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位优秀班主任的秘诀

楼主
44位优秀班主任的秘诀
[SIZE=3][B]班主任其实好当[/B][B]―[/B][B]44[/B][B]位优秀班主任的秘诀[/B][/SIZE][ALIGN=center][B][SIZE=3]张万祥 主编[/SIZE][/B][/ALIGN][ALIGN=center][B][SIZE=3]中国轻工业出版社[/SIZE][/B][/ALIGN][ALIGN=center][SIZE=3]前    言[/SIZE][/ALIGN][ALIGN=center][B][SIZE=3]这是一座秘诀荟萃的宝库[/SIZE][/B][/ALIGN][ALIGN=center][FACE=Times New Roman][SIZE=3]张万祥[/FACE][/SIZE][/ALIGN]
[SIZE=3]亲爱的班主任朋友们,谢谢您捧起这本书,请您相信这是一座荟萃着优秀班主任成功秘诀的宝库,这些秘诀是同您一样的优秀班主任心血的结晶,是班主任工作辉煌的展示。[/SIZE][SIZE=3]您也许是刚刚走上班主任工作的岗位,满怀豪情壮志,满怀美好憧憬,一心想在班主任这块神圣的领域大展宏图,可是,怎么摸着石头过河呢?您也许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踌躇满志立志攀登新的高峰,可是怎样才能走出职业倦怠、再创辉煌?您也许已在班主任这个岗位上叱咤风云二三十年,战果累累,桃李满天下,可是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SIZE][SIZE=3]您或许是位小学班主任,面对乳臭未干的孩子,您怎样让他们健康成长?您或许是位初中班主任,面对处于朦胧青春期中、困惑重重的孩子,您怎样才能成为他们认可的朋友?您或许是位高中班主任,面对这些极易产生叛逆心理的青少年,您怎样才能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引导他们迎接人生的考验?……[/SIZE][SIZE=3]您兴许是工作在喧嚣的大都会,工作在名闻遐迩的名校,您该怎样教育这些条件比较优越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您兴许是工作在穷乡僻壤,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您又该怎样教育他们自强自立自理,克服困难,发愤学习?……[/SIZE][SIZE=3]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前进,社会对班主任越来越重视,班主任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重,班主任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而班主任面临的困惑也越来越繁杂。这就需要班主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借鉴,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而这本书是帮助您排疑解难的朋友。[/SIZE][SIZE=3]衷心感谢“万千教育”给了我主编这本书的机会,给了我帮助这来自近二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涵盖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段的优秀班主任总结并展示“成功秘诀”的契机。这些班主任,有的在全国声名赫赫,有的是省市级的名班主任,有的是崭露头角的年轻班主任……他们的秘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喧哗中潜心研究,在浮躁中沉静思考,在学习中创造财富,在平凡中铸就伟大。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之路上启迪蒙昧的心灵,点亮人生的路灯。他们在清贫中坚守责任,在坚守中甘于奉献,在奉献中无怨无悔地传承着人类的文明,殚精竭虑地培育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他们关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灵,是宇宙万物最神圣、最神秘、最具活力的对象。他们的劳动成就了学生,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羸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他们具有这样的特殊性:特别有学问、特别有爱心、特别有修养、特别有心计、特别爱读书、特别爱思考、特别爱研究、特别敢创新。[/SIZE][SIZE=3]亲爱的班主任朋友们,请您注意,这本书的重点,或者说,这些文章的亮点,在“成功秘诀”上,集中展示了他们在班主任工作上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别出心裁、不同凡响之处,特别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精华。为此,他们殚精竭虑,刻苦写作,精心修改,甚至三易其稿。他们奉献的是精品。[/SIZE][SIZE=3]亲爱的班主任朋友们,为了便于您阅读,将这本书分为这样五篇——“理想与追求篇”“班级管理智慧篇”“问题学生教育篇”“德育技巧篇”和“专业成长篇”。[/SIZE][SIZE=3]亲爱的班主任朋友们,我和万玮主编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2005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已经印刷了9次;我主编的《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途径——40位优秀班主任的案例》,2009年1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今印数已达15000册。现在呈现给您的这本书乘的是“秘诀”号航船,用的是新的船票,抵达的是新的彼岸。希望您喜欢,您青睐,我和您的这些作者朋友都希望得到您的首肯。更盼望能够早日拜读您更精彩的成功秘诀。[/SIZE]
1楼
目    录
理想与追求篇
高格局支撑起教育生命大厦(万  玮)
我最大的优点是努力(郑学志)
梦想,我飞翔的翅膀(郑立平)
在苦难中挺起脊梁(牛瑞锋)
身处低谷须奋起(宁解珍)

班级管理智慧篇
“重女轻男”好带班(钟  杰)
梦想让教育熠熠闪光(李  程)
用孔子的思想引领学生前行(陈培龙)
共同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秦  望)
用真诚之心点燃希望之火(赵新勇)
适度的,就是最美的(何风彩)
投入爱,做最完整的老师(刘爱国)
做一条生活在海底的大智若愚(鱼)(沈  忠)
善抓教育契机,打造精彩(乔  静)
塑造健康心灵,促进和谐发展(王惠娟)
要看到“阴影”背后的“阳光(杨素菊)
月光,让封闭的童心豁然洞开(金焱淼)
从细微处关注学生,享受工作的快乐(陆西乡)
让学生十二分地信任你(曹树华)
让学生读懂老师的柔情(马彩云)
给学生来点小惊喜(李靖华)
开学第一天,淌进一条美美的诗意之河(许丹红)
我和学生徜徉在浓郁的书香里(王振刚)
虚实之间也有洞天(熊锦梅)

问题学生教育篇
只要善于激励引导,就会创造奇迹(郭景瑞)
让学生明白敬畏的分量(曾伦剑)
做一个善于诊断的班主任(吴樱花)
像水一样地做班主任(覃丽兰)
让家长走上教育孩子的前台(谢明尧)
让集体成为学生心灵的归宿地(陈晓华)

德育技巧篇
班级广告也精彩(罗少武)
影视艺术,让德育活动充满魅力(黎志新)
将活动打造成化解德育难题的利器(王立文)
留言,征服学生的“心灵杀手”(冯婉迪)
抓细节  倡节俭  树新风(范  睿)
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杨亚敏)
云中谁寄锦书来(周枫林)

专业成长篇
“问题学生”陪伴我成长(李  迪)
顽强点亮了我的教育人生(张国东)
用执著演绎破茧化蝶的美丽(曹建英)
拾回生命的翠绿(王  莉)
反思让我长出了腾飞的翅膀(冯华荣)
做一名研究型班主任(刘令军)
专业成长因多走一步而精彩(粱  岗)
2楼
祝贺各位上榜的同行们,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
3楼
理想与追求篇
理想与追求是班主任巨大的动力源。
理想与追求可以激励班主任实现教育人生的价值。只要有理想与追求,班主任就会感到内心充实,不会感到空虚;就会斗志昂扬,不会倦怠;工作就会充满热情,不会冷漠;就会不断前进,不会裹足不前。只要有理想与追求,班主任就会积聚能量,积累智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水到渠成,展示才华,展示生命的辉煌!!教育是给人以希望和幸福的,如果为师者丢失了理想与追求,就等于丢掉了希望和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只要心中有理想与追求,班主任就可以大有作为,一展宏图,完成破茧化碟的历程,实现教育人生的辉煌。
我们勿委屈自己,可跳过1米50,决不跳1米20;可跳过1米80,决不跳1米50。我们要在事业中展示才华,在追求中创出辉煌。

高格局支撑起教育生命大厦
万  玮
我们的未来,正是我们现在思考、并且努力做的那些事情。
——题记
从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我从一个稚嫩的菜鸟成长为一名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从旁人的角度看,可谓是一帆风顺,然而,只有我自己才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回顾以往,我很庆幸,在许多十字路口,我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在这背后,也伴随着我人生格局的打开与提升。
一、目标定位——高远
我从名校毕业,对于我来说,名校毕业最大的帮助不在于学了多少专业知识,而在于自身定位的不同。有人选择做教师,只是找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而已,当最终如愿以偿,便心满意足,开始享受生活。而我则不甘于做一名平庸的教书匠,当年读书成绩的优秀已是过去,现在工作了,必要做出一番事业。到如今,之所以能取得一点成绩,应当与我当年的定位有很大关系。2004年《现代教育报》曾经对我做题为“我拒绝平庸”的专访,其中有这样一段:“我拒绝平庸。或者换句话说,我以自己的平庸为耻。……新生代教师追求成功,他们的成功,是‘智慧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成功,是对教育充分的、活跃的、忘我的、集中精力的、全神贯注的体验。我就是这样去想,也是这样去做的。教师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成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对于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这种想法在我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丝毫没有产生怀疑。因此,在我最初的班主任工作出现挫折时,我根本没有产生放弃的想法,直到被学校撤职。撤职很让我痛苦,以至产生羞耻感。许多青年教师过不了这一关,很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或者消极对待。我则不然,我有一个目标,我相信自己能做好,现在的失败只是因为欠缺经验和能力而已,因此我要努力!我一定会做好的!应该说,在失败中挣扎的日子很痛苦,但是由于我有高远的目标定位,我反而能够静下心来细致地分析我自身的不足,并积极地进行改进。当我吸取教训,在第二次的班主任工作中取得成功时,我并没有感到很大的欣喜,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二、班级管理——思变
在社会转型期,教育面对的挑战超乎想象。然而,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当教育受到空前关注,班主任的作用和地位受到空前重视,机会的大门也在同时敞开。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一定能够扬长避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并且善于根据外部的环境做出调整。
我没有好的口才,没有俊朗的外表,我的长处是头脑还算灵活。于是我开始研究学生,研究方法,结果在这条路上一不小心走了很远。
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其实无处不在。例如,体育活动前要热身,如果只是简单地做做热身运动当然也可以,高明的教师会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活动了身体。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一些道具,如希望某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扔一个小沙包给他,而下一个回答者则由这名学生扔沙包决定。这种小的策略使得学生的参与变得兴致盎然。
在我的第二任班主任工作中,我开始尝试这样的小策略。例如,和一名善于狡辩的学生谈话,我从来不和他多说话,只是让他把事实写下来;两名学生发生矛盾,吃亏的一方家长兴师问罪,我会安排犯错的学生母亲以温柔的姿态出面来应对对方的父亲。学生暴躁冲动时,我冷处理,待他平静下来,我才严肃认真地和他分析……我寻求一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即使有些方法听上去“匪夷所思”,但是只要有效,我就会尝试。
这一点类似于“兵法”的本义,在战场上,只要能获胜,任何方法都可以采用。“兵法”的产生可能跟我没有经历过师范专业培训有关。记得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我甚至不敢和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对视,我的第一节课是在眼神的回避中上完的。这种基本功的缺失给我最初的教师生涯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然而,可能也正是因为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我反而能够从头开始,潜心琢磨,在班级工作与学生管理中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敢于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当我面对一个问题时,我总是先问自己,这个问题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哪些方法是可行的?哪一种方法效果是最好的?等到事情发生后,再进一步反思,最初的判断和选择是不是正确?如果不正确,该如何改进?在这样的反复中,我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断获得提升。
三、教学理念——守弱
教育和教学从来是分不开的。十几年来,我在教学中的想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拼命地教。我刚刚走上讲台时,认真仔细地上好每一堂课,课本上的每一个例题都反复讲解,唯恐学生听不懂,课后反复做练习,一种题型要让学生做很多遍,直到形成条件反射,才觉得心里有底。平时如果有空课,常常是要借班主任之利去强占使用的,也不管学生反对不反对,心里觉得是为他们好,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当然,付出总有回报,学生的成绩确实相当不错。
第二阶段:聪明地教。这样教了几年之后,发现教得太累。学生取得好成绩全凭教师拼命工作得来,学生总是要毕业,而我还要继续工作,我可不愿意真的像一只蜡烛一样燃到油尽灯枯。于是我调整策略,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教,教师轻松一些,省力一些,却取得同样的效果。经过仔细观察和思考,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对于他最终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因而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阶段,我调整了教学的策略,不再关注于自身的讲课,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他们的学习习惯。这样尝试下来,效果显著,学生的成绩总体依然很好,而我的负担也是大大减轻。
第三阶段:不教而教。教了十年书以后,我对于精益求精的课堂教学和教材研究产生了质疑。不容否定的是,我们现在的“好课”多得不胜枚举,各种不同的教学流派异彩纷呈,但是为什么教学改革的路却越走越窄,我十分困惑。直到一天看到一篇文章,讲我们的教育走入的误区之一,便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本能,而花大量的精力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举一个例子,我们训练牛吃草,研究牛的嘴巴张多少度,草从什么地方塞进去,一次塞多少,塞到什么地方,间隔是多少最合适,研究得不亦乐乎,却忘记了牛吃草是其本能,只需将它带到草场,不去管它,它自会悠然地吃草。这个比喻恰恰印证了好的学生都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道理。于是我逐渐转变思路,不再依赖教材,而是利用教材,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学科学习的氛围,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我鼓励他们思考、质疑、研究、探索,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发现,撰写自己的小论文。我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粗糙,许多书上的例题在老师们看来都没有讲透,甚至根本不讲,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却空前高涨,学习成绩也十分好。
这样一种理念同样在班级管理中有所体现,我越来越退居幕后,越来越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自主权越来越大,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强,我也越来越轻松。
四、专业发展——超值
多年以前,我读过一则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杰克•韦尔奇的故事曾刚刚进入通用(GE)时,只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21年之后,他成了GE这艘大船的掌舵人,并且推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使GE获得新生。有人问他是如何做到的,韦尔奇举了个例子说:一位老船长常年在河上驾船,从未发生过事故。有人问他是不是对河中的暗礁险滩全部了然于心。老船长说,不是,其实我只要把船开进深水区就行了,暗礁险滩就会与我无关。
韦尔奇故事中的暗礁险滩指的是人事的纷争。对一名年轻班主任来说,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专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当年毕业参加工作时,老校长对我有一句忠告:要想有地位,先要有作为。有了作为,必然有地位。我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那时候,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常常邀请我在工作之余参加他们的活动,如打牌、逛街、看电影等,我基本都拒绝了。在他们都成双成对的时候,我保持孑然一身。我把他们娱乐的时间用来读书。那时候,我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平时上班,下班后便呆在宿舍里做宅男。最长的一次,我有连续三个月没有出校门,晚上和周末都在房间里看书。我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厚积”,我想,这是我后来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次培训,培训师说,在市场经济中,人也是商品。商品有两个基本属性:价值与价格。我们选购一件商品,一定会有三种可能:物非所值,物有所值以及物超所值。常有教师抱怨工作太累,待遇太低,但我们首先要扪心自问,学校聘用我,是否物超所值?如果你真是一个价值很高的教师,你的价格迟早会上升。否则,还是耐住寂寞,先打造自身的价值。
五、职业倦怠——进取
我十分欣赏雷夫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并把它推荐给年轻教师,有老师说,雷夫老师工作那么辛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还要到学校义务上课,他几乎没有自己的个人生活,我们可做不到。的确,雷夫自己也承认,在很多人包括一些教师眼中,他是一个疯子,有点神经病。许多人不能理解他的行为。但是,这也正是雷夫为什么能成为感动美国的年度最佳教师,而他的一些同事平庸甚至昏庸的原因之所在。当一个人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对热爱这项工作的人冷嘲热讽时,我们所能采取的态度,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了。
我身边有一位年轻教师,虽然不是班主任,但利用自己单身、没有牵挂的优点,总是与学生“混”在一起,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问题,遇到一些本该是班主任的事情,也“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当然事后跟班主任打招呼。这样时间长了,他比班主任更得到学生的喜爱。过了一学期,学校领导明察下情,干脆任命他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做了几年之后,他的工作得心应手,于是热心关注年级里其他年轻教师的工作,无私地、不厌其烦地指导帮助他们,不久,学校任命他担任年级主任。在工作中,他总是能够站在学校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矛盾,不像一些教师,张口闭口“我们如何,校方如何”,过了两年,他被提拔为学校中层……
教师升官并非就是成功,而是说明一个道理:我们的未来,正是我们现在思考、并且努力做的那些事情。这是我们的人生格局。格局有多大,职业人生就会走多高,我们的教育生命大厦就会有多高。

作者简介
万 玮 男,1973年生,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现担任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助理兼教务处主任。2005年获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被评为2006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2004年底出版的专著《班主任兵法》,成为近几年国内最畅销的教育类图书之一;2005年与天津市德育特级教师张万祥共同主编出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2008年出版专著《班主任兵法2》;2009年出版《遭遇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技巧》。被媒体誉为全国三大名班主任之一。
4楼
切身体会,别具一格,创新努力,向万老师学习。
感谢张老师提供!
5楼
我最大的优点是努力
郑学志
如果说我今后会有什么成就,我觉得那是努力所带来的全部报酬。
——题记
岁月已经不再年轻,当青春的尾巴随着自己进入不惑之年而过去,我也终于逐渐明白,这世界上很多事情别人能够做得很精彩,我能够做好的却并不多,一辈子能够做好那么几件事情,甚至一件事情,就很不错了。我能够做好的,就是教书。
一、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无论外界是如何评价我,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努力。做什么我都努力,包括爱学生,我都是努力去爱。如果说我今后会有什么成就,我觉得那是努力所带来的全部报酬。
看过我的作品的老师们都会知道,我其实是一个不安分的人,我并不是不热爱教育,而是天生骨子里就有一种不安分的思想在捣乱,它总驱使我去做一点和教书无关的事情。比如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那时候正是人像摄影在全国各地热销,一张婚纱摄影照片,标价动则上千,我就想开影楼,哪怕是没有任何助手,我也一个人张罗着也要上。我摄影基础一般,原来仅仅是限于操作傻瓜机。但是几年之后,我的摄影技术达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尤其是暗房操作,我觉得自己堪称一绝。我从一个摄影的门外汉,到后来人像扩印成为地方行业标杆,最大的秘诀就是努力。没有人教,我就自己买书籍回来看。书本上标注的显影、曝光时间达不到最佳效果,我就自己揣摩、实验和摸索,我就不相信,自己做不出那至臻至美的图片来。于是我就成天呆在暗房里,哪怕是六月暴日如火,我也躲在里边赤膊上阵地干。后来,找我做暗房的越来越多,甚至一段时间,我承接了一个地区的暗房相片印制工作。
我从事过好些不同的职业,还经过商,开过一家小商店。但是,无论我在业余兼职什么行业,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把自己兼职的那个行业最重要的精神,融会到课堂教学里边来。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我并没有离开过教育,但是一直处于一种边缘状态。
我是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要安心做老师呢?是我们学校要倒闭的时候。我忘记给大家说了,我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是在一所农村职业中学做语文教师,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我们县有两所职业中学,一所农业类,一所工业类,我们学校就是以工商为主的职业技术学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的生源很好,传统农业职校几乎岌岌可危。可是,风水轮流转,随着学校在招生政策上的失误和普高的大面积扩招,不出几年,我们学校就跨掉了。在学校倒闭之前,我虽然努力教书,但同时总以为教书太屈才了,像我这么有才华的人,应该到不同行业去闯闯,于是我就身在曹营心在汉,教书的同时兼职了好几个不同的职业,甚至有段时间想去深圳,只是因为母亲瘫痪,无人照顾而没有出行。直到我们学校快倒闭的前几年,我才猛然意识到,人一辈子可做的事情也许很多,但是能够做好的却不多,我其实我应该好好的教书,教书才是我最好的阵地。
现在回过头去看看,我自己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心灵宁静之后,我居然能够在人心惶惶的时候,安心做我的教育教学改革,而且做得那么镇定自若,那么气定神闲?也正因为这一段时间的扎实练兵,我在教改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学校彻底倒闭的时候,我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个性化的教学特色,从全县数十名语文同行中以绝对第一的成绩被选拔进县城重点高中教书。这成了当年学校倒闭时那些预测教师去向的预言家怎么也不肯相信的事情。
学校倒闭的那一年,我所带班学生的平均语文成绩达到了107.6分。2001年冬天,我在邮局杂志摊上闲逛时,发现郑州一家著名的《作文》杂志,还在发表我在职专教书时班上学生的作文。
此后我个人的教育教学影响,在一般教师看来成了一段传奇:
2001年,我的课堂作文教案被多家出版社争着出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更是一下子与我签订了《非常作文》一套丛书(共8本)的出版合约。200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把三年一次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给了我,据县教研室说,这也是当年全省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图书出版之后,当即在出版界引起一阵不小的轰动,《光明日报》网站、《中国图书商报》《教师报》《潇湘晨报》《武汉晨报》等媒体相继发表了有关新闻和评论,《中国图书商报》更是用醒目的标题,直接把我称之为“作文创新表现的良师”。
二、最大的优点是努力
在《班主任之友》论坛上,在“班主任工作半月谈”中,在班级管理自主化实验群里,很多老师都认为我很机智,很敏捷,包括阅历丰富的张万祥老师也这么认为。其实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敏捷,也不机智,我只是比较努力而已。
我在好些地方讲课,都谈到一个问题——我的记忆力其实并不好,尤其是记不住别人的姓名。好些我见过几面的人,如果不事先联系,突然相逢时,我还会傻得连人家是哪里人、姓甚名谁、在哪工作,都没有一点印象,这使我常常感到十分尴尬。一些不了解我的人,背后里就会说我清高、看不起人。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我记忆力太差。
但是做老师,记住学生的姓名却是一项基本功。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个个都是鬼精,你不认识他,他就欺负你。你看,那个学生打饭插队,你喊他,他不理,为啥?你叫不出人家的名字,他干嘛理你啊!可是,要是你开口这么一叫,某某某,你怎么插队?某某某,把你的纽扣扣好。保准点名的孩子会乖乖的听话——这就是叫出名字的好处。所以我只有下死功夫去记学生的姓名。
每次接班,我都笨鸟先飞,先到教务处把学生花名册拿来,在开学之前背下来。一组一组地背,一直背到班上所有学生的姓名都在我脑海中滚瓜烂熟。这个方法虽然很笨,但是很有好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在接新生的时候,学生姓名中没有我不认识的字。
嘿,你还别说,现在的家长给孩子起名,总爱用一些生僻的字。有些字很简单,可是你不做点准备,还真就念不出来。比如,一个“或”字,多加了两撇,很多人就不认识了,那个字(彧)读“yù”,意思是很有文才。我有个学生,就叫李彧。还有一个字,很简单,就是两个“吉”字并在一起,读“zhé”,与哲学的“哲”在人名上通用。我的一个学生,就叫刘喆。前些年,“喆”这个字在电脑上打不出来,高考报名的时候,班上的同学发现他户口本上的姓名是“刘吉吉”,笑得要死。我的几个学生的姓名中有“暠”(gǎo)、“顼”(xū)、“邝”(kuàng)、“垚”( yáo)等字。这些字都是超级难认的字,不事先准备点,到时候很可能认不出来。认不出名字,学生就很瞧不起你:哼,连名字都不认识,还当老师呢!他们认为,老师就应该认识很多字。其实,我们读再多的书,也很难把《康熙字典》上的字认完。
背了花名册之后,我就抓住学生报到的机会,跟学生聊天,努力把学生的姓名和他本人联系起来。比如,喜欢讲话的那个学生叫什么名字,快嘴快语的那位女生叫什么名字,腼腆害羞的那个男生是谁……我要尽快地抓住他们的特征,把我记住的名字和他们一一对起号来。记住学生的名字很重要,它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的欣赏和尊重。在正常的情况下,教师总是先记住那些成绩好、表现好的双优生和成绩差、表现差的双差生,对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则印象模糊。所以中间学生常常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2001年开学的第一天,我丢开花名册就叫出了陈上勇的名字时,令这个中等成绩的学生颇感惊讶。他一点儿也没有想到,平时要过半期老师才能够记住的名字,新班主任第一天就叫出来了。他后来说,当时他感到非常温暖,并下定决心,今后要活出一个人样,让以后的每一个老师第一天就能够叫出他的名字!他是这么想的,也努力地做到了。一个学期,他的成绩就从全班的第36名上升到第5名,而且此后一直很稳定。现在他大学毕业了,在陕西省一个大型的机械公司做总经理。教育常常充满了偶然,我也没有想到,记住一个学生的名字,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后来,我就揣摩出了更多的记住学生姓名的办法。比如,记住学生的外貌特征,并把外貌特征与学生姓名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叫曹志勇的学生,脸方方正正的,像电影里正面人物的样子,与“志”很有联系,我就记住了他叫曹志勇,尽管后来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后进生,但是当时印象很深。还有,一个叫杨玲珑的女生,个子小巧,脸形很小,而且爱笑,确实有一种“小巧玲珑”的感觉,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她。有些人,外形恰好与姓名相反,如一个叫阮亚东的学生,身材矮小,一点也没有“东方巨龙”的威武感,还东方亚洲呢,名不副实,在觉得幽默的同时,我也就记住了他的名字。
此外,我还发明了用座次表记学生姓名的办法,对着学生座次表,每天到班上去点一次名,清一次到。这样,凭借着记忆固定的座位号,我也能很快记住一大批学生的姓名,并且保证自己不会叫错。
做班主任,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努力,你的弱项就能够变成强项。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