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主题班会设计的三要素

6楼
附件二:写春联的风俗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茶、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茶、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茶、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茶、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7楼
附件三:从古到今,春联有过哪些名称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8楼
附件四:春联故事(一)
妙用标点改春联
    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堪称“江南四大才子”。有一年除夕,祝枝山来到杭州拜访周文宾。杭州习惯,除夕那天,有些人家门上只贴红纸,未写对联,准备请名家来题写。祝枝山走过当地才子徐子建家门,见正门、侧门贴着四条空白红纸,一时兴起,取来笔墨,大书两副对联。
    正门上是: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侧门上是: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
    徐子建回家看到此联,气得七窍生烟。一问才知是祝枝山写的,便将对联揭下来。等到正月初四,徐子建相约杭州众秀才与周文宾找到祝枝山评理,质问他为何如此恶毒诅咒自己,众人也纷纷批评祝氏太不像话。此时,祝枝山胸有成竹地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是故意“卖弄”。只见他拿笔用标点巧加点化,结果出现绝想不到的效果,使上述两副对联成为: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此地安,能常住;其人好,不伤悲
   大家见之,无不称道。
9楼
附件四:春联故事(二)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10楼
附件五:《春联小改动,社会大变迁》
时间      背景      春联、横批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广阔天地炼红心
1967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全球一片红,打倒帝修反,把文化革命进行到底
1960年      中苏关系紧张,经济困难时期      广积粮金谷银棉万里飘香,深挖洞铜墙铁壁千古长存,备战备荒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进农村改革      压岁存款上千元,过年储量十余担,富水常流
1984年      中国迎来全面的改革开放      时机催改革,且看捷足先登;市场促竞争,何待        闻鸡起舞。与时俱进
2008年      国泰民安      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去,泡泡澡,看看表,舒服一秒是一秒,春节快乐
11楼
欢迎姚瑜洁老师来“实用宝典”“落户安家”!!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