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版第六期案例评析《棘手的捐款》

18楼
[P]以前都是最后赶稿,这一次是提前完成,希望以后也都提前思考,用行动支持班刊,不给杂志添麻烦。[/P]
19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乐山[/U]发表的内容:[/B]

以前都是最后赶稿,这一次是提前完成,希望以后也都提前思考,用行动支持班刊,不给杂志添麻烦。[/QUOTE]
乐山老师也是想把机会让个更多的老师,才行动慢了点。
20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梦难圆[/u]发表的内容:[/b]

 
乐山老师也是想把机会让个更多的老师,才行动慢了点。[/QUOTE]
[P]
[/P][P]希望广大老师积极参与,不要总是几个老面孔(绝不是针对某老师,是从栏目长期的发展考虑的),总有新面孔出现,稿件也会多样化,角度也会多样化,评析栏目才不会沦为几个人的小花园:)[/P][P]总之,不要怕写不好,一次不行来两次,付出总有收获:)[/P]
21楼
可以把捐款最多的几名同学公示出来,他们也需要因为爱心带来的荣誉感。
22楼
针对评稿我也是个新手,也不是很擅长,曾经也多次写废过稿子,但是我没放弃,于是写着写着就投中了。所以希望新手朋友们不要望而生畏,参与评稿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我坚信假以时日大家必能成功,因为我就是这么做的。一点个人经验供朋友们参考。
23楼
捐款当政绩毁了学生的善心
捐款当政绩毁了学生的善心
晏廷飞
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528414
时下,在学校各种各样的捐款频率太高,在这些捐款活动中教师、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些无奈, “被公示”、“最低限额”是常有的事情,老师还会遭遇“被捐款”。每次捐款完后,学校几乎都要公示,都要对捐款多的班级学生做出表扬。更有甚者,某地一年一度的慈善活动,要对各地捐款排名,然后开庆功宴,颁奖。在坊间流行一句话,大意是政府捐款时最先想到的是就是学校,学校老师多、学生多,捐款容易积少成多。要看到无论学校、还是政府,在捐款事件中的一些作为实在有违民主精神。更要看到“被捐款”、“被公示”、“最低限额”背后是有些人把慈善当成政绩、当成面子工程来抓。
我所在的学校是高中,他们手里零花钱相对要“富裕”很多,所以没有经历过赵老师那样特殊的情况。然而,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学生对名目繁多捐款的日益反感,对“被公示”的不屑,对“最低限额”的强烈反对。尽管学生越来越反感捐款,但是我认为学生是有爱心,我印象最深的两次捐款足以证明这一点。一次是,2008年汶川地震,举国哀伤,地震的第二天,班长就来找到我问学校什么时候组织捐款,说:“班上的同学想早点捐款”,当时上级部门,学校团委还来得及组织,当时我感慨万千。第二次是前不久学校团委组织的“关爱他人,奉献爱心”助学助困义卖活动,或积极捐出心爱之物,或积极制作手工艺品,然后在周三的劳动课上每个班在学校的里面摆上一个地摊,全校师生可以前去购买,所得善款全部用来资助学校的贫困生。当时他们的热情高涨地推销自己的东西,高声叫卖揽客。学生的表现让人有些意外,有些惊喜。
对捐款而言,采用 “公示”等办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可以增加捐款的数目,貌似取得一定的效果,对高年级的学生却作用不大。对比一下学校公示后,下次捐款是否增加,上次捐得多学的是否更多,上次少的是否增加就知道“公示”的效果。但是看到 “公示”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更要看到“最低限额”对师生关系、生校感情的破坏。
在学校里以适当的方式适时组织捐款活动,对学生而言有一定教育意义。然而,捐款泛滥,尤其是带有“政绩”色彩的捐款泛滥就会毁掉学生原本善良的心。尤其是现在,社会普遍对善款的去向表示怀疑的情况下,学校的的捐款更要慎之又慎,更要做好学生的引导,更要告诉学生这次捐款的意义、用途。捐款次数太多、太频繁会让学生力不从心、会让学生“善心疲劳”。有意义的、确有必要的、去“政绩”色彩的捐款学生是会毫不含糊的积极参与。
地址: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高级中学
邮编:528414        电话:13600346969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