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搭建“展示台”

6楼
因势利导,无声胜有声
[B]     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分析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分解、消融这些情结,把人从笼罩他的情结的暴虐下解救出来。——荣格  [/B]
[B][/B]
[B]      [/B]老师:你知道你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了吗?
       学生:知道,可我就是控制不了。
       老师:那是你的意志力不坚定。你应该努力的控制自己,
       学生:那我尽力改吧。
       老师:这就对了,只要自己努力去改就一定会改掉的,老师相信你。
       学生:谢谢老师。
       于是,老师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的教育见效了,仿佛学生说完那句“关键性”的话后学生就会立竿见影的改了,好像谈完话后学生就是新生了。如果后期学生还会再犯相同的问题,有的老师会认为学生的认识到位了,会慢慢好的。有的老师则认为学生的意志力还不够坚强,于是又把以前的话翻出来说一遍,还会加强语气,一副恨铁不成钢的“爱心大使”一般。最后,这些老师都会宣称自己功德无量!也许还有一些老师会认为学生“油”得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最后的结论就是“不可救药”。果真如此吗?不是自我安慰就是恼羞成怒,推卸责任。
 
       案例中的老师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以下几点做得特别的好。
 
       [B]首先,不偏不倚,实事求是[/B]
[B]      [/B]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情况的描述非常客观、公正,不带过多的感情色彩,既有反面的也有正面的。面对胡利军的“劣迹斑斑”,作者没有愤怒,没有震惊,没有自顾自地抒情,还略带调侃的语言悉数着胡利军的优点——辩才了得。作者心里一定明白地很,爱心、愤怒、抒情等等都不能增加解决问题的智慧,冷静理性分析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我为作者的这份超然情怀拍手称快。什么是爱护学生?什么是信任学生?公正的评价就是最基本的爱护和信任,这是妥善处理问题的根基。
 
       [B]其次,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B]
       稍加留意,我们会发现作者不但对胡利军的显性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还对一些隐性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如对胡利军的群众基础的分析就非常精彩,“在班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他敢于当着众人面和教师论辩,因而还是有学生‘敬佩’他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胡利军很有“人缘”,有比较牢靠的群众基础,甚至是“粉丝”。如果班主任单刀直入,与他发起正面进攻,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失掉民心,甚至会让他的那些粉丝们暗中支持,等着看班主任怎么落败。这无疑于把胡利军推向了对立面,还无意间推动群众于他形成统一战线。最终的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扩大,舆论力量一边倒,班主任被完全孤立。
      由此可见,面对问题生教育,一定要知己知彼,一定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制定战略战术,匆忙上阵的结果只能是凶多吉少。显然,作者经过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深思熟虑,“搭建平台”的策略应运而生。相比那些一遇到问题就仓促上阵只能会挥一挥“三板斧”的莽夫而言,这位仁兄“有才”多了!
 
       [B]最后,哪壶开了提哪壶,此时无声胜有声[/B]
[B]      [/B]不同的老师即使对问题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采取的措施也会大相径庭。比较常见的老师是对学生好的一面轻描淡写,抓住学生的辫子说事。一句老掉牙的开场白:“你是个不错的孩子,在哪些哪些方面都做的好,就是哪些哪些还不行,你要这么样这样才行”随后就是大段大段的说教(不同性格的老师说教的方式和力度不同,但大概意思一定是一样的,无非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不行就绳之以法)。说白了,就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学生不领情就是顽固不化。看看案例中的老师,反其道而行之,面对胡利军的特点,哪壶开了提哪壶,从他最擅长的辩论入手我猜想,作者一定深谙“道长魔消”的一体两面性。当我们放大好的一面的时候,坏的一面自然会受到抑制。而“搭建平台”其实就是给胡利军一个展示的舞台,再将老师的说教让他在这个舞台上由他自己尽情的发挥出来,这才是教育无痕。教育无痕的真正意思不是说我们不教育,而是将教育渗透到学生自己的体验中,要润物细无声。学生自己体验出的东西,自己领悟出的东西,比教师家长苦口婆心、唾沫横飞的说教不知道要强好多倍。显然,作者的“搭建平台”就构建了这样的一种育人环境,教师此时的作用那才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难看出,案例中的老师在面对胡利军的问题时,没有怒不可遏,而是心平气和、理性分析。解决问题时没有剑拔弩张,势不两立,而是对症下药、因势利导。最后教育被涂抹于搭建的平台之中,问题生的问题被分散、消融,人格的多样性、连贯性和和谐性得以发展。这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崇高的教育智慧的有机结合,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
7楼
[SIZE=3]      搭建“展示台”带给我的启示 [/SIZE]
[SIZE=3][/SIZE][SIZE=3]所谓问题学生往往由于自身存在着一些缺陷,常常是屡教不改,进步缓慢,甚至改过后又多次出现反复错误,因此常常使我们失去信心,最后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差生就是差生”为由,对他们听之任之。其实,这些问题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也正都处于青少年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就说搭建“展示台” 一文中的军军,通过此文作者的客观描述,我们可以感知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劣迹斑斑,但是他的老师并没有嫌弃他、放弃转化,而是巧妙引导和热心的帮助,最后终于使他旧貌换新颜,令人欣喜。[/SIZE]
[SIZE=3]反复学习这则案例,留给我不少深刻的启示:[/SIZE]
[SIZE=3]一、应[/SIZE][SIZE=3]以“面”代“点”[/SIZE]
[SIZE=3]通过作者对军军的描述:姓名:胡利军    性别:男    年龄:13岁   特长:体育,曾经获得乡5000米长跑冠军。不注重个人形象。走到他身边就是一种难闻的气味,走起路来一只腿是迈步,另一只腿是蹭地。头发有5、6厘米长……他常把别人身上芝麻大的事说比西瓜还大,等到他自己的时候,他却把大事说得自己很无辜。简直可以说是死人可以说活,活人可以说死。我们举行论辩赛的时候,他总能从不同的视角,抓住对方的漏洞,攻其不意。可以清楚地看出该教师对这个孩子的认识和了解是深刻的,细致的,不是孤立的一个个点,而是完整的“面”。这“面”里既理智地剖析孩子的不足,更有对孩子的肯定。诸如体育好,曾获乡500米冠军,还有就是善于辩论,总能从不同的视角,抓住对方的漏洞,攻其不意等。能对孩子如此不失理性而又全面的剖析,可以说是该教师成功帮助孩子转变的前提。在工作中,其实面对问题学生,我们往往是因为着急、因为气愤而不能理智的看待问题学生,而往往以孩子深深种种“劣迹”这些“点”取代了“面”,以至于我们工作常常以失败告吹。所以以“面”代“点”这个前提很重要。[/SIZE]
[SIZE=3]二、应以“扬”代“抑”[/SIZE]
[SIZE=3]    我们中大多数人在工作中都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一谈到班上的问题学生滔滔不绝,诸如:学习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惹是生非、叛逆性强、喜欢跟老师对着干等等,这些孩子俨然成了我们谈论的焦点。对于这些“焦点人物”我们也往往习惯“聚焦”对他们诸多不是大肆罗列在一起,横加批评鞭策。殊不知,越是这样,孩子越会情绪低落,跟老师对着干,最后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在搭建“展示台“这一案例中的老师恰恰是远离了“抑”,而巧妙地使孩子的个性得以“张扬”。在日常工作中,牢牢抓住他善于“辩论”这一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辩论会,在辩论的过程中帮他树立自信,更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从而达到“长善救失”之目的,真的可谓上上策。[/SIZE]
[SIZE=3]三、应以“慢”代“快”[/SIZE][ALIGN=left][SIZE=3][B]在日常工作中,对于问题学生的转化我们常常[/B]因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而滋生急躁情绪,导致“欲速则不达”。在这一过程中常常使得孩子们有窒息感,滋生抵触情绪,甚至有反抗心理。其实,转变问题学生需要像中医那样讲疗程,不要怕慢,只要在治疗过程中不断有好转就行。文中的作者就是采取这种“细调慢理”之法,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了解,巧妙抓住孩子善于辩论这一特点,通过不同主题的辩论,一点点帮助孩子转化,于无声中浸润孩子的心田,静听花开的声音。读后文中作者在转化该生中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稳”,“稳”中求进,“稳”中迎变,“稳”中求发展。这一“稳”之路线,比我们追求“短、奇、快”效果要好很多,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SIZE]
[SIZE=3]  总之,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我们必须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了解并尊重他们,我们才能取得成功,让我们一起以文中作者为榜样,积极为问题孩子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快乐成长。 [/SIZE][/ALIGN][ALIGN=left][SIZE=3](河北省唐山市安各庄小学       曹建英         063022[/SIZE][/ALIGN][ALIGN=left][SIZE=3]通信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贾庵子小学  高晓蕾转(曹建英)[/SIZE][/ALIGN]
8楼
[ALIGN=center][B][COLOR=#000011][SIZE=4]“台前”与“幕后”[/SIZE][/COLOR][/B][/ALIGN]
[B][COLOR=#000011][SIZE=3][/SIZE][/COLOR][/B]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11][SIZE=3]    为了对胡利军进行“教育”和“培养”,这位班主任可谓是用心良苦,同时又使用了“因材施教”这一至尊法宝,效果良好,很见效,很成功。[/SIZE][/COLOR][/FACE]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11][SIZE=3]    我们是不是可以对“台前”与“幕后”多几分思考呢?[/SIZE][/COLOR][/FACE]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11][SIZE=3][/SIZE][/COLOR][/FACE]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11][SIZE=3][B]一、这是一个个案转变,还是全班成长的一个契机[/B][/SIZE][/COLOR][/FACE]
[COLOR=#000011][FACE=楷体_GB2312][SIZE=3]    如果我们将对胡利军同学的转变当作是“让全班成长的一个契机”,那么“[COLOR=#000000]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举行不同主题的辩论赛[/COLOR]”的代价很值,我们整个班还“因祸得福”了呢?我们还可以更用心,更深入地策划、提升。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对胡利军的个案转变,那么大家“陪他玩”是不是投入太大了,因为老班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突出”这位学生,其他同学锻炼的机会是不是被剥夺了许多呢?[/SIZE][/FACE][/COLOR]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11][SIZE=3][/SIZE][/COLOR][/FACE]
[FACE=楷体_GB2312 ][COLOR=#000011][SIZE=3][B]二、我们要对成果进行一定的评估[/B][/SIZE][/COLOR][/FACE]
[COLOR=#000011][FACE=楷体_GB2312][SIZE=3]    在案例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班主任是这么说的:“[COLOR=#000000]确实,他自然愉悦地参与到每节课五分钟的辩论赛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他的论辩才能,得到了大家如期的好评,同学们对于他多了一份由衷的敬意……[/COLOR]”[/SIZE][/FACE][/COLOR]
[COLOR=#000011][FACE=楷体_GB2312][SIZE=3]    这里面的胡利军的“[COLOR=#000000]淋漓尽致地表现”是不是因为霸道的一种表现,同学们的“敬意”是不是真的是由衷的,还是因为惧怕他的“淫威”而表现的“迫不得已”?[/COLOR][/FACE][/SIZE][/COLOR]
[FACE=楷体_GB2312][SIZE=3][/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B]三、我们可不可以将这个舞台搭得更大些[/B][/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位班主任的“展示台”搭得很好,仅仅是为了“展示”,我们能不能与此同时还可以“表演”一些其他的“节目”。如对爱的体验,如对生命的尊重,如对自然的聆听,如对幸福的理解,如对个性的张扬等等。[/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    如果把舞台搭得更大些,我们将会欣赏到更丰富更精彩的“节目”,孩子们的才艺也可以有更多的展示,我们的教育也会因此更加美丽和幸福。[/SIZE][/FACE]
[FACE=楷体_GB2312][SIZE=3][/SIZE][/FACE] [ALIGN=right][FACE=楷体_GB2312][SIZE=3](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中学 贺华义 236000[/SIZE][/FACE][/ALIGN]
9楼
让转变方式拐个弯
                        让转变方式拐个弯
                        ——读《搭建“展示台”》感悟
                                 
                             
   “唉,现在的孩子,真难教!动不能动,说不能说,真不知用啥办法?”这可能是目前大多中小学班主任,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阅读着《搭建“展示台”》,我想要学会使转变方式拐个弯,才能与学生和谐快乐的相处日子。
    一、学会转变方式拐个弯之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
    常言道,一个人的思维往往决定其视界高度,视界高度则影响着其态度;一个人的往往态度常常意味着其行动导向,行动则关系到效果。当前我们中小学的教育主体,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独生子女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他们承载的梦想不减恢复高考之后千家万户的厚度。何况现今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独生子女又多了一重留守学生的角色。如此背景下,家长的期望:已经不再是家里一大群孩子任你怎样教都可以,而希望我们精心呵护,全心的教育,细心的照顾。
    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我们只有有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那样才能有效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基督教徒问牧师:“在做祷告时可不可以吸烟?”牧师干脆地说:“不可以!”基督徒又问牧师:“那在吸烟时可不可以做祷告?”牧师赞赏地说:“当然可以!”
    故事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基督徒说法的方式转换了一个角度,牧师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案例中的老师对待胡利军,没有一味的说教他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没有一味的数落他有什么缺点,当众批评;没有一味的弃之角落,任之听之。而采取搭建展示台的策略,这样一种文化渗透,以生为本的人文教育。案例中胡利军心理效应足以见证了此点:“这种自豪看得出和以前的那种“称王称霸”时的“自豪”是不一样的,这种更来源于一种无法言表的兴奋中,一种来源于心灵深层的表露。”
    二、学会转变方式拐个弯之二:要有“随风潜入心”的教育机智
    有这样一则寓言: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北风越用力吹,行人把大衣裹的越紧;阳光只是微微照耀,却带有浓浓暖意,行人就不自觉的脱下了外衣。
从中不难发现行人的行为,是太阳以自己爱的载体阳光洒在其身上,让行人感觉到爱意而滋生的下意识行为。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使一个问题学生转变不妨学学太阳,在一种悄然无声的氛围中,达到“随风潜入心,润心细无声”的境界。
    案例中的老师,在整合胡利军个性特点的前提,合理开发“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举行不同主题的辩论赛”,在论辩中促进他的思考,促使他在思考的过程中自觉纠正自己行为的走向。加之师生的激励性评价,如此公开场合下的肯定,不仅会约束他自己要求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激发其潜在的求上进心理,而且会促进他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带动班级健康向上的发展,更会拉动他从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做个完完全全的带头人。
    因此,我们要最大极致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合理开发各种文化活动平台,在拔高其个性的文化教育契机中让每个学生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  湖北省沙洋县马良中学  龚清平  448261)
10楼
                       教育时机的把握值得商榷


    正如前面几位老师的评析,这位班主任面对问题学生,充满爱心,因材施教,有一定的教育智慧。
    但我个人认为:这位老师对教育时机的把握有问题。为了转化这名后进生,他选择“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举行不同主题的辩论赛”,我不知有多少老师认同他的做法。
    众所周知:新教改后的语文课程在教时的安排上是极为紧张的,我教小学六年级,一周除去两节作文、一节写字,不过三节语文课(在我看来,这种课时分配简直就是掩耳盗铃!授新课的时间就不够用,更何况还有作业评讲、培优辅差等等,所以经常要占用其他时间。)。在课时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来授完新课的?我更不敢想象其他学生对于这位老师的做法有何感想?为给一名学生(在此姑且不论他是学优生还是后进生)搭建“展示台”,而牺牲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牺牲其他学生享受教育资源的宝贵时间,如果我是作者的学生,我首先不会答应;如果我是这个班级的一名学生家长,我会为孩子在这个班级学习而忧心忡忡;如果我是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我会为这位老师捏一把汗,进而规劝该师以大局为重。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容易,比如:充分利用每天的晨检、夕会,或是班会课,来“搭建平台”,不就轻而易举地化解了这个问题吗?按理说,这位老师完全应该想到了这一点,但让笔者心存疑虑的是,他怎么就没考虑到这一点?而且,从案例中来看,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算起来又“浪费”了多少宝贵的五分钟呢?
    第二,这位老师的做法有“为了一棵树木而放弃一片森林”之嫌。在班主任工作中开展辩论会,不仅能将真理越辩越明,还有利于老师的语文教学,确实一举而两得。但我不知道这样的辩论会开了多长时间,每次的主角是不是雷打不动的胡立军?如果真的如此,那可真是班级其他学生的悲哀。毕竟,对辩论感兴趣且辩才出众的是极少数,再加上有“敢于当着众人面和教师论辩”“淋漓尽致地表现着他的论辩才能”的胡立军,其他同学得到的展示机会可谓是少之又少。这样,一个胡立军在辩论中光彩照人地站了起来,几十个不擅论辩的学生黯然失色地“陪太子读书”。更难想象的的是一贯习惯以“班级警察”自居的他,又多了如此值得骄傲的资本,在班级会不会更加目中无人?
    其实,一名后进生的转化,绝非仅仅搭建一个平台就管用的,它还渗透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育活动之中,巧妙在每次教育契机的准确把握,关爱在学生需要时……当然,我相信,作者在转化胡立军的同时,肯定还会有很多没有写上的故事。但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再考虑周全些,收到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武汉市硚口区太平洋小学  张 阳  430034 )
11楼
很感谢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小宋这里作揖了。
 
 
付老师在《“问题”学生需要开“良方”》分析现实生活中问题学生的例子,指出成功案例不多的原因很值得深思,"一是问题学生不讨老师和学生喜欢,结果问题学生只能是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二是教师的精力相当有限,问题学生如果比较多,自然就无法应付;三是教师缺少教育问题学生的耐心和方法,处理问题简单粗暴。正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了“问题”学生的成功转变。"
 
香如故老师说“一针见血”“正中要害”“直奔主题”,对这些外表强横内心脆弱的孩子来说,细细想来,是一件挺残忍的事情。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有很多事情都很残忍,有相当一部分的让我们觉得很完美的教育方法与技巧,对学生都是一种伤害,老师在处理问题,特别是对待特殊的学生,不能只考虑着这是为了学生以后更好的发展,我们更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学生的感受。
苍蝇爱蚊子老师的点评十分精彩,思考的很有深度,特别是最后一点,哪壶开了提哪壶,正中把心,把这案例的一个“巧”字说得十分明白。这个案例的精彩之处就在于那个“巧”,而这一切有来与前面的“不偏不倚,实事求是和知己知彼”。
 
快乐相伴老师启示中的“以面代点”让我想到了另一方面。
考虑问题,一定要全面客观,不惜繁琐,很多老师在这方面就有所欠缺,考虑问题不全面,更要命的是不能客观,特别是对待特殊学生,考虑时总是先入为主,实在令人堪忧。
能够全面客观地考虑问题,只是第一步,最关键还要抓住所有面中的那个点,点找准了,问题解决起来就方便得多。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就找到了点,就一个巧搭展示台,把很多棘手的问题都解决了。值得借鉴学习。
 
贺老师的点评很令我惊叹,考虑问题的长远让我佩服,从第一点思考,我就被贺老师的思路抓住了,这些问题我确实还没有考虑到,也是我太关注这个个案本身了。第三点,把舞台做的更大些,是继续探索的精神,小宋叹服。
 
龚老师的点评向来读着舒服,由此想到龚老师的课,应该十分精彩。龚老师在点评开始就提到“家长的期望:已经不再是家里一大群孩子任你怎样教都可以,而希望我们精心呵护,全心的教育,细心的照顾。” 在学校,孩子是消费者,老师是服务者,换句话说,孩子是上帝,这比喻不很贴切。消费者有的是阔佬,有的寒酸些,我们能否一视同仁,值得我们思考。
 
风清扬老师说,“一名后进生的转化,绝非仅仅搭建一个平台就管用的,它还渗透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育活动之中,巧妙在每次教育契机的准确把握,关爱在学生需要时……”这话极对,是每个老师都应该想到的,同时,案例中这位老师所作的努力与收到的效果,我们不能否认。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积极参与,几位占位思考的老师,也很期待你们的精彩点评,希望有更多的老师点评,更期待各位老师的积极讨论,谈论出真知啊!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