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楼主
[原创]
带着“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在我们的教学中,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它不论你是否有明确的承诺,都会像春风一样潜入人的心田。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教师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气温骤降,自己感到寒冷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快到了,教师笑眯眯地递上一张贺卡,加上一句亲切的问候;学生退步了,教师心理着急,但在批评中伴有鼓励和期望,诱导中含有诚意和热诚;学生思家了,教师给予父母般的关爱;学生睡觉了,教师给他们拉拉被角……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理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2003年下半年接过五年级的一个班,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叫朱某。他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考试成绩也还是令人较满意,但每次坏事总有他的份。如:自修课带头起哄,致使班级纪律常被扣分,同学们对他的意见很大;在寝室中轮到他值日也总是敷衍了事;差不多天天不吃饭,总是买零食吃,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作业也是经常不完成。他的前任老师说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不用管他了。
    面对这样的学生,真是令我头痛,难道真的弃之不管吗?如果这样,我还算是一个老师吗?不能,绝对不能。于是,我尝试了许多的做法:与家长取得联系,控制他的零花钱;叫班长三餐吃饭都和他一起,监督他吃饭;等等,可始终却不见效果。
到底如何办呢?记得一个哲人曾说过:要了解一个人,只须真心爱他5分钟。对!一定要用我的爱心去教育与转化他,让他相信老师是信任他的,是爱他的。我仔细地分析了他的情况,发现他是一个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于是,我就等待着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学校举行运动会,班级中的800米没有人报名。我找来了朱某。他耷拉着脑袋,以为我又要批评他了,着急地说:“我没有犯错误呀!”我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确实是没有犯错误。这次,老师是想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了!”“什么机会?”他放下心来,急切地问。“这次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我们班的800米没有人报。老师觉得这项比赛你能行!”我坚定地说。“不,我不行!”他连连摇头。“你能行!”我肯定的回答。他低着头,似乎在犹豫着。“真的吗?”我注意到,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喜悦。“对,你真的能行,只要你天天吃饱饭,加强锻炼,到时你一定会成功的!”他见我信任的瞧着他,就有力地点点了头。
    第二天早上,我才起床,就见一个身影在操场上跑动着。是他!我眼前一亮!
晨间活动地时候,我就及时地在班级中表扬了他:“朱某同学真是好样的,他为了能给我们班争得荣誉,今天很早就到操场上训练了。”同学们都不相信地看着他。“他报了800米!”我又补充了一句。顿时,班级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害羞地低下了头,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表情。接下去的每一天,当我起床的时候,我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操场上训练。
……
    运动会开始了。轮到他的时候,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信心十足的对他说:“你肯定会成功的!”他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目光。发令枪一响,他第一个冲出起跑线,使劲全身力气往前冲。大家都在为他加油。当最后一圈时,我看他几乎要趴下了。我以为他要放弃了,可他却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坚持到了最后,第三个冲过了终点。
大家都兴奋地围了过去,扶住了他。“朱某,你是好样的!”“朱某,你真行!”同学们的称赞声不绝于耳。他无力地望着我。我高兴地走过去,递给他一瓶矿泉水,并坚强有力地对他坚起了我的大拇指。可却发现他疲惫地脸上带着沮丧。我笑呵呵地问:“为什么这么沮丧?是不是因为只得了个第三?那也已经很不错了。老师去比还不一定得到的呢!”他无奈地 笑了。“你已经很努力了。我想:任何事只要你去努力,老师相信你都会做得很好的!”他认真而坚定地说:“老师,我一会去努力做好的!”
第二学期开学以来,我发现朱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修课上不再起哄了,作业也从不拖欠了,零食也不吃了,成绩比原先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我表扬他的时候,他总是笑眯眯地、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在周记中,他写道:“老师,谢谢你一直这么相信我,鼓励我,爱护我。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一本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书,里面蕴含着多少精彩的章节,多少深刻的寓意啊!教师唯有用爱的心灵才能读懂他。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的确,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孩子们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敬请指点!!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ALIGN]
1楼
   给他一个目标,让他承担责任,是一种最好的待遇。
2楼
经修改的:
带着“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在我们教学中,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它不论你是否有明确的承诺,都会像春风一样潜入人的心田。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教师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气温骤降,自己感到寒冷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快到了,教师笑眯眯地递上一张贺卡,加上一句亲切的问候;学生退步了,教师心理着急,但在批评中伴有鼓励和期望,诱导中含有诚意和热诚;学生思家了,教师给予父母般的关爱;学生睡觉了,教师给他们拉拉被角……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理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
[案例]
2003年下半年接过五年级的一个班,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叫朱某。他上课喜欢随意插嘴,每次违反纪律的事总有他的份;作业也是经常不完成;且差不多天天不吃饭,喜欢买零食吃,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他的前任老师说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不用管他了。
面对这样的学生,真是令我头痛,难道真的弃之不管吗?如果这样,我还算是一个老师吗?不能,绝对不能。到底如何办呢?
记得一个哲人曾说过:要了解一个人,只须真心爱他5分钟。对!一定要用我的爱心去教育与转化他,让他相信老师是信任他的,是爱他的。我仔细地分析了他的情况,发现他是一个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于是,我就等待着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学校举行运动会,班级中的800米没有人报名。我找来了朱某,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的表现力很强。这次,老师决定给你一个表现的机会了!”“什么机会?”他急切地问。“这次学校要举行运动会,我们班的800米没有人报。老师觉得这项比赛,你能行!”我坚定地说。“不,我不行!”他连连摇头。“不,你能行,你真的能行。只要你天天吃饱饭,加强锻炼,到时你一定会成功的!”他见我信任的瞧着他,就有力地点点了头。
第二天早上,我才起床,就见一个身影在操场上跑动着。是他!我眼前一亮!
晨间活动地时候,我及时地在班级中表扬了他刻苦训练的精神。接下去的每一天,当我起床的时候,我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操场上训练……
运动会开始了。轮到他的时候,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信心十足的对他说:“你肯定会成功的!”他给了我一个坚定的目光。发令枪一响,他第一个冲出起跑线,使劲全身力气往前冲。大家都在为他加油。当最后一圈时,我看他几乎要趴下了。我以为他要放弃了,可他却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坚持到了最后,第三个冲过了终点。
大家都兴奋地围了过去,扶住了他,称赞声不绝于耳。我高兴地走过去,递给他一瓶矿泉水,并坚强有力地对他坚起了我的大拇指!“好样的。”他好像有点沮丧。“虽然是第三,可是,你已经很努力了。我想:任何事只要你去努力,老师相信你都会做得很好的!”他听了,坚定地说:“老师,我以后做任何事,都一定会去努力做好的!”
从那以后,我发现朱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的坏习惯已经一扫而空,成绩比原先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我表扬他的时候,他常常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在周记中,他写道:“老师,谢谢你一直这么相信我,鼓励我,爱护我。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反思]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一本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书,里面蕴含着多少精彩的章节,多少深刻的寓意啊!教师,唯有用爱的心灵,才能读懂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当我们教师用爱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爱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用爱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爱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时,我们就赢得了学生的心,就获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带着“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爱好与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对一个好老师而言,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其次,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据有关教师人格特征的调查,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凭个人爱好,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
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即所谓“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
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爱的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3楼
[原创]用“心”走进后进生的心灵
用“心”走进后进生的心灵
龙游县灵山乡中心小学    刘国平    张梅琴
什么是后进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差,而思想品行表现较好的。这类学生或者由于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或者由于学习方法不对头,或者教师对其不重视的原因,造成了学习上暂时的困难。一类是学习成绩较好,但思想品质较差,这类学生由于家庭的教育不当,或者社会的某些消极影响,或者个人要求不严及教育不得法而后进,这些学生是思想后进生。一类是学习成绩差,思想品德也差的“双差生”。学生之所以变成“双差”原因比较复杂。有可能是家庭的原因,比如说父母迷于赌博、父母离异、家境困难等;也有可能是社会的原因,比如“三室一厅”的诱惑对心理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讲是非常大的(我校一位高年级的学生,星期六从早上开始,连续在网吧呆了七个多小时);还有就是学校、教师对他们的不理睬、挖苦、歧视等原因造成。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对后进生进行适当的分类,分析他们“后进”的原因,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便于因人施教,帮助他们进步。如果不全面了解后进生各方面的情况,就不能辩证地对待他们,容易产生偏见,就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就有悖于新课程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自己的良心也会遭到遗责的。
不过,不管哪一类后进生,他们差不多都有共同的特点。一、自卑感强:后进生相对来说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而表扬则是少之又少。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二、逆反心理较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他们的言行常常具有一种逆反心理。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在日常道德行为上言行常常不能统一。如何使他们回到集体中来,逐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呢?本人以下几点做法原与大家共探讨。
1、爱心引导,增强后进生对老师的信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要取得后进生对老师的信任,首先要消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作为老师,对后进生要爱得真,爱得深,将严格要求渗透在爱之中,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对他们的爱。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在我们教学中,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它不论你是否有明确的承诺,都会像春风一样潜入人的心田。课间,面对学生的问候,特别面对后进生的问候,教师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深深地鞠躬;气温骤降,自己感到寒冷时,应特别急切地提醒后进生多穿一件衣服;后进生犯错了,教师心理着急,但在批评中伴有鼓励和期望,诱导中含有诚意和热诚……这样的次数多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对教师积存着一份亲近,自然感受到了教师的一份关爱,增加了对教师的信任感。
电影《少年犯》中说得好:一个人经得住自然的灾难,经得住社会的磨难,可经不住亲人的抛弃。推一把,可能使其踏上歧途,拉一把,就可能便其改邪归正,好些人都是被家庭、学校无情推出来后才走向犯罪、走向毁灭的。
所以,我们要爱学生,尤其要爱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
2、诚心相待,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
后进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学习上暂时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采、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表现为对个人的自我尊重,也要别人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人格。
作为教师,更应该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尊重和理解后进生。只有这样做,他们才能把你当成知已,畅谈思想;只有这样做,老师也才能了解学生,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教育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进步;只有这样做,也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求知与进步的欲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及自卑心理,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培植他们的自尊心。
所以作为教师,要和后进生多多接触,要经常在合适的时机和他们谈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消除他们的自卑感,缩短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3、信心鼓励,让后进生获得成功感
作为一个后进生,成功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谈。他们最怕的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教师对他们放弃教育,甚至打击他们,就会很容易使他们破罐子破摔。
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是个最没用的人,什么都不行。同学们都不理我,都不愿意和我玩;老师也不正眼看我。反正我是个差生了,学不学无所谓了。看到这日记,我心里非常难过:我对学生真是关心的太少了,我不能放弃我的任何一个学生呀!
仔细想想,其实,这位学生并非一无长处,她也有先进的方面。我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激发她产生改变自己后进状态的信心和勇气,给她以鼓励,让她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拥有成功的感觉。于是,我就尝试着去改变她。
(1)给她树立信心。对她的要求要适度。要求过高,会认为高不可攀,望而却步;要求过低,不利于培养学习毅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比如说背书,我就要求她能把重点段落背下来就行了。几次以后,她也觉得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么并的,也能够把书背下来。
(2)让她经常能获得成功。上课时,我会经常性地、有意识地提一些相对比较简单地、通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让她回答。如果她回答错了,我会笑着说:“再想想,你就会想对的。”若说对了,我又会说:“你真聪明!”课前,我总是抽空和她一起预习、找出疑难,让她学会独立思考;课后,会适时和她共同讨论疑难并检查学习效果;布置作业、练习时,分层次操作,对她的练习、作业的数量都偏少、偏易,使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能体会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快乐!
(3)让她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比如说,她唱歌比较好的,我就让她当“班级领唱员”,她每次都非常认真的去完成。
一段时间后,她明显变得开朗活泼了,上课也不怕了,同学们也愿意和她玩了。她已经融入到了班级这个集体中。我的心里也倍感欣慰。
4、恒心相伴,防止后进生的自满感
有的后进生取得了一点成绩,就认为自己很能干,就会生骄傲的情绪。这时,教师及时给他们“打预防针”。后进生要转变成一个好学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老师一定有要恒心,必须要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象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的得体,严得适度。对这项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积极为他们创造进步的机会,不断消除他们的自满感,使他们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是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善待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心”走进每一位后进生的心灵,这样才不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