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金龙专栏文章

楼主
[原创]唐金龙专栏文章
[COLOR=red]在这里设一平台,欢迎提出宝贵意见.[/COLOR]
通联: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学  [238062]
电话:0565-8316060  手机:13966320640
伊妹儿:tangjinlong@msn.com
1楼
学生走了,我们咋办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从法理还是情理上说,学生是“一个也不能少”的,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新学期开学已一个多月了,而我市某中学的小魏却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本来新学期应该上初三的她因为感觉自己成绩不好,最后还是放弃继续求学外出打工去了。而在她们班,因为各种原因开学后没有来报到的学生有七八位。据市有关部门统计,全市每年至少有数百名中小学生逃离校园。
市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介绍说,如今的中小学生逃、辍学现象主要发生有农村学校,其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普九”前,大部分是由于学校招收不下或者是由于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的,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充满诱惑的社会,并且学习的压力也日益增加,这些都给如今的中小学生逃、辍学原因提供了新的注解。
某中学工作的刘老师也证实了此种说法,他说,现在农村学生因为念不起书而辍学的越来越少,更多原因则来自于社会的影响和学习上的压力。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太差,自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再加上外面网吧和电子游戏等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诱惑而逃学。从实际情况看,旷课、逃学的孩子,多数学习吃力。这些孩子一听学习就头痛,而选择旷课、逃学可以躲避一时,心里轻松一阵儿。
孩子逃学,从品德上说是分开违犯校纪校规;从学习上说,是放弃学生的重要职责——学习。有些学生逃学后就在外面流浪,与别的逃学学生或社会闲散人员一起玩,形成小集体,甚至出现违法行为。据10月13日的《巢湖日报·都市晨刊》一则消息称,今年3月,我市含山县清溪派出所查处的一起殴打敲诈学生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汤某就是从初三辍学后便在社会上混迹。这样类似的案件屡见不鲜,据市公安机关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市每年发生的刑事犯罪案件近七成是青少年所为,每年查获未成年犯罪近200人,而其中的58%都曾有过逃学的经历。另一方面,对辍学在外打工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安全和权益也很难得到保障。今年3月,我市庐江县16岁的农民工夏某西安某工地施工时从大厦顶楼附地身亡,而公司则以死者系未成年人,其父母应当承担监护责任等理由企图少赔抚恤金,此事虽经庐江且司法援助最后讨回了公道,但未成年人在外打工的弊端由此可管中一窥。
学生走了,学生的家长有责任。有些家长没有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让孩子接受应有的义务教育。特别在我们巢湖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少的家长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交给长辈扶养,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能在生活中关照他们,而在学习上就管不了了,在孩子的品格教育上就更谈不上了。还有极少数的家长,就将未成年的孩子独自撂在家中,让他们自我管理,由于孩子的未成年,想要管理好自己是十分困难的。
学生走了,有专家指出,现行教材体系建设是立足于城市而考虑的,没能充分顾及到农村地区的学生。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应该积极改革农村初中课程,推动农村初中阶段开设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技术课程,实行多种形式的“分流教育”,为农村初中生拓宽立业创业之路。
学生走了,教师有责任。在我曾经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多数学生辍学是因为老师的有意安排。比如有一所学校,为了提高初中升学率,在初三的最后一个学期就动员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不要上学了,既能节约一个学期的学习费用,不影响毕业,还可为家里尽早挣钱。有的老师直讲得家长觉得是“双赢”的事情而满意接受。还有,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在老师的眼中,就是“钉子”,因为他们的成绩直接让老师很没面子倒是小事,还要跟他们的评优、晋级有联系,甚至还会因为所谓的“末位淘汰”而下岗!这就促成有些老师想方设法要拔掉“钉子”了,作为教师的智商,要让学生回家好象不是件难办的事。
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学校默许的,而学校作为管理者为什么会默许这一错误行为呢?又因为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其中也包括学生家长在内,对学校的升学率有太多的期盼。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别的标准都是弹性的,只有升学率是刚性的,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中的焦点。
学生走了,我们咋办?
社会舆论导向、符合被教育者特点的教材建设、对教师和学校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乃至新型人才观的确立以及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要联动起来,形成合力一起来改变目前的教育现状。现在,我们的教育好似一只爬上了树的猴子,它在树上有滋有味、自由自在地玩耍着,而站在树下的人们分明看到它“光着腚”!不是吗?你看我们教育界,今天搞素质教育,明天又来了新课程,忙得不亦乐乎!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等等的口号,写在了许多学校的显著位置。按理说,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生会受到个性化教育的,而如果真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哪里还会存在所谓的什么“差生”?
于是就有一些高手玩起文字游戏来说了,打出颇有哲理意味的遮羞牌:“教育不是万能的!”这似乎就能为自己开脱了,不是我们的责任,是学生自己“不可教也”!那我们不妨也幽他一默:“教育不是万能的,而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呀!
2楼
“品格”价更高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今天打开电脑,点击“地方新闻版”,想看看家门口都有哪些新的消息。看到我的一位在法院系统工作的大学同学,被市区某所重点中学聘为兼职的德育副校长,出于职业的习惯,我立即和他取得了联系。
在称呼他为*副校长后,他赶紧跟我说:“别跟我开玩笑了,这可是多少人说服我,我才答应的呀。说真的,这是个‘配子’(方言,无关紧要的岗位),还不是现在大环境的需要?学校也是应付一下嘛!”在教育一线的我也觉得他说的对。
按理说,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学生的思想品格是比较重视的;但到了具体工作中,就走样了。为什么会走样呢?明眼人一看也就会明白,现在学校生存的根本说到底并不是由学生的思想品格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由分数(包括升学率和各类竞赛成绩)决定的。这就决定着学校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应试成绩上,而只能将学生的品格教育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了。
在今年的高考中,某所学校的一名学生由于违纪受到过学校的处分,然而这名学生在高考中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在最后的审查中,就该同学的操行评语产生了分歧,最终校长为了确保学校的声誉而安排将这位学生的评语写得“非常优秀”,顺利过了关。
教育的本质应该首先把学生培养成“人”,然后才能将其培养成“才”,而“人”的内涵不光要有丰富的文化科技知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情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对此有过一番通俗而精辟的言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但是‘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而且与其有‘才’不是‘人’或不像‘人’,宁可是‘人’没有‘才’,可以少干坏事。”由此看来,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现在教育存在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异化”现象,突出地反映出了目前人们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作为具体的学校或个体的教师,有时会觉得无能为力,毕竟社会主流思潮会制约个人的行为的。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整个舆论和各级政府都十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格教育,而实际上却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将其落实到实处。
这正是教育的悲哀!
最近又读到一则不幸的消息。据《辽宁法制报》9月20日报道,9月10日是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海浪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兴家的忌日。张兴家的父母悲愤难抑:“我的儿子死得太冤了……”
  9月10日11时40分放学后,小安、小健和小赛3个同学相约去池塘游泳,在校门口遇到了同年级的张兴家,于是便拉着张兴家一起来到了池塘。由于张兴家不会游泳,在岸边的浅水处,其他3人游到了池塘中央。
  突然,只听“咕咚”一声,张兴家就消失在3人的视野里。仔细一看,张兴家正在水中没命地扑腾,不一会就沉下水底没了踪影。小安见状游到附近潜下水找了一圈,但是一无所获,于是3人一同上了岸。
  在帮张兴家拿衣服时,小安发现张兴家的兜里有一串钥匙,一拉钥匙便掉出两元钱。此时的小安又作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拿着这两块钱去网吧打游戏。于是小安和小健骑着张兴家的自行车去网吧足足玩了一下午。小赛没有去。当天,在网吧玩了一下午游戏的小健,把张兴家的自行车放到了自己的亲戚家就没再管。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的现实中,小安、小健和小赛3个同学都不是坏孩子,但从他们的表现看,似乎对同学鲜活的生命是那样的冷漠,表面上看,似乎也应该对这三位同学进行“谴责”,但冷静想来,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呢?我可以说,在他们所受到的教育中,根本不可能有“尊重生命”的教育,就是有“思想品德”的课程,老师也会认为是所谓的“副课”而敷衍了事,讲一些无关痛痒的大道理罢了。他们在老师那儿,恐怕过多是受到的教育就是“成绩长了没有”。
如果说,要谁为张兴家的死负责任的话,那就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如果教育理念不更新,类似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因为,对于学生的心灵你不科学地去占领,就会有其他的观念会占领呀!前几年电视上热播的有部电视连续剧《包青天》,就有几个小学生,摹仿剧中的一个情节,用家中铡草喂牲口的铡刀将其中的一名同学活活给铡死了,他们认为这是“游戏”,是“演戏”。
这里,我想起了发生了别国的一件事。汤姆是一名孤儿。2003年圣诞节,他在美国加州的塞尔西孤儿院给上帝写了一封信:“上帝您好!您知道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可是,您昨天送给哈里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而您连一个姨妈都不送给我。这太不公平了。”
  这封写有“上帝亲启”的信,最后被转到神学博士摩罗·邦尼先生那儿,他是《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专门负责替上帝回信的特约编辑。如何答复汤姆呢?摩罗·邦尼博士经过深思熟虑,他给汤姆回了这么一封信。信中说:
“我想告诉你,我的公平在于免费地向人类供应了三样东西:生命、信念和目标。您知道吗?你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免费得到的。到目前为止,我没让任何一个人在生前为他的生命支付过一分钱。信念和目标与生命一样,也是我免费提供给你们的,不论你生活在人间的哪一个角落,不论你是王子还是贫儿,只要想拥有它们,就随时可以得到。孩子,让生命、信念和目标成为免费的东西,这就是我在人间的公平所在。也是我作为上帝的最大智慧。但愿有一天,您能理解。”
这封信后来被刊登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成为上帝最著名的公平独白。想想我们的教育,离“上帝”的公平还是有距离的。什么时候,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自豪地这样说:
成绩诚可贵,品格价更高。
若为学生故,二者不可抛。
3楼
美丽的“谎言”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生活中应该讲诚信,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但在有些时候,能讲一点善意的“谎言”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在教育过程中,也是需要有这样的“谎言”的。
我的一次教育实践源于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小片段,文章的题目记不得了,整个内容也不太清楚了,只记得这样一个细节:
说是二战期间,一个犹太父亲和儿子进了集中营,那般黑暗、灭绝一切的地方!他害怕会毁了儿子的童年,让他一生都蒙上阴影。所以,在去往集中营的路上,他告诉孩子:要去一个特殊的地方,玩一个游戏,营里的所有的人都是游戏的参与者。所有的人,都将会庆祝他的生日来临。
年轻的父亲假装会说德语,为儿子翻译穿着制服大喊大叫的德国卫兵的话。那些辱骂、呵斥都是游戏的一部分,规则是孩子不能整天念叨着要妈妈,并且不能让穿制服的人看见自己哭了。做到了,他就可以得分,否则就扣分,分数足够了,他就可以赢得这场游戏,还有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一辆装备齐全的坦克。
那可爱又可怜的父亲为维持这个谎言煞费苦心。他不得不面对生活的艰难,在极度暴力、恐惧中欢声笑语,给孩子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日子在谎言中过去,好不容易挨到纳粹下台的前夕,父亲把儿子藏进垃圾箱里,告诉他:这是游戏的最后部分,你挨过了,就可以得到那辆坦克了。
该怎样敬佩这位父亲的智慧呀!你能说他是在向儿子撒谎吗?由此,我们可以领悟出,特定背景下的所谓“谎言”,并不是欺骗,而是一种智慧。
我班有位女生赵芝兰,性格特别内向,学习情绪波动大,有时候在班级能名列前茅,而当情绪异常时,能跌到倒数的行列中去。稍有一点环境变化,就会对她的学习情绪产生影响。平时,我特别关注她这一点。
在今年三月中旬,正是复习正紧张的时候,她地母亲生病了,医院诊断是肾炎,还比较严重,她父亲在省城打工。得知这一情况后,我感到问题来了,如不能迅速解决她的后顾之忧,她的学习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和她父亲取得联系,让他把妻子接到省城去看病;然后,我安排赵芝兰住校,跟她讲,现在学习任务特别重,住在学校时间充裕点。那一头,我告诉她,她母亲在省城检查了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并打电话告诉她现在父亲工地上比较忙,就在那儿帮父亲一段时间。
为了解除她的担忧,我授意她父亲在一天中午,往她的宿舍打了这么一个电话,告诉她父母在那儿一切都很好,虽然累点苦点,但是他们都很高兴,想着她就要考上大学了,需要一大笔费用,所以现在得多干点话,多挣点钱。当天里晚上,她就告诉了我这件事,我又配合地教育她要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来报答父母的辛劳。
国庆放假,她回家了。到学校来看我,感激地说是我帮她度过了那段特殊的日子。现在,她父亲仍在省城打工,母亲间时去医院治疗,多数时间在家是休养。
想想看,善意的说谎比直接说出真相,有时候要好的多。
20世纪60年代,有一个叫海尔的小学教师,她深谙人类心理中的奥秘,在教学中设法让积极的人生信念像阳光一样渗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他发现班级里,黑人孩子学习兴趣不浓,成绩不理想。有一天,她对学生说:“最近的科学报告已经证实,在学习上,黑皮肤的孩子比白色皮肤的孩子更聪明,学习成效更好。”于是他故意把全班学生分成了“白人组”和“黑人组”。随后,她就没再提这件事。
大约过了两个月,经过测试,“黑人组”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均有明显的提高。
海尔的智慧就在于,他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通过美丽的“谎言”作外衣,来暗示黑人孩子也是聪明的,也是要以搞好学习的。而孩子一旦有了鼓励,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而态度的改变直接使孩子的希望被点燃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海尔老师只是一般性地给黑人孩子们上政治课,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怎样,不能怎样怎样,黑人孩子能听进去吗?可以讲,他处理的方式比传统的说教方式要高明得多,效果也要好的多。
4楼
美丽的花朵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与丈夫离了婚,带着女儿生活。有一天,女儿学校里要搞一个文艺演出,能歌善舞的女儿被选中,要上台表演。别的小朋友都买了新衣裳,而她亲手给女儿赶做了一件,穿出去竟然盖过了所有小朋友的风采。女儿很开心,演练也更加认真,可是在临演出的前一天晚上,女儿在台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膝盖处破了一个大洞。当女儿害怕而又委屈地告诉母亲时,母亲并没有批评年幼的女儿,可是要重新赶做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呢?
年轻的母亲在破了的地方绣上一朵花,既遮盖了破洞,又增添了美丽,伤心、失落的女儿又快乐起来。母亲看到女儿在台上翩翩起舞的身影时,眼里噙满了爱的泪花。
这位年轻的母亲用她的智慧给破洞处绣上了美丽的花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衣服“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那个破了的“洞”的处理。
在教育中对待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呀!学生总有这样那样的小错,就如同一件衣服上会出现“洞”一样,而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该怎样去处理它呢?衣服上有了洞,不补上难看;对于学生的过错,同样要及时处理,而且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就象那位母亲,要是胡乱地用一块什么布给补上,效果也不好。
有一位警察是自行车运动爱好者。一大早,他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来,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看自行车是不是超速了。骑车人没有发现警察。警察一看测速仪打了个愣:不对呀,这是汽车的速度——这人把自行车骑得和汽车一样快!骑车人违反了交通规则,被拦了下来。车手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他告诉学生,违规了,要罚款。学生说出了学校和住址,还有骑快的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说:“你先去上学。”
不久,那个学校收到一封信。信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这个俱乐部培养过许多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斯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将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夹了警察测定的时速。
4年以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并在奥运会上拿到了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金牌。
学生骑车超速是错了,但那位警察并没有按常规处理了事,而是采取了智慧的举措,从而给那位学生成了全国自行车赛的冠军,并拿到了奥运会的金牌。警察的智慧就表现在,能理智地提取“错”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引导,进而收到特别的效果。
可以这么说,对于学生的错,如果只是武断地凭自己的认识就下结论,就很有可能也使自己也陷入荒谬的错误之中。而要能够冷静思考,想出高明的应对办法来,就会“柳暗花明”。
在英国有一尊雕像,述说着橄榄球比赛的起源。橄榄球是从足球中产生的。
那尊雕像是一位蹲着的少年将要跃起,想要抓住球的形象。在雕像的基石上雕刻着这样的话——“他无视规则,抓住球,而且奔跑了。”
事情是这样的。在英国,两所学校之间正进行着一场足球比赛。有一位少年,他刚刚喜爱上足球,而且集体荣誉感极强,因为缺乏比赛经验,直到比赛将要结束时,他才被允许加入比赛。一上场,他便忘掉了不能用手碰球的比赛规则,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倘若要想自己的学校获胜,就必须在几秒钟之内把足球踢进对方的球门。他完全兴奋起来,把球抱在怀里,在满场的一片惊讶声中全力向对方的球门跑去。
裁判和选手们全都变得手足无措,呆若木鸡,眼睁睁地望着他。观众们却被这为了学校集体荣誉而忘记规则狂跑着的少年所感动,并变得兴奋而激动起来。人们全体起立,报以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这起事件非常出名,以致人们不记得那场比赛中发生的其它事情。
不久,英国便诞生了一项新的国民体育——橄榄球,并且竖起了这样一座雕像。
按理说,这位少年的“错”是明显的而且是比较大的,但它的出现因有着特殊的背景,因而能让人异常兴奋且能十分理智地对待它。少年的“错”,错出了一项新型的体育项目,这偶然之中,似乎也有着必然,就是你要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错”。“错”一旦艺术地被掩盖了,就会出现神奇的效果,甚至会出现奇迹。
5楼
诺奖缘何青睐美国人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中学 唐金龙 [238062]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此前公布的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也是两名美国科学家。
截至2003年,美国共有2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其中奥秘何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任丽塔·科尔维尔除了解释说有充足的经费保证外,还说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科尔维尔说:“人们总将提出疑问,并朝着新领域迈出下一步。可是,许多国家存在一种传统的倾向,不敢打破现状,对长者或上司总是表现得毕恭毕敬。我敢说,美国科学家产东特别顺从于一些过时的想法。”
美国物理研究所的菲利普·谢韦说,这就浓缩成了“美国梦”了。他说:“我们大家在小学和整个成长过程中都被教导要相信……美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你如果努力工作,运气也好,你就能做成一切。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
他接着说:“但是,在印度马德拉斯,你还是那样优秀、那么努力工作,但你不可能创建网景通信公司,这仅仅是因为所在的地方不同。”
谢韦说,美国学生更注重于独立思考,而轻视机械式的学习方式。他说:“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来统计,中国应该有15个爱因斯坦,印度有10个,美国只有3个。”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读者,当看到科尔维尔和谢韦的这番话,是有一种别样滋味的。每年诺贝尔奖评出后,总能引起国人的诸多感触,缠绕在我们头脑中的“诺贝尔奖情结”一次次使我们痛苦不堪。但冷静下来想一想,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理念、结构等方面的弊端。
现在的学校,基本上还是以所谓的“分数”为最高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的,在以“分数”为升学的杠杆下,所有的人们都在想法设法越过那座横杆。而在这样的畸形标准下,就很难说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了,更谈不上什么素质了。谢韦提到的“美国梦”对我们而言,只能是“痴心妄想”了。
这使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情。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攻下了巴格达,意料之外的是,美军的通缉令竟然以一副扑克牌的形式发布!
  4月12日,美军将通缉的萨达姆政府50余名高官的照片和个人资料印在卡片上,做成扑克牌,发给前线作战的士兵,希望利用“扑克牌通缉令”尽快“搜寻、追杀或俘获”伊拉克高官。
  要使执行任务的士兵尽快熟悉众多通缉对象,做到过目不忘,“重复”无疑是秘诀所在。不过,若是发给士兵大摞资料,相信士兵不会有多大的积极性和耐心去“啃”。而54张一副的扑克牌正是美军消遣娱乐的玩具,将其合二为一,不仅携带方便,还“寓缉于乐”,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大通缉成效。所以,从传播技术层面而言,扑克牌通缉令无疑是一大创举。
  我强调这件事,除了传播手段的借鉴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滋生此类创意的土壤:解放、前卫、乐观、自信。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多强调的是要孩子听话,大人让他做什么就必须做什么,不让他做什么就坚决不能做什么;老师叫他怎样就得怎样……小绵羊式的学生是标本式的好学生,而那些有点冒险精神,违背大人和老师意志的学生注定就是“坏学生”。
今年夏天,还孩子去合肥科技馆,那里面的设施还是很先进的,有许多动手和参与的设施,可以供孩子试验操作。但我在游览的过程中,就发现有许多的家长,面对先进的设备,不让孩子主动参与,还在一边不断提醒孩子:“不要乱碰,把机器弄坏了就不是好孩子了!”“不能乱来,有电危险!小孩子不能毛手毛脚的。”等等等等。
在我们多数人的眼里,孩子是渺小的,不值得一提的,他们只有听话的份儿,不能“乱说乱动”的,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否也该到了要反思的时候了?
北京时间2004年1月4日中午12时37分(美国太平洋时间晚上8时15分),随着美国宇航局(NASA)局长奥基夫激动的一声宣布,全球瞩目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勇气号”成功着陆火星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是自1999年“极地降落者号”失败后,NASA的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勇气号”项目耗时3年,总共约有1000多人参与,高峰时间则有600多名精英航天科学家同时投入。“‘勇气号’计划其实是一种关于人的计划——10%的技术和90%的人类技能、决心和勇气。”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火星探测器的名字是美国航空与太空总署从一万份参加命名比赛的小学作文中挑选出来的。中选文章的作者是一名9岁的小女童。这个5岁以前生活在孤儿院的孩子在得奖短文中写道:“在冬天的夜里,孤儿院显得特别黑,特别静,而且也特别冷。但每当我遥望清澈的星空时,我的感觉就会好一些。在睡梦中,我时常都‘飞’到那星球的世界里。”飞向星空是她的梦,也是人类的梦。
火星登陆这样宏伟的太空计划,美国人为什么会通过这种方式,让一个女童命名——而且是一个在孤儿院长大的女童命名呢?冬天的孤儿院夜里“特别黑,特别静,而且也特别冷”,这样的表述会不会让美国人的脸面拉不下来?美国人把为火星飞船命名这样神圣而重大的权利交给孩子们,说明了什么?
据说他们是这样认为的:孩子们是世界的未来,孩子的梦想比成年人更加五彩缤纷。通过这种征文命名比赛的方式,让孩子们得到一个公民理应受到尊重的平等权利。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参与国家太空航天计划这样的宏大规划,从小激发孩子们的“飞天热情”和科学精神。
对比之下,我们的社会为孩子的成长虽说提供了许多优越的条件,但在骨子里,还存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异,还没有根本上重视起孩子的独立品格、批判意识、冒险精神的培养。
我们不能光羡慕人家拿了多少诺贝尔奖,更重要的是要想一想,人家为什么能拿那么多的奖?人家所做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可借鉴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应该讲,我们中国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豪迈情怀,我们总是喜欢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定能做得到。”好!那我们都行动起来,社会、学校、老师、家长,就从点点滴滴做起吧。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