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墨阁之事

168楼
好的习惯可以自然。
169楼
[FACE=楷体_GB2312][SIZE=4][B]        好心勿办坏事[/B]
                   [B]——一次失败的“教育”经历[/B]
   时间已整整过去了一夜,我还是缓不过神来。昨天下午和赵某同学的谈话场景还历历在目。不知道自己究竟做的对与否?然而,其中苦楚如鲠在喉,难以言表。
   想到这次“教育”过程,是自己提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但是,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有一种画蛇添足或者多此一举的感觉。
   周日晚上学生到校后,我看到赵某还是老样子,头发没有任何变化,很是生气。这已是我第三次好心提醒他。不能怪我不客气了!这使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过的卡梅隆的新作《夺命深渊》。影片中的Vicotria,最终没能逃脱死亡。如果说,第一次逃脱是因为有男友的爱,而第二次逃脱是侥幸,那第三次,幸运不可能再降临于她。面对她的只能是死亡。可以这样说,这是她自己选择的结果,理应为此付出代价,只不过这代价太沉重,付出的是生命。中国有句古话: “事不过三”。我想对于赵某,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点代价。
   当然,我关注赵某,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头发问题。其实,在他身上,所存在的是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也就是习惯于按部就班,或者说从未想过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是觉得我是一个学生,就应该学习。至于怎样学,学是为什么,自己无从知道,也不想知道。这个问题在重点班学生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赵某有一个双胞胎弟弟,在理科重点班。两个人性格迥然不同。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比较消极;而双胞胎弟弟性格外向,比较开朗,为人处世比较积极。也许是“阴差阳错”,性格开朗者上了理科,而性格内向者上了文科,也许是为了达到互补的作用吧!这在与他的妈妈QQ聊天时,就已经知道这一情况。只是性格使然,只有自己尝试着去改变,才能有更好的效果。外在的强制力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自分科至现在,我和赵某的接触也快有八个月了。在学习上,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数学和英语比较差,英语更差一点。这对于高考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为此,班级成立英语委员会之时,他就做了英语委员会的委员长,意即弥补自己的这一缺陷。然而,事实上他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发展、提高自己;对于数学,不要说经常问数学老师问题,就是班级开展两天一练的活动,在我检查之时,竟然发现他连数学练习本都没有。在班级事务上,他也并不积极,只是按照班级的布置做一些工作,从未主动要做些什么。俨然成为一个班级有我无我一样的人,而自己乐意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的人。然而,即使这样,连续经历了三次考试,成绩也并不突出。
   如果说赵某就没有任何优点的话,那就是做班主任的偏见。针对上述他的一系列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循规蹈矩之人。他上学从不迟到,即使在身体有病(诸如感冒)从未请过假,违纪对他来说更是不可能。也许就是凭这一点,他应该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最起码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当然,我并不反对,但是,对于重点班的学生,并不仅仅要的是不违纪,不迟到,不请假。而是要有更高的要求,目前来说,一是更好的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更好的成才,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学。
   头发问题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其实,折射出的是一个人是否愿意改变的问题。在这之前,我曾经就他的长发问题做过努力,就是用摩托车载着他到街上的理发店理过一次。我想任何一个人都知道班主任这样做的目的。没想到的是,再次面临时,在我经过三次提醒之后,他还是无动于衷。我想应该利用此契机,通过我的“教育”给他一个“改变”的机会。
   然而,事情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首先想到的是联合赵某的父母一同来解决问题,毕竟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比较了解。于是,在昨天下午四点钟之时,他的父母来校后,我和他的父母简单做一个沟通,让他们配合我一同解决赵某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做好这一系列工作之后,我把赵某叫到办公室,希望通过交谈,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积极想出更好的办法加以解决。我问他这一段时间的表现:在学习上,他觉得“差不多”,再谈到他的数学和英语问题,他简单谈了一些自己的做法。我进一步问他,这些做法是否能改变目前的现状?他一下子愣住了。然后,他说了一句“不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自此之后,无论你怎样问,或者问什么,他都是一句“不知道”或者干脆不回答,而且我注意到他把头往下低,不愿再抬起。我猛然意识到谈话已经陷入了僵局,无法再进行下去。到底该怎么办?一边是家长,一边是学生。处理不好对谁都是一个伤害。何去何从?我真的很是为难。但我还是尝试着让这种局面改变。于是,我提到他的头发问题。他的头似乎抬高了一点,但还是很快低了下去。他依然是选择不回答。为了让他承担起自己该负的责任,我说出了提前和他的父母协商好的决定。本来是要停课反省一天,但我加到三天。就是让自己和赵某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当他听到这个决定时,一直低着的头猛然抬起,而且言辞激烈的回答:不行!我退让了一步,“两天”,他还是“不行”,“一天”,还是“不行”,最后我说,“一晚上”,他态度依然很是明确,“不行”。我突然话锋一转,问他,“到底什么能行?”他的头又迅速低了下去。这个时候,其实谈话已经没有任何的必要,而我也被逼进一个死胡同。只好让家长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但我还是态度鲜明地告诉他,父母可以包容,老师可以宽容,但是能为自己负责的只有个人。反省的目的是多一点对自己的“知道”,少一点对自己的“不知道”。我知道自己该撤出了。于是,我给了他和父母十分钟的时间,然后,给我最后的决定。
   十分钟后,我来到办公室。其实,赵某还是不愿意停课回家反省,即使一晚上都不行。同时,我发现他已经哭成了泪人。最后还是他的妈妈打了个圆场。因为他看到赵某感冒了,而且衣服穿得比较单薄。于是,劝他回家 休息一晚上,喝点药,加点衣服,这才让他答应回家,而且仅此一晚上。因为我有点急事,先行离开了。当他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已经把孩子带回家时,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做得对还是错。
   也许是“好心”,但是我用“好心”办了件“坏事”。真的如别人所说自己太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善于利用契机能“教育”好学生。然而,对于学生而言,是否需要这样的“教育”呢?
    从这件事情上,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一、      既然已经知道学生赵某性格内向,就该意识到教育的难度。因为我已经带他理了一次发,而且后面三次好心提醒,他都无动于衷。说明该学生从未想过自己要改变。因此,我就不应该渴望通过长发问题让他改变。或许他认为自己的头发很好,很是舒服,正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一样。
    二、      我为什么要叫家长?本身对于教育“一窍不通”的家长,只能对我“言听计从”,而且还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对谈话起阻碍的作用。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家长来收拾残局的,而是通过与家长和合作,给学生以更好的教育。
   三、      为什么不让赵某开口说话?多让他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哪怕是一些简单的做法或者是暂时还未见成效的做法。最后的谈话变成了一问一答式,甚至是再问不答式,无形之中已经堵上了谈话的大门。肯定学生的做法,然后再给他提一些中肯的建议,岂不更好。
   四、      为什么不肯定赵某身上的优点?不迟到,不请假,不违纪。这或许是他作为一名高中生引以为自豪的地方。我没有表扬他这一点,反而一直在否定他,甚至在打击他。
    ……
   今天早上到校,我看见赵某又早早的来到教室。改变的是他的头发。我不知道经过一夜的“反省”,在他的内心改变的是什么?或者说不变的是什么?我还真有点茫然。只是看到他并不是那么消极,我心里稍稍有点宽慰。
后记:
   当我写完这篇失败的“教育”经历之后,我从QQ空间中查看近两天写的日志。无意中发现在前天写的“致420班同学们的第三封信”中,表扬男生114宿舍同学的时候,唯独漏了赵某同学。这不是为了昨天的谈话而故意为之,而真的是自己的一时疏忽。完全是一种巧合。天哪!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这也是昨天和赵某谈话失败的原因。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肯定自己,没有提到意味着否定。赵某心中自然产生了一种抗拒。另外,昨天的谈话本身带着一种不太友好的态度。失败是自然而然的。我知道并不是自己要“教育”赵某,而是自己该从中受到一种教育。一时的疏忽可能会造成巨大的失误,一种巨大的伤害。我没有理由不站出来向赵某道歉。于是,在今天晚上上晚自习之前,我在班里向赵某同学公开道歉,表达我真诚地歉意。
   我想不管赵某同学是否能接受,抑或昨天的谈话能否会对他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只有他自己知道,因为最终为自己承担责任的只有自己。而我需要的是内心的谴责和弥补更多的过失。

[/FACE][/SIZE]
170楼
成功的人生就是主动一小步,就是多做一点点
第三次学科竞赛的成绩已经揭晓。同学们看到数学成绩时,又是黯然失色,纷纷暗自神伤。作为班主任,我是干着急,又不能代替学生解决。当然,数学成绩一度不好,数学老师自然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也许对学生的落实不够。但我想最终承担责任或者付出代价的还是学生。或许在数学上稍微主动一点,多做那么一点点,说不定就会改变数学成绩差的局面。
于是,我想到了刚刚检查落实的有关数学两天一练的情况,同时被迫放弃的数学两天一练的活动。而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太好的同学,恰恰又是数学科目比较薄弱的同学。我想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个突破口。在下午的阅读时间,我把检查数学练习本做的不好的同学,数学委员会的成员以及各学习小组负责数学科目的同学召集到一起,具体商量如何解决数学科目目前存在的现状。
其实,在同学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很多源于自己的不主动,往往希望依靠别人来改变自己,而不愿通过自己的主动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我提了一点,就是能主动问老师问题的能有几个?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我给大家讲了《一步改变一生》的故事:
一天,偏僻的小山村突然来了一辆小汽车,这可是是见新鲜事,全村人都围了过来。车上下来几个人,其中一个中年男子问大家:“你们想不想演电影?谁想演请站出来!”一连几遍,村民都不吱声,很多人只顾和身边的人窃窃私语。这时一个12/3岁的小姑娘站了出来:“我想演。”她长得并不漂亮,单眼皮,脸红扑扑的,透出山里人的倔强和淳朴。      “你会唱歌吗?”中年男子问。      “会。”女孩子大方的回答。      “那你就唱一个。”      “行!”女孩开口就唱,一边唱还一边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众人大笑。因为她的歌唱的实在不怎么好听,不但跑了调,而且唱了一半还忘了歌词。没想到,中年男子却用手一指:“好,就是你了!”        这个勇敢的向前迈了一步的女孩叫魏敏芝,她幸运的被大导演张艺谋选中,在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出任女主角,名字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我想如果没有魏敏芝主动向前迈的一小步,也许她现在还在偏僻的小山村喂猪。所以千万别轻视这一小步,就是它,可能就会改变你的一生!      再一个在同学们身上缺乏的就是多一点点的精神。就拿两天一练的数学练习本来说,他们似乎看不到希望,总是觉得两天做那么一道题,是否会改变数学弱的现状,看不到希望。岂不知有时就是那么一点点,可以产生奇迹。于是,我利用自己看到的一项智力竞赛试题,让他们做一个是实验:用0.9、1、1.1三个数字分别乘够三百次,看看差距有多大?其实,不用算,同学们一眼就看出,这三个数字的300次方,算出来的结果会让人大吃一惊的。1乘以1,永远是1;0.9乘够300次,近乎等于0;而1.1乘够300次,就是无限大。这说明什么?同学们面面相觑。我进一步解释到:如果大家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折不扣的完成,那就好比是1,是1的人生;如果每天少完成一点点任务,比别人少做那么一点点,那就是0.9的人生;如果每天多完成一点点任务,多做那么一点点,那就是1.1的人生。1的人生是可惜的,0.9的人生是可悲的,1.1的人生是可敬的。成功就是每天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点。自然而然就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最后,我给大家念了一段《每天进步一点点》:
人生就是一点点儿
人生就是每天快乐一点点儿,
快乐就是每天成功一点点儿,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儿,
进步就是每天坚持一点点儿,
坚持就是每天行动一点点儿。
人生在于行动!
现在就要行动!
一个人人生的成功到底是什么?有时候看到“成功”这个字眼,总觉得可望而不可及。其实,成功有时很简单,就是主动一小步,每天多做一点点。
我想对于我来说,能做的就只有这些。至于是否主动,每天多做那么一点点,全靠学生的自觉改变和真正觉醒。我想一个有梦想的人一定不会失去这样一个改变自己的机会。

171楼
人生就是一点点儿
人生就是每天快乐一点点儿,
快乐就是每天成功一点点儿,
成功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儿,
进步就是每天坚持一点点儿,
坚持就是每天行动一点点儿。
人生在于行动!
现在就要行动!
172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生命的再现[/U]发表的内容:[/B]

         好心勿办坏事
                   ——一次失败的“教育”经历
   时间已整整过去了一夜,我还是缓不过神来。昨天下午和赵某同学的谈话场景还历历在目。不知道自己究竟做的...[/QUOTE]
一件事带出如此深刻细致的反思,这是极为难得的。
173楼
今天写点什么?
忙碌了一天之后,坐在电脑旁,一时不知自己该写点什么?妻子说:“为什么要写呢?不想写就不要写了!”我说:“为什么要放弃呢?好不容易坚持到现在!”女儿在一旁说了一句:“大教育家孔子都知道该玩点啥,您为什么不让自己休息一下呢?”是呀,一下子又想起那天和以前带过的学生聊天时,学生说的那句话:执着是一种负担,放弃是一种解脱。当时,我的回答是“执着是一种坚韧,放弃是一种懦弱。”那么,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是不是愚昧,放弃了该放弃的是不是懦弱?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中回荡,我一时理不出头绪来回答。只依稀记得一天的忙碌之后,是一种充实,是心的不沉寂。这种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我不太确定。但目前我至少知道我这样的生活让我很快乐,我不会颓废。
中午看中央一台《今日说法》,李阳的疯狂英语让很多人对英语疯狂起来,然而,李阳的家暴让李阳更加疯狂。在面对镜头时,李阳说出这样的话:我认为我的事业比我的家庭更重要。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我在想中国自古有“忠孝两难全”,也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说。但不能就此否定了家庭的重要性。这也是我自开始“迷恋”上班主任工作之后必须面临的问题。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上用得多了,自然在家庭的付出就少了。这也是妻子经常抱怨我的原因。我也经常劝自己,何必和自己较劲呢?可转念一想,男人必须要有事业,没有事业的男人还叫男人吗?不过,《今日说法》最后的专家点评说的很有道理。家庭也是一种事业,也是需要我们进行经营的。
接近元旦,突然想到要和原424班的学生坐一坐。毕竟我是他们进入高中的第一个班主任。由于文理分科,不得不分开。我一直觉得虽然彼此不在一个教室上课,心却时时连在一起。每天见面时灿烂的笑容,热情的问候,一直让我感到自己是一个幸福的班主任。同时,我之所以对原424班恋恋不舍,是因为他是我“生命的再现”时带的第一届学生,我由衷的感谢他们,是他们让我认识到做班主任还有幸福和快乐。所以,我会舍得,我会留恋,我会时时想起相伴时的点点滴滴。
下午的第七节课和阅读,我们欢聚在三楼的实验室。虽然只有在重点班的三十几个学生,但是还是彼此之间的一份欢畅和无所畏惧。想说就说,想唱就唱。看着他们开心,我心已满足。毕竟每一次的相聚都是人生的一段难忘的记忆,为何不珍惜呢?只是缺少了身在普通班的学生,让我觉得有些惭愧,在这里说一声:对不起!
外面的天气很冷,寒风刺骨。但我依然感觉不到寒冷。被暖流所包裹的我是否是他们口中唱的“好老师”,但我想至少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一点记忆。做教师,无所求亦无所图。也许,在若干年后,学生想起,“哦!这是我的老师,还不错!”足矣!
回家后,女儿兴奋地给我讲,她得了三张奖状。一年的收获在孩子眼里也许只是几张奖状,但孩子却领略到了一种满足和喜悦。看着家里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女儿自上学以来的所得的荣誉。我喜不胜收。这也许就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吧!我希望我能做一个好父亲,因为女儿是我的唯一。我不能没有她。事业上的成功决不能代表家庭的满足。而一个人真正的满足是家庭的温馨和其乐融融。
今天,将要逝去。明天,就要来临。我需要的是面对,我更需要的是时刻调整。事业和家庭在我心中孰轻孰重?我想把他们都当做我人生的事业,用心去完成。我的一生也终将这样度过。
要写的太多,只是想要自己做的更多一点。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23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