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山不动,我动

6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郑学志[/U]发表的内容:[/B]

梁老师分析得很好,呵呵,观点鲜明,而且很有启发性,值得大家细心研讨。[/QUOTE]
 
感谢郑老师的支持,期待您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再次致谢!
7楼
               [COLOR=#0000ff][SIZE=5][B]给迷茫的心灵寻找一条前行的路[/B]
[/SIZE][/COLOR]  
 
[SIZE=3]    这是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李乐是一个不仅不爱学习、经常逃课,还多次与学生甚至是老师和家长发生矛盾的孩子,而且他还有可能是一个存在着某种程度上“攻击性心理”倾向的学生。他不仅上课踢学生,还用笔扎老师、扯他妈妈的头发……可以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问题学生”。 正是这样一个性格有点古怪的孩子,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于是便觉得茫然、无助,不轻易相信任何人。同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为更好地“保护”自己,甚至还形成对所有人都怀着一种敌视的态度。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问题学生”,于老师凭借他的聪明睿智,不断与孩子“斗智斗勇”,终于给孩子迷茫的心灵找到了一条前行的道路。
    “知其心,然后救其失也”。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心与心的碰撞,我们在面对学生的时候,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身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还要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我们要通过家访和师生交流等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性格和成长过程、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情况,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最终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洞悉孩子独特的内心世界,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通过文中的案例发现,于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当李乐准备用脚踢同学的时候,于老师想用激将法制止其不良行为,这属于再正常不过的教育行为,谁知,李乐不仅没有改正的意思,反而还认为老师不该拦他,最后发展到老师不得不打电话给孩子的家长,一方面,可能是事情的确很难处理,另一方面,也是给孩子一个心理上的警示,老师不会就此轻易罢休的。在家长来的前后,孩子的行为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时,于老师没有揪住这个事件不放,他退出了“矛盾场”。李乐妈妈带孩子来学校说明情况之后,老师没有马上叫孩子来上课。     “借来的火,照不亮自身的心灵”,细心的于老师想让孩子不上课的空挡,有时间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过了一天,孩子又来上学了,此时,班主任并没有因为孩子无故逃学等原因而处罚学生,而是以一种更加亲和的态度与李乐进行交流,“接下几天,李乐和我的距离渐渐拉近了些,他和小朋友的交谈也多了”,看着孩子的进步,老师是喜上眉梢,但对于学生的过错,于老师是毫不客气地指出来,并要求学生接受处罚。这其实就是想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明辨是非的种子,正确的思想或是行为,我们表示肯定和赞赏,对于错误的言行,必须要加以改正并承担责任。而当孩子因为不愿重写作业而不想上学的时候,于老师采用的是“笔聊”,这是一种让人能够更加理性思考的交流方式,而且老师笔下的那份坚定力透纸背:“李乐,你是一个幸运的孩子,爸爸、妈妈很爱你,老师也很关心你。可是你的表现很令我们失望。听话懂事的孩子人人喜欢,可是你呢?至于明天上不上学,你自己决定。如果你不来的话,你的座位我不会给你一直保留的,另外你最喜欢的微机课代表的职位,我也不会为你保留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当李乐权衡了自己逃学与上课的份量时,内心受到了极好的震慑,“第二天,李乐自己背着书包就上学去了。”这可以说,于老师在转化李乐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武器就是“心理战”:当孩子不来上学,不好意思面对老师的时候,于老师采用“山不动,我动”的策略,首先赢得学生的信任,从心底上初步接纳了老师,“听到老师把他比做成大山,他笑得很开心。那一晚,小家伙的心情开朗多了。”接下来,李乐通过作业不做,多次逃学来试探老师对他的态度。面对这样一个多变的孩子,于老师仍然坚持热情关心,理性教育的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让步,适时给孩子提供成长的“心灵鸡汤”。当孩子因犯错之后怕见老师感到有怯懦心理的时候,于老师对他的行为采取的同情和宽容,让孩子丢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当孩子因为行为偏激出尔反尔时,老师采取的是冷静处理,不与孩子一般见识;当孩子有了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思想之后,于老师通过“立军令状”的形式将其内化为一种稳定的动力。
    在我看来,无论是家校合作,还是外请说客,无论是给孩子写信,还是当面质问,都显示出了一位优秀班主任对于一位心处迷茫者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厚爱,在感性之中时时焕发着教育的理性与无尽的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心灵的哺育,尤其是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和“救赎”。无论我们采用何种形式,实施哪种策略,最关键的落脚点是关注学生的心灵。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能注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给迷失方向的孩子一个明确的路径,并加以适当指引与督促,我们一定会走在收获感动与幸福的路上……[/SIZE]
[SIZE=3][/SIZE]
[SIZE=3]   作者:钟海燕   廖云 [/SIZE]
[SIZE=3]   单位:湖南省桑植县陈家河镇中学[/SIZE]
[SIZE=3]   邮编:427110[/SIZE]
[SIZE=3]   [/SIZE]
8楼
很受启发
9楼
最近一直忙的,现在才有时间回过头看帖子。只大略看了看,感觉各位老师评的很好,下午时会仔细拜读,整理一下,尽量发表。
10楼
很好的案例,感觉到这位老师是太有才了,把这样的一个孩子改变的如此之大,真是奇迹一件了。第一次上这个论坛,因为你们的经历,就爱上了这个论坛,向你们学习,算然我不是一名班主任,但仍向你们好好学习,争取以后也做一名向你们一样出色的班主任!
11楼
用行动支持一下,  发送到宋老师的邮箱,请多多指导。谢谢  了    。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