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之永远的痛

12楼
雒会龙老师的精彩点评
[ALIGN=center]多管齐下做好学困生转化[/ALIGN][ALIGN=center]                         ———案例点评之《永远的痛》[/ALIGN]
 
                                                  雒会龙
 
    爱之切,恨之深,痛之失。这是一个既让老师深爱,但又恨铁不成钢,虽经教育转化,但始终不改的学生。老师“永远的痛”,既是对学生行为的惋惜,也是对自己工作的遗憾。该生未能成功转化,从客观上来说,归咎于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和老师没有足够的转化时间。从主观上来说,也是老师的工作缺少艺术,不够全面。
    一、成功的家访必不可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思想言行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在孩子的转化过程中,老师和孩子父母达成的共识仅仅维持了十多天。老师“打电话请父母监督作业,他们却说孩子做作业确实太累,也不想留在学校完成。”因此,尽管孩子的母亲认为“他学会了 ‘一身的本领’:撒谎是面不改色心不跳,还具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刀枪不入’。”,但她对孩子溺爱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这是老师家访过程中始终未解决的问题。原文说,“他家里离学校也就两三分钟的路程”,既然这么近,那么老师在家访上不仅是做的不成功,而且也做的不够多。
    二、端正思想是搞好学习的前提
    思想指导行动,态度决定成败。透过孩子撒谎、不做作业的外在表现,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待学习的思想态度问题。案例中的老师也考虑到这一点,便“找他谈话,给他讲学习、做人的道理”,但老师并没有将思想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而是过多地纠缠于作业本身,治标不治本。
    对于这样一个长期“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溺爱的恶果已经形成”的孩子,简单说教肯定作用不大。思想教育应当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做法,以该生存在的问题作为专门的教育活动主题,对包括该生在内的全体同学进行共同教育,“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和单独谈话相比较,这种集体教育既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教育辐射面,又使该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另外,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影视教育,观看《居里夫人》,讨论居里夫人忘我工作、报效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观看《背起爸爸上学》,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刻苦求知、背起父亲上学,追求人生价值的美德,通过影视对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和行为的暗示作用,使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又如学习名言警句: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冯玉祥。开展故事会:季布“一诺千金”、商鞅“立木为信”、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和《狼来了》的故事,都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深刻教育。
    三、寓学于乐,方可留住其人
    从做作业看,老师采取“强制留在身边”的方式,简单枯燥。原文说,“只要他完成了作业,我不仅在班级口头表扬,还在评比表中加上他梦寐以求的小红旗。”这种常规做法,虽用心良苦,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在别人都回家的情况下,单独留下就意味着自己比别人差,孩子甚至可能会产生被惩罚的感觉,也许他在想着别人在家里的情景。也就是说,学生的想法,老师未必知道;老师的做法,学生未必认同。难怪他说:“做作业太累,红旗有什么用?我才不要呢?”孩子所说的“累”该如何理解呢?原文说,他“满头大汗地在排桌椅、打扫教室、拖地、擦玻璃、领新书,哪儿脏,哪儿有他,哪儿累,哪儿有他”。对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做作业显然不是身体累,而是心里累。这种心里累,正是孩子心里压抑、枯燥的反映。因此,对该生的作业不仅要从“量”和“难易”程度上区别对待,而且还应多留一些学生和他在一起做作业,以此消除他的孤独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后,大家可以做游戏、看动画等,从而让他留下有乐,乐于留下。
                               (作者单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吴砦初中  741035)
13楼
感谢宋老师看中我的这篇点评,我会再接再厉!
1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小蚂蚁[/U]发表的内容:[/B]

           做一颗快乐的牛皮糖
            
   夏斌老师的案例《永远的痛》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学生不做作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有这样的...[/QUOTE]
 
学习了,分析透彻!
15楼
重视每一次作业



学生为什么会逃避作业?甚至采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或许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想法,作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负责布置评改就够了。很显然这是一个误区,关键在于我们往往置身事外,把自己当作了学生作业的主导,而忽略了学生对于作业的感受。要让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教师就必须重视每一次的作业,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迟交不交作业的问题。

很多时候,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缺乏整体的考虑,布置的作业要么选择现成的资料,要么是源于临时的安排,这样的作业并未显示出教师的智慧,也未展示出教师的深思熟虑,整个过程显得很简单无序,学生对这样的作业大都特别反感,迟交不交的事情便时有发生。正因为如此,很多作业在布置时,显得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帮助也不多,简单重复的作业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也让学生走入了疲惫与简单机械的应付之中,这样的作业,很显然得不到学生的支持,迟交缓交甚至不交理所当然。对于教师而言,应重视每一次的作业,对每一次作业都精挑细选,让学生从简单重复的繁琐作业中解放出来,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作业的重视,这样学生必然感受到作业的重要。有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对于作业的重视程度要深得多,出现迟交不交的机会也少得多。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年级的上升,学生的作业量必然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对于这样的增加,很多学生不适应甚至是不理解,最终导致了放弃。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整体考虑学生的承受力,综合学生的整体学习,让学生获得一个能够承受的作业数量,使得学生有能够完成的时间与能力。不要轻视这样的作法,作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这需要教师天长日久的关注。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对于学生每天的作业量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及判断,确定学生每门作业都有时间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否则,就一定要进行有效地调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作业。作业的布置也应因材因教,在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必要的组,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让学生能完成作业,也只有这样,作业才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作用,学生才能真正自愿乐于完成,才不会产生厌烦的后果。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习本身是艰苦的磨砺过程,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那些学困生而言,更是一项苦累的事,无论怎样的减少与减轻,有些学生都会想出各种理由来逃避。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必须有一颗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宽容学生所犯的种种错误。这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艰苦的磨砺过程,对学生如此对于教师也如此,因为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可以原谅学生的错误,但必须教育学生犯错后及时改正。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完成每一次迟交的作业,甚至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眼前完成,也只有如此,才会给学生一个强烈的信号,那就是每一次作业老师都非常重视,都必须得认真完成。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重视每一次作业,经过反复的较量,学生才会真正意识到教师对作业的重视,那么他一定会对作业重视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作业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学生的作业问题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先是由最初的迟交缓交,变成后来的抄袭不交,甚至是百般狡辩,这样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天长日久的过程,而教师的放任自流才造成了最后的不可收拾。与其到最后的无法可想,倒不如在开始就堵住学生变化的漏洞,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教师往往很重视作业的批改问题,却很少关注作业的上交问题,这样的疏忽,给了一些学生懒惰的机会,让他们有了迟交缓交的机会。很多学生的作业都是临时到校赶着做出来的,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就一抄了事,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往往把抄作业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认真作业就成为一句空话。对于教师而言,重视每一本作业的上交,留心那些喜欢迟交缓交的学生,建立组长监督制等等手段,堵住学生的一些作业漏洞,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也只有这样从细节入手的教育,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作业问题,让学生对于每一次作业都认真起来。

泰戈尔说过:“不是铁的锤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得卵石日臻完美。”教育不是一时一刻的关心,而是天长日久的关注,学生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教育学生更不可能一挥而就,教育无小事,作业问题亦如此。

湖北省江陵县实验中学 陈涛

434100
16楼
                               “重症”还需“猛药”
                                  -有感《永远的痛》
 
   读夏斌老师的《永远的痛》,我心纠结在疼痛与怜惜的漩涡里,漂泊不定,几乎不能自拔。叹息、伤心一起向我袭来,又是一个叛逆的,让人心痛的孩子;又是一个倾注了教师心血,但最终以失败告终的教育案例。
   透过本文,我能体会到夏老师对学生的的一腔真情,他其实一直不放弃学生他,而且也一直在努力着,课下他给学生单独留作业并单独辅导;学生有进步就表扬他;还给他发小红旗。但很遗憾,这一切只是在几天内会见效,时间一长,学生又固态萌发,恢复到原来的那个“他”了。
   其实,潜意识里,学生他很渴望上进,比如在刚进入夏老师班级的时候,他早早到了学校:摆桌子,拖地,一直忙活了一个上午;开始老师给他布置作业时,他也能按时完成;甚至最后为了糊弄老师,找学生替他做作业等等,都说明他是在乎老师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而且他也能感受到夏老师对自己的不放弃,对自己的爱,但他却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自己约束不了自己。注定他在自我做的“茧”中痛苦的挣扎,也导致了老师教育的失败。纵观这个教育不成功的案例,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一、自身因素,他不良的性格早已经形成,自我克制能力差;
   二、家庭环境,父母对他溺爱有加,不懂什么教育知识,总相信“树大自直”,孩子做作业很累的歪理论;
   三、同伴因素,同学们眼里,他是一个不做作业,常欺骗老师的“双差生”,以至于得不到同伴的关爱。
   四、老师关爱,在其他的老师眼里,是个应该被放弃的学生;而在夏老师的教育中,也没有真正走近学生心灵,是个被“遗弃”的孩子。
   教育家孔子说过,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而是使之“成人”,他教育的内容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而在本文中,夏老师教育学生时,虽然用了一定的“法”,但却作用甚微,最终被学生牵着走,他的失败,就源于他教育的方法不很对路。而且学生的顽劣,他的“刀枪不入”都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可谓“树大根深”,是“重症”,所以尚需“猛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走近学生,及时巩固“成果”,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慢慢地对学生进行“调理”。
   一、走入孩子心理,努力改变孩子行为
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夏老师只是从他的学习入手,看他做作业,口头表扬,发小红旗,或与其父母电话沟通等都是围绕他的学习。其实,他不仅仅需要学习成绩的提高,他更多的是,需要被同伴,被老师关注与认可。因此老师应该从他的心理健康入手,从他内心剖析开来,到底他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为什么不爱学习?首先,老师可以就学生的问题,向学校的心理老师求教,或向网络学习,掌握好的教育方法,但对针对他的有效的方法,努力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慢慢走近他,让他体会到老师不仅是为了我的学习,而且真正关注我,关注自己这个个体。其次,老师一定要制造宽松的环境,与学生谈心,拉家长,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学会倾诉,并爱上倾诉。再次,老师要利用一些故事效应激励他,比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给他震撼,给他信心。
   二、走近孩子家庭,着力改变父母观念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老师一定要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特别在本案例中,孩子的父母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而且一句话就可能把我们辛辛苦苦几天的努力都化为泡影了。因此改变学生一定要从改变家长开始:学生家离学校很近,这样老师就可以不时到学生家里走走,与学生的父母多谈谈,用心组织好家访的内容,向家长传达先进的教育思想。必要时,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家长赠送教育书籍的方法,促进家长学习。也可以搞优秀家长报告会,让所有的家长都能有所领悟。只有这样慢慢的,老师把家长拉到自己的统一战线上来,让他学会教育孩子,与我们并肩作战,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更好。
    三、利用一切力量,激发孩子向上动力
     同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孩子觉得大家都在孤立他,那对他的成长一定不利。所以老师一定设法激发起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的欲望,让学生形成以帮助他为荣的思想,可以采取“一对一”,再加上小组辅导的方式,给他以同伴的激励与帮助。夏老师不能“孤军作战”,还要设法改变其他任课老师的对他的不公正的做法,让大家一起来关心他,爱护他,大家形成合力,教育教育一定更佳。“一树独绿不是春,万木皆绿春满地”,这样的充满爱的环境中,学生想不改变也难。
    四、调整方式方法,慢慢走向孩子心灵
在本案例中,夏老师感觉自己失败时,有没有想到是自己的方式方法的问题,有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我想,这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感到束手无策之时,就不要等到碰南墙了,而是要及时作出调整,改变方法,重新开始。或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进步情况会反复,但老师一定要坚信这都是正常的,要坚定坚持下去的信心。“每一朵都有开的季节,只是还不到时间” ,其实每一个学生也是如此,他们身上都有闪光点,他们都有一扇心门,而开启他们心门的钥匙或许就在有心的老师手中。只有当老师发现并放大学生的闪光点时,学生才能激发出更大的向上的动力,学生的进步的速度会很快,进步的幅度也会很大。
   真的,“重症”还需“猛药”,并坚持不懈。
    巴述丽 邮编 257200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第一中学
17楼


[SIZE=3]    孩子的心锁可以这样开启
———案例点评之《永远的痛》

    认真拜读完夏老师的案例《永远的痛》,我对夏老师未能成功转化学生以致仍为当时的苍白教育感到心痛深表理解,也为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表示痛心。
   纵观整个事情的发展,我发现案例中的学生还是渴望进步,积极上进的,我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成为一个“有心人”。
    一、细心
    作为所谓的后进生,并不是什么都差,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正如案例中的学生,在暑假开学的第一天,早早来到新班级,满头大汗地排桌椅,整整一个上午,他一会儿拖地,一会儿擦玻璃,一会儿领新书。反正是哪儿脏,哪儿有他,哪儿累哪儿有他。这时老师如果细心的话,并不应该只是慨叹,而是应该对这位学生的行为进行表扬,而且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这样可以帮他树立威信,或许可以成为改变以前的一些陋习的契机。
    还有,当案例中的学生第一次或者第二次没有完成作业时,作为细心的老师,应该及时针对作业问题,制定措施,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地期待,以致让学生感到有机可乘,可以连续三天不完成作业。
     二、悉心
    作为新接班的老师,从一接手新班级就应该通过前任老师的介绍和查阅资料,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情况及特点。如学生的家庭情况、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和班级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等,做到心中有数,并针对班级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制度,这样当案例中的学生多次没有完成作业时,就不会在课堂上出现伤孩子自尊心的事,受到众人的谴责:“他的同桌说话了:“老师,他的家庭作业一定没有做,原来他也经常这样骗老师!” “是的,他一直这样!”五十多个孩子七嘴八舌的嘈杂声让我难以置信。
   三、赏心
   教师对学生以前的事情的了解,很容易造成对学生的偏见,其实越是这样的学生,心灵却极其敏感的,自己以前的坏毛病被新班主任知道了,他一定不喜欢我了。这时,老师应该有对学生进行赏识,去发现、去挖掘、去放大学生的优点,使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比如把爱劳动的优点放大,形成他的优势,成为他的强项,那么这名学生可能会变得突出,那么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也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四、恒心
    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做后进生的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虽然通过夏老师的努力,学生有所转变,但最终因为学生的一次出钱让人代写作业而让夏老师失去了教育他的信心。“我摇摇头,摆着手让他走了。此时此刻,我的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又是那么的心灰意冷,我败在了一个毛头小子手上,很惨。”其实夏老师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有恒心,因为在学生转化过程中,肯定会有曲折和反复的。[/SIZE]
[SIZE=3] 另外,我个人认为夏老师在作通家长工作的同时,可以建议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自己也看看报纸、书,为孩子营造一种家庭学习的氛围,这样,日久天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总之,对于那些发展慢的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冰释他们心底积淀的自卑,大胆地去寻找失落的绿洲,使他们奔向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 
(河南安阳特殊教育学校  王维  邮编:455000)
 [/SIZE]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6 queries.