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善意的谎言

6楼
佩服张老师的管理智慧!
7楼
[COLOR=#ff00ff][SIZE=4]                      善意的谎言也要有度 [/SIZE][/COLOR]
[SIZE=4][COLOR=#ff00ff]     [/SIZE]或许有很多人都用善意的谎言来维持着什么,然而谎言终究是谎言,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早晚都会被揭穿,即使善意的谎言可以得到谅解,但终究还是会给被欺骗的人心里留下一个印记,所以谎言也要有度。
    读了张老师的案例,我为她对教育理念和智慧的追求心生敬佩,尤其是她谈到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强化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肯定的时候,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几率就会增高。而学生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哪怕是答对了一个问题,或是做好了一件事,都会产生积极而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越深刻,维持时间越长,下一次积极行为出现的机会就越多。
    的确,张老师在文章中通过故事的启发虚拟了老师得病,以此来规范和纠正学生们的行为,学生们出于对老师的尊敬和内疚,可能暂时产生负罪感,但时间一长,发觉老师并没有病时,会怎么想?恐怕学生的反应会很强烈,认为老师欺骗了他们的情感,是否会导致更糟糕的局面?另外老师的光辉形象是否也会受损? 诚然,老师的谎言是出于无奈,是为了把学生们的散漫引入正途,可是这种做法有欠深思,因为毕竟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
    另外创设虚假成功一例中,感受出张老师为了促进一个学生的转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断运用正强化的方式,对他的积极行为给予肯定,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对学生成长倾注了很多心血,值得赞扬。可是所采取的方式并不是谎言形式,而是一种转变学生的手段。
   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写的是妹妹总爱为一件小事哭鼻子,为了使妹妹由一个胆小爱哭的小女孩变成一个勇敢,有泪不轻弹的小姑娘,她和父亲共同设计了一个美丽的谎言:爸爸买了一块巧克力,用牙签在上面刻了“神奇”两个字,并且要告诉妹妹,聪明的人吃了它便不会哭鼻子了,而愚蠢的人吃了它则会一天到晚不停地流眼泪。她则以现身说法,对妹妹说自己就是因为吃了这种巧克力才变得聪明勇敢的。待妹妹将信将疑地吃掉巧克力之后,一遇到要哭鼻子的时候,她就对妹妹说笨蛋,虚荣心极强的妹妹就会把泪憋回去,不再哭泣。我很赞成这种充满智慧的谎言,因为它激发了人内心的活力,闪烁着爱和智慧的光芒。
    班级管理中,我也曾经运用过善意的谎言这种方式,说实话,我运用的谎言效应也不很好。记得有次男生宿舍有学生反映晚睡纪律很乱,不能好好休息。经调查,查实晓光经常旁若无人的大声说话,如何给晓光做工作,让他改正自己的行为呢?那天晚睡前,我思索着走进了他们的宿舍,抬头看到晓光正在屋里收拾,我就对他们说:“怎么听说,我们宿舍最近有人说话很厉害呢?大家知道是谁扰乱宿舍纪律吗?”他们立即有人说:“晓光,除了晓光还有谁。”说完都嘻嘻地笑。晓光则急忙辩解说:“老师,别听他们的,我可从来没有说过话,都是他们谄害我。”听他说完,我就认真地说:“肯定不是晓光,听说晓光是最遵守晚睡纪律的了!”其他同学顿时大笑着鼓起了掌,晓光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事后,有人向我翘起大拇指说:“老师,你太高了!从那以后,晓光确实不再经常说话了,有了很大的转变。”这却是我没有想到会出现的效果。正如教育家所说:一个美丽的谎言,蕴含着老师的智慧,包含着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 善意的谎言既是我们对学生的爱,又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策略。
     然而,谎言毕竟是谎言,即使来源于爱,即使我们给它披上了“善意”、“美丽”的外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慎用谎言,谎言要有度。( [COLOR=#ff00ff]河北饶阳中学  王杰英   053900)[/COLOR]



[/COLOR]
8楼
[FACE=楷体_GB2312][SIZE=3]   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意义的话题——善意的谎言。引入部分的故事令人感动,令人震撼,令人深思。伟大的母亲,伟大的谎言。据此,作者提出一个论点——“以爱的谎言呵护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随后,张老师例举了两个案例予以说明。张老师的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令人称赞。
     透过张老师的案例,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现提出来与各位老师商榷。
     [B]一、“音乐老师生病了”案例中管理色彩远大于教育色彩[/B]
    “音乐老师生病了”案例中,张老师巧施连环计:首先用了一招欲擒故纵计——“你们想上音乐课吗?”;接着是无中生有计——“音乐老师病了”;苦肉计——“是被你们气的”,趁火打劫计——“美术课、体育课也会和今天的音乐课一样——停上的”;最后一招上屋抽梯计——“你们大部分同学都能遵守课堂纪律,只有个别同学不能严格约束自己,扰乱了课堂秩序。”
    张老师机智令人佩服,但美中不足的是案例中管理色彩过多,教育色彩不足。冷静分析,最后孩子们之所以能循规蹈矩的上好音乐课,主要源于张老师连环计中的“谎”(谎称老师生病是被学生气的)、“骗”(骗取学生的怜悯和对老师的爱)、“吓”(如果学生不改,不但音乐课没有得上,连美术、体育都会停上)、“压”(利用大部分同学的舆论压制部分调皮学生的行为)、“哄”(只要学生真心忏悔,决心改过,就可以上喜欢的音乐课了)”。其间鲜有教育行为,究其原因,张老师的这里的着力点只停留在了“管”层面上,缺少“育”的渗透和思考,不能不说是这个案例的遗憾。
    如果能多走一步,能否这样办。还是谎称“音乐老师病了”但不要说是心脏病(这样会有后遗症,特别是音乐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下,穿帮后给孩子们会留下更坏的结果),但可以说是因劳累过度需要在家暂时修养。然后就这一节音乐课开一次主题班会让孩子们讨论以下几个话题:
    (1) 你们喜欢上音乐课吗?为什么?(学生肯定喜欢,但出发点是对音乐本身的喜欢,还是对音乐课能自由的喜欢呢?)
    (2) 猜一猜,音乐老师喜欢给你们上课吗?为什么?(根据自己的表现,估计有学生会猜老师不会喜欢,引起学生的反思。)
    (3) 音乐老师的劳累过度与自己有关吗?举例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更深入认识问题。)
    (4) 我们应该怎样上音乐课?(收集孩子们的建议,梳理、讨论后落实实施。)
    (5) 还有哪些课也需要我们这样对待?(如美术、体育等的小学科)
     学生自律需要“他律——自省——自律”三个环节以及其间肯定与否定的多次转化才能最终实现的。张老师在案例中的管理方式能否长期有效,学生能否真正体会到了音乐课意义、师生交往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问题,我个人表示怀疑。
     [B]二、“创设虚假成功”案例缺乏教育中间诊断[/B]
    “创设虚假成功”中,张老师对这名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其实并没有搞清楚(或文中没有交代),仅仅做了一般性的工作(几次找到其家长,请其家长协助教育,与该生也恳谈过几次,但收效甚微。)就直接跳到了以“爱的谎言”方式进行近乎“作弊”的“怂恿”式矫正。结果却很理想“渐渐地,小明在课堂上眼睛有了光彩,小手也举得高高了,发言的声音也由弱变强了。”读后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情况下或者对哪类学生能尝试使用这样的“创设虚假成功”呢?
    (2) 小明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老师的特别关爱吗?知识的填补吗?自信心的树立吗?
    (3) 小明是否会在这样的“虚假成功”中自我陶醉,一旦离开老师的帮助是否会失落,甚至迷失方向呢?
    (4) 一旦其他同学知道了这个“秘密”会怎么评价小明的惊人进步,会怎么看待老师的“作弊”行为呢?
    问题没有搞清楚就开始矫正小明的显像问题,使用一般性的方法可能不会见效,使用非一般的方法隐患太多。即使成功了收获的是多了一种方法,缺乏的是方法成功的原因?遗憾的是,有的老师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成功了就贴上成功的标签,失败了就绝口不提。[/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综上,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对待学生问题不能是为了管而管,毕竟我们首先是一名教育者,然后才是一名管理者;也不能用凭空拍出的方法去撞,那样碰运气的成分太重。[/FACE][/SIZ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智慧的爱,科学的爱。 这样的爱,至少能让我们爱的有方向,爱的更有效。
[/FACE][/SIZE]
9楼
出于爱心的谎言是美丽的。张老师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用心良苦,别出心裁,使用了非常规的方法,确是一位富于创新,勇于尝试,肯于研究,善于总结的探索型教师。我们不必求疵于文本的字里行间,而要专注于文章彰显的教育智慧。在水伊人留言:“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行为强化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行为得到肯定的时候,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几率就会增高。”为了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努力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为什么不可以用“善意的谎言”进行教育呢?其实,这只是教育的方法问题。谁都知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们不必担心谎言露馅时的收场问题,难道学生在知道真相时,不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们都读过童话《木偶奇遇记》,匹诺曹一说谎鼻子就长了,这是教育孩子要诚实,但谁又不知道这是“假话”,这是“谎言”?我们的孩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在这美丽的谎言中接受教育,不断成长的。
我们不要狭隘地看待“诚实”,而应将“诚实”放大至“诚信”、“信义”、“信念”、“信仰”,以致更大。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大“义”,应该允许我们的教师放手采用各种教育方法,创新各种教育方法,包括“善意的谎言”,如若不然,岂不是在束缚教师的手脚吗?况且“善意的谎言”这种教育方法,在我们很多教师,甚至是所有的教师的教育生涯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运用,雾漫乡间留言:“我也曾撒过谎……”,只是我们没有予以很好地总结,不愿或者不敢予以总结罢了。
10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sczsj[/U]发表的内容:[/B]

出于爱心的谎言是美丽的。张老师在管理班级,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用心良苦,别出心裁,使用了非常规的方法,确是一位富于创新,勇于尝试,肯于研究,善于总结的探索型教师。我们不必求疵于文本字里行间,要专注于文章...[/QUOT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谢谢您对案例评论的关注,您的观点大部分我很认可,我们教育者就是要根据具体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常规的或者非常规的),正向您说的一样“教无定法,贵在有法”。这里还有一个关键:如何才能有法,我们不能碰运气。[/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美丽的谎言”因为有爱所以才美丽,张老师的教育智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我也很佩服张老师的教育智慧以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两个案例也取的非常好,前者是面对集体问题的,后者是面对个人问题的。但两个案例都有些遗憾。若想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我们需要做的更专业;若要让我们以后的教育更有效,我们就要搞清楚成功的真正原因,才能更清楚什么环境、什么条件下使用“美丽的谎言”更好。否者就会变成碰运气。[/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另外,对于您的有些观点和论据,我是不能认同的。如“[FACE=宋体]我们不必担心谎言露馅时的收场问题,难道学生在知道真相时,不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SIZE][/FACE][FACE=楷体_GB2312]这样的一句话就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缺乏科学色彩。恕我直言,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实事求是(我这样说,可能很多老师会不乐意)。按照这句话的意思,试想:[/FAC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老师一旦良苦用心,学生就会懂,就能跟着老师走,思想境界就能与老师保持高度一致,所有问题都会解决了。这样的思想多少有些自我崇拜式的一厢情愿。如果真的是那样,教育将会变成一片乐土。只要我们老师良苦用心,学生们就能心领神会,班级管理问题、学生个体问题都将迎刃而解。那为什么我们还会不断面临各种班级管理问题以及问题学生呢?为什么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老师感慨、困惑、伤心于学生对自己的不理解呢?按照您的逻辑,是否就在说明我们的老师都没有“良苦用心”呢?[/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所以,您的观点逻辑上就存在问题,这样的论调不但会降低我们老师的教育专业性,还会让老师们失去工作的边界。因为一遇到问题就实施良苦用心(人人都会用心,都能表现的良苦,这个能力不需要专业培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或者缓解,那就说明老师们用心的不够,良苦的不够,那就把心用得更狠,把自己弄的更苦(老师会失去工作的边界)。[/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这句话的论据(童话《木偶奇遇记》)也有问题,童话,寓言等故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是具有阶段性特点的。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童话、寓言让孩子们认识问题,矫正自己。但把这样的童话与我们教师专业性成长讨论相提并论,个人觉得就欠缺了点。[/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以前有位小学老师与我讨论过一个话题,就是他发现自己工作越久,社交能力却越差。特别是开同学会的时候,别的同学都是侃侃而谈社会各个角落的问题。但他除了小学生的教育和与家庭有关的琐碎小事以外就聊不了多少了。有些动作、想法还很幼稚。我想这和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外,还与他面对的对象有关。每天都面对的是一群智力、情感水平比自己低的孩子,自己的智力、情感水平是会受到影响的。[/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学习案例,我们不仅要学习案例中充满智慧的一面,还要反思案例中遗憾的一面,这样我们才能有所提高。我喜欢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与聆听不同声音中才能把自己前进的路想得更清澈,我们的教育能力也才能变得更专业、科学。[/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欢迎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借郑学志老师的一句话:观点越辩越明。[/SIZE][/FACE]
11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苍蝇爱蚊子[/U]发表的内容:[/B]

   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很意义的话题——善意的谎言。引入部分的故事令人感动,令人震撼,令人深思。伟大的母亲,伟大的谎言。据此,作者提出一个论点——“以爱的谎言呵护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随后,张老...[/QUOTE]
苍蝇爱蚊子老师说得这般好,明镜想发言都感觉无从说起了,佩服佩服啊[EM07]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