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北大哲学系教授们的长寿秘诀

楼主
转帖--北大哲学系教授们的长寿秘诀
[P][b]北大哲学系教授们的长寿秘诀[/b][/P][P] 近日,北大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在《文明之旅》节目中谈到,自己虽然年近80岁,但在北大哲学系不敢称老人,因为北大哲学系被公认为“长寿系”。北大哲学系教授李中华介绍,北大哲学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岁以上的有十余人,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是90多岁的高寿哲人,85岁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超过20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数。“所谓‘仁者寿’,研究哲学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P][P] [b]秘诀1:不刻意养生
[/b]谈到哲学家的长寿秘诀,李中华说,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他们最大的一条就是,平时的生活比较平淡自然,没有刻意养生。“他们追求的是安身立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和从事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态。”李中华说,他们不怎么“养生”,像冯友兰、梁漱溟先生就不怎么运动。吃的也是很普通,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他说:“他们生活都非常简单,周辅成先生活到98岁,他认为,吃饱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气,没有过多欲望要求。宗白华享年近90岁,他是美学大师,平日非常逍遥,穿的就像普通百姓,经常背一个黄色背包,里面装着饼干,到哪里饿了就拿一块吃,像一个小孩似的,活得很坦然。”[/P][P][b]秘诀2:心中无垒块
[/b]“周辅成先生非常平和宽容,对我们这些后辈的年轻人都非常扶持,鼓励后进,待人接物都是很宽厚的长者风度。”李中华说,“我想长寿的秘诀就是儒家所讲的‘以德养寿’,‘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活到83岁,在古代算是很高寿的,儒家的养生突出‘德’,不做亏心事。”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说,哲学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很容易让人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灵。张岱年先生活到95岁,经历那么多的挫折,一直很达观。身体健康,一个是先天的遗传,后天很重要的一点是心态,包括如何去面对世界,如何面对挫折,如何看待成功等等,都会对生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王博说,张岱年先生长寿的原因,说起来是6个字“坦荡荡,看得开”。“一个人如果能看得开的话,他的胸中就没有垒块,我们经常讲郁闷,郁闷就是胸中垒块。”[/P][P]    [b]秘诀3:把事业当生命
[/b]    李中华认为,哲人高寿还在于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融到工作当中,他们去世前还在动脑子,思考问题,“不知老之将至”。这些老先生离不开工作,把事业当生命,活着就是在创作,不想享乐。从85岁到95岁,冯友兰先生重新写了七本书,这七本书加起来应该有200万字。第七卷是在他95岁去世前三个月完成的,完成他就放心了,如果没有完成他还会挺着。”[/P][P]“文革”时冯友兰在劳改大院,家人担心他会自杀,而冯友兰先生却和弟子们淡淡地说,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不会自杀。“冯先生跟我们讲到‘文革’时期,就会告诉我们:学哲学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智慧,不能轻易地自杀。”“梁漱溟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以后,就不能公开讲话,也不能发表文章,拮据了几十年,但是他还是那么长寿。”[/P][P][b]秘诀4:环境宽松
[/b]李中华说,老先生们的长寿还与北大的环境有关,如果一个环境矛盾百出,钩心斗角,每个人都不愉快,置身其中是很难高寿的。环境是人创造的,反过来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很大,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非常重要。[/P][P]他说,现在有些人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包括有的人说话尖酸刻薄,火气很大,都不利于自己养生。不发火不代表没有原则,还是有是非善恶。[/P][P](摘自6月16日《广州日报》作者谢绮珊)[/P]
1楼
[P]“吃饱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气”[/P][P]大道至简——多么朴实无华的秘诀呀![/P]
2楼
[P]现在有些人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包括有的人说话尖酸刻薄,火气很大,都不利于自己养生。不发火不代表没有原则,还是有是非善恶。[/P][P]这样,很好![/P]
3楼
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
4楼
的确是这样,人人都能这样想就好了。
5楼
简单明了,就是幸福!长寿关键在安详!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