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3] 所以,我认为这个班主任的这种困境很大程度是自己造成的。
作为班主任,就是要做好课任老师和学生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课任老师由于与学生接触较少(特别是是一些所谓副科的老师),很多事情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班主任的作用是让他们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这既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更不是一推二六五的放任自流,而是既能找到各自的正确之处,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之点(这一点对于学生尤为重要)。
作为班主任,就是要当好学生的领路人和主心骨。学生毕竟年龄小,经验少,考虑问题不周全。作为老师,你应该从大局着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平时只是说教,要学生“正义、真诚、民主、尊重”,要知道所有的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遇事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在碰上学生确实被委屈的情况,应该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学生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像学生一样怨气冲天,更不能放任学生以所谓“的民主”方式去自行解决。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学生养成很坏的习惯。大是大非面前需要正气,但是正气战胜邪恶不是仅仅依靠斗争。更要依靠智慧!
再就是,我觉得这位班主任看问题的出发点有点问题。矛盾发生了,肯定是两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似乎是站在了学生的一面。对那位课任老师的做法,认为是“上纲上线”,学生呢,“遭了秧”,因为“平时表现不错的,女同学的眼泪都出来了”,所以“挺委屈”,然后就自以为“他们的举动应当是善意的,是科任老师理解错了”。但是老师还是“很不高兴”,我没有办法,又怕“落一个……名声”,于是“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终于“老师紧锁的眉头总算舒展开了”,而学生呢?“默默地承受”,“委屈而又无助”。明显的感情色彩跃然纸上。
至于运动会上,学生是“好不容易”,“眼睁睁”,“ 气愤地哭了”,就去“理论”“评理”。“可裁判根本不理睬他们”,“听似合理实则荒谬”,学生无奈,只得“既气愤又无奈”,“怒火爆发”,“ 抗议”。学生怎么认为不知道,老师却认为“很冠冕堂皇,也很荣耀”,在“为正义、公理而斗争”。作为班主任,开始我们没看到他做了什么,却在最后,因为“有好心的老师来提醒我”,为了不“让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关系闹僵”,“苍白无力”、“言不由衷”的阻止了事情的发生。作为班主任老师,对事情的态度都是这样,学生还能冷静下来分析事情的原委经过吗?还能平心静气的处理问题吗?
老师应该尽量自身做到公平、客观,然后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形成这样的品质。我认为“当一个人说的和做到不一致的时候,人们更看重的是他是如何做的。”所以,对学生的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