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征集之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

30楼
李丹同学的精彩点评
[ALIGN=center][SIZE=3]润物,需要坚韧[/SIZE][/ALIGN][ALIGN=right]
李丹[/ALIGN]
    “可是,我已经找不到方向了。”源自一个有责任心的音乐老师内心纠结的呼声。
    老师想尽努力去改变那个被同学和其他老师公认的最叛逆最难缠的学生。他破坏课堂纪律,于是就在课后把他留下来和他谈心,耐心的教诲;他要求做音乐课代表,虽然不能无缘由的给予他官职但还是为他留5分钟时间给全班同学做“表演”,让他有展示自己的平台;他进步不明显,就想办法自己掏腰包奖品实行小组比赛以求用集体的力量制约他帮助他取得进步。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每一次费尽心思地开展活动都因为他的“犯规”而迅速夭折。他的叛逆是那么强势,仿佛一切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那不如就像别的同学和老师建议的那样:凶他,压倒他,罚他抄乐理,可是,老师不忍。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因为没人管他,没人爱他,他就只能选择一种极端的方式作出反抗;因为他的极端,他的放纵,大家都无法理解他。幸运的是,他遇见的是一个善良、有责任心的老师,能站在他的角度真切地理解他的举动:他不是真的要与老师作对,他不是真的不守纪律,他不是真的叛逆。一个老师能做到这个份儿上确实很难得。
    然而,理解过后呢?是不是因为可以理解就没有什么可以计较的了?虽然理解之后宽容会尾随而来。但是在这里,理解他,宽容他之后,还应该做些什么吧。不能因为理解他就对他生不出气来,更不能因为理解“他”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就可以拿来宽慰自己,这条有关责任的道路要走就得走彻底!
    也许,道理谁都会说,真正做起来则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那些教育文章的说法固然是一种很好的意见,但在与现实往往有那么一道鸿沟。就像电影里面美好的爱情总是来得那么的浪漫,那么的美,那么的恰到好处,令人难以忘怀。而生活中的爱情却参合了更多的现实因素一样。没有一种直接的很好的做法供我们借鉴,这才正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所在——挑战自己。现实需要我们去体验 ,需要我们我找寻我们想要的答案,当然现实中更多的是等着我们的困难和阻碍。木娟子老师现在就正面临着这些。也许,像这种情况很多老师放弃早就放弃了。实际上我觉得木娟子老师没有,她的纠结,她的累都在证明着她的努力。就连罚他,对他生气都不忍,又怎么忍心放弃他呢?只是在她努力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暂时找不到方向了。
    李白曾云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的难虽影藏在字里行间,但无处不透露着那种揪心的艰涩,然而不管再怎艰难,他都还是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样,要想在这个问题上找对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道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条路需要以爱为支撑,以责任为动力,要一根很好的方法和策略,更需要坚持与合作。首先,木娟子老师要对自己,对学生有信心。认定一件事值得做就去做。不管自己做了多大努力,都会对那个学生像好的方面发展有意义。只有相信自己,才有精力去作接下来的努力。其次,要联合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共同行动。因为音乐课毕竟是一门副课,一个星期两节,仅仅在这门课上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在重视他,这样对他的关心和约束还远远不够,他照样会在其他大部分课上露出“原形”。木娟子老师一个人做的努力也就白费了。所以一定要说服其他老师一定要参与进来,因为这是在挽救一个处于边缘地带的孩子,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要重要得多。只有班主任和各科任老师全方位的参与进来,才有可能改变这个孩子。再次,要深入理解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让父母认识问题的严重性,争取尽量让父母多关心孩子,还他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既然认识到“歪斜着脚步来寻找晴空的他,需要一份来自老师的如同父母对待孩子那般充满包容与执着的爱。”那就不难知道父母的爱对他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了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方向是有的,只是需要木娟子老师的继续坚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们就是这一类人。
 
注:李丹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08级学生
31楼
     很感谢各位老师还有一些学生的积极参与,就各位老师还有一些学生的精彩点评,我再多说两句。
 
     《可是,我找不到方向了》作为教育随笔,有很浓的感情色彩,这里有很多话,很可能是木娟子老师的一时之言,有些东西压抑在心里太久了,难免要不吐不快,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的这一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木娟子老师的实际处境,为木娟子老师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付义六老师的点评里,教育是慢的教育又一次被提起,这个几乎是被谈烂了的观点,说是说了很多遍,很多次,但总有一些老师不能明白,有措施,就一定要有结果,而且有时急功近利,想效果能立竿见影,我不能说这想法不好,但绝不会说它好。我们要做的,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老师。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慢,有时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啊。
 
    贺华义老师和巴述丽老师的点评,感情很浓烈,像木娟子老师的随笔一样浓烈。不过,木娟子老师的随笔读起来酸酸的,有些沉重,贺老师和巴老师就不一样,像喝茶,有些地方很轻快,有些地方很澎湃,我们老师太需要这样激越的感情了。相比之下,王杰英王老师的点评,就更轻柔了,王老师的语言很流畅,虽然她和贺老师,巴老师叙述的是同一个观点,王老师的语言明显更诗意一些,那些文字像是从笔尖流出来一样。很多时候,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身份,真真切切地是在用爱做主。值得注意的是,巴述丽老师再一次提到:“这可能是一个长久的工程”。
 
    小蚂蚁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又一种思路:重症还需猛药。老油条型的学生我也见过,深知这些孩子教育起来很有些困难,小蚂蚁老师的这个思路很大胆,虽然后面指出,“摔打”也是教育温情的一种体现。还特别提到,“摔打”时,不能谩骂他,不能动武力,更不要侮辱他的人格,我觉得还是莽撞了些。我们班主任老师要慢慢走向专业化,处理问题要更科学。其实,小蚂蚁老师的这个思路,是在研究分析后提出的一种方案,这就是一种科学的体现,是专业化最基本的内容。
 
    曹建英老师的点评与贺华义老师、巴述丽老师和王杰英老师的观点一样,我个人觉得曹老师的这个点评点出了一个方向,确定了一个具体的方案,读起来更直观些,更有借鉴性。“由这个简短的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唤醒的神奇,也让我的心中多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是不是我们可以来个‘寻生启示’”,下面就是很直接的操作方案,值得借鉴。
 
    为什么单单给他五分钟时间表演的特殊关照?老实说,每每读到这里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耍猴表演。这个五分钟为他专有,这恰恰是在告诉大家“他跟我们不一样!”敏感的孩子会感觉出来,品味出来的。我在读君子兰老师的这段点评时,后背都出汗了,木娟子老师的这个五分钟会不会真如君子兰老师说的那样,我不敢确定。但很多我知道,很多老师在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感慨时,感叹时,已深深伤害了学生,更要命的老师却深陷其中而不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这是一个让人向往的教育境界,我们的对象是有感情,有思维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是我们要切记的。
 
    艾岚老师的点评与上面各位老师的点评,就让我觉得,艾岚老师的分析方法更科学一些,考虑事情更有大局观。艾岚老师提供了一个非常详细的操作方案,值得我们学习很揣摩。“我始终认为,要想让孩子干涸的心田长出绿洲,就必须找出使心田干涸的根源,这就要从孩子的家庭入手。”我相信很多老师在看了木娟子老师的随笔后都会想到这点,可惜的是,艾岚老师在这方面说的还不够详细。
 
    靳增果老师说“把目光从这名学生身上移开”,这话太经典了,如果一个人问题,不好的习惯,甚至就他本人,被人盯得太紧,太过于关注,很容易给他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或是其他方面不好的因素,一旦学生的心理有了抵触,回避,问题往往就难办了。
 
    孙玉光老师告诉木娟子老师:“请您一定先坚定您的方向”,其实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随笔时想对木娟子老师说的,通观全文,木娟子老师做法上没有不得当的地方,她缺少的,独独是一个时间。当然,我不觉得坚持会让孙玉光老师说的那样会出现奇迹。坚持,总归是没有错的。
 
    苍蝇爱蚊子老师的点评依然是那样的理性,对这则随笔挖掘得也比较深。唯一一点不大妥的,就是那个“心理体检”,我个人觉得非常非常之好,遗憾的是,对于一些小学老师,在操作这个心理体检时,肯定会有难度,真怕会出现弄巧成拙的情况,那就太不值当了。
32楼
小宋老师的评点真是入木三分,恰到好处啊!佩服!
33楼
跟着宋老师,又学习了一遍,确实是高屋建瓴。
34楼
    张金传老师在他的点评中指出了教育的“互惠定律”,也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相互信任。其实这是个很理想化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很容易能够理解学生,但让学生理解老师就有些困难了,长长会有老师感叹学生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在另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尊重自己的老师,但老师的一些做法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尊重自己,当然这些都是老师所不知的,正如学生不知自己并为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一般。只有这两项都做好了,才会有更好的相混信任。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
 
    同样,沈培岗老师在他的点评中也指出了一个“尊重”,而且还特别举了一个例子:孩子想做干部就让他做干部,这并不是尊重。这里我也要特别说明一下,纯粹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在学校,很多班主任都会遇到一些让人头疼的孩子,在这些老师中,很多老师都会用一种方法,给他个官做做。不管这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前提下实施的,是他有号召力,或是在某一方面有天赋,我都觉得这个方法是不妥帖的。孩子很容易会想到老师是因为自己让他头疼了才让他做官,就会让沈培岗老师在文章指出的那样,认为:应该是一种施舍或者一种利用。倘若这样,后面的路将会很难走。
 
    北京的李铜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只有把“心理需要”这个很笼统的判断具体化、深入下去,才可能找到教育这个孩子的真正方向。 这是一种精神,如果能再多一些这样探究的老师,相信中国的基础教育将是另一种面貌。两条探究的路子“一是探究他的成长经历,包括其儿童期的早期记忆、家庭环境;二是摸清他从何时开始从好变差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相较而言,雒会龙老师的点评就更全面,更系统了。但这样也容易出现不足,谈的全面,能涉及的都想到,评得就不够深刻,挖得也不够。事情总是这样,不能十全十美,这就要我们有所舍弃,像雒会龙老师,他就是选择舍弃深刻,而选择全面。当然,换作另一种选择,也是不错的选择。
 
    呼伦贝尔的张秀荣老师谈了教育的赏罚,激励与惩戒。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张老师的性格,看得出,张老师很动情,日常生活中应该是那种很感性的人。在以往的教育中,大家谈教育,都说要有爱心,要怎样怎样,其实就是培养老师的感性,现在,又开始提倡策略,提倡理性与科学。教育不是研究火箭发射,他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绝对的理性走不通,时不时的要感性,而且是必不可少的,缺少爱的教育,是没有水的鱼。但要切忌,少了理性,同于一样走不通。
 
    王文芳老师和娄菊红老师是一种姿态,王文芳老师说:冷静地面对教育问题,不苛责自己,不悲观失望,不迷失方向。娄菊红老师说:再小的努力,也只一种支持。作为老师,这种姿态是多么重要,多么的弥足珍贵,它是每一位老师都必不可少的。不悲观、不失望,不抛弃、不放弃,不迷失方向。说到底,教育就是如此。
    侍江老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 家庭的变故是他面临的最大挫折。这是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能抛出一切根末枝节,看到问题的实质,这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唯一不足的是,在解决方案上,侍江老师谈得还不够,不是特别的深入和全面。
 
    陈涛老师的几点都说得特别好,每看一段,都觉得说到点子上了,特别是后面的两点。一: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显得急功近利。这与付义六老师慢的教育是不谋而合的,教育是何其漫长的一个过程,老师们千万不可急功近利。二:对于教师而言,不要轻易亮出自己的底牌。这话不管是让学生,还是让家长来听,甚至老师自己来听,都会感动,“不要轻易把学生推给家长推向社会”,老师们应该把这话贴在自己的桌上,写在自己的心里。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老师们的点评都很精彩,每次看老师们的点评,小宋都很感动。这里再次鞠躬了,谢谢各位老师。
35楼
感谢小宋编辑给予我文章的精彩点评,读来令人鼓舞!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