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楼主
(转)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ALIGN=center][FACE=楷体_GB2312][SIZE=3][SIZE=5][B]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B][/FACE][/SIZE](演讲稿,部分)[/SIZE][/ALIGN][ALIGN=center][FACE=楷体_GB2312][SIZE=4][B]陶继新[/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人们谈论更多、关注更多的往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固然很重要;但是教师从身到心到灵的一种生命飞跃,则是超越专业成长之上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所谓文化,就是以文化人。而教师,既要接受文化之化,又要以文化人。而要想拥有文化,就必须读书。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化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因为经典文化不仅流淌着智慧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与教师的生命成长有着一种内在的生命维系。[/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那么,现在老师们的生命状态怎样呢?我感到并不理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本应是生命个体探索未知、获取智慧、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幸福之旅,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逼迫,使得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发生异化,使得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变得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渐行渐远。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灵动起来,抵达幸福求知与教学相乐的境界呢?[/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诵读体悟,以及自己所采访的经由经典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老师的成长片断,为大家提供一种生命成长的参照。[/B][/SIZE][/FACE][/ALIGN][ALIGN=center][FACE=楷体_GB2312][SIZE=4][B]一、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必需就是舍之不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作为一个自然人,要想生存的话,就需要空气、阳光、食物和水等必需的养料;作为教师,就不单单需要这些,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与心灵层面涵养学生,且通过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其生命的飞跃。[/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一)完善人格-----君子求诸己[/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韩愈在《师说》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迷惑,这只是一种字面的解释,其深层内涵,则在于人格升华与文化升值。[/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既然我把“传道”定格为完善人格,那么,作为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完善人格呢?途径非止一端,而读书当是最佳、最捷之径。特别是经典文化,恰恰是人格培养的最为有效的载体。还是孔子说得好:“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你看,君子是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的,但是小人呢?却时时刻刻苛求别人。阅读《论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是人格成长。《论语》有好多关乎心灵层面的东西,读《论语》的关键是要读懂其思想以及灵魂深层的东西。不然,就会望文生义,曲解其中的内涵。比如孔子所说的“好学”,往往不同于今天的解说。《论语·学而》第一篇中不是有这样一章吗?“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要求太饱,居住的也不一定太***逸,勤勉地做事,谨慎地说话,接近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这就是好学。可见,孔子所谓的“好学”,并没有定位于努力学习知识,而是道德要求与人格涵养。鲁国的鲁哀公曾经问孔子他的弟子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是颜回,理由是“不迁怒,不贰过”,就是说不把自己的怒气无缘无故地迁移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还是没有今天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这个层面的意思,仍然是从做人上谈的。因此,我们读圣贤之书,和圣人进行对话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尽管我只是举了《论语》中的一个片断,但可以使我们窥豹一斑。[/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其经典意义;相反,因其思想具有穿越时空而慰藉不同时代的特性,今天再读《论语》,仍然感到光华不减,甚至让我们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觉。[/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其实,古今中外很多大师作品,大都思想丰富,有的还流淌着审美的追求。老师们一般都看过的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看完之后,简爱这个女主人公的自爱、自尊、自强、善良、真诚等优秀品质,就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走进我们的心灵。也就是说,读过这篇部小说之后,对我们的心灵是一种净化。这就是世界大师通过他们的经典文本向我们教师传递出的精神与思想。所以,我一直认为,通过读书,特别是高层次的读书,能使我们教师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本质要义上提升自己的人格。[/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二)授业解惑-----文不在兹乎[/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我认为,“授业解惑”的真义在于文化升值。对一个人来说,他可能有万千资产,他可能在银行里存了很多很多的钱,但他未必是幸福的;而大量的经典诵读之后,则是另一种存款,我称之为文化存款。只是没有存到银行里,而是存到自己的心灵里了。而文化一旦在心灵***顿之后,就成为了一生幸福的储蓄。[/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孔子,就是一位不断地文化升值者。大家知道,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办教师,第一位民办学校的校长,他是第一个将学在官府移至学在民间的人,成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曾经周游列国十四年,几经磨难;曾经被围困在匡这个地方。这个时候,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致意思是这样的: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难道不在我这里吗?上天要想把这个文化毁掉的话,那么后来的人就得不到这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个文化的话,匡人软禁我是没有办法的。在有生命之忧的时候,孔子仍然以文化的传承者自居,甚至是感到自豪的。他认为文化就在他那儿,他是文化的代言人,是文化的传播者。实际上,我们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也是文化的代言人,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既然如此,就应当拥有文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拥有文化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还是读书。从书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汲取文化营养,才能真正地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文不在兹乎”?[/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而要想真正地拥有文化,就不单单是对教材文本的解说,更不是单纯对教参内容的重复与再现。它需要自己的思想与话语。课堂教学应是对教材文本审视之后的创造,是一种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但是怎样才真正拥有文化呢?我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因为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应当是文化的拥有者与代言人,也应该对学生大言不惭地说:“文不在兹乎?”如果不读书,所有的文化升值都成为纸上谈兵,也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所以,教师必须关注读书,实现自己的文化升值。特别是通过阅读一些高层次的书之后,就能使我们真正地拥有智慧人生。大家知道,知识和智慧是不一样的。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如果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沙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是一旦拥有智慧之后,就可以从一块石头里面发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中感悟灵魂的律动。[/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三)生也有涯----- 逝者如斯夫[/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宇宙是浩渺无涯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个点,作为生命个体来说,在地球上也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面,即几十年最多百十年的时空中,我们是庸庸碌碌一生,还是让生命焕发着光彩?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思考的哲学命题。[/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所以,我们要通过读书,特别是读一些经典书籍,来提高我们的思想文化品位。有了高质量的思想文化品位,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民教师,才能被我们的学生认可。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读书是教师的一种生存必须。[/B][/SIZE][/FACE][/ALIGN][ALIGN=left][FACE=楷体_GB2312][SIZE=4][B]  时光是不断流逝的。所以,《论语》中有就了这样一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想,时光如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永远地流逝了。但它流逝的不单单是美好的时光,还有我们的生命。所以,孔子也会发此浩叹。如果在流逝时间和生命的时候,我们一事无成,没有实现生命的成长,我想那就是真正的生命流逝了。假如我们通过阅读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品格,就有了文化的升值,就会有别样的价值。这样看来,读书就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问题,还是生命在宇宙空间行走中提升质量的一个必经之路。[/B][/SIZE][/FACE][/ALIGN][ALIGN=right][FACE=楷体_GB2312][SIZE=4][B](《教育文学》2008-3下,全文载与《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B][/SIZE][/FACE][/ALIGN]
1楼
很荣幸,去年自己跑到山东参加大夏教育论坛,亲自聆听了陶老师的教诲,收获真不少!

陶老师永远是那么笑盈盈的,让人感觉到教育的美好。而他对读书的痴爱,影响了很多很多的老师。

心手老师的推荐真好!
2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高堂明镜[/U]发表的内容:[/B]

很荣幸,去年自己跑到山东参加大夏教育论坛,亲自聆听了陶老师的教诲,收获真不少!

陶老师永远是那么笑盈盈的,让人感觉到教育的美好。而他对读书的痴爱,影响了很多很多的老师。

心手老师的推荐真好...[/QUOTE]
博学之,审问之,明辩之。和明镜一样学习大家!
3楼
感谢心手老师推荐的好文。您能把字变大一些吗?虽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但没办法,算俺求您了。玩笑……
4楼
谢谢增果老师的建议!
5楼
心手经营书影吧真是用了脑筋,点子不错啊!强烈支持!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