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距离

6楼
[SIZE=4]    案例中排座位方法,我觉得不太科学。文中所说的距离产生美当然没有错,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案例,不能复制。因为对于不同阶段中的孩子,他们的自制力不一样,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对于这样的问题,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该灵活处理,因为对于有些这样学生,的确,他们坐在一起有好处;但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an排![/SIZE]
7楼
就两个学生如何排座位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通常,我在排座位时,都要考虑这一学期,我排座位的目的在哪里。
    无论哪个班都有几个调皮鬼,采用隔离确实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可事实上,在老师讲课时,无论隔离或不隔离差距比较小。最需要老师动脑筋的还是在老师不在教室的自习课的时候。如果把两个调皮鬼隔离的很远,很多时候,我们的小张噶们可能会隔着好几个人,隔着好几张桌遥相呼应,甚至是乱扔纸条,乱砸东西。这时,如果我们一旦让两个调皮鬼做一块儿了,那么,他们捣乱起来或许感觉动作小点儿,可是,我们教育学生的目的仅仅是让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调皮吗?
    学生做同桌,还要考虑他们在各方面是不是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影响。因此,我们在调桌时,尽量能够让学生们做到先进带后进的作用。除非我们已经放弃这两个后进生了。否则,我们尽量不要把两个不能在一起互相进步的孩子放到一起。
    如果孩子感觉老师已经放弃自己了,自然他可能也就不捣乱了,可是,以后他会向怎样的路子上发展呢?
    或者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其实,当我们对一个学生真正失望之时,想到实在管不了,就放弃吧之时,可能才会有上面的做法。
    我现在,也在为我们班的两个调皮鬼的事情头疼着,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够让他们好好学习。
    我也想到过索性把他们放一块儿算了,可是一直也还没有实行。
    不到真的山穷水尽之时,我还是想再用其他的方法试试。当然,我教的学生是7年级的学生,教他们时间尚短,我的这种说法也不过是我自己的一点儿看法。
8楼
    如果两个学生虽然比较调皮,可是在根本上,还是一个学生比另一个学生要有更多的发光点,既然他们都爱玩,那么让他们做一块儿也容易形成良性竞争。并非不可。
    补充意见。
9楼
[COLOR=#0000ff][SIZE=3]写下几点思考:

第一、明确地表示我的观点,我非常不喜欢这个案例的语言陈述方式,即使“坏分子”被打上引号,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老师眼中的孩子是正面的、积极的,我们看他们的眼光是充满着爱的,他们不是我们的阶级敌人,是需要我们充满着师爱去关注的对象。没有爱与尊重的教育,是缺少生命关怀意义的。[/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3]
第二、干国祥老师写过一篇《积极管理》,其中有这样一段:“许多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治疗一个个无穷无尽的‘疾病’,而是首先致力于提高它的免疫系统。一个强健的身体加一个有效的免疫系统,我们就能拥有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教室。极端一点说:如果把它的生命聚焦在疾病身上,那么它确实会有层出不穷的疾病;但如果把它的生命聚焦在健康上,聚焦在创造上,那么生命的质量就会完全不同。”从这篇案例,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两个调皮学生让老师和同学非常头疼的行为,以致于老师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去与他们的行为做斗争,让人觉得我们所关注到的就是学生身上的这些层出不穷的“疾病”,而不是聚焦于他们的健康,聚焦于如何创造他们生命的奇迹。 [/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3]第三、我会反思:案例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案例写作到底要遵循什么原则?新教育提供过七个字:高期待,持续跟进。我以为很有道理。就是问题再多的孩子,都要对他怀抱着高期待,相信生命本身是可以创造奇迹的,然后我们还需持续跟进。读案例,我们最想知道的是这个孩子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因素、爱好特长等,就是说,应理性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行为的结果,据此,到底应该怎样对此诊疗,可以怎样帮助他。而从这个案例中,根本看不到这两个孩子的“坏”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3]第四、其实,如果再谈关于排位的举措,我以为倒是次要的了。偶然的教育结果并不具有可行性,不值得效仿。关键是要反思我们教师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让人警醒!

[/SIZE][/COLOR]
[COLOR=#cc00ff][SIZE=3][B]附:干国祥老师的《积极管理》一文:

                           积极管理
                                      干国祥

     班主任不应该是“消防队员”的代名词,也不应该是同时戴着“狱卒”和“保姆”两个面具的双重角色。
   他(她)应该是坚定的领导者,细致的管理者,课程的开发者。
   没有领导的管理是盲目琐碎的;没有管理的领导是虚张声势的;而没有课程开发的教室是失去主阵地的教室,是把“教育”沦丧为“治人”(而不是培育人使之成长)的教室。
   我看到许多班主任经常性地处于消极防御中——他总是每天忙着缝补丁(不知年轻的班主任还能不能理解“补丁”这个词的意思)而不是去缝制一件完整华美的新衣;他总是在各种麻烦事发生后,陷于对那些层出不穷的事务的处理中。在那样的处境中,出于教育良知,他(她)还会告诫自己仍然要爱学生(虽然他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他会对自己说,因为我的爱不够,所以学生问题才这么多。——我曾经不无偏激地说过,陷于这样的思维中,连教师本身似乎也成了“问题制造专家”。 [/B][/SIZE][/COLOR]
[COLOR=#0000ff][SIZE=3]
[COLOR=#cc00ff][B]   而在另一种积极管理中,问题往往会消弥于无形——或者说,问题根本就没有发生。
   因为教育教学最重要的是“积极管理”,是把大家的目光引向“花朵”而不是“狗屎”。
   “积极管理”同时具有两层意思:
   一是班级规则系统的积极建立与维护(包括班级愿景、道德人格课程、班级规约系统);
   二是引导大家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方面(就是学习本身)而不是错误与消极的那些方面(就是问题本身)。
   这两点前者针对那些没有明确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管理细则的班级管理;后者针对那些总是把目光放在问题上而不是学习上,总是放在差生而不是卓越学习上的班级管理者。
  
   学做一个积极的管理者,思路总要向雷夫的教室学习——“雷夫+克拉克”,也就是“自律道德系统+他律契约系统”。这是第一个层面,核心就是人格道德教育系统(包括班规契约等)。
   而第二个层面,就是像雷夫那样,开发知识与艺术课程,挖掘与发挥伟大事物的魅力,把所有学生紧紧地凝聚到学习本身中来——我们在雷夫的教室,在克拉克的教室,在基丁的教室,在马修老师为放牛班的孩子们所组建的一个都不少的音乐合唱队中,可以窥见这种管理的神奇。是的,在那样的教室里,问题不再成为焦点,成为焦点的永远是师生们在共同穿越的课程,是伟大事物的魅力。
  
   班级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它的健康首先取决于它自身的“免疫系统”。
   许多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治疗一个个无穷无尽的“疾病”,而是首先致力于提高它的免疫系统。一个强健的身体加一个有效的免疫系统,我们就能拥有一个有生命活力的教室。极端一点说:如果把它的生命聚焦在疾病身上,那么它确实会有层出不穷的疾病;但如果把它的生命聚焦在健康上,聚焦在创造上,那么生命的质量就会完全不同。
  
   在一个积极管理下的优秀教室里,也仍然会出现偶发的,特殊的,不能自动免疫的教育问题。一方面,积极管理者仍然不会把自己的生命陷于这样的问题上,另一方面,他会采取问题诊疗的方式,进行个案处理。
   这时候,我们才进入了另外一个议题:个体学生问题的理解与诊疗。
   但这个议题的前提必须是:这个问题并非消极管理或者管理不力所诱发的产物,而且是积极管理所不能自动免疫的那类问题。只有在这时,问题才能与班级整体管理分离开来,成为需要个别辅导的特殊个案。
   这类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我们以后再谈,基本的原则是:全面调查与透视+现象学描述与理解+漫长的“叙事”治疗。
   切记:首先成为积极管理者,让所谓的问题沙弥于无形之中,产生之前;而不要让自己陷于层出不穷的琐碎问题中,成为“问题制造专家”。  
                               
[/B][/SIZE][/COLOR][/COLOR]
10楼
好!好!好!这才是我们论坛的目的和方向,我也将试着这样去做。
11楼
感谢高堂明镜老师推荐干国祥老师的好文章!果子收藏学习了。
对于个别问题,通常是诊疗之后再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但不能排除偶然效果带来的教育机会。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理论,就是不直接诊疗原因而直接从偶然效果起步,把偶然意外效果作为教育机会而进行深入教育。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