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你到底在想什么

6楼
此爱非彼爱

认真的读完徐老师的文章,感慨颇多。很多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各有各的看法。不少老师认为是徐老师的工作方法出现了问题,不可否认,徐老师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存在问题,但我们切切不可忘记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的爱再浓烈永远抵不上父母的爱,所以我说此爱非彼爱。

从文章中,我们了解到伟伟的家庭非常复杂,他不是我们所说的单亲家庭,因为他的爸爸续娶了一位妻子,那么伟伟所处的家庭就不再是单亲家庭,而是一个组合家庭。这一类孩子远远比单亲家庭的孩子来的复杂,要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爱不完整有缺失所以造成人格思想行为会有缺失,但组合家庭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在与新的家庭成员的磨合期中出现很多问题,最终导致出现更为严重偏激的情况发生。所以,我觉得徐老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伟伟这样的家庭因素,我想这也可能是徐老师后面与伟伟发生的一系列波折的一个根源。

如果仅仅是如此,或许问题还不复杂,但我们无法回避文章徐老师告诉的一个事实:伟伟和他的亲身母亲关系非常紧张,甚至出现了不认自己亲身母亲的事情发生。虽然徐老师说经过她的调整,伟伟和他母亲的感情得到了一个调解,恢复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关系。但我恰恰觉得在这里有问题,徐老师到底是采取怎么样的方式让伟伟和母亲关系得到调解,而且这样调解后的关系到底到了什么状况。这些徐老师都没有阐述,但恰恰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的地方。

所以,我想说徐老师在这个孩子的处理上,其实走进了误区,太过高估了老师的爱了,没有真正明白孩子缺失的是什么爱。爱,不是万能药,给不对爱,得到的是什么,或许会让我们心力交瘁。

不仅仅如此,其实徐老师以及科任老师给予伟伟这个孩子的更多的是一种同情的爱,“我班的任课老师都知道这孩子的情况,一般不和他较真。我呢,平日里对他还是挺照顾”细细的读这些语句,我感受的恐怕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无私的爱,这种爱,给予伟伟的恐怕不是温暖,而是更多的痛苦。孩子是叛逆的,因为叛逆,所以会做出很多出格的事情。他为什么不断的做出坏事情来,他的目的是什么,徐老师最后还问了一句:孩子,你究竟在想什么?其实,徐老师和广大的老师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在想什么,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什么?

伟伟这样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一种同情的爱,他需要的是一个认同感。所以我想如果徐老师要给予孩子爱,反而更加应该去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感觉,甚至是去还原那份至真至纯的母子之爱。把这些爱给予的权利从徐老师和科任老师甚至是同学手里,移交给他的父亲母亲甚至是他的继母。

所以,爱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特效药,太多的老师总认为给予孩子爱就好了,殊不知给错的爱会酿出巨大的灾难。案例中的徐老师,一直处在危险的边缘,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此爱非彼爱。

(江苏省靖江市三元桥小学  鞠锋 邮编:214500)
7楼
   看完徐老师的《你到底在想什么》这个案例,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老师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也许想得更多的是自己,想办法把这件事情平息,而很少去关注孩子(当事人)的内心想法,是什么原因让他砸碎玻璃?是一不小心还是故意为之?那么从上述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不小心,是在追赶萌萌的时候,情急把玻璃砸碎的,那么老师说按班规来处理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要公平的对待学生,砸碎了自然要赔偿。可是徐老师可能忽略了一个情况,就是对这件事情的后续处理,包括把这件事情在班上公开的提出来(因为这个事情全班都知道,其他同学也想看到老师怎么处理这件事儿),提出来之时,老师就可以借题发挥,一方面让大家看到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等,另外一方面想办法给伟伟挽回自尊,让大家看到他在班上是有地位的,是受到尊重的。还有一点是老师应该分析一下为什么他情急之下就要去砸玻璃(换做其他人砸玻璃的可能性非常小),是因为他内心的压迫,那么老师就应该想办法来缓解一下他内心的压迫感,最后我认为老师不要动不动就去找家长,孩子会觉得很没有面子的,当他觉得他的面子都丢光了的时候,他在班级里就无所谓了,他认为反正别人都那么的认为我,那我就随便了,于是他随便又砸坏了黑板,随便甩墨水在老师的衣服上,…。
当然,伟伟在班上的确是个比较费心的孩子,所以老师为了让整个班级正常的运转,肯定,也不得不在他的身上花更多的时间,我想孩子都还是明白事理的,你对他好,你尊重他,在你这里他感觉了你一种从未体会到的爱,他自然会尊重你,不会给你惹麻烦,那样他会觉得对不住你,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只是他觉得不要让你费心,就少惹麻烦或者不惹麻烦。可是他的内心也许还没有真正的回归,那么我们就不妨也找点时间和他谈谈,当然不是说教的谈,而是聊天,关心他的那种感觉,当他真正相信你的时候,愿意和你沟通的时候,那么一切都好办了。
  这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说的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谢谢!!
8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wxsf9813[/U]发表的内容:[/B]

                 改变,从欣赏开始
 
  仔细研读完徐老师的《你到底在想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要想改变孩子,必须从欣赏孩子开始。
  从案例前面我们可以看出,伟伟犯下了四次在...[/QUOTE]
付老师的点评很到位,学习!
9楼
                          老师不该承受的
    自从看了徐老师的《你到底在想什么》案例,心就一直被牵着,久久不愿放下,但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心中有太多的话想说出来,又恐被戴上没有爱心、没走进学生心灵、没能宽容的帽子。
   第二次再读《你到底在想什么》,心里仍处于不平之中,为徐老师的一次次付出,为徐老师的不被理解,更为徐老师被学生这样的取闹!
    不错,也正如各位点评老师所说,改变,要从欣赏开始。付老师的点评让我们感知付义六老师对工作的严谨、对学生的热爱与包容。好象真的感觉徐老师做的有众多的不妥:一是徐老师处理问题学生的方法太简单;二是徐老师没有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三是徐老师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四是徐老师动不动就请家长。但细想,真的如此吗?教师真的可以做到无所不能吗?如果真的像付老师所说的那样就能感动与改变一切吗?!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没能改变学生就说明你没有尽到心、出到力,或是你的方法不对头!我真想大声疾呼:别把别人酿的苦酒让老师来承担,老师也不能改变一切需要改变的人!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不乏优秀教师,他们细致、耐心、不去伤及学生的心灵,他们关爱学生,体谅他的一次次失误与不懂事,向他们传输做人的道理,但学生真的领情了吗?真的醒悟了吗?显然作为教师的我们承认很多不该承受的。我倒觉得,单靠老师的力量很难改变由众多原因引起的学生异常甚至是无法无天。
    快乐相伴老师的点评让我不平静的心有所舒缓。正如快乐老师所言,孩子心理、行为发生偏差产生的导火索是家庭(当然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作为老师要面对众多问题生,肯定不能、也没那么多时间去关注到方方面面,试想,每天的课程满满当当,自习课廖廖无已,而学校经常的开会之类活动让我们与学生难得一见,现在又是规范教学,放学是不得留学生的,哪有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也许有人说,电话不是可以沟通吗?但这可能吗?偶尔为之可以,但偶尔的交谈怎么可能改变?这样恶性循环,无所顾忌的言行时有发生也不足为怪了。
    如何改变?
    首先主管教育机构,应该俯下身来,看一看教育现状。现在的大班化、考试化为什么不去定规按章去约束呢?把学生看成考试的机器,没了童年的快乐与欢笑,没了自由与自主。
其次是光从关爱角度考虑,没有了惩戒,让学生的言行没了约束,觉得反正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要知道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还不能明辨是非,但他们会得寸进尺,应该给他们一个标尺来约束自己,犯了问题就该接受惩罚。现在过度的保护,保护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心里太过脆弱,一点不满意说不定就会做出伤天害理、甚至央及生命的事来,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
    我本人虽然不是优秀的,但我也在尽心尽力的与学生沟通,我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引导他们如何做人,我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但对个别人效果真的是不理想或是没有效果。也许我会得到没能走进学生心灵的帽子,但我真的觉得我们做为老师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别把我们老师当成无所不能的神。扪心自问,你能让所有学生都变得如人愿吗?你能改变他们存在的所有问题吗?当然作为老师不放弃不言弃,一如既往的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与学生是必须的。但愿我这番话别让更多的人不高兴,如有冒犯请谅解。
10楼
作者反思
    说心里话,我每想起他——伟伟,就寝食难安:在对这孩子的教育上,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是孩子的,心理有了毛病,还是其家长不会教育或是我这位爱生如子的班主任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不适合今天的孩子?我终于悟出来了——这三方都存在着问题。
    孩子,心理出现了危急。伟伟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经营小餐馆,常常将伟伟一个人关在家里,致使这孩子没有与父母交流的习惯。后来,父母由吵架发展到离婚,对他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再后来,其父再婚。他就在这样的三个角色中间周旋:讨好、说谎、抗拒,甚至绝食都是他常用的法宝。他爸曾经告诉我:这孩子一个学期就丢了三辆赛车;其继母无奈地说:这孩子整天闷着头,什么话也不和我们说,不知他想些什么;其亲妈也说:伟伟像变傻了,见着我就躲……在学校,他也很少有朋友,常常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再加上受网络游戏中凶杀、报复等情节的影响,他已经出现了心理危急:滋事、发泄、攻击,好像是他不自觉的行为。
    家庭教育存在误区。伟伟的家长,由于工作特殊,加上婚姻变故,不仅对孩子疏于管理,缺少沟通,而且错误地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就是最好的疼爱。更有甚的是像遇到孩子打碎了玻璃,砸坏了黑板这类事,不能理解老师的教育意图,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而是棍棒相加,特别说出:“你在学校惹了祸,让爸爸也跟着挨吵(批评)!”这类容易误导孩子的话,促使孩子迁怒于老师,以至于产生了报复行为。有关资料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所起的作用几乎与学校教育相当……良好的家庭教育会给儿童的成长创造优异的条件,而不良的家教则是制造“问题儿童”的根源。
    班主任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我已经意识到伟伟是个“问题儿童”,在起初的教育行为中仍例行公事般的谈谈话,请请家长等老一套,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没有找到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道路。如果起初不以工作繁忙为由,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争取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他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与期待,也许就不会出现后来的一系列“恶作剧”。或者在伟伟“打碎玻璃”后,·不急于请家长,由老师先装上玻璃,等做通孩子工作,他能心悦诚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再请家长效果恐怕就不一样了。我最近读过这样一段文字:某位爱狗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线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喂养他的名犬。他听人说深海鱼油对狗的发育很有帮助,于是每天一大早就把他的爱犬牵来,用双膝夹紧狗头,硬是使它张开大口,然后对准喉咙深处灌鱼油。可是他的狗总在挣扎,挣扎着要脱离他的双膝。有一天狗终于挣脱了主人的双膝,鱼油流得满地都是。这主人生气之余,却,惊喜地发现,  自己的狗正在地上静静地舔食鱼油,此时,他猛然醒悟:原来狗抗拒的不是鱼油,而是他的喂鱼油的方式。这是一个极其生动而形象的例子,和我们教师教育学生是这么神似!有些时候,我们的教育如果能换一下角度,改变一下方式,也许结果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当然,老师还有义务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不可否认,有时尽管老师做得无可挑剔,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我们享受了教育过程。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让“问题学生”不再有问题,这是我们做老师的,特别是班主任的教育目
的呀!
11楼
首先谢谢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大嘴这里也说两句。

    我才看到这案例的时候,也是一愣一愣的,之所以选它,首先是这案例真实,不仅仅是案例中的学生真实,案例中的老师也真实,烈火中永生老师说,看了这案例后心就一直被牵着,久久不愿放下,我想这原因并不是这案例的精彩,而是这案例的真实。

    另外,案例中的徐老师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原我是不打算把徐老师的案例反思发出来,只这案例中透漏出来的就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学习了,而且,我觉得案例本身所给我们的远比后面的反思给的要深刻一些。(快乐相伴曹老师与作者的反思如出一辙,真实英雄所见略同。呵呵)

    再者,案例中的徐老师也有很多让我们引以为鉴的地方,这些方面各位老师已经说得很充分很充分了,至于得当不得当,小宋也不敢妄加断言。

    付义六指出处理问题时太简单了,这我赞同,徐老师大多数情况都是靠着作为 一个老师的惯性来处理问题,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但就老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点来说,徐老师是过了点,但不十分过。我不是老师,现在也不是学生,跳出学生与老师之外看老师与学生,觉得老师与学生都有自尊心,都得需要保护,徐老师在这点上,只是方法不合适。在情绪方面,徐老师也算是较为成功的了,老师也是人,我总这么觉得,请家长,在这案例中很有必要,老师不能动不动就要请家长,但也不能总不请家长,像学生损害公物,而且公物金额不小的情况下,请家长也算较为妥善的方法,但在家长请到之后,徐老师与家长的交流,缺乏技巧性,以至于弄巧成拙。

   代安荣老师的点评很有意思,里面说了很多自己身边的例子,特别是以自己为例那一段,说的很在理,不管老师怎样,那时的学生确实有这样的心理。但下面那个案例,“以前班上有个女生,由于其他条件有限,还有就是自己遵守纪律不够,她很想当音乐委员,但同学们在选的时候又没有选她,我又不能违背学生的意思,再说我也不想她当音乐委员。”我个人觉得,这女生确实不能当音乐委员,也必要因为后面“她就在班上、在我面前故意给我做一些事情出来,故意气我。”就要她做音乐委员。

   看巴老师的点评,暖暖的,很舒服,特别是后面指出的三点,更是锦囊妙计“一、老师平时要多关心伟伟。二、老师应该与家长多沟通,多与家长联系,比如可通过做家访,开班会,与家长进行书信往来,给家长推荐教育子女的相关书籍等方式。 三、在伟伟犯错后,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快乐相伴曹老师的点评与作者的反思极为相似,想是作者与曹老师想到一块去了,英雄所见略同。

   鞠锋老师的点评倒让我想起了,现在的教育究竟怎么走。鞠锋老师提出的问题,之前有老师提到了,现在仍在提,我想将来仍会不断被提起,“爱的教育不是万能的”。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爱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是万能的,但缺了爱的教育,是万万不能的,这两条路是两个极端,偏向何处都是错误的。爱与科学的结合才能真正走出专业化来,如何平衡,值得思考。
   
   细雨老师说出了很多老师的通病,写案例是一回事,在现实中又是一回事,我像现实中还是很有一批老师像细雨老师说的那样,过于在乎自己的感觉,处理问题时也是一厢情愿,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总会认为我想那学生应该这样想,也就导致了后来,会禁不住问“你究竟在想什么”,老师太缺乏思考了。

   “别把别人酿的苦酒让老师来承担,老师也不能改变一切需要改变的人!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不乏优秀教师,他们细致、耐心、不去伤及学生的心灵,他们关爱学生,体谅他的一次次失误与不懂事,向他们传输做人的道理,但学生真的领情了吗?真的醒悟了吗?”烈火中永生老师的这段话,我看了不下十次,有太多的老师都要这样大声疾呼,也确实很多老师在大声疾呼了,小宋觉得很震撼,但总觉得不是这么一回事,究竟怎么说,一时半会我也说不上。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小宋看这么多老师的精彩点评,心里着实感动得很。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