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班主任该偏向哪一端

12楼
[SIZE=4]     不是“偏向”是“摆正”
    第一次看到陈老师这篇案例时,我就有些吃惊,陈老师怎么用了“班主任该偏向哪一端?”再读依然有这种感受。我觉得首先这种渴求化解矛盾,渴求棘手问题得以顺利解决的思想出发点就有误。我们都知道,用一台天平来称量物体时,无论是偏向哪端,天平都会失衡,那么同样对于处理任课教师或者其他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时,无论偏向哪方,其结果都会伤了另一方。为什么我们不换一种出发点——摆正,使双方处于一种平衡关系呢?
说到“摆正”其实并非易事,需要我们从中做大量工作,并巧妙周旋于两方,最后得以和平解决。下面我想结合上文的案例谈一下自己读后的思
索。[FACE=Times New Roman]         [/SIZE]
[FACE=Times New Roman]      [/FACE]回到文中的“为检讨学生鼓掌事件”,我觉得陈老师最初面对这件事,在听完学生解释的基础上,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感受是对的,对于孩子们的这种行为也给予了肯定。但是在没有真正做通学生工作的情况下,使学生重新回到了教室,最终导致了矛盾的继续升级。为什么,我觉得陈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时疏漏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帮助双方“消火”。想想为什么科任教师会把这几个孩子交由班主任,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科任教师认为孩子们是有意起哄,有意违反影响课堂纪律,为问题学生加油助威,使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做出任何表态就重新回到课堂,自然火气更大。其次学生觉得自己委屈,在心里对科任教师对自己的处罚不服气的情况下回到课堂后又接受更大的暴风骤雨式的洗礼,自然心中更加窝火,势必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更加仇视。这样的处理,自然会使双方矛盾更激化,班主任从中更难做人。我想陈老师当初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在听完学生倾诉之后,请他们换位思考当时任课教师会怎么想的,假如换做你是这位教师,那时你会怎么想?让孩子们认识到这种行为,非常可能会造成别人的误解,所以任课教师才会那样生气。在对孩子们表示理解和同情的情况下,陈老师不妨以朋友的身份让孩子了解自己站在他们中间的不易,请孩子们大度点,认真向任课教师真诚的道歉,就当帮助班主任。面对老班的请求,我想孩子们自然会很仗义,很乐意接受老师的建议,为自己的让任课老师误解的行为做出补救措施。而面对孩子们真诚的道歉,任课教师恐怕也会火气消了多半,就此息事。但为进一步缓和双方关系,陈老师还可以找准机会跟科任教师好好解释孩子们当时真实的想法,让其理解孩子们的行为。同时鼓励孩子们积极表现,以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改变。再抓住时机给孩子们圆回面子,感谢孩子们对自己的理解,对孩子们这种肯于换位思考肯于真诚道歉肯于努力改变自我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同时还可以巧妙地做好传言人,把任课教师对他们的夸奖陆陆续续传到孩子们耳中,使其关系日益走向和谐,这样关系自然摆正了。
    对于第二件“赛场风波”事件中,我个人觉得陈老师同样存在诸多问题,才导致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FACE=Times New Roman]3000[/FACE]米比赛成绩的改写,一时间孩子很难接受,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么巨大的落差换做我们成人一时间也很难接受。这时身为班主任老师首先要对孩子们进行安抚,其次要努力引导孩子们把比赛成绩看淡点,重要的是参与。对从第一最后到倒数第一的孩子的那种勇于参与、勇于坚持的精神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安慰参加3000米比赛孩子那颗受伤的心,使孩子们感受团结友爱比成绩更重要。同时也引导孩们理解裁判员的难处,帮助他们认识到即使是国际重大比赛也难免会有一些失误,所以要理解,在理解的同时振奋精神,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再接再厉,创造新的佳绩。我想孩子们思想工作做通了,就会由愤怒、失落逐渐平和下来,也就不会抱着委屈、受伤的心理一次次又一次与裁判间发生矛盾,让班主任老师处于两者的夹缝中,左右为难了,很可能换的是一片团结友爱、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或者可以在调查清楚孩子确实跑够圈数的情况下,亲自出面和孩子们一道及时跟裁判员做出解释,讲清真实情况,我想裁判员也不会不通情理,固执地坚持改写记录。而陈老师的回避式处理方式,不仅让学生处于单枪匹马,缺乏班主任的力量支持,而且很容易让裁判理解孩子们有意起哄,这样本可以轻松解决的问题,不仅没解决更不断升级。很多的时候,回避不是办法 ,避的结果只会“闭”也就是把一些矛盾逼上死胡同,根本无法解决,所以要及时站出来,智慧地“摆平”两者关系才是真。
    反复学习陈老师的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作为班主任老师,当我们的学生和其余老师出现矛盾时,我们一定要想法设法帮双方消气,全力以赴使事情得以顺利解决,尽最大努力帮其朝着和谐的轨道发展,切忌“偏向”!
(河北省唐山市安各庄小学      曹建英        063022
 通信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贾庵子小学  高晓蕾转(曹建英)[/FACE]
1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快乐相伴[/U]发表的内容:[/B]

          不是“偏向”是“摆正”
   第一次看到陈老师这篇案例时,我就有些吃惊,陈老师怎么用了“班主任该偏向哪一端?”再读依然有这种感受。我觉得首先这种渴求化解矛盾,渴求棘手问题得以顺...[/QUOTE]
      [SIZE=3]还是快乐老师的分析有理论高度,自己的分析是有点表面化了。学习。[/SIZE]
1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孙玉光[/U]发表的内容:[/B]

 
      还是快乐老师的分析有理论高度,自己的分析是有点表面化了。学习。[/QUOTE]
孙老师太谦虚了,快乐只是有感而发而已,上不得台面的!重在参与!
15楼
偏向的是做人的原则
                              偏向的是做人的原则
   
    读完案例后,我脑海涌现的第一感受是:做陈老师的学生好辛苦!陈老师自己更是辛苦又心苦!!——面对自己的学生,明知他们是对的,却要虎着脸违心地批评;在与同事的相处中,为了避免把关系弄僵,却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放弃原则,放弃平时要求学生去坚持的所谓客观、公正。以这样的工作方法、处世态度去面对学生、同事,陈老师的内心想必也饱受煎熬?读着读着,我也凭空生出几分沉甸甸来。
   陈老师说自己工作12年了,也当了10年班主任了。按理说,班主任工作也应得心应手了,可他“却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越来越力不从心,越来越无可奈何。”我想,造成他目前如此处境的最大原因是因为:陈老师缺失一种信念,缺失坚守做人基本原则的勇气!从两个案例来看,折射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学生明明没有做错什么,可因为顾忌同事间的相处,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而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置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于罔闻,不能不说陈老师是有几分私心的。
   “鼓掌事件”的处理,我们看到的是老师的简单粗暴:仅仅是科任老师认为几个学生的鼓掌不怀好意,是对老师的极不尊重,我便由认为“他们的举动应当是善意的”“顺势就让学生进了教室”立马到“来了个180°的大转弯,暴风骤雨般地数落开了。”“变脸”之快,实在让人愕然。而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是班主任,科任教师交给我的任务,我得端正态度、认真处理,直到他们满意为止。”让人不得不心存疑惑:在陈老师的心中,是让事实说话,还是让科任老师满意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次天平的摇摆中,我们不禁要问:陈老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原则何在?
   而运动会上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更是陈老师缺失原则造成的恶果。在“3000米改判事件中”,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老师的“不作为”,究其实质,却是老师“明哲保身”的思想在作怪:当“班上许多学生气愤地哭了,于是找裁判理论”时,我们看不到作为班主任的陈老师的身影,班级发生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可能不知情,也不可能不闻不问。但他只是听凭学生找裁判理论。为什么他不亲自出面呢?唯一的解释是:在面临学生与裁判的冲突时,他选择了回避!他不愿为了学生去得罪裁判!岂知这样的逃避不但无益于事件的处理,还让事态逐步升级,以至于第二天由“兄弟班级的运动员严重犯规”引发的不公正判罚将事件愈演愈烈,发展到孩子们的“公车上书”“半日维新”,且“事态还有扩大化的趋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陈老师原本要回避的矛盾,不但没有消除,还逐步升级,更令人警醒的,作为班主任的他已经在逐渐失去学生的信任,失去对事态的掌控。当陈老师需要“陆续有好心的老师来提醒我”,不正是证实了这一点吗?而更让人失望的是,陈老师并没有认真反思造成事态逐步失控的根源,采用更合情合理的处理办法,而是一错再错,“在班会上,我虎着脸批评着他们”“又一次选择放弃原则,放弃平时要求学生去坚持的所谓客观、公正”。虽然陈老师认识到”自己的批评多么苍白无力、多么言不由衷”“学生看着此时专制、虚伪的班主任,心里一定充满了失望、困惑与沮丧……”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如果陈老师不改变这种无原则性的妥协思想,最终不但无助于同事之间的相处,还必将失去学生的爱戴与信任,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推到一个更尴尬的境地。可想而知,陈老师的学生所采取的自救措施,沸沸扬扬,不仅当事裁判,连兄弟班级的班主任、学校领导都会有所耳闻,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会不会对陈老师的工作能力产生质疑,甚至产生其他更丰富的联想?这样一来,陈老师失去的恐怕不仅仅是学生的信任吧?
    试想一下:在“抄袭事件”的处理中,如果陈老师能坚持对学生爱护性的原则,那么在听了科任老师对学生鼓掌的不满后,就完全可以微笑着说:“你别生气,我去调查一下是怎么回事再来处理。”如果陈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他也一定会问:“有这样的事情?你先告诉我是那几个同学吗?”当听到这其中有几个好学生时,他也可以说:“说不定中间有什么误会呢?我调查清楚了再给你满意的答复,好吗?”平息了科任老师的怒火再去班级调查后做冷处理,我相信科任老师不会不接受。这样自然不会“落一个‘纵容学生、不支持科任老师工作’的名声”。在“3000米误判”事件中,如果陈老师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在一出事之初就主动找到裁判反映情况,据理力争,我想:裁判不会无视你的申诉。哪怕比赛的结果无法更改,裁判也会重视今后的赛程,估计第二天的1500米长跑就不会再次出现“荒谬”误判了,也不至于让“裁判门”步步升级,闹得一发不可收拾!退一万步讲,哪怕所有的事情都已发生,但你的据理力争必将赢得学生的心,赢得孩子们真诚的爱戴和信任,在接下来的教育中,你还需要靠“虎着脸”去解决问题吗?
                        ( 武汉市硚口区太平洋小学   张 阳   430034)
     
16楼
   读了陈老师的文章和各位老师的观点,我感触很深。也许是陈老师没有把有些环节描述清楚,如果不是身为陈老师的同事,如果不是文中这些事件的旁观者,我很难体会陈老师的那种无耐和尴尬,甚至是一种煎熬。正如同前面一位老师所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理想,我们所做的,未必是我们想做的;我们想做的,我们未必做到”。我们只能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调整我们的游码,找到“黄金点”。
   班主任工作很琐碎,我们拥有了这份职责,就是拥有幸福,我们应该好好享受这份幸福。
   班主任工作方式很重要,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就会被淘汰。
   班主任工作经验要不断地更新,我们越早放弃旧的观点,我们就会越早发现新的问题。
   班主任工作要站在主动位置上,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我们就会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始变化。
   ……
                              (湖北省远安县实验中学  陈丽荣  444200)
17楼
[SIZE=3]首先,感谢参与点评的各位教育专家、前辈及同行,不管您们点评的文字长也好、短也好;也不管您们在点评中是理智的分析问题,还是义愤填膺的批评我这个不称职的班主任也好,您们都对我的文章给予了关注,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关注,更是情感上的关注,谢谢您们的关注;其次,从您们的点评中,我真的获益匪浅——对自己写文章时的表达方式、对自己的工作方式等等;第三,在后两天,我会对为什么写出这样的文章给予补充和解释,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SIZ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