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论语导读

楼主
[转]论语导读
[FACE=Arial Black][SIZE=3]《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论语》首创语录之体。[/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B]一、《论语》书中的“鬼神”思想[/B][/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孔子是怎样看待鬼神的呢?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雍也》)。表明孔子对鬼神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鬼神是否存在,孔子并未多加评说,也不反对别人对鬼神的信奉,而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B]二、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及其价值[/B][/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B]三、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B][/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一,“君子不器”。[/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五,君子不党。[/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B]四、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B][/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B]五、《论语》书中的教育思想[/B][/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B]六、关于务政的思想及其价值[/B][/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B]  [/B]  [/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一,关于务政的对象。[/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二,关于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第三,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第四,要眼光远大,依次而进。[/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B]七、关于治国与***邦的道理  [/B][/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一,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二,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其三,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FACE][/SIZE]
[FACE=Arial Black][SIZE=3]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FACE][/SIZE][FACE=Arial Black][SIZE=3] [/FACE][/SIZ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
1楼
感谢张老师给我们带来品读经典的机会。
2楼
    今天,于丹教授给济南军区抗灾的“铁军”作《向生命敬礼》报告,其中对“勇者无惧”的“勇”作了这样的解释:勇——是心底的一种力量!
3楼
感谢心手收集的论语导读资料,我建议大家一起读论语,就是看重论语的博大精深,就是他对于我们实际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期待大家一起谈谈感受。
崔老师听于丹教授的讲座,关于勇的理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真实解读。
4楼
仔细读过了,很期待读到这本书。我已经邮购了。在这里我总算知道了什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5楼
于丹的解读《论语》是看了,但总觉得嚼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但一直没能静下心来看这么博大精深的文章,真是惭愧!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