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直言中国教育5大问题

0楼
[B]甘肃高校一把手负责落实国家助学贷款[/B]
 
    2005年09月05日18:42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兰州9月5日电 记者李战吉 尤婷婷报道:日前,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获悉,为了尽快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甘肃省教育厅已经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据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甘肃省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必须把高校应承担的7.5%的风险补偿金落到实处,高校要主动与经办银行联系,尽快落实签约发贷工作。对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态度不积极的高校,甘肃省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五项措施予以处理。

  各商业银行要采取积极措施,严肃执行国务院及省里有关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新政策。尚未与高校签约的要尽快签约,对已经承诺签约的省属高校必须在9月底前发放贷款,各市属高校必须在10月底落实签约和贷款发放工作。

  据了解,9月中旬,甘肃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银监局、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联合组成检查组,对全省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行一次专项检查。
1楼
[B]落实助学贷款不能仅靠教育部 [/B]
 
    2005年09月05日08:54   《华南新闻》 (2005年09月05日 第二版)  晏扬
 
  继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点名批评8个省市区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不力之后,9月1日,教育部又联合财政部出台强制性措施,向这8个省市区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到10月上旬仍未落实助学贷款,将暂停这些地方和有关高校的硕士、博士点的审批,今年已审批通过的硕士、博士点也暂缓执行,同时财政部将不安排对地方高校的共建经费,并减少今年教育专项的转移支付资金。

  从这些强制性措施可以看出,为了推动落实助学贷款,教育部这次确实动了真格。无论是硕士、博士点,还是财政拨款,都是关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容不得高校不重视、不听话。不过,这些处罚措施的“矛头”都指向了高校,“板子”似乎打错了对象,因为落实助学贷款不力,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而不是高校,因为这些地方政府不愿意给承办助学贷款的商业银行利息补贴。

  针对高校的强制性措施,对于地方政府的威慑力并不大。正如张保庆副部长说的:“我们整天在督促,一些省份就是不动”,其中原因就是“教育部没办法管地方官员的升迁。”这话说得十分透彻,说到“根子”上了。以教育部的职权,只能号令高校,而没办法管地方政府,所以张保庆副部长只能“怒斥”,所以教育部的处罚措施只能针对高校。

  实际上,在目前的行政体制之下,这种上令下不行、上禁下不止的现象并非个别,譬如近来人们热议的小排量车问题,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从1997年起先后多次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废止歧视小排量车的政策,可目前全国仍有84个城市对小排量车实行“限行”政策,而建设部、发改委也似乎拿这些“不听话”的地方政府没什么办法。

  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政困局,其最大的“症结”正在于号令者管不了执行者的官位和升迁,所以执行者可以明目张胆地置号令于不顾,推拖敷衍,拒不执行。从这个角度看,要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光靠教育部联合财政部的力量仍然不够。教育部虽然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但是教育大业显然不仅仅是教育部的事,需要各个政府部门齐抓共管。特别是那些能管地方官员升迁的中央部门,不能任由地方官员将教育部的要求当作耳边风。只有各个政府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在内的各项政策、指令,才可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2楼
[B]敢说话的副部长为何声明自己“要退了”? [/B]
 
    2005年09月05日21:11   来源:人民网  孙立忠
 
    9月1日,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对外宣布了针对不落实教育部政策、“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和高校”的“惩罚性措施”。“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手段)”,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新闻通气会上告诉与会的各大媒体,“我们也不愿得罪人,我们是迫不得已。”张保庆的发言也有让记者难过的时候,“有一到两次,他提到,反正我也要退了。”

  “反正我也要退了”,张保庆副部长在严厉地批评地方政府、高校和银行时说到了自己的个人问题,在外国人看来这或许是离题万里的,但在国人看来,这实在很相关,一点也不多余。

  “反正我也要退了”,表明了批评者不怕得罪人的态度,也透露了批评者无欲则刚的底气之所在,更折射出了在当前中国进行批评之难。

  如此不给人留面子的做法将触痛某些官员,对此,张保庆无疑是深深地知道的。深谙国人习性的林语堂先生曾说过,不给人面子是最大的无礼,面子不服从道理,却服从习惯,面子比宪法还受人尊敬。中国人爱面子的现实显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即便是某些领导没有尽到责任甚至是违法,领导们也要保全自己的面子,不允许别人批评,一批评就会恼羞成怒,就会通过压制(对下)、不合作(对上)等来给批评者难堪。

  而给人留面子尤其是给官员留面子,则更是由来已久的潜规则,极少有人违反,所以我们见到的批评通常是“温良恭俭让”的,不是直接点名,而是以“某地”、“某官员”代指;不是深入剖析,而是一语带过;不是严厉问责,而是令其自纠……

  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在就“征求意见”谈自己看法时曾说,很多“意见”其实都是说的漂亮话,都是摆设,由此可见下级要在上级面前说真话、批评上级难度之大。而由张保庆在作批评时说的话,不也说明上级要批评下级以及同级同样是非常之难吗?要知道,张保庆是副部级的高官,而且他在教育系统内是有着“敢说、敢做”的口碑的,即便如此,他竟也要以“反正我也要退了”作为批评的后盾,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然而,下级不敢批评上级,同级之间不好批评,上级批评下级也顾虑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真话还有多少存在的空间?    

  张保庆敢说真话、敢于批评无疑是让人钦佩的,但从“反正我也要退了”中,却让人觉出了一种悲凉。作批评、说真话竟要拿仕途作抵押,这又是怎样的悲哀!那些年纪尚轻离退休尚远的官员们,又靠什么来勇于进行批评、勇于说出真话呢?那些人微言轻的老百姓又到哪里去说真话?“我们也不愿得罪人,我们是迫不得已”,这似乎告诉我们,教育部在此之前已经跟有关方面私下沟通、交流过了,但人家并不买账。以教育部之尊都不愿得罪人、都迫不得已,又何况其他?

  张保庆的批评马上就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被点名的海南、宁夏等省区或者立刻行动起来或者进行了反省,这说明批评与真话的威力还是很大的,让人们勇于进行批评、敢于说出真话更是极有必要的。面对违法、面对丑恶,官员却不敢批评,必然会有损公共利益,也必然会伤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除非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丢掉自己的面子,否则中国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不过,老百姓本来就没有什么面子,问题是,当官的什么时候才愿意丢掉自己的面子呢?”林语堂先生的话可谓一针见血。而要让当官的丢掉自己的面子,只有让法律大过他们的面子,只有让公民的宪法权利得到切实的保障。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