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并约稿!

楼主
讨论并约稿!
这是2005年01月24日来源自龙虎网的一则报道:
 
中小学课改暴露四大问题 专家称有轻视知识倾向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师资准备不成熟、考试评价体系落后、推行中出现走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在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正在推行的课程改革中出现四大问题。   
       杨院长指出,近半年来,关于课改的争论不少,教师们有很多的困惑,客观上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大学专家对课改理念、课程设置提出质疑。“课改的理念是否有轻视知识的倾向?”再如课程设置方面,学生从三年级才开始学外语,一些大学专家认为,4—8岁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在母语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能否学好外语的因素,因此他们建议学生应该从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暴露的问题更多,发展不均衡,有的地方根本就没开设这门课,而授课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课程质量也不高。有的学校干脆以社区活动代替研究性学习、以学科研究性学习代替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由于评价跟不上,使得有的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有可无。   
       有关专家对实施课程改革的师资准备不成熟也有质疑。杨院长认为,主要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国家课程,是计划经济模式,很多人认为课程就等于学科,教学就是知识点的传授,检查学生的成绩就是检查知识的准确性和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下子放开了,教师们在思想意识上、知识结构和能力等方面很不适应,课改的师资培训大多也是夹生饭,效果不理想,因此引发了新的问题。   
       此外,考试评价改革滞后,比如高考方案等。课改的一些理念与评价制度冲突比较严重,考试评价制度不改,课改就很难有大的突破。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课改推行中出现走形、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对于这四大问题,杨院长认为,有些问题不是课改本身的问题,但课改使之暴露,比如经费、师资问题。有些问题则是对课改认识的不到位。   
      --请各位老师就此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并就解决办法和自己的思索跟贴,我们将从中择精彩者刊用。
1楼
支持!
2楼
支持,
3楼
    非常同意楼主的看法,在这个课程的开设实施上,我就有很深的感触!
    比如说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提出、开发这个课程,出发点很好,是想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没有将眼光仅仅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是更加提倡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可是,现在的实际实施情况究竟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比如这学期,我们区正准备将“综合实践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可是国家又推行教育一费制,并没有把“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列入教材目录中,学生连教材都没有!结果就是,各个学校虽想将这个课程搞好,却没有必要的教材指导,难道让大家随便来进行吗?今天想到什么,就上什么课吗?这不是乱来吗!!
    2、国家推行“综合实践活动”,却不考虑我国的国情。各个学校中真正实施这个课程的有几个?一调查便知,实际都上成了主科“语文”、“数学”,有人会说了,老师怎么能这样呢?反问一下,难道老师愿意这样吗?哪个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拥有出众的能力呢?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国的选拔制度,高考一天不改革,综合课程永远无法真正实施,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因此,还是希望国家在课程的开发、实施上,多一些理智、多一些实效,而不是舞弄花拳秀腿!
4楼
“国家怎么考,我们怎么教”。考什么,教什么,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很难转变的,当然也是对学生负责的。就像我们地理的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但是现在什么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最大,高考啊!^_^.....
所以一个好的选拔模式就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模式,这一点也不能怪中学老师,不信你让制定新理念的专家来中学教书,学校再给你班定个本科、重点的任务,保管这些专家比我们更专!
但我声明:我是十分拥护新课程理念的!十分啊!
但我更希望选拔制度的“新”,一种能体现人的发展,全面发展的模式!慎重啊,千万别把新课程的理念给葬送了。我提前说了啊,等到因为高考模式的不足又把新课程搞坏了的时候,专家们,你们就要负责了啊!!!
5楼
课程改革,新的思考
———写在新课程改革到来之际
江苏省如东县栟茶中学   沈小新  226406

在新课程改革到来之际,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思考之一:教育方式的思考

教师是阳光,不是狂风。

有这样一则故事,狂风和太阳决定通过比赛来展示自己的本领,他们要分别使用自己的本领来脱下行人的外衣,狂风很厉害,它一个劲的扑向行人,使出了浑身的力量,可是行人却将自己的外衣裹得更紧了,气急败坏的风使劲了力,也没有办法脱下行人的上衣,只好呆在一边看太阳怎么办。太阳微微一笑,向行人迸发出了柔和的阳光,渐渐的觉得炎热的行人很快就脱去了自己的外衣。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再是那种狂风的粗暴的教育方式了,润物细无声的阳光教育才最受欢迎,每一个教师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心灵,不能只看重结果,想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走进学生的世界,而不是简单的粗暴的对待学生。人在被强迫的状况下必然会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心理,粗暴的对待学生只能适得其反,而且这往往也和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背道而驰。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教育方式必须变革,变则通,不变则废!给孩子一片阳光,您会收获整个秋天!

思考之二: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老师是人,不是神。

传统教育一直将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和控制者,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有接受的份,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否则就是大逆不道的,我们的家长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在家听爸爸妈妈的,在学校要听老师的。教师被理解为神坛上的神,他们是至高无上的,不容质疑的。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多孩子并不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他们通常觉得自己的学习是为了家长,为了老师。教师只是在俯视着自己的学生,支配着他们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很多孩子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完全在教师的逼迫下学习,这样的学习,我想起了龚自珍先生的一篇文章《病梅馆记》,我们的教育某种程度上为了一位追求高的分数,对孩子不也是向对梅花那样的逼迫么?我觉得,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教与学的朋友,教师和学生的朋友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只有平等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的得到调动,教师只有弯下腰来才能赢得学生的真正配合。学生渴望教师的亲近,被教师赏识,教师应该多展示自己,暴露自己,让学生觉得老师确实是他们的朋友,是真正的和他们一样的人!是最理解他们,最接近他们的人! 只有这样了,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由,他们愿意学习、喜欢学习也就能积极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够真正体现!

思考之三:教学方式的思考

让学生使用蜘蛛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蚕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式。
蚕是我们熟悉的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为我们奉献自己一生,是人类认为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杰出代表。但是蚕的生活方式却很单一,它们只能食用一种食物(桑叶),吐出的丝虽然很美丽很实用(对人类来说),但是蚕吐的丝给自己做了一个限制自己活动的茧(虽然这是繁殖的需要),我们要引起注意的是蚕的生活方式:太单一。和蚕相比,蜘蛛的生活方式就很多元。蜘蛛吐丝是为了自己的每日所需,它织的网是发散的,食物是多样的,蜘蛛对环境要求也不算高,只要一个可以存身的角落就足够了。我们暂不必讨论谁更高尚,但是就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言,我们的传统教育一味强调标准答案,必须要和教师所讲授的完全一致,这怎么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呢?用蜘蛛的生活方式去知道学生的学习,是大势所趋啊!答案是多个的,不限定的,学生只要给出了合理的结实就应该鼓励学生去发现更多的答案。比如,有老师在讲作文的时候,有老师问到:雪融化以后,会有什么?答案出现了多元的变化,有的学生说,出现了水,有的说出现了环卫工人,还有的说,出现了小河,最精妙的就是一个学生的确思考了,他说,出现了春天!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给他们多个的思考提供平台,尽量提供多维思考的设问,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考。解题目的时候,也尽量要选择有多个解法的题目让学生去解。某教师在绘画课上看到学生画的鸡蛋是方的,孩子告诉老师说,方的鸡蛋好运输,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孩子,还鼓励他将来能够创造出方的鸡蛋出来。

思考之四:教育目的的思考

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的双赢。

由于当前唯分数论的观点的泛滥,很多学校对于素质教育是当面上一套,背后一套,有人甚至提出这样一个很滑稽的口号: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实施应试教育的大计。更有甚者,竟将此作为经验进行交流学习。这其实是现代教育评价机制在作祟啊!很多学校也是无奈之举,为了学校的生存,素质教育就成了花瓶和点缀,成了雾中花,水中月。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上的革命,它呼唤素质教育时代的真正到来,渴望培养出真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明、有礼貌、会创新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书呆子或者是成绩好,思想差的“尖子”。马加爵的教训,还不够深刻么?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取得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的双赢。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啊!在一次寒流袭击中,有一个城市气温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某大学竟然有学生因为太冷提出要退学回家避寒。还有的孩子虽然考的大学很理想,但是上了很短一段时间的课以后竟然跑回家了,他们不会自理自己的生活。更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优秀,但是道德修养却大有问题,媒体上的北京动物园大学生伤熊事件就折射出我们在道德教育上存在的漏洞。又红又专到现在同样适用,道德存在问题的孩子即使智力再好也不可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相反,他们会祸害社会。

思考之五;新课程改革要循序渐进

新课程改革是个逐渐的改革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他们的理念必须逐步跟上课程改革的要求,很多老师在老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工作了很多年,要他们改变自己的观念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人接受事物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人不是电器开关,想开就开,想关就关,需要一个了解、理解、接受、使用的过程。千万不能出现老师们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内涵、具体操作方式等等方面的要求就下宣称:新课程改革已经成功了!这样的课程改革也只能是挂在口头上的表面文章。作为新教育下的真正收益者,教学的服务对象——学生接受新课程还需要一段过程,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任教的初一年级中推行了新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学习撰写小论文,学生们很积极,很投入,但是最后的效果并不金如人意。我最了深入的思考,发现,长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老师写,自己练的老教学方法,他们很难一下子就转变成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吻合下的教学模式下的主动性强,参与效率高的新学生。要完成学生的转变也需要一段过程。在试验区,本人获得的信息表明,很多学生面对教师的新教学方式常常无所适从,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方向,在课堂上不懂得如何参与,常常是说的不到位,想得不合拍,弄得教师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自己的错还是学生的错。在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新的评价方式肯定也会残留以前的传统模式的痕迹,不可能一下子就和新课程改革的设计相一致,因为如果一致了,肯定会导致同样没有一直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无措。社会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同也需要很长的适应时间,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是,到现在为止,相当一部分人仍坚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重理轻文的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现在在社会上高层次技术工很紧缺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认为学技术没有出路。
直面新课程改革,每一位有责任感的老师都在不断的做着自己的努力,本人见解有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9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