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楼主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FACE=黑体][b]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b][/FACE][P][FACE=宋体][SIZE=12px]
[/FACE][/SIZE][/P][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P][P][ALIGN=left][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GCOLOR=rgb][SIZE=14px] 我们习惯于“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习惯于统一布置作业的作业布置方式,习惯于打√打×的评判方式……我们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总是以整齐划一的方式来教育教学,抹杀学生个体之差异,用“抽象的学生”教育教学方式来教育个体差异很大或者说各个不同的学生,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故意惹事生非,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滞后等等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我非常困惑于此,现在才明白我是用抽象的学生概念来代替活生生的学生,总以为会有某种教育规律或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错误的观念指导下就产生错误的行动,引起学生的反感,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敌对心理,学习成绩大面积的滑坡,种种的恶果迎面扑来,而这时只能用一种“恩威并施”的策略,使学生处于一种恐惧的学习状态中,有些学生可能会敢怒不敢言,而有些学生会在极端压抑的情况下爆发出来,多年的教学我可以说是见惯了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明确的说道“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FACE][/BGCOLOR][/SIZE][/ALIGN][/P][LINE-HEIGHT=22px][P][ALIGN=left][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GCOLOR=rgb][SIZE=14px]  [/FACE][/BGCOLOR][/SIZE][/ALIGN][/P][/LINE-HEIGHT][LINE-HEIGHT=22px][P][ALIGN=left][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GCOLOR=rgb][SIZE=14px]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不能说一个学生吃一碗饭没吃饱,一个学生吃六碗饭吃饱了,因为个人体质不同吃一碗饭的学生可能已经过量了,吃六碗饭的学生可能还是一个半饱。同样学习上一个学生可能考九十分还不满足,而另一位学生考六十分也许就非常高兴了,这时我们不能说考九十分的前途就一片光明,而考六十分的前途就一片黯淡,因为人生充满了未知数,我一直相信一句话”世界上没有庸才、蠢才,只有放错位置的人“当教师的” [/FACE][/BGCOLOR][/SIZE][/ALIGN][/P][/LINE-HEIGHT][LINE-HEIGHT=22px][P][ALIGN=left][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GCOLOR=rgb][SIZE=14px]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向上、向好、向善的心,让他们能够在学习中认识自我,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心里充满阳光[/FACE][/BGCOLOR][/SIZE][/ALIGN][/P][/LINE-HEIGHT][LINE-HEIGHT=22px][P][ALIGN=left][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GCOLOR=rgb][SIZE=14px] ,让孩子们知道自己”行“。所有说当教师的一定要认识到”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各个学生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的。才能”因材施教“。[/FACE][/BGCOLOR][/SIZE][/ALIGN][/P][/LINE-HEIGHT][P][LINE-HEIGHT=22px][/LINE-HEIGHT][/P][P][ALIGN=left][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GCOLOR=rgb][SIZE=14px][/FACE][/BGCOLOR][/SIZE][P][FACE=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BGCOLOR=rgb][SIZE=14px]       解决了认识上的问题,我们就来解决课堂上,学生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怍……的问题,这可以说是每位做老师的都遇到的问题,而我们把处理这种问题叫课堂组织艺术,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这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有的靠威势所谓的严厉型的老师就是这样,有的靠人格力量就是一些慈善型的老师,有的靠课堂的吸引力就是一些学识型的老师……方法多种多样,但都是”殊途同归“为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FACE][/BGCOLOR][/SIZE][/P][/ALIGN][/P][P][/P][P][/P][P][/P][P][/P]
1楼
[b]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三、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b]
                         [b]教师 时间问题的解决[/b]
    时常抱怨没有时间,时间太紧了,确实早上6:30必须站在教室里边,7:00——7:10是早操时间班主任要跟操,中午11:50放学赶紧做饭吃完饭大概13:30,再稍微一休息又要到校下午2:30开始又要上课一直到6点,如果有其他事情一耽误可能就到了7、8点了回家做饭吃饭……时间就这样很快的的结束了,一天如果遇到几件事情,那么就更忙了,还有两个班的课一天至少要两节,再加上阅作业,备课,一天的时间确实是不够用的。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才明确教师的时间是从读书中得来的正如文中所说“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2楼
[b]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四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打好基础与处处留心皆学问[/b]
    我们时常会为班里的一些学生基础太差而苦恼,经常为了给这些学生补差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是因为没有在最初学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把这些基础知识牢牢地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造成的;当我们按教学进度的需要借助这些知识点进一步教学的时候,这些学生的基础就像文中所说“我们盖一座漂亮的楼房,可是把墙基打在很不牢固的混凝土上,灰浆不断地剥离,砖头也在脱落;人们每天都忙于消除工程中的毛病,可是始终处在楼房倒塌的威胁之下”。而这些学生无论我们怎样讲他们也跟不上教学进度,只有反过来从头开始再打基础,可是教学进度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这样做,只能利用休息时间或者其他的一些时间来进行,这势必会加大老师的工作量,而补差的效果有时也不是太好。因此打好基础在学生的学习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基础的扎实与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的继续学习与所能发展到的程度。这就说明在学生初学阶段或者说刚开始学习某个知识点的时候一定要打下牢牢地基础,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时,不再让单调的运算塞满他们的头脑,而把尽可能多的智慧精力用到创造性劳动上去”。
   对知识的把握作者说道“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我竭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这就告诉我们有些已经被人们认可、接受的东西我们只要让学生把它记住就可以了(我这个地方不是说人们不能有怀疑精神、创新意识,而是说有些东西已经没必要再做解释的,我们接受就可以了)。而有些知识可能学生在教科书上没有学到,而他们又在实际生活中机缘巧合遇到了,并且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深地印象,这可能就是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的结果吧。其实一个人随意注意随意识记的东西多了,那么他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的东西也会多起来;就像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有的是课堂书本上学习得来的,有的是由生活经历磨练得来的,两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体系。这里我们要做到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知道“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使他们“随意不随意”的学习各种知识,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3楼
[b]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五“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寻找“关键”与创设“环境”[/b]
 “教师感到时间不够用,首先是因为儿童学习有困难。我多年间都在思考,怎样才能减轻儿童的劳动。把实际技能作为掌握知识的基础,这还只是这个问题的开端。知识的识记和把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是这个问题的继续。我建议每一位教师:请你分析一下知识的内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和长远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明确地划分出来。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关键”的知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取决于这些“关键”知识是否牢固。因此教师正确地确定这些知识的能力就十分重要。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反映本门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
    我一直困惑于学生学习的困难,自己教学的吃力,而没有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读完这句话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教学完全是盲目的教学,心中没有“重点”没有“关键”知识,这就使学生们学习起来一片茫然,因为老师是茫然的。可见分析知识点,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大纲,找出“关键”的知识在教学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它可以给教师节省大量的时间,也给学生减轻沉重的负担。
     “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如果能把干巴巴的说教,运用于具体的环境中去,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不是枯燥无味了,创设环境是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而只有将知识点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
4楼
[b]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六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b]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感想:到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有的学生到了初三就像傻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了,这些学生大多都是一些基础较差的,老师就让他们死记硬背,结果是记得似是而非,因为他们理解不了他们所背的东西,而做老师的也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是采取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让他们背啊,记的,结果是背的没背下记的没记下,好多时光就这样的浪费掉了,结果就成了傻子一个。

读书,开阔视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5楼
[b]读《给教师的建议》之七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b]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这种观点就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而只是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样的规律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学习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常常是适得其反:每向前一年,学生就感到学习越来越困难。
感悟:读完这篇文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感觉到汗颜,平时的教学中把孩子作为一个容器,把知识作为货物贮藏在容器里边,每次考试就看谁储藏的多。再看看语文、英语等一些偏向识记的科目表现的特别明显,死记硬背已经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教学中又把知识作为“货物”作为死的东西往学生这个容器里边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也就可想而知了。这种教法难怪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会出现“学困生”“厌学生”。因此在我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引以为戒,试着将知识变成学生学习下一知识点的台阶,将知识变成学生解决难题的利器,可能学生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爱学。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