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夜话读书专贴(一)——共读《童年与解放》

楼主
光明夜话读书专贴(一)——共读《童年与解放》
[P]《童年与解放》读书专贴。作者黄武雄。台湾大学数学系教授。一向关心教育发展,是教改的先驱者。本书是从数学、自然科学、认知心理学等各面向切入,指出人原始的创造特质,探讨儿童成长的秘密。[/P]
1楼
[SIZE=3][/SIZE][P][FACE=Calibri][SIZE=3]《童年与解放》读书感悟[/SIZ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摘抄:我试图以人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与动力,去搭起一个世界观,借之引发读者的讨论、驳斥或共鸣。对我来说,既有世界中的真善美并非绝对。用自己天生的能力与动力去解构与重建自我的世界观,是每一个人一生永远的功课。[/FACE][FACE=Calibri]      P2  [/SIZE][FACE=Calibri]《人间对话》[/FAC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感悟[/FACE][FACE=Calibri]:[/SIZE][FACE=Calibri]我的理解是认知学上的世界观仅仅是别人总结归纳的世界观,其真善美在某个人特定的环境和能力范围内不一定就是他心里的真善美。例如芦山地震:在有爱心正常人的心里那是一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酿成的悲剧。所以大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应是悲伤,同情,感同身受。因为这些人天生善良具有同情心,正是这种心理的驱动下,在遇到灾难时,油然产生一种高尚的情怀:天下人之幸是己之幸,天下人之苦是己之苦。当然也有一类个性狭隘,面对他人的灾难,无动于衷,这类人的心里常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可能就是作者笔下的:用自己的能力与动力重建自我的世界观。不一样的个人能力和动力解构出不一样的世界观。[/FACE][/FACE][/P][SIZE=3][/SIZE][P][SIZE=3][FACE=Calibri]    [/SIZE][FACE=Calibri]教育中我们也经常对一些班主任的行为所不解。例如:当老师看到某个特殊学生(孤儿),不但没有包容之心,而是百般指责孩子的不是。这类人不能从理解和爱的角度看待事物。而仅仅依靠自己的情绪来解决问题,期目的也非常明了:因为学生表现不好,让其不满意。该生就应该受到批评和指责。这类人的思维能力达到的高度是:具体孩子表现不好的原因,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和我无关,我仅履行我做班主任的任务就好。其实面对这类人我们也应该理解:因为他的个人能力和修为仅此而已。且目标指向不明。他所能解构的个人世界观只能是如此。[/FACE][/FACE][/P][ul][li][SIZE=3][/SIZE][/li][/ul]
2楼
[P][SIZE=4][COLOR=#e61ae6][FACE=Times New Roman][COLOR=navy]  [COLOR=#e61a1a]摘录:人的本身便是目的?人能不能是国家、宗教、家族,甚至是经济体制的工具?[/SIZE][/COLOR][/FACE][COLOR=navy][/COLOR][/COLOR][/COLOR][/P][P][SIZE=4][COLOR=#e61a1a][FACE=Times New Roman][COLOR=navy]   [COLOR=#ee1111]康德说:“人即目的,不是工具。”[/SIZE][/COLOR][/FACE][COLOR=navy][/COLOR][/COLOR][/COLOR][/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4][COLOR=#2222dd][COLOR=#e61ae6]我的阅读理解:[/FACE][/SIZE][/COLOR][/COLOR][/P][P][FACE=Times New Roman][SIZE=4][COLOR=#2222dd][COLOR=#e61ae6]       [/FACE]刚看到题目的时候,我脑子一片昏暗:人即目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怎么看不懂?耐着性子往下看,看到康德的言论,肯定“人即目的”,还是不太理解。再往下看,似乎明白了点,目的必须要与工具联系来理解。人好好活着,有质量的活着便是目的,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把人本身当作工具。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尤其在深圳这块热土上,应试教育比之内地更加功利化。我们的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所谓的教学质量,有没有把学生当作考试的机器呢?有没有当作写作业的工具呢?我以为这个现象是存在的。考试、写作业固然必不可少,但如果为了达到目的,毁坏孩子的健康(身体和心理),那就不是在为孩子谋福,而是在戕害了。还有一些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或者是在评估的时候有个好面子,偷偷地搞分流教育,其实这是一种极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这种行为是不是将学生当作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工具呢?[/SIZE][/COLOR][/COLOR][/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222dd][SIZE=4]        作为普通教师,确实无法与当下的教育体制抗衡,但在自己可以权控的范围内,可不可以做一些变通?比如,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能不能注入一点柔性?我始终认为,太过刚性和理性的教育,会让孩子在感情上越来越冷漠。还比如,我们在斥责学生的同时,是不是耐下心来听听孩子的解释?即便孩子可能说谎话,找借口,我们也要扪心自问一下,孩子为何会百般狡赖?我以为,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有其理由的。有些时候,我们看得见,有些时候我们看不见,全凭直觉猜测,特别不靠谱。[/FACE][/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222dd][SIZE=4]       人即是目的。我们所做一切,都是为了人能好好地活着,而不是将其当作工具去使用。事实上,当下社会,很多人的眼里和心里没有人,只有工具。比如曝光的黑砖窑,将一些未成年孩子或者一些智障人士拐骗到不见天日的地下工厂为其做工,还打骂虐待。当然,类似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FACE][/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222dd][SIZE=4]       作为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并把人本主义植入到孩子的心里。今后,人沦为工具的可能性才会减少或者消失。[/FACE][/COLOR][/SIZE][/P][P][FACE=Times New Roman][COLOR=#2222dd][SIZE=4][/FACE][/COLOR][/SIZE][/P]
3楼
[FACE=Times New Roman][COLOR=#ee1111][SIZE=4]"人即目的,不是工具"[COLOR=#2222dd]作为老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自己的理念和行为,并把人本主义植入到孩子的心里。[/SIZE][/COLOR][/FACE][EM16][/COLOR]
4楼
[P][SIZE=9pt]《人即目的》读书体会[/SIZE][/P][P][SIZE=9pt] [/SIZE][/P][P][SIZE=5]  我刚好读到了人即目的这一章,我觉得这一章讲得特别好,很多问题可以说是谈得入木三分,甚至让我自己感觉有些后背发凉。自己以前有很多的做法确实违背了这样最基本的一个理念。有些时候自己也常常为什么我们现在总活得那么辛苦,在工作上对孩子总会以一个又一个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其实每个人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去生活去寻找最真实的意义。[/SIZE][/P][P][SIZE=5]  我们在工作中是否有时候忽略了人即目的的本源,有些刻意地把孩子异化乃至工具化,让他们沦为我们一些评比的牺牲者,成为我们所谓优秀业绩的垫脚石。看完这一章以后我有些惊醒,逐渐明白教育无论从何处入手,一定要牢牢把持住人即目的的教育本真,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底线。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也才能在教育工作中学会尊重每个个生命的个体体验,以生命的最大慈悲作为援手去帮助孩子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我个人认为落实到教育育人工作中来说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做到以下几点:借鉴他人原有基础,自我分析尝试错误,动手观察亲身体验,逐步完成真正属于自我本身的知识与道德体系建构。[/SIZE][/P][P][SIZE=5]  我觉得人即目的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念与我一直提倡的体验式班级活动教学不谋而合,也正符合我一直深深相信的两句教育诗句:教育就是让每一棵树成为最好的大树,让每一株草成为最好的小草。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人即目的的人本主义教育情怀。[/SIZE][SIZE=9pt][/SIZE][/P]
5楼
[P][SIZE=5]"每个人最重要的是按照自己最本真的一面去生活去寻找最真实的意义。"[/SIZ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