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得

楼主
论语“新”得
论语是经典,因为我们熟知。因为我们都能吟出其中的教诲。但细读论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发感觉到以前认识的肤浅。也许以前的理解就是管窥一斑罢了,最多也是个只见一木,而不见森林。
温故而知新,学习论语,感受新的体会,抒发新的认识。发一帖,把自己的浅识薄见与大家一起探讨!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楼
11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我们好说三思而后行,其实思考多了,未必是好事。该出手时就出手,机遇来了,就要赶紧抓住,等你什么事情都想明白了,黄瓜菜也凉了!
从孔夫子的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理解出做事应该果断的意思。一件事情想三遍和两遍也许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是要有充足的自信、和雷厉风行的作风。瞻前顾后,左顾右盼,到头来什么事情也做不成。所谓秀才造反,三年难成,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在这一点上,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是行事都是很果断的,所谓路见不平,拨剑而起。如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并没有多少的文化,但能把握时代的机会,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知识不应该成为读书人做事的 后顾之忧,而应该成为准确判断,及时行动的指南和动力!
人说,机遇就是秃子头上的头发,本来就微乎其微,出手晚了,就真的是一毛不拔了,愿我们每一个朋友都能及时出手,把握住人生的每一次机遇!
2楼
11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常以为愚不可及是贬义词,读了论语的这条言论,不仅让我汗颜,很为自己的肤浅而羞愧。其实愚不可及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如同难得 糊涂一样,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升华,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所不能比的。
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事例,我们提倡做人要踏实,要有老黄牛般吃苦耐老的精神。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多华丽的辞藻,也不会表现自己,就显的很愚讷。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心灵嘴巧,就象八哥一样聪明,懂的察言观色,说的话很好听,他们显的很聪明。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反而是那些愚笨的人。人云亦云的聪明人只能当领导的跟屁虫。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经典的故事,那就是愚公移山。愚公不愚,他是真正的聪明人。而故事中的智叟则成为了聪明的失败者。这样的例子何其多也,希望我们都能深刻的思考这则论语,也许文中的宁武子是一种伪装的愚,是明哲保身的策略。但那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了,无论你是否春风得意,事业有成,都一样要善其自身,充实好自己,做一个“愚不可及”的聪明人!
3楼
13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和质其实是两个不同的范畴,而我以前却以为是一个词。文寓文才,后天的文化修养,好象我们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样,是一种自信的充实与美。而质更多的是指自然生成的方面,我的理解是质是基础,如同一件璞玉,从大自然中采来,那是很粗糙、很野性的。经过了能工巧匠的雕琢才能成为一件美器!
文和质是相得益彰的,出却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美的。无论论语中所的野也罢,或是史也罢。都应该是我们平时读书提升应该注意的。要想做到“质不粗俗,文不矫饰”就要打好基础,升华自己的文化修养,把自己的真才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只要那样,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人!
4楼
   感谢心手老师,读了您的心得,我对“三思后行”、“愚不可及”和"文质彬彬"三个词语有了更多的了解。
   品读您的心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楼
愿我们大家一起读论语,做读写相长的书友!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17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