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当众辱骂老师,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楼主
学生当众辱骂老师,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P]他说:“我所带的班级学习气氛不浓厚,学生上课时走神、睡觉的情况时有发生。那天下午上课时,我看见一个男生趴在桌子上睡觉,便顺手拿起一个粉笔头丢向他,该男生醒来后勃然大怒,恶狠狠地骂道:‘你有病啊!’我难以置信地问:‘你是在骂我吗?’他依旧怒气冲冲地回答:‘你有病!’[/P][P]“下课后,我回到办公室,越想越委屈,尽管有很多学生安慰我,但是我依然非常难受。[/P][P]“李老师,我阻止学生上课睡觉,学生竟对我破口大骂,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P][SIZE=16px]首先,我必须强调:无论是什么原因,老师向学生扔粉笔头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扔鼠标、扔书本就更不行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一下,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向学生扔粉笔头导致学生受伤的案例非常多,有的学生甚至因此伤到了眼角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是要负法律责任的。[/SIZE][SIZE=16px]我想起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说过的一句话:[COLOR=rgb(0, 122, 170)][B]真正开悟的师者并不把自己当成老师,他了解到,他什么也不比你多,而你什么也不比他少。[/B][/SIZE][/COLOR][SIZE=16px]这句话是说给我们所有教师听的。从灵魂层面来讲,我们不比学生多拥有什么,学生也不比我们少拥有什么。[COLOR=rgb(0, 122, 170)][B]我们自当给予学生尊重,而不要因为自己是老师,就以师道尊严为由,要求学生事事顺从、处处退让。[/B][/SIZE]有的老师在迎接新生的第一天就规定,一旦学生和老师发生矛盾冲突,学生要无条件地向老师认错和道歉。这样的硬性规定,其实是不可能让那些正值青春期的学生服气的。当然,等到师生感情逐渐稳定、深厚了之后,老师可以在开班会的时候,委婉地告诉学生:“若老师误会了你,你千万不要急于当场辩解,因为你辩解的目的是想让老师理解你,而你辩解的结果,可能会导致老师越发生气,让局面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不如下课后再找老师解释,倘若真的是老师误解了你,老师肯定会主动向你道歉的。”老师若能这样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学生接受起来就会更容易。[/COLOR][SIZE=16px]同时,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SIZE][SIZE=16px][COLOR=rgb(0, 122, 170)][B]一位老师变得成熟的标志不是一味地证明自己是对的,学生是错的,而是即使在认为自己的想法正确的情况下,也能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否则,就算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事情也可能会往不好的方向发展。[/B][/SIZE][/COLOR][SIZE=16px]其次,我认可《今天怎样“管”学生:西方优秀教师的教育艺术》一书的编译者李茂老师的观点,如果发生了学生辱骂教师的事情,教师一定要认识到,[/SIZE][SIZE=16px][COLOR=rgb(0, 122, 170)][B]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无理行为并不是针对教师的,他们的突然爆发,是由他们生活中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引发的。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冷静,保持耐心。[/B][/SIZE][/COLOR][SIZE=16px]案例中这个老师面对的班级学习氛围不浓厚,班里的一些学生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讲——也许是因为听不懂,老师又不允许他们说话、逃课,他们便只能睡觉。他们在睡得正香时,如果忽然被一颗粉笔头砸醒,是很容易情绪激动、破口大骂的,但他们骂的不一定是老师。[/SIZE][SIZE=16px]我又想起《庄子·人间世》中的那则故事:“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个爱马的人,用竹筐装马粪,用蛤蜊壳接马尿。当有蚊虻叮在马身上时,爱马的人出其不意地拍打蚊虻,令马受到了惊吓,马咬断勒口、挣脱笼头、毁坏胸带而跑走。本意出于爱而结果却适得其反,这能不谨慎吗![/SIZE][SIZE=16px]我们就是那爱马的人哪!用粉笔头砸睡觉的学生,和拍打马身上的蚊牤,何其相似![/SIZE][SIZE=16px]我必须承认,我也被学生骂过,还不止一次。在我的朋友圈里,反映此类问题的老师也有很多。[/SIZE][SIZE=16px]周老师说:“对长期在职业学校教学一线工作的女教师来说,被学生气哭应该不是稀罕事。我2000年第一次当副班主任时就被气哭过,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原因了,只记得当时我站在窗户边流泪时,比我还高的女班长上前来抱着我,向我道歉,还让全班同学给我道歉。后来,那个班的学生都和我非常亲近。看来有时候哭也是一种激发学生同理心的策略。”——真诚的关怀和泪水,自然有一种让人感动且被净化的效果。[/SIZE][SIZE=16px]龚老师说:“前几天晚上上课时,教室后面的部分学生又闹成了一片,我假装不懂,微笑着问:‘怎么这么热闹?是在欢迎我吗?’学生笑嘻嘻地说:‘是。’我接着说:‘如果喜欢我,就把目光集中到我这里来。’学生莞尔一笑,大声说:‘好!’”——老师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何必非要气急败坏?[/SIZE][SIZE=16px]我将文章开头的案例发到微信群中,群内的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针对这位老师的经历,群里老师的声音大致分为四类。[/SIZE][SIZE=16px]第一类:指责型。比如,她怎么能用粉笔砸学生呢?她的课堂上怎么会有学生睡觉呢?她怎么可以和学生一般见识呢?肯定是她的课堂设计不合理、教学水平不高……[/SIZE][SIZE=16px]第二类:讨好型。比如,她真的受委屈了,她的心里肯定很难受,我想抱抱她。这是在重复对方的感受,对对方的情绪有很好的安抚作用。但是,无论如何拥抱,都不能提高对方的教育水平。[/SIZE][SIZE=16px]第三类:理智型。比如,按照某某理论,她应该如何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她这是犯了某某毛病……理智型的特点主要是喜欢说教,一些懂一点儿心理学的老师喜欢给人贴标签,动辄说某位学生患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或多动症,分析的时候更是滔滔不绝、引经据典,自以为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其实,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片面的,是武断的,甚至是错误的,是“野蛮分析”,很容易让被安慰的人感觉我们的建议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SIZE][SIZE=16px]第四类:打岔型。比如,多想想亲朋好友,多想想美好的生活,实在不行出去大吃一顿,这样就不会生气了。这就是打岔,可以让人转移注意力。[/SIZE][SIZE=16px]讨好型和打岔型对于缓解对方的情绪有一定的帮助,而指责型和理智型对于安抚情绪是无效的。老师们如果想真正提高教育艺术,则必须终身学习,修身养性。[/SIZE][SIZE=16px]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说:我什么也不比你们多,而你们什么也不比我少,我本没有任何资格去评判你们行为的是非对错。所以,我的这篇文章仅是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SIZE][COLOR=rgb(136, 136, 136)][SIZE=15px]文章来源:源创图书《从容优雅做好班主任:班主任成长36例》,李迪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2月[/SIZE][/COLOR]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