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班主任之友小学版案例评析《当“教育学”遇上“心理学”》火热征稿了!!!

楼主
2022年第4期班主任之友小学版案例评析《当“教育学”遇上“心理学”》火热征稿了!!!
[P][LINE-HEIGHT=16.0p][ALIGN=center][FACE=黑体][SIZE=14]当“教育学”遇上“心理学”[/FACE][/SIZE][/LINE-HEIGHT][/ALIGN][/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开学的前一天,神秘的C[/FACE][/SIZE]同学成为同事们与我寒暄的焦点。首先是同为数学老师的Z:“听说你教五(1),这个班成绩还可以,上学期只有C不合格。”;接着遇到了教导处的T:“L老师,你要注意班里的C,与他父母交流也要注意方式。我虽然不教他,但我和他以及他父母接触过几次。他父母为了他专门去学习心理学,每周还送C去做心理咨询。”;午饭路上又碰到了连续两年教五(1)班英语兼年级组长的R:“L老师,你要多关注你们班C中午吃饭问题,他吃饭会把饭盒藏起来,你要找到他的饭盒,给他盛好饭,千万不能让孩子饿着肚子回家。”;中午吃饭时间,又遇到了五(1)班前任班主任W:“这个班挺好的,家长都很配合老师工作,孩子们也很听话,你只要多关注C。” [/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b][FACE=仿宋][SIZE=12]           C[/FACE][/SIZE][/b][b][FACE=仿宋][SIZE=12]同学的日常:[/FACE][/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事件1[/FACE][/SIZE]:延时班的“真相”[/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刚到家电话铃声就响起:“L[/FACE][/SIZE]老师,我们家C在延时班被老师打了,请学校给我们一个说法,孩子到家饭也不吃,一定要我们找学校理论清楚,否则他说我们不爱他。”“叮”一声,还收到QQ发来的一张图片,是C的脖子照片,微红。然而,今天负责延时班的老师H,是一位资深善良女老师,肯定有所误会,于是我安抚了C几句,并向家长承诺先把事情弄清楚。我迅速拨通H的电话,对于C家长的控诉,H大为不解,并跟我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延时班结束,在走廊排队放学时C拿着饭盒包甩来甩去,并甩到另一位同学的鼻子上,导致这位同学大哭起来。H要求C道歉,他坚持不道歉,并继续甩来甩去。为了不让其他同学受伤,H就拉住他的饭盒包,他不肯放手,就这样拉扯了一下,当时全班同学都在场,H坚称没打他。挂掉H的电话之后,我又联系上坐在C附近的一位同学,他亲眼目睹整个过程,描述的情况和H老师一致。了解整个事件后,我向家长说明了事情经过,但家长仍坚持称孩子在学校受到了欺负,孩子在家哭,咽不下这口气,心理受到了伤害。[/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事件2[/FACE][/SIZE]:失踪疑云[/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晚上6:30[/FACE][/SIZE],接到C父电话:“L老师,C到现在都没回家。”“不可能啊,晚上放学,全班一起排队出校门,我看见他出去的。”挂掉电话,我迅速向班级群发了一个消息,希望看见C的同学或家长能提供线索,可是没有回应,我又打了几个电话,孩子们都没注意C放学后的去向,我又拨通了C父的电话:“找到没有?我们很早就放学了,你们家就在学校对面,怎么这个时间才找啊?”C父回答:“他以前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放学后会在小区里玩,吃饭时间就会回来。老师啊,今天他在学校开心吗?没受什么气吧?”我回想了一下,因为他多次辱骂三年级的同学,中午校长带着三年级的三个同学来教室找他,但是他当时不在教室。所以应该不是因为这件事。已经晚上7:00了,我意识到问题严重,迅速向年级组长和校长室汇报,学校建议家长立刻报警,希望民警一起帮忙找,我也立刻赶回学校,校长也已经组织住在附近的老师到附近的小区、游乐场等地寻找,家长那边民警也开始查监控,我则在学校查看放学的监控,查看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发现了一些线索:放学后C没有回家,而是先去了学校附近的小卖部。但是学校以外的监控我们没权查看,只能等民警的消息了,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C父来消息了,C回来了,此时已经是晚上9:28,C放学后独自去附近商场的游乐场玩,而且这不是第一次了,而C父称C是去商场做作业了。[/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b][FACE=仿宋][SIZE=12]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碰撞[/FACE][/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每当出现类似的事件,尽管我都会和家长联系,希望能够家校合作,但得到的回复却永远都是:“老师,事情我知道了,我们会找孩子谈一谈,别的我们都不关心,我们只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终于,我鼓足勇气寻求校长的帮助。在某周五下午,校长、教导处老师、任课老师,以及C[/FACE][/SIZE]的父母坐到了一起,交谈良久后达成了共识:1、卫生问题。C经常把碎纸屑、食物碎渣随处乱扔,让其打扫也不予理会,长时间都是老师和同学帮其打扫。商量的做法是:下次如有发生,父母主动到学校和老师一起教会C如何打扫,并体验打扫的艰辛,希望他改掉乱丢垃圾的毛病。2、午饭问题。每天午饭时间就把饭盒藏起来,挑食问题严重。家长同意并赞成,如果他主动和其他孩子一起盛饭就盛饭,如果不愿意盛饭,不追究老师责任,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打人行为。C多次在班级甚至其他年级出现故意伤害他人和辱骂他人行为,也有一些家长反应,自己孩子受到伤害,甚至有一名同学家长反应因为多次被C辱骂和嘲笑,导致该同学被鉴定为中度焦虑,每天要靠药物才能入睡。商量的结果是:如果有打人、骂人行为,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接回家反省。[/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正当我期待着C[/FACE][/SIZE]的改变,却在两天过后的周一,接到C父电话:“L老师,我觉得上周五我们商量的做法不好,心理学老师这边建议,卫生问题,就应该让老师和同学帮他打扫,让他产生内疚感,不能让家长去学校,对他心理健康不利,还有在学校出现的打人、骂人应该你们在学校处理,不能把学校的事情带回家,影响亲子关系。”[/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就这样,“教育学”被“心理学”一票否决。[/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b][FACE=仿宋][SIZE=12]           教育的困惑[/FACE][/SIZE][/b][/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近年来,随着家长的学历、经济条件的提高,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本身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确实越来越多孩子出现了心理的问题。然而有些家长却“病急乱投医”,孩子一旦出现问题,就想是不是孩子心理不健康了,导致我们这些“教育学”出身的老师越来越不知道怎样和关注“心理学”的家长沟通了。[/FACE][/SIZE][/LINE-HEIGHT][/P][P][LINE-HEIGHT=16.0p][ALIGN=center][FACE=仿宋][SIZE=12]              江苏无锡东亭实验小学春江分部    [/FACE][/SIZE]龙梓轩[/LINE-HEIGHT][/ALIGN][/P][P][LINE-HEIGHT=16.0p][FACE=仿宋][SIZE=12] [/FACE][/SIZE][/LINE-HEIGHT][/P]
1楼
评析:这是家长无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认知存在偏差、存在误区,从而拒绝配合、甚至抵触学校教育,导致家校沟通失败,孩子的不良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纠正的案例。 1、心理健康是指没有临床症状,身心都符合正常发展标准,具有良好适应性并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一种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一般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十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文中数学老师反映,数学这一科全班只有小C同学不及格,说明对小C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需要关注。 小C同学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止一次的私自外出去商场游乐场玩到九点多才回家,再次说明小C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出现了问题。 排队放学甩饭盒甩到同学鼻子上,把同学弄疼了,不仅不道歉,还对老师的教育不以为然,回家还能理直气壮地向爸爸哭诉,以“哭”作为挟持的手段,说明哭是他惯用的“对付”父母的方式,即便自己犯错,一哭,父母就妥协,不分是非对错,不论青红皂白。其父在对心理学一知半解的认知基础上,打着心理健康的旗号,行溺爱之实。对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找老师、找学校的“茬”,频频做护短之举。教导处的老师、英语老师、前班主任的提醒说明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文中“心理学”家长并不是真正懂得心理学,而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行护短之实。文中小C的问题不在于心理而在于不良习惯。 学校在教育小C问题的过程中,因为家长的护短,一再选择了退让,从而使得学校在小C的教育上处于被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从这个角度而言,学校的处理欠妥。 支招:1、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班级的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2、把握教育的主动权,和C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利用自身的专业性,指出C同学身上问题的实质,与家长展开有效沟通,从而家校联手,尽快纠正C同学的存在问题。同时邀请学校心理学老师一并参与到对C同学的教育引导中。 3、去C同学家家访,了解其在家的各方面的表现,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发现C同学的优点,帮助C同学积极融入集体,引导C同学向上、向善。 思考:掌握了更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更具优势,他们更能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文中的家长除外,他属于伪心理学,并没有真正学好心理学。在我看来,如果班级有更多懂得教育的家长,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因为更有利于发挥家校合力,更有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    
2楼
[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针对案例中龙老师感叹当学“[/SIZE][/FACE]教育学”的班主任遇上学了“心理学”的家长,家校沟通反而遇到了新的更大的挑战。如何进行家校共育,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C[/SIZE][/FACE][FACE=宋体][SIZE=12]生是我们常说的“问题行为学生”,是令老师和学校头痛的学生。针对C[/SIZE][/FACE]生的行为问题,家校达成共识的三种做法,其实值得商榷。[/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学校的本意是家校共育。的确,学校教育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没有家长的帮助不是行的。家校要一起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我个人感觉学校的做法有种把责任推向家庭、推向家长之嫌。例如:乱扔垃圾。当C[/SIZE][/FACE]乱丢垃圾并且不悔改时,让父母主动到学校教C打扫卫生。此方式会让同学们产生“父母也要接受惩罚”的误解;小C和父母也许都会产生羞愧难堪的感受。这样的家校沟通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反而给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 :他会怨恨老师,认为老师就是告状,连同父母一同对他进行惩罚。另外父母教育孩子的场所更适合在家中,在平时生活中进行。其次,挑食问题。当小C挑食不盛饭时自己负责,不再追究教师的责任。这种做法并没有帮助到小C改掉偏食的毛病,只是在划清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我们真正帮助孩子,不是吗?第三,打人行为。当C发生打人行为后,经提醒,两次不改让父母接回家。回到家中对孩子就有帮助?孩子就不再打人呢?我认为以上几种解决方式只针对C生所表现出来的错误和不当行为本身,并没有去探究其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只是在惩罚,而不是引导和唤醒。[/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黑体][SIZE=12]一、对于小C[/SIZE][/FACE],更需要爱的教育[FACE=宋体][SIZE=12][/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教育分两种:一种是爱的教育,一种是本能的教育。当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地说教,问题学生仍屡教不改,就容易使用本能的教育——“惩罚”,这也就是“行为主义”。一犯错就惩罚,导致问题学生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低,易自暴自弃。当小C[/SIZE][/FACE]感到老师在教育他的时候,就会认为老师对他不信任,对他不满,他容易产生叛逆。不但不会接受老师的批评,反而故意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龙老师不要试图一下子将小C[/SIZE][/FACE]身上的毛病改掉,要一步步慢慢改变。由于经常犯错,屡教不改后常挨批评,他心中形成了一堵对老师对家长心理抗拒的墙。我们需要在这堵墙上打开一扇心灵之门。那就是尝试着慢慢走近他,多接近他,了解他。只有成为他的朋友,才能看他到对什么感兴趣,找到他的长处和优点,抓住契机给他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或者创造机会让小C帮助老师或同学,使他感受到自己也是有价值的,感受到别人对他的需要,让他树立价值感,重新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找到一个撬动的支点,可能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毕竟没有哪个小学生不愿意得到别人的肯定。这就是通过改变小C的认知,唤醒他的个性、尊严和价值,让他找到自我存在感,激发出内驱力,在他的心中重新点亮一盏灯。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爱心。这就是罗杰斯说的“自我实现”,让问题学生得到改变,做最好的自己。[/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b][FACE=黑体][SIZE=12]二、和家长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SIZE][/FAC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和家长沟通,要首先建立彼此的信任。请家长到学校来,首先不是向家长告状,而是用真诚地态度让家长觉得我们是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共同帮助孩子。[/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龙老师要肯定小C[/SIZE][/FACE]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教育,主动学习心理学的行为。的确,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然后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背景,特别是了解孩子身上被不良行为掩盖了的好的品质。这或许就能发现契机。哪个家长不乐意夸自己的孩子?这就为有效沟通奠定的良好基础。当家长信任老师,感受到老师内心深处的真诚,浓厚的善意时,才会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和困难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样,家长就不会教条地用“心理学”来抵触学校的教育。而是首先反思自己的育儿过程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改变。[/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在沟通中,龙老师要告诉小C[/SIZE][/FACE]的爸爸:对小C的教育既需要温柔,也需要坚定。坚定是告诉孩子,我们的行为要有边界感。我们既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也要引导学生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习惯的养成。问题学生的“问题”总是反反复复,似乎难以根除,所以,我们除了表现出高度的爱心和责任感外,还要充分调动教育智慧。老师和家长要长期配合并不断调整教育方式,不能指望一种教育方法在短时内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有老师和家长志同道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在教育的目的、过程、手段上保持一致,小C的教育才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面貌。[/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最好的教育不是照搬“心理学”,而是多陪伴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 。多和孩子进行亲子活动,比如:共同阅读、共同健身、分工做家务,设定合理的计划,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最好的教育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馨,增加孩子对家长的认同感。[/SIZE][/FACE][/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b][FACE=黑体][SIZE=12]三、寻求归因,找到办法[/SIZE][/FACE][/b][/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小C[/SIZE][/FACE]是老师口中的“问题学生”,常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简尼尔森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他丧失信心时,就会为自己选择不恰当的行为。他的不良行为背后就是缺少成就感,一种自暴自弃的表现。所以我们更要表现出对孩子充满信心,鼓励他和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且制定一个能确保孩子成功的分步骤的小计划来帮助他找到成就感。[/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比如:[/SIZE][/FACE]卫生问题。授权让小C当卫生组长,负责小组卫生,让他为班级服务,并及时评价。组长的头衔会让小C参与到班级卫生管理中,看到自己的付出,找到价值感。当他只要没有乱扔垃圾,有一丁点进行就进行表扬,让他看到自己也可以做好卫生管理,肯定他的劳动成果。起初,半天一评,然后一天、两天,一周一评。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我们教师需要有耐心,要本着“一天掏出一粒金子”的精神,帮助小C逐渐学会控制,约束自己,最终走出阴霾。[/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我们可以为小C [/SIZE][/FACE]建立一本“家校联系本”。老师每天在联系本上记录下小C的表现,特别是优点。我们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并让家长协助孩子在家里继续保持。回家后,家长在联系本上写下孩子的表现,因为这可能是老师在学校看不到的。而且这样的沟通要让小C看到,使他建立一种对家长和老师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对他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帮助他改变不当行为的基础。这样,就达到了家校合力。[/LINE-HEIGHT][/P][P][LINE-HEIGHT=25.0p][FACE=宋体][SIZE=12]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当我们意识到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才真正开始。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共同的爱为前提。让我们一起往前走,拉着我们的孩子。[/SIZE][/FACE][/LINE-HEIGHT][/P]
3楼
[P][b][FACE=仿宋][SIZE=12pt]【理性分析】[/SIZE][/FACE][/b][b][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b][/P][P][FACE=仿宋][SIZE=12pt]这种案例乍看之下是家长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认知存在偏差和误区,过度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而无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从而拒绝配合、甚至抵触学校教育,导致家校沟通失败,孩子的不良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但实际上,我们还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引导和唤醒小C,帮助其慢慢改掉不良行为。[/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P][P][b][FACE=仿宋][SIZE=12pt]【具体做法】[/SIZE][/FACE][/b][b][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b][/P][P][b][FACE=仿宋][SIZE=12pt]一、对于小C,我们要找到“病根”,对症下药。[/SIZE][/FACE][/b][b][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b][/P][P][FACE=仿宋][SIZE=12pt][FACE=仿宋]苦口婆心地说教,偶尔会取得一些所谓的[/FACE][FACE=仿宋]“效果”,但是效果甚微,所以我们需采用多样化的指导方法,帮助小C在班上获得归属感、成就感、贡献感和信任感,从而引导其慢慢改掉一系列不良行为。[/FACE][/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P][P][b][FACE=仿宋][SIZE=12pt]1.老师接纳影响孩子接纳,觅得归属感。[/SIZE][/FACE][/b][FACE=仿宋][SIZE=12pt][FACE=仿宋]我们要尽力去接纳小C,被老师接纳的孩子才更容易被同伴接纳。找出班上比较亲和的孩子,帮助小C在班上建立[/FACE][FACE=仿宋]1-2个好朋友。他们可以一起做游戏、参加各类活动,让他感觉跟朋友在一起是开心的、[/FACE][/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我有朋友[/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我是班级的一分子[/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老师和同伴的接纳,会为小豪的进步树起一个支点。[/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P][P][b][FACE=仿宋][SIZE=12pt]2.制定小计划,循序渐进,找到成就感。[/SIZE][/FACE][/b][FACE=仿宋][SIZE=12pt][FACE=仿宋]鼓励小C和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且针对不良行为制定一个能确保孩子成功的分步骤的小计划,采用日评、周评、月评等方式来帮助他找到[/FACE][FACE=仿宋]“我是有能力的、我可以信赖自己”的信念,[/FACE][/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逐渐学会控制约束自己[/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改掉不良行为[/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P][P][b][FACE=仿宋][SIZE=12pt]3.发现闪光点,善用长处,获得贡献感。[/SIZE][/FACE][/b][FACE=仿宋][SIZE=12pt][FACE=仿宋]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小C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加以表扬肯定,派给他任务,给他为班级服务的机会,让他感觉到[/FACE][FACE=仿宋]“我是被需要的、我是很重要的”,有贡献感的小豪会更有力量去改变自己。[/FACE][/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P][P][b][FACE=仿宋][SIZE=12pt]4.建立一本独特的“成长记录本”,建立信任感。[/SIZE][/FACE][/b][FACE=仿宋][SIZE=12pt]老师可以在联系本上记录下小C的表现,特别是优点。小C可以在上面记录下一天的心情、小事等,家长可以在记录本上写下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成长记录本”中家长看到了老师对小豪的关心和关注,小C里看到了老师的肯定和期待,老师看到了与学校里不一样的小C,三者渐渐建立信任感,而这种信任对他来说十分重要,这是帮助他改变不当行为的基础。[/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P][P][b][FACE=仿宋][SIZE=12pt]二、对于小豪家长,我们需要[/SIZE][/FACE][/b][b][FACE=仿宋][SIZE=12pt]建立[/SIZE][/FACE][/b][b][FACE=仿宋][SIZE=12pt]信任,[/SIZE][/FACE][/b][b][FACE=仿宋][SIZE=12pt]积极有效的沟通[/SIZE][/FACE][/b][b][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b][/P][P][FACE=仿宋][SIZE=12pt]1.运用同理心理论,与家长保持“同心”。[/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肯定小[/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C[/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教育,主动学习心理学的行为。[/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肯定[/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孩子身上的好品质[/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再委婉提出孩子需要改进的不良行为,让家长[/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感受到老师内心深处的真诚[/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和[/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善意。[/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P][P][FACE=仿宋][SIZE=12pt]2.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提升个人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增加家长对我们的认可和信任。[/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P][P][FACE=仿宋][SIZE=12pt]    3.找准时机,适时给与建议。比如建议家长可以进行[/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共同阅读、共同健身、分工做家务[/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等亲子活动[/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困难,解决[/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问题[/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适时提醒家长我们[/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既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和[/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内心感受,也要引导学生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促进[/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好[/SIZE][/FACE][FACE=仿宋][SIZE=12pt]习惯的养成。[/SIZE][/FAC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