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征稿

6楼
                    [SIZE=3] 智慧:善良的依靠
                          ——关于善有善报的思考之二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宁玮:当善良遭遇邪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真的是人善被人欺?宁玮的不幸遭遇果真应归因于她的善良吗?若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动摇了我们坚守千年的“人心向善”“善有善报”价值观的根基,这将使眼下市场经济下原本就浮躁的人心更加不an。
    “冬天,宁玮甚至经常义务给民工们烧洗脚水,让劳累了一天的民工们能够烫烫脚。”善良的宁玮得到了民工朋友的尊敬。每年过年后,老顾客们都会给宁玮带些年货来。这不是善有善报吗?
    在当今多元价值观社会里,离婚可能有种种原因,但可以肯定一定不会是因为善良才离婚。
    宁玮的不幸遭遇,首先是一种命运中的偶然,是命运的不公。命运没有让她遇到可以相守一生的人,命运又让她在生意场上遇到了地痞流氓。不管有没有掌管命运的神,但一定不会因为她善良而让她遭遇厄运。善良一定不会导致厄运。
    宁玮能够在外地经营一家餐馆,她有非常强的生存能力。但她的生意还是失败在她的生存能力上。
    餐馆出了那么大的涉法事件,宁玮竟然没有想起她的律师同学,这不能不说是宁玮的生存能力的失败之处。
    面对餐馆小工与地痞的争执,宁玮没有能够采取理智的方法制止,而任之发展成为致人重伤的刑事案件,不能不说宁玮在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能力的欠缺。
    面对地痞流氓滋事,宁玮没有能够按照当前中国不成熟市场的潜规则理顺人际关系,致使事态扩大,宁玮在人际意识方面是有欠缺的。
    宁玮是善良的,她的暂时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命运的捉弄,是偶然的,或许是对宁玮“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考验。宁玮还很年轻,善良的她必将幸福。前提是她不因遭遇不幸而放弃善良的品性,要因不幸遭遇而增长人生的智慧。
    善有善报,这善良少不了智慧的关照。[/SIZE]
7楼
我想,性格善良和他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应该没有太大联系。有时候,善良是一种温驯,可有时候,善良却需要铮铮铁骨。这是不一样的,不可一概而论。
8楼
[SIZE=3]                 [B]沟通与合理宣泄
                      ——关于善有善报的思考之三
[/B]     当读到善良敬业的英子老师受到领导的不合理指责时,好像受委屈的不是英子老师,而是我自己,心里别提有多难受。比起纪律性差的三班同学,英子班的同学们出力不讨好。英子老师和同学的遭遇,正应了人善被人欺那句话。
    在饭店里,同学们受到饭店工作人员歧视,首先是饭店方的不对,其次是同学们缺少应有的勇气和沟通技能。受到委屈,同学们应当为自己的人格尊严而据理力争。她们敢不敢争、会不会争呢?比起三班的女生,英子班女生顾全大局,但她们太过压抑自己的个性,失去了争取权利的勇气。而三班女生有勇气但她们没有能够采取合理的沟通手段,她们个性张扬但缺少人际技能。本来同学们是去饭店帮忙的,应当受到欢迎。同学们出力,饭店受益,但出现了受饭店工作人员排斥同学们的局面,这其中一定存在没有理顺的利益关系。或许同学们的到来,从某种角度上触犯了饭店部分工作人员的利益,但总的来说,饭店是受益方。基于这个前提,同学们是处于有利位置的,只要她们能够与饭店方主管领导取得沟通,她们就不应该再受到文中所说的委屈。她们缺少人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英子老师得知自己的学生受到委屈,心里自然难受。但在这件事中,善良的英子老师的表现也有不妥之处。得知学生受到委屈时,已经是夜里非常晚了,英子老师应当控制自己情绪,并且***慰学生,不必要当时就给领导打电话,毕竟很晚了,自己又有火气,这时与领导沟通,容易出问题,偏偏又遇到了个不称职的领导。这样,英子老师就跟着自己的学生受到领导的气。
英子老师在这件事中的问题,在其他敬业的老师身上也常常出现。我们敬业的老师,只知道努力工作,缺少人际来往,特别是与领导之间的人际来往。遇事爱自己扛着,不愿意给领导添麻烦。这样以来,本该发泄的情绪集结了起来,这种情绪积累久了,就以不合理的方式发泄了出来,造成了人际方面的问题。比如英子老师,完全可以在第二天找领导对此事进一步沟通,化解矛盾,可英子老师没有去,而是选择的忍耐。这样的忍耐是不健康的,到一定的时候,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出来,有害工作。就像那天晚上英子老师说的那句话“以后再有这样的事情,我们班决不会参与了。”就是一种不合理的情绪宣泄,这次宣泄有可能就是以往不良情绪的积累。
    敬业的老师们,不要只知道埋头苦干,要学会适当的人际来往,要适当的张扬个性,这是符合当今时代普遍价值观的。人际来往和个性张扬,于己有利,与学生有利,不仅不会有损于工作,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工作效果。[/SIZE]
9楼
转郑学志老师的帖子:
    善良和能力是两回事,并不是因为善良的人结局不好,我们就否定善良的作用和价值;善良不能够解决一切,但是善良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在教给孩子善良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保护善良这一品质。关于离婚,关于其他,我只说一句话,能力和品德有联系,但是不是一回事情,婚姻需要经营,店铺也需要经营一样。我们老师要改变书面传授德育的方式和方法,要教会孩子应对生活的能力。在很多时候,没有能力,善良就是被欺负的一个缺口。
10楼
                  [SIZE=3]  [FACE=黑体]培养向善之心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SIZE]
[/FACE][FACE=黑体]
[/FACE][SIZE=2]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宁玮:当善良遭遇邪恶……》,李迪老师的《英子班的遭遇》两篇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很多人会把同情的目光投向宁玮和英子,而我却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B]不是因为善良才受挫。[/B]

  首先,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是积极向善的,没有人自我标榜是恶人或者坏人,也许有一些人在某一时做出违背道德和良知的事情,但是当她悔过思改的时候我们能称其为恶人吗?由此看来,善良是大众化的,不仅仅归宁玮和英子所具备,善良也就不能成为她们两个头上的光环和标签。

  其次,我们来分析二者的遭遇,宁玮没考上大学、开餐馆受挫、婚姻生活出现危机,英子老师呢,全心为学生着想,却遭遇领导的批评。如果单看结果,二人理应得到同情,但是这和善良有什么关系呢?宁玮的遭遇确实难堪,但是我想他应该是很多因素导致的吧,我们推测一下吧:高考的落榜一定是罪魁祸首,它严重地刺伤了宁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她和外界树立起了一层高深的心理围城,这种闭塞的光环势必使宁玮急于证明自身价值,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去开餐馆,尽快完成结婚这一人生神圣的事业。她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神速的,期间并没有深思熟虑、慎重思考,正是这样盲目追求人生价值和圆满结局才使她摔得惨败。英子呢?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沟通上。忍辱负重固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一味的忍耐有时就是软弱。如果英子和餐馆领导和学校领导巧妙沟通的话,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领导也能看到英子的闪光点了。分析完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遭遇的确和善良无关,前者是盲目追求人生价值导致的后果,后者是与领导沟通不畅导致的后果。
  由此看来,善良本身并没有错误,善良是美德,不是软弱和个性的弱点。我们不能把软弱和个性弱点带来的后果嫁接到善良身上。

[B]  培养向善之心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B]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善良和正直。也历来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长河中固然有一些个性事件或案例在不断发生,但是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用个性的事件来论证共性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因为某一两件事情就否定学生积极向善的人生观。教师应该坚定的意识到培养向善之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并不断地亲身实践,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引导学生向善。
[B]  以善唤善是良知。“[/B]人性向善,犹水就下。”要使学生向善,教师自己就要有向善之心。选择了教师就必须选择善良,选择了教师就必须选择正直。试想一个品质恶劣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国家栋梁呢?由此可见,用高尚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去激励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道德和良知,更是我们应有的人生追求和信念。[B]引导向善是责任。[/B]有一些问题生会经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学校本身承载着教育人的责任,因而它容许学生犯错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引导使他们认识到错误,并且勇于承担错误。很多情况下,只有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学生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改正而不重犯”是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教育期求。要实现这一点,教师的宽容和正面引导更重要,它最能引发学生内心的愧疚感,使他们产生感激之情,从而努力改掉自己的毛病,并时时保持一颗“向善”之心。
  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能否引起大家的共鸣。作为生活中的人,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曲解甚至消极对待,更不能把消极的心态传导给学生。生活是多元化和丰富多彩的,任何一种方式的存在都是一种阅历和体验,或许,当两个善良女子宁玮和英子找到问题的症结,并不断改变自己之后,会有一天迎来灿烂美好的一天呢,那时我们还能说她们是“遭遇”吗?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人生的不如意和失败在另一个角度上更是一种阅历和财富。如果我们也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21世纪的接班人不仅有了向善之心,更具备了对待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

[/SIZE]
11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靳增果[/U]发表的内容:[/B]

转郑学志老师的帖子:
    善良和能力是两回事,并不是因为善良的人结局不好,我们就否定善良的作用和价值;善良不能够解决一切,但是善良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在教给孩子善良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保护善良这一...[/QUOTE]
有道理!
现在把情感与能力混为一体是教育界的一大景观。比如说“爱学生”的问题。好多人认为教育学生就是爱学生,就像“教师的问题就是师德的问题”一样,把教育能力与情感模糊。中国人求善,西方人求真。但善与真终究不是一回事。英子和宁玮遭遇不平,与善良是无关的。(也许在某些人潜意识里有一种观点,就是[U]因为我善良,所以我应该得到好的回报[/U]。扣一个帽子:宿命论者。)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293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