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本色男孩

6楼
王晓春老师的精彩点评
    在这个案例中,周老师的工作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专业性和科学性。
    张口批评小峰“坏”、“讨厌”、“不可救药”,这不需要专业知识,任何一个普通百姓都能说出这类话。教师是专业人员,我们与非专业人员的区别不是更厉害,更爱发脾气,也不是善用手中的权力整治孩子或者笼络孩子,而是会动脑筋,会分析。教师应该比普通人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灵,诊断他们的问题,对症下药。这才称得上是专业人员。否则你专业在哪里?
    一般教师了解学生,靠的几乎全是观察和打听,得到的往往是最浮面的印象。周老师不是这样,她不但有日常的观察,而且有早期记忆分析这样的科学手段,她还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拿杯子,帮老师送东西)。她先搞清这个孩子到底怎么回事,确诊之后才对症下药。既然小峰是动作型的孩子,那就一方面要给他提供有益动作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帮助他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有害动作。既然他言行鲁莽,那就不但要宽容,而且要一点一点教他学会说话。既然这是他的本色,那就大可不必把他的错误言行上纲上线到品德的高度。他并不是品德型的问题生,说他“坏”,属于判断失误。实际上小峰的主要问题是个性与学校规范的不协调,可以称之为“社会化障碍”。这种情况最需要教师做的既不是盲目的批评,也不是什么“赏识”,而是具体的行为辅导。周老师的行为辅导做得很好,不搞空洞说教,不急不躁,从容不迫,很有智慧。总之周老师和小峰打交道的全过程都伴随着教师的探究和思考,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科学的,这样的工作姿态才有专业人员的风采。。
    这里我们要简单谈谈早期记忆分析。所谓早期记忆,是指人六岁之前(最迟十岁之前)的记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早期记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他人格的密码,早期记忆基本上锁定了人的个性,一般一生都不会有大的变化。比如这个小峰,我们可以预测,他一辈子都会是一个动作型的人,适合做动作性的工作,而且他可能鲁莽一生。我们周围不是常见到这类成年人吗?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动作型的孩子,教师若想把他管得“静若处子”,那就是做梦。教育不能把柳树变成桃树,教育根本没有这样的任务,教育的任务是把柳树变成好柳树,把桃树变成好桃树。这就是所谓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判定一个个学生究竟属于什么“才”。所谓教育的专业性、科学性,首先体现在这里。我们很多教师的教育行为经常受挫,基本原因之一他们根本没搞清这个学生是何种人,就在那里一厢情愿地确定自己的期望值,主观地实施千篇一律的教育行为。读了周老师的这个案例,我想他们应该明白了: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教育对象,没有诊断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有人也许会说,类似的学生,有的老师没做什么诊断,可是也使他进步了呀!这怎么解释?这可能是一个个性宽厚的教师,很敬业,很爱学生,也比较有经验。他并未真正搞清这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只是采取了很多习惯性的教育方式。他一定做了很多无用*****,但是也可能有些办法起了些作用,于是这个孩子进步了。于是他在写总结的时候就会说一些“爱能创造奇迹”、“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类俗套子语言,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把这个孩子教育好的。这就好像人们有病不去找医生诊断,自己凭经验随便吃了一些药,结果病也好了。你不能说这不是成*****,但你也不能说这里有多少专业性。我们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往往就是这种东西,科技含量太低了。难怪他们的经验难以推广,他们的办法,别人用了常常不灵。想让教育走向科学,必须努力做到,成*****了,我得搞清究竟哪一剂药起的主要作用,失败了,我得知道我是误诊了,还是用药用错了。这样的经验别人才有可能用得上。所谓教育走向科学,就是教育从某种程度的“歪打正着”到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教育要走向科学,教师必须学习心理学。早期记忆分析只是一种分析方式,还有其他方式,教师都应该适当掌握。
    愿周文利这样的老师多起来。
                  
7楼
苍蝇爱蚊子老师的签名:我在一座叫做"教育"的山上拣到了些柴火,不小心点燃拉,却燃烧了我的岁月,使我的心一直炽热!
8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大嘴小宋[/U]发表的内容:[/B]

苍蝇爱蚊子老师的签名:我在一座叫做"教育"的山上拣到了些柴火,不小心点燃拉,却燃烧了我的岁月,使我的心一直炽热![/QUOTE]
 
呵呵 ,不知道小宋老师引用我的签名用意何在呢????我是满肚子的疑惑啊1
9楼
讲究方法 善抓时机

精心的教育准备值得借鉴。案例中,教者先行通过调查、观察、聊天、验证等一系列的诊断后,才从容地得出了判断:小峰不是“坏”孩子,他只是本色出演!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教育的对象,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者事先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心理,搜集了真实的教育材料,为有的放矢地教育做好了准备。    
富有智慧的教育方法值得学习。教者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抓住个案或事例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心灵的成长。“上班路上”、“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中,以平等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淡化角色痕迹,推心置腹,教会学生礼貌待人,真诚待人;“崂山秋游”中,将心比心,语重心长,教会学生努力控制自己的过度行为,自觉遵守公共道德;“口罩事件”中,与人为善,又绵里藏针,教会学生正确表达,等等,处处体现着教育的智慧。
不仅如此,教者还善于用榜样来引导学生调节行为,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为和习惯,提高修养。当小峰“张不开口”、“不满地撇了撇嘴”的时候,教者榜样示范,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辅以说理教育,激励学生上进。当小峰“老惦记着灌一瓶带回去”的时候,教者现身说法,通过疏导和引导,启发学生自觉地分清是非,履行道德规范,改过迁善,提高了道德认识水平。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起所安”,由案例说开去,老师和学生打交道的全过程都应该伴随着教师的探究和思考,从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出发,从他们的实际品德状况出发,坚持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利用他们固有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获得个体的发展,然后,获得集体的发展。

(225751  江苏兴化市林湖中心校  李金春)
10楼
          孩子——老师了解你们吗?
    对学生,我们其实知之甚少。学生们外表表现出来的,常常和我们想出来的他们的性格并不一样。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爸爸从来也没有打过他,他却特别害怕他的爸爸。他爸爸让他做什么他也不做,他的妈妈很奇怪,问孩子,你真的怕你的爸爸吗?那你为什么不听爸爸的话呢?孩子反问他的妈妈说:我害怕爸爸,怎么还会听他的呢?孩子的这个回答,让他的妈妈一直记到现在。
    这个男孩整天的说幼儿园里的一个老师特别厉害,他害怕那个老师。有一天下午他的妈妈和幼儿园的老师说话时,他就站在旁边,他是怎么站的呀:他歪着身子,嘴里不断的向外吹着唾沫,腮帮子一动一动的,老师在说他,而他始终就那样玩着。这是害怕的表现吗?简直就像一个不上学的社会小混混。
    这个男孩是我儿子,或者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吧,我知道他就是十分的害怕。
儿子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本能,一种没有经过教育的原生态的表现。他可能会通过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教育以后变得有礼貌,懂礼节,可是当他十分紧张,或不假思索的时候,他所表现的必然还是他的本性。
    我们老师看到的有多少是孩子的本质呢?我们又了解我们的孩子多少呢?
    自我当了妈妈后,我就十分的注意孩子们的一些外在表现,我常常在想,我看到的是不是一种假象呢?孩子们其实特别渴望在我的面前表现的更优秀一些的。像现在我们班有一个学生一眼看去,就是不想一个好学生,他总是在老师批评他时,眼角嘴边流露出一种不屑,一种我就是这样你又能怎样的感觉?有时候我就在想,任何人都渴望被赏识,他又何尝会例外呢?我不应该因为他的成绩差,他爱捣蛋就把他总往坏处想。一旦老师克服了自己的这种心理之后,任何学生都能够和老师平安相处了。渐渐的,我发现,我看到的果然和实际的他不一样,他就是天生的那样一副嘴脸。
    通过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我发现了孩子们在紧张的时候都会有的一些动作。一个学生和一个学生都不一样。当我们老师读懂了孩子的肢体动作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他们很愿意来取悦我们。

(河北省鹿泉市上庄镇中   戎攀英   050200)
11楼
这周老师教育学生有自己的一套有自己的见解,她用爱心让一匹
“烈马”变成了“千里马”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000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