能够因为这样就放手不管吗?难道一个学校就只收考得上大学的,对那些表现不好的,成绩不好的就放手吗?或者赶到专门管这样的人的学校里去吗?当然确实有这个必要的, 我认为这样做也是没错的,可是,娄某(案例2)可以不走吗?既然老师可以在留下他的时候也保住一个班,为什么不可以让他留下呢?还有那个只有11岁的孩子(案例1),11岁,当真就无可就药了吗?赶走他,他唯一的去处就是回到大山里去,还能希望他换一个学校吗?就算他想,他家里也没有这个能力为他换学校了.而且,在我的第二个案例中,已经有经验的我,做的事其实有很多并不仅仅是让那孩子读书的事情,培养那孩子的自信心,让家长和老师来鼓励他,虽然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他是否可以考上大学,但是,我做的难道就只是为了让他考上大学吗?我做的,其实是在弥补当年年轻的我错过的,也是在用另外一种方法,在教学生即使考不上大学,也要怎样为人的道理啊,我相信,有一天,这个孩子想到当年他还不优秀的时候,有一个老师为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一次次地相信他,等这个孩子长大了他对这个社会,对他身边的人也会像这位老师那样去做的,我们的教育,难道不是为这个而存在的吗?我相信,这也正是王老心里真正期盼的教育,是我们老师心里真正期盼中的教育,虽然,今天我们的教育还不能像我们期望中的那样。
    我还想说的是,并不是每个留下来的孩子都应该留在学校,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尽到我们尽的力去改变他们,即使他们考不上大学,我们也要这样去做,教育,不仅仅是让一个孩子考大学的事,更是教一个孩子怎样做人的事,我们这样做,也许不一定都让他们考上大学,但是,他们至少不是这个社会的遗弃品,不是这个社会的废品。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一个是年轻时的我在重庆江津贾嗣教书的时候遇到的一个来自龙山大山里的孩子,一个当时不过11岁的初中孩子,另外一个是我现在所在学校2007年考走的高中学生娄某,当然,正如王老所说,他们可能就只是一个个别,然而,前者真的已经是我心里永远的痛了,尤其是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后看到更多的这样的家庭和孩子的时候,感触是特别深的.
     回复匆匆,若有失语处,请谅解,再次感谢编辑同志和王老.
 
5楼
赵红老师(案例作者)的回信2
    当年那个只有11岁的初中孩子,真的已经是我心里永远的痛了,我写此文,就是希望把我心里所想告诉我的同行,如果可能,他们可以不再重复我的错.虽然要我的同行这样去做,很辛苦,也不容易.
    其实,换个某个角度来看,永不放弃”、“只有问心无愧远远不够”并不是高调,面对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少数人死心眼的拼老命与差生较劲的做法,不少教师对差生的“挤走”政策,一个真正搞教育工作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到“永不放弃”、“只有问心无愧远远不够”。
    “不管什么样的问题生,继续上学肯定比退学好,留下来肯定比回家好”,这说法肯定是不对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该走,至少大部分被“挤走”的孩子,其实是可以留下来的,不但可以留下来,还完全可能上大学,即使不能,我们也可以为教育他怎样为人做点什么的。
    教师如果有伟大的师德,就应该不顾一切地爱他,教育他,这点上我和王老不一样,我认为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一个孩子,我们就应该这样去想,即使我们做的时候不一定做得有我们想的那样好,可是没,我们也应该这样想,这不是高尚不高尚的问题,是责任和义务的问题,心态决定人生,你眼里的这个孩子若是有一点美丽的地方,都有值得你为他去努力的动力,反之,如果你心里已经想到他已经无可就药了,那么,他就真的完了,至少,在你这里是这样了,当然,王老说得对并不是所有的故事,我们做好了,最后,总能创造奇迹。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