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攻击行为”专题征稿

6楼
很有感触!支持!
7楼
已发至邮箱,期待中
8楼
[P]支持[/P][P] [/P]
9楼
[P][ALIGN=center][SIZE=14pt]矫枉必须过正[/SIZE][SIZE=14pt][/SIZE][/ALIGN][/P][P][SIZE=14pt]     反复阅读《“骗”你没商量》数遍,对于班主任采用非正面积极手段对学生元的教育方式特别欣赏。文中说:“元这个学生是班中的小霸王,非常强势,大错不断犯,小错经常有。如果对他采取春风化雨、和风细雨的感化教育,简直是隔靴挠痒,轻描淡写,几近无效。”正是因为如此,班主任借其他老师及学生林的家长创造的机会,以“骗”为手段,给元施加心理压力,促使元反思、反省,进而改正错误,向好处发展。[/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知,说教——是很多老师惯用的一种教育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确实使莘莘学子受益,促使他们平安健康成长。但这种表达责任和爱的方式,也往往会遭来部分孩子的逆反和不屑一顾。如何教育把善意的说教当成“噪音”的孩子,《“骗”你没商量》中的班主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即:对学生实施教育,在力求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同时,不妨采取非正面积极教育的方式和非常措施,矫枉以过正。[/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 矫枉过正”较早地见于《越绝书》,作“矫枉过直”。《盐铁论》也有此语,作“挠枉者过直”。《汉书》始作“矫枉过正”,比喻纠正某种缺点或偏差而做得过了头的意思。作为教师,遇到向元这种学生,采用正面教育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的,不如采取非正面积极育人方式,这就犹如要整直一根弯了的竹竿或扁担,如果只把弯了的竹竿或扁担压到正直或水平位置,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只有把弯了的竹竿或扁担压到弯度相反方向的水平或垂直线以外,待弯了的竹竿或扁担慢慢弹回,才有可能使其达到“正”“直”的水平。[/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采取非正面积极教育方式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一、因人而异。如果不是遇到向元这样的孩子,文中的班主任也不会“骗”。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作为教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如果遇到向元这样采用正面积极教育方式不能奏效的学生,就要采取非正面积极教育方式,矫枉以过正。我在教育实践中也有过这样的实例。我曾遇到过一位留守孩子,智商很高,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致使个性怪异,不把学习当回事,且逆反心理非常强,喜欢和老师对着干。在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后,我恨铁不成钢的当着全班同学说他:“你还不如一块朽木!朽木虽不可雕,但朽木还可当柴烧!”正是这句过激的话,使他内心受到了很大触动,从而发生改变,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当他接到一类大学通知书后他专门给我写了一封信表示对我对他教育的感谢,其中“老师,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我本队自己的人生没有过高的追求,以为自己也跟父母一样,将来只是块打工的料。没想到您的一句‘你不如朽木’,激发了我奋斗。虽然当时我当时有点恨你,但正是这种恨成就了我。老师,谢谢您,感谢您的教诲!”令我感动不已。[/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二、因时而异。文中的班主任之所以能够“骗”元成功,取得良好的教育功效,是因为把握住了教育时机。教育时机,稍纵即逝。文中的班主任在接到数学老师打来的电话后,立即采取措施对元进行教育,并在其他老师和学生家长的配合下,采用非正面积极教育方式对元实施教育,其育人效果是显而易见的。[/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三、因事而异。对学生采取非正面积极教育方式,不是所有事都能采取这种方式,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紧要的小错误,不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况下,要慎用,否则育人效果适得其反。文中是因学生林被元打后在其他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下“藏起来”吓住了元,所以“骗”这种非正面积极教育方式才得以成功。[/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总之,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正面教育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不妨换一种方式进行教育,就如本文中的非正面积极教育方式,只要学生能够成人成才,矫枉过正又何妨?[/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湖北省南漳县新集完小     王道勇   [/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邮编:[FACE=Times New Roman]441524[/FACE][/SIZE][SIZE=14pt][/SIZE][/P][P][SIZE=14pt] [/SIZE][/P]
10楼
[SIZE=4]已支持,望查收!期待编辑多斧正,能够和更多的朋友交流![/SIZE]
11楼
看一种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成长,解决学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可以看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谁为谁承担焦虑。“正像他在说明书上说的:我以后不再耽误您的时间,花费您的精力,给您添麻烦了,不再打架了,好好学习,做个文明守纪的好学生。”事实上,在这个案例中学生成了吸收教师焦虑的容器。有些非常受教师们欢迎的教育规训技术一般都有这样的功能,甚至有不少人总是想通过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成为名师。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