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

12楼
[SIZE=4]  的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总是在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再去请家长到学校来,其实这并不最好的方法,我就经历过多次,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相反,在家长看来,这是老师爱告状的表现,是不讨家长喜欢的。今天看了这个案例,我想起了我班的一位学生,也是因为上网,我把他的家长请到学校,家长到校后,一直说孩子其实也不错,只是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变成这样,而且还谈到孩子的姐姐是以前在这个学校读书的时候是怎样怎样的好,我听起来就觉得家长为什么还要一直说他的孩子好呢。通过这个案例,我明白了,其实,家长也像孩子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欣赏的。此时我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我们校长经常告诉我们的一句话:“八十岁的老爷爷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所以,只要是活生生的人,他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SIZE]
13楼
[SIZE=4][B][COLOR=#7000bb]好班主任是“批”出来的[/SIZE][/B]
[/COLOR]
[COLOR=#0025bb][SIZE=4]——读《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之二)[/COLOR][/SIZE][ALIGN=center][SIZE=4][COLOR=#0025bb]
([FACE=楷体_GB2312]说明:在这里我无意妄“批”文章作者何老师,也并非针对何老师,请允许我用一“批”字。我想说的是,对于做班主任工作来说,成*****的宝贵经验我们借鉴,不足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努力改进。)[/SIZE][/COLOR][/FACE][/ALIGN]
[SIZE=4][COLOR=#0025bb]
    我们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但我还想这样说:“好班主任是‘批’出来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事物,只要换个角度,我们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一文,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不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讨论这篇稿子),有好的可借鉴之处(比如,适当地赞美家长,夸奖家长,以尊重家长赢得家长的尊重,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收到良好效果,这是本文给与我们的最主要的启发),但也给我们做班主任工作带来一些其他思考。在这个案例里面,似乎千错万错都是学生的错,都是家长错。班主任呢?工作到位了吗?尽职尽责了吗?陈权屡屡违纪,常常旧病复发,孩子的“病根儿”在哪?老师的失误在哪里?我想结合这个案例,就文章没有体现、也是班主任工作应有的一些细节上阐述几点看法。
  1、老师没有了解陈权的家庭环境。对于陈权的父亲,也只是通过一个老师的介绍得知的,“家里好几亩的桔子树,几个网箱,还养了几十头猪”,陈权的家庭环境真的是这样吗?陈权的父亲真的是“整天早出晚归,即使在家,也不懂得如何教育他的孩子,也根本不会把学校的老师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吗?也不一定。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家访就十分有必要,去摸清实情,在家庭中,或者陈权家的桔子林里、网箱场地,或者猪场里,在一种平和随便的交流气氛中,现场感受,了解一个真实的“陈权家庭”,一个真实的陈权的父亲,让陈权的父亲感受到班主任对孩子的关心(其实也是对他的家庭的关心,对陈权父亲的关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尽到了这样一份责任,陈权的父亲不受感动恐怕都难,也很难再以“家里有事”为幌子推脱教育孩子的应尽义务。
  2、老师没有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心理角度思考问题,缺乏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艺术技巧。“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事务,陈权的父亲家里有桔子林、网箱,还养着几十头猪,老老小小一大家子,吃喝拉撒一大摊子,没有烦心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孩子要再屡屡犯错,自己不时地被老师“召见”,遇到老师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还好,如果老师是因学生违纪“非常苦恼”而又烦躁,一个通知,“叫他家长到学校来一趟”(这时候,老师一般是抱怨家长没有尽到责任,将家长数落一通),家长脸上火辣辣的,也只能忍耐,回到家里,气肯定不打一处来,不免将火气发在违纪的孩子身上。结果对孩子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也只会是“一次又一次地向家长反映情况”,只会是家长“一次又一次地说‘到家我会教育他的’”,一次又一次地令老师失望。
  3、老师没有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换句话说,老师并不真正了解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违纪”,陈权“越来越调皮,越来越放肆,也越来越难管”,仅仅是家长的原因吗?有没有陈权个人方面的原因?平时他都在想些什么?跟哪些孩子交往?受没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内心有没有困惑没处诉说?迷茫的时候渴望谁来指点?这些问题,班主任思考过吗?陈权难道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一点进步的表现,哪怕一点想法?老师去发现了吗?去及时给予鼓励了吗?未必。
  都知道,作为班主任,照看几十个孩子,教学任务繁重,班级管理难度不言而喻。然而,管理班级,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包括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教育、习惯养成等等,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应有之义。班主任就是一位多孩子的母亲,哪个孩子的方方面面,做班主任的都应该了如指掌,通过“望闻问切”,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对症下药,手到病除,让孩子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忽视了任何一个孩子,严格来说,都是失职,都是不称职的“母亲”。事实上,只要善于动动脑筋,方法还是有的,比如,变“叫他家长到学校来一趟”为“到学生家里去一趟”,多找家长聊几回;变让学生“到办公室来一趟”为“到学生中间走几趟”,往学生心里靠近点……多跑跑腿,多动动嘴,多动脑,少动气,望闻问切,随时发现问题,艺术化地处理问题,管理起班级来,恐怕 “非常苦恼”将会少一些,“烦躁”、“失望”将会少一些,获得的乐趣将会多一些,工作成*****(gong)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一些。
[/SIZE][/COLOR]
14楼
[COLOR=#0909f7][SIZE=4]             [B] 父母改变则孩子改变[/B][/COLOR][/SIZE]
[COLOR=#0909f7][SIZE=4][B]
[/B]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这话虽然不雅,但不无道理。它的文字背后告诉我们孩子成长的环境由其父母决定!优秀的父母多半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反之,则容易调教出问题孩子。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其特殊性,有些孩子先天禀赋异常,并且具有抗挫、抗干扰能力,所以也有“歪竹子生正笋子”之说,但那毕竟是少之又少的现象。
    张文质先生做了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演讲——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充分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告诉所有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学校教育才能有效。
    因此,班主任要想改变孩子,不妨首先改变孩子的父母。
《好家长也是夸出来的》这篇文章里提到的陈权,一次又一次的违纪,并且越来越调皮。从这个孩子的表现来看,应该是一个行为问题孩子。这种孩子只要家校配合,对他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约束,假以时日,一定能够规范其行为。
   陈权的成长背景由其家长决定,那么他的家长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何老师提供的情况——
    1、为生计忙累:几亩的桔子树,几个网箱,还养了几十头猪。
    2、没有时间:整天早出晚归。
    3、不懂教育:你这个死崽,总是打架,要是打得赢别人还好,你又打别人不赢。
    4、不与老师沟通:这个死崽!到家我教训他!何老师,进屋玩啰(提醒挂电话)。
    从何老师提供的内容来看,陈权的父亲是农民,没什么文化,且不善于与别人沟通,对教育的道理知之甚少。但从他的言语来看——到家我会教育他的、这个死崽!到家我教训他!他的本意是不想让孩子走歪道的,只是他由于忙碌,加上不太懂得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把孩子往学校一扔就算完事。
    至于陈权的父亲对老师的态度爱理不理的,就我所了解的现实教育情境。很多家长都怕与老师打交道,甚至连电话都不敢接。原因是他们觉得在老师面前有压力。老师总爱板着一张脸教训孩子教训家长,或者就是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弄得家长在老师面前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所以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
    文中的何老师明白了与家长相处的一个理:夸。
    别以为只有孩子才喜欢夸。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被夸。这是人类身上最美丽的弱点。我除了夸家长之外,每学期还要给家长颁发奖状,拿到奖状的家长喜形于色,骄傲地把证书举得老高。
    何老师夸陈权的家长——陈权这个学期以来有很大的进步,这离不开你的悉心教育啊!如果全班同学的家长都能像你这样,那我的负担就要减轻很多了!这一招的确厉害,不禁告诉家长陈权进步了,还赞美说这是家长的*****劳(究竟是不是他的*****劳,我们没必要追究,只要让他明白,孩子进步了,老师就要夸我,我很有面子)。尤其是最后一句,“要是每个家长都能像你这样,那我的负担就要减轻很多了”,这话把陈权的父亲推到一个令人陶醉的荣誉台上去了。潜台词就是,班里只有你一个人在管孩子,其他家长都不爱管,所以你是最优秀的家长,是老师最看得起的家长。
    如此反复地夸奖。家长就会自信起来,心想,我还不错嘛,我的孩子在进步,我比其他家长做得好。同时,也缓和了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家长听着老师那温和的肯定的赞美的语言,心里就会想,这个老师不错,好说话,不高傲,对人好,对家长都这般好,对孩子好就不用怀疑了。家长心里喜欢老师了,那么,老师就赢得了极大的教育资源。
    从陈权的家长由被动的推搡到主动的电访老师,再与老师约定定期交流来看,无疑,何老师的“夸奖”取得了极大成*****。
    还要说一句的是,何老师夸了家长后,并未就此把罢手。而是与家长商定,定期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把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也输入到了陈权的父亲脑中。从某种角度讲,这就是在培训家长,改变家长啊!
    陈权之所以能够发生巨大的改变,取得显著的成绩,跟他的家长改变不无关系。
    从何老师的这个成*****案例来看,班主任在教育问题生时,不能只抓住问题生的问题不放手。而是要走进问题生的家庭,把问题生的家长发动起来,让其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那么,要把家长发动起来,怎么做呢?
    第一步,就像何老师那样,夸!淡淡地夸,猛猛地夸,接连不断地夸,把家长夸得心花怒放,然后心甘情愿与老师同乘一条船。
    第二步,进行感情投资。班主任千万别训斥家长。这个世界上没有希望自己孩子变成坏人的家长,很多时候他们是忙,是自卑,是不懂。所以,班主任要理解家长、爱护家长、尊重家长,要给予家长感情上的浸润。人都是讲感情的,所以,家长会回报老师对他的关系爱护,就会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
    第三步,对家长进行培训。说实话,如果你和家长的关系不友好,就千万别动培训的念头。那样会让家长生反感之心的。他会认为你看不起他,弄不好家长恼羞成怒了,会和你唱反调。不要以为每个家长都很理性——真是这样,教育还有什么难题,还值得我们研究什么?
    记住,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对家长进行改变,让家长时时处于孩子的教育在场。只有家长改变了,孩子才会改变。而家长的改变,需要我们老师去帮助。[/COLOR][/SIZE]
[COLOR=#0909f7][SIZE=4]      (四川省乐至县石佛职业中学  钟杰 641504)
[/COLOR][/SIZE]
15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艾岚[/U]发表的内容:[/B]

                父母改变则孩子改变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这话虽然不雅,但不无道理。它的文字背后告诉我们孩子成长的环境由其父母决定!优秀的父母多半能养...[/QUOTE]
钟老师写得太好了,太好了!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案例,从两个角度发了(之一、之二),今天正在思考(之三),也正是钟老师的这个角度,但还没成文,读到钟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钟老师说到我心里去了,细细欣赏钟老师的好文!
见到艾岚好高兴!问候一声!
16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王新国[/U]发表的内容:[/B]

 
钟老师写得太好了,太好了!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案例,从两个角度发了(之一、之二),今天正在思考(之三),也正是钟老师的这个角度,但还没成文,读到钟老师的这篇文章,我的认识更进了一步,钟老师...[/QUOTE]
[SIZE=4]王老师太客气了,我这篇文章哪有您前两篇文章的深度啊,我只是兴致所致,写了一篇,谈了点我的浅见,实不足以称道。[/SIZE]
17楼
粘贴一篇旧文章,也来热闹一下。
 
[COLOR=#f70909]给年轻父母的建议·之四
[/COLOR]
                 [SIZE=6]改变自己才能够改变子女
[/SIZE]
    [COLOR=#f70909] 建议理由:我们总是责怪孩子屡教不改,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家长需要改变。
[/COLOR]

    我搜集了父母批评子女的话,其中使用概率最高的一句是“屡教不改”,尤其是孩子在犯重复的老毛病时,爸爸妈妈这句恨铁不成钢的话一溜就出来了。甚至还有些家长这样说:“牛教三次晓得打做,你简直比牛脑壳还蠢!”
    谁也不愿意自己蠢得像牛一样,这样刺激的话,把孩子同牛相提并论,伤害的只有是孩子的自尊心。有一个孩子跟我说,每次爸爸妈妈这样骂他的时候,他就感到头特别大,脑海里嗡嗡地响,思维也不知道转了。这时候别说孩子改,就是连父母讲些什么话,他们都听不进去。
    孩子生出来不是用来挨骂的,而是用来爱的。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抱着他乐呵呵地笑,哪怕他们把屎尿拉在了我们身上,我们也笑呵呵的。我们能够容忍他们撒尿在身上,为什么孩子长大了,解放了我们的双手,我们竟然连一些小缺点都不能够容忍他们了呢?我看[COLOR=#f70909]问题的关键不是我们不爱他们,而是我们太急gong近利,我们太过于虚荣,以至于连孩子们的一点小小的欠缺都不能够容忍。[/COLOR]
    我有一个同学是位单亲妈妈。离婚后的生活压得她疲惫不堪,婚姻上的挫折使她灰心丧气。她常常自怨自艾,认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丈夫才离开她的,现在孩子是她唯一的慰藉。她只想把儿子带好,好让丈夫后悔。
    儿子一天天地长大,但她却越来越不快乐,相反还显得很压抑。儿子入了学,可是成绩并不理想,她也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该买的辅导书也买了,该请的家教也请了,儿子就是没有别的孩子出息。她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但是儿子从不多说,也不愿意和妈妈在一起讲话。同居一个屋檐下,相依为命的母子俩却很少交流、沟通。
    有一天,老师送来了儿子的一篇作文。在作文里,儿子描述了一个自卑的男孩内心的苦闷,他没有爸爸,也不招人喜爱,头脑也不聪明,因此活得很不幸福。他也很痛苦,他知道妈妈爱他,可是他无论怎样做,也不能够让他妈妈满意。有时候,他真想一死了之……老师希望她能够和孩子好好地谈一谈。
    看过那篇文章之后,她深深地被文章内容震动了!文章里那个自怨自艾的男孩,几乎就是她自己的翻版!原来,自己的消极和消沉,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她意识到,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够改变儿子。
    于是,她开始积极寻找可以激励自己的方法。她参加了继续教育,打算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自学考试的全部课程。她对儿子讲述了自己的计划,并请孩子监督。每天晚上,她都写下一件明天要实现的具体事情,比如说做一次健美形体训练,比如说和同事一起共进午餐,增进了解,比如说要参加县里职业道德演讲比赛,并以此逐渐摆脱自己孤僻、哀怨的形象等等。她把计划写在纸条上,早晨起来后由儿子读给她听,作为提醒。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们一起检查执行情况。
    开始,儿子以为妈妈有点毛病,但是看到妈妈坚持不懈地这么做,而且前所未有的认真,孩子又很感动。于是儿子开始给妈妈提出建议。不久,母子俩开始互相监督、提高,妈妈的纸条边又增加了儿子的纸条,儿子也有一个改变自己的计划了!她很高兴,也积极开朗地鼓励儿子。
    去年12岁,当最后一次自学考试报考时,她获得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本科文凭。这在她那所初级中学,她是第一个通过自学获得本科文凭的教师。今年秋季开始学,鉴于她在学校里的活跃程度,学校一致研究要她担任七年级的班主任。而在此以前,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她只能够做科任教师。
    现在,她的儿子也变得开朗活泼,母子俩整天精神焕发,好象重新获得了新生。儿子在日记中写道:“尽管我的爸爸没有和妈妈住在一块,但是,我发现他们都很爱我……”孩子的心态如此阳光,她觉得很高兴。前不久我们在一起喝茶的时候,她深有感慨地说:“优秀的母亲应该在不断探索和自我校正中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她们应该懂得,对于如何教育孩子,永远也不会有足够的知识和技巧。”
    我们[COLOR=#f70909]做父母的应该要不怕改变,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教育的,做得不好就要改变,死要面子只能够活受罪。[/COLOR]世界著名钢琴家傅聪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的时候,也叙述了父亲改变教育方法,促使自己成材的故事。他说父亲傅雷原来脾气并不好,“小时候,父亲打我们,而且父亲有这样的特点,你越哭,他越打,我当时真的恨得咬牙切齿。”
    但是,打骂并没有使孩子们长进,傅聪在自述里说:“我在13岁到17岁之间,有3年多的浪子生涯,一个人呆在昆明”,“没有读什么书,整天搞什么学生运动啊,打桥牌啊,谈恋爱啊……”
后来傅雷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给孩子的信中他坦诚的告白,“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傅雷不断改进着他的教育方法,他说在他们两个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在《傅雷家书》中他坦言:“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尤其是近3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就这样,在孩子成长的20多年里,他不停地反思着自己教育得失,并不断改变自己。最后,他由一个粗暴的父亲,变成了一位温厚的长者。傅聪也由一个浪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驰骋于世界乐坛半个多世纪。傅聪的妹妹——全国英语特级教师傅敏在评价父亲对哥哥的这一段教育时说:如果仅仅是棍棒下的练习,父亲培养的只能是一般的钢琴匠,而不可能是对艺术、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建议4、[COLOR=#f73809]要想改变子女,请先改变自己,从你的思想观念,你的教育方法,你的为人处世上去改变自己。
[/COLOR]

(以上出自《爱的建议——写给年轻的父母》湖南师大出版社2007年出版)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7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