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楼主
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读书日
[P][b][COLOR=rgb(51, 51, 51)][SIZE=14pt]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读书日[/SIZE][/COLOR][/b][b][COLOR=#333333][SIZE=14][/SIZE][/COLOR][/b][/P][P][FACE=楷体_GB2312]4[/FACE][FACE=楷体_GB2312]月23[/FACE]日[FACE=楷体_GB2312],本报联合百年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在京举办“中国教育报2014[/FACE]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暨校长阅读论坛”,为世界读书日增添了一抹色彩、几多激情。与会校长、教师就阅读与教育、阅读与人的精神成长发表了精彩演讲。今天本刊选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杨林柯在论坛的演讲,与读者共享。世界读书日过去了,读书的理由却与生命一同存在着,所以,我们希望——[/P][P][B]翟小宁:在阅读中触摸幸福[/B][/P][P]多年以前,人大附中有学生写了一本书,拿给巴金先生题词,巴金先生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里面有丰富的文学宝藏,它使我们变得更善良、更高尚、更有价值,文学的作用就是使人变得更好。”巴金先生谈到了文学的意义,其实也在谈读书的价值。现在我们谈读书的话题,肯定包含着读好书的问题。当下阅读的症结,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缺少阅读,而是缺少经典阅读、缺少能带给人生命滋养的阅读。我觉得一定要倡导读经典名著、读整本的书,这也是我们的学校应该倡导的阅读。[/P][P][B]语文课:让孩子变得更高尚[/B][/P][P]学校离不开课堂,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意味着我们能够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尤其是语文课堂。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不应仅仅传达知识,还应传递人的情感、传递爱与善。高中语文课本里有篇大家熟知的课文《奥斯威辛没有新闻》,讲这堂课之前,我会请同学们阅读一些相关的小说与诗歌,并搜集奥斯威辛的图片,后来我把这些图片做成了一个短片,在上课的时候播放。当一幅幅悲惨的照片投射在屏幕上时,同学们都很安静。我们都知道奥斯威辛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景,但是每次看到,心灵依然会受到很大的震撼。[/P][P][COLOR=red]上完课以后[/COLOR],有一位同学来到办公室,与我聊他上课的感受。他说,这堂课对他的触动特别大,但是有个问题他不明白,前段日子他在读相关书籍的时候,看到纳粹德国的青年士兵一边杀人一边欣赏音乐,丝毫没有良心的谴责。他问我,都说音乐对人的心灵有陶冶作用,为什么那些士兵却如此残忍?然后我们就开始探讨,讨论的结果是,音乐固然对人的心灵有陶冶作用,但还有比音乐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信念、信仰。一个心存善念的人不会这么残酷,一颗同情的、慈悲的心不会这么麻木。[/P][P][COLOR=red]过两天这位同[/COLOR]学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中午与您的谈话令我受益匪浅,在您的课堂上我感到幸福,因为您的语文课给我们传达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爱和善。”他这里提到了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传达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和善”。从孩子们身上发出的一些感受往往是最珍贵的,他们的感受往往也是我们身为教师、身为校长追求的方向。[/P][P][COLOR=red]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COLOR],每当有新老师入职,他都会送上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纳粹集中营的一名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该见到的场景:儿童被学识渊博的护士杀死,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等教育的士兵枪杀,这一切令我疑惑。我请求您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我想,通过阅读让我们的孩子心存善念、变得更好,这是教育的神圣使命。[/P][P][B]在学生心中播撒人文的种子[/B][/P][P]做了校长之后,我会问自己:学校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当然有很多。而我觉得,首先要立德,立德是育人的根本。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倡导学生读书是非常有意义的,以德化人犹如春风化雨,孩子的心灵会不知不觉地与纯真、美好、善良、高尚生出天然的亲近之感,因为这时正是他们个性养成的时候,我们要相信种子的力量,读书就是在播种。[/P][P][COLOR=red]在人大附中[/COLOR],我们把名著阅读带入语文课堂,老师们对语文教材进行大胆取舍,有的年级在一周的语文课中,用不超过1/3的时间学课文,2/3时间用来读书,把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老师基本不讲——不要把读书课当成老师的讲读课,那就索然无味了。老师会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写读书笔记。至于写什么、怎么写,限制不多,重要的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一个人的阅读是孤独的,一个班级的阅读是单一的,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的阅读才是丰富多彩的。因此,老师会选择学生们的优秀读书笔记,印制成册,供大家欣赏。有交流分享的阅读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场,场中浸润在书中的学生们会获得精神的力量,也会获得终身发展的根基。学生在课外的自主阅读,远比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更多。[/P][P][COLOR=red]作为教育工作者,[/COLOR]帮助孩子们把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扣好,在他们心中播进人文的种子,这是在塑造优美的灵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P]
1楼
[P][B]阅读、觉悟、信仰与爱[/B][/P][P]前段时间,我赴英国出席了G20国际校长峰会。伦敦街上人并不很多,但是忽然走到一个地方,人多得排起了长队。英国朋友告诉我这个地方是书店,这些人是在买书,每当好书发布,人们便会排起长队买书,这样的场景我似乎很久没有见到了。英国有着浓郁的读书氛围,地铁里或公园长椅上,随时可以看到一个人在安静地读书。[/P][P][COLOR=red]我这次去[/COLOR]英国参观了斯多学校,学校主体建筑是几个世纪以前的宫殿式建筑,典雅庄重,文化气息浓厚,图书馆就位于大厅里最显眼的位置,四面都是书。斯多学校还有一个场景让我很感动:学校教堂对面有座雕像,却是个普通人的雕像。我们知道,教堂是很神圣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能够被安葬在教堂里,那么他一定是受到这个民族和国家尊敬的最优秀、最杰出的人。这个学校应该有很多杰出的人,为什么偏偏把一个普通人的塑像放在最神圣的教堂对面?我了解到,这个人是二战中的一名士兵,他驾驶的飞机在轰炸德国城市的时候飞得特别低,因为他要尽量看清,不伤及平民。作为士兵,他可能有很多无奈,他的角色使他不得不做一些事;我们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无奈,但是我们心里会有一些坚守的原则。而选择尽量少伤及平民,这就是他的原则。据说后来他又参加了轰炸日本广岛的战斗,那次战斗之后他就生病了,患的是严重的精神病,治好病后,他就毕生做慈善事业。一个普通人因其经历,他的雕像就被立在了教堂的对面,这是对人类尚未泯灭的良知的一种肯定与敬意。[/P][P][COLOR=red]人生有益的时光是在阅[/COLOR]读、觉悟、信仰与爱中度过的,而人生的觉悟、信仰与爱离不开阅读。正是通过阅读,我们获得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文化的启迪,获得一种信念,乃至信仰。那些崇高而美好的书籍是茫茫人世中的一道阳光,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引导着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为善最乐,读书更佳。我想,我们感到最幸福的时候,应该是在宁静的氛围中阅读的时光吧。[/P][P](文字整理 实习生 章林昱)[/P][P][B]杨林柯:读书重建我们的文化[/B][/P][P]我认为:生命有“向外”和“向内”两个方向。过于向外的生活容易使心灵空虚,精神饥饿,而读书则可以让人充实内心,认清自我,更加关心这个世界,对历史现实的“同情之理解”更容易达成。[/P][P][COLOR=red]我个人从小喜欢读书。[/COLOR]小学处于文革后期,因为无书可读,甚至读字典,中学和大学读了大量文学书,进入中学教书,面对年轻生命的空洞与茫然,也让我对他们的未来充满了焦虑,如何能帮到他们,无愧教师的良心?我当时想到了读书。[/P][P][COLOR=red]因为孩子们太忙[/COLOR],没时间读书,那我就想,能否自己多读点,把自己变成一个资源,也能影响到他们,于是,我就开始广泛阅读,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从哲学到历史,从文学到宗教……确实读得很疯狂,以至于泡脚和如厕都拿着书,而且我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几年下来,竟然写完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本子,摞起来有一尺多高。我把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学生一起分享,也不断给学生推荐优秀文章,甚至把语文课开到了学校的阅览室。渐渐发现,喜欢读书的学生多了,生命有改变的学生多了。[/P][P][COLOR=red]后来[/COLOR],我建立了博客,转发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和我自己写的文章,几年下来,阅读量超过300万。我也在课堂、QQ群、微信圈和我们成立的读书群里不断分享一些有价值的文章,给学生、家长和老师推荐好文章,并把它当做每天的义务,早起晚睡,长年坚持,乐此不疲。[b]这些年[/b],我也利用到各地讲座的机会不断推广阅读,在这些活动中,结识了许多书友和同道者,也得到了最快书讯,分享到许多好书。读多了就想写,多年来,我坚持阅读和写作,每年发表几十篇文章。我的教育随笔集《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也将于近期由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我平生最喜欢旅游和读书,我认为,旅游是放大身体半径,读书是放大心灵半径。身心的放大实质上是一个人生命时空的放大,它让一个人的生命更有方向感。[/P][P]一百多年来,我们着眼于把这个国家变成现代国家,先是器物文明的追赶,后是制度文明的学习,最后发现,文化才是根本问题,而文化问题最后还是人的问题,因为人是文化载体。所谓现代化,不仅仅是物质的现代化,根本上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建成现代国家。[/P][P]我认为,中国问题,制度是关键,人心是根基,而人心的改变、人性的提升,在一个宗教传统薄弱的国家,必然有赖于全民阅读,要着眼于将读书作为每个人终身必修的志业。但我们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连续几年的阅读调查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消费量不到5本(如果去掉学生用书,其实不到1本),远低于以色列的64本、俄罗斯的55本和法国的20本。[/P][P]有人说,中学阶段读的书会成为骨骼,化作血脉,可中学教育因为应试的压力,阅读不断被边缘化。好在校内外的读书问题已经引起了高层的关注,连续两年,“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读书问题已经正式进入国家的政治议程,同时,民间许多机构也在推广阅读,这种朝野的共识、上下的互动,让我们对这个社会的精神走向充满更多期待。[/P][P]我想,只要社会各界有更多的人来关注阅读、推广阅读,我们社会的精神短板会不断得到弥补,因为阅读是幸福人生的内在保障,也是实现和谐发展的必要途径。祝愿阅读重建我们的文化,也祝福文明强大我们的国家![/P][P](文字整理 伊湄)[/P][P]2015-5-4《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P][P] [/P]
2楼
读书让人感到很愉悦。
3楼
收益!教育者推动了自己就推动被教育者,也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被教育者。
4楼
天天开心读书!
5楼
[P]作为教育工作者,帮助孩子们把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扣好,在他们心中播进人文的种子,这是在塑造优美的灵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