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型思维

楼主
翻书型思维
[SIZE=3][/SIZE][P][FACE=宋体][COLOR=rgb(0, 112, 192)][SIZE=14pt][COLOR=#4444bb]翻书型思维[/COLOR][/SIZE][/COLOR][/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心影自拍(155)[/SIZE][/FACE][/COLOR][/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 [/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王晓春[/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 [/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参加过教育课题研究的老师可能都见识过,所谓科研,一般的程序是这样的:拿到课题以后,先去尽量检索到有关这个问题的所有资料,然后,做一个综述,在这个基础上,搞一些调查问卷,对比试验等等,最后科研成果就出来了。出书出论文,完了。[/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如果并非正式的科研课题,只是要求针对某一个问题写一篇文章,那就减去后面的调查、实验等环节,检索到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之后,梳理一下,做个综述,在结尾写点自己的看法。很多教育论文,就是这个路子。洋洋洒洒,蔚为壮观。[/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我把这种以检索资料为基础或核心的思维方式称之为翻书型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第一件事是去“翻书”,先检索别人(尤其是学术权威们)都怎么说的,然后再说几句“自己的话”,文章就写成了;有时只是把别人结论换个说法,文章也就写成了;有时甚至完全复述人家的话,只是换一个文章结构,文章也写成了。[/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大量的学术垃圾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其成果有模有样(合乎科研的程序规范),其实没什么内容。形式本是需要的,而一旦形式被神化,主义化,就有害了。在我国某些高校,这套科研形式已经成了和孔子的“礼”一样的东西了。[/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这种科研程序对于自然科学没有多大弊端,因为拿到一个研究课题,只要你一下查资料,一做综述,情况就很清楚了,这个课题的已有成果一目了然。你以后若能拿出新研究成果,也是一目了然。社会科学就没有这样清楚,教育学简直就没谱了。自然科学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过程,新的肯定超越旧的。教育学不是这样,你很难说今天的某个教育观念比孔子的、苏格拉底的一定先进。所以,教育科研检索到的资料,其主要作用是只是启发思考,没有自然科学那么重要。但是要把这些资料像拼七巧板一样拼成各种文章,那是足够的。这就给教育理论工作者脱离实际、玩概念游戏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育专家被公认为含金量最低的专家,就是因为他们中的多数实际上是在那里变着法的写作文,而不是在干实事。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所有的理论,都必须落实到培养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身上,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所谓因材施教。教育不需要现在那么多搞理论建设的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绝大多数,应该深入一线,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创新理论。[/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在书本中讨生活的“翻书思维”,属于双重的生搬硬套:中国教育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和教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模式的生搬硬套。愚以为这是路线性的错误,没出息的教条主义。这种倾向在中国的师范院校似乎很普遍,培养出来的师范生,一写文章就翻书,应对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则全靠随大流,跟着感觉走,或者照搬书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而大学里的老师们,则经常是在那里“谈论”问题,而不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学校里家庭中的实际问题,而是书本里的概念。我孤陋寡闻,据我所知,中外历史上真正的大教育家似乎都不是用这种模式创造出自己的学说的。孔子写过综述吗?写过规范的论文吗?《论语》散乱之极,连一篇作文都算不上。他们思考教育问题,用的都不是翻书型思维。[/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所以,中国师范教育的整体思路,不做大幅度的调整,很难适应教育的现实需要。[/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COLOR=#4444bb] [/COLOR][/SIZE][/FACE][/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COLOR=#4444bb][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   2017[FACE=宋体][SIZE=14pt],11[/SIZE][/FACE],22[/COLOR][/P][COLOR=#4444bb][SIZE=3][/SIZE][/COLOR][P][FACE=宋体][SIZE=14pt] [/SIZE][/FACE][/P][SIZE=3][/SIZE]
1楼
可好像凡是没有所谓的理论的论文都很难出来,论文中总是发现大家引用或说前人已经应用的理论作为支撑自己的理论,自己真实的做法不会被认可,即使有“效果”(与现实可能不符)也是如此。
2楼
[FACE=arial][COLOR=rgb(68, 68, 187)][BGCOLOR=rgb(255, 255, 255)]王老师对中国师范教育的这种“翻书思维”的分析,非常有道理,中国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和现状是脱节的。[/BGCOLOR][/COLOR][/FACE]
3楼
[SIZE=4]王老师讲述的翻书型思维精彩![/SIZE][P][SIZE=4]不做实践调查就无法指导实践[/SIZE][/P][P][SIZE=4]如今的杂志,论文性质的几乎没市场了[/SIZE][/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